古大理国简介

合集下载

大理古城的介绍

大理古城的介绍

大理古城的介绍大理古城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

它位于大理市区的北部,南距洱海16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

大理古城建于公元8世纪,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如今,这座古城完好地保存着历史的痕迹,成为了游客们探索古代文明和体验白族风情的热门目的地。

大理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古城地处洱海之滨,背靠苍山,周围群山环绕,水草丰美,景色如画。

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古城内的建筑多为传统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色彩斑斓。

街道弯曲狭窄,石板铺就,两旁是小吃摊、工艺品店和咖啡馆,给人一种宜人而悠闲的感觉。

在大理古城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古城北门——牌楼。

这座古老的牌楼建于明代,高耸入云,巍峨壮观。

牌楼的两侧刻有精美的浮雕,展示了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城内还有许多古迹和历史遗址值得一游。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大理国历史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古城的中心地带,是了解大理古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古代文献,让人们深入了解大理古城的发展历程。

古城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庙宇,如大理三塔、五华寺等。

这些寺庙建筑庄严肃穆,融合了佛教和本地文化的元素,为游客们提供了一处寻求宁静和心灵抚慰的场所。

除了历史和文化,大理古城还以其独特的白族风情而受到游客们的喜爱。

白族是大理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保持着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在古城的街道上,可以看到白族妇女穿着传统的彩色长裙,头戴白色头巾,手持手绣花伞,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白族的民间歌舞、手工艺品和美食也是古城的一大亮点。

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白族美食,如烤乳猪、石锅鱼和过桥米线,领略到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大理古城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文化探索者还是自然风光追求者,都能在这座古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云南神秘消失的七大古国,看看你是哪国后裔?

云南神秘消失的七大古国,看看你是哪国后裔?

云南神秘消失的七大古国,看看你是哪国后裔?云南在历史中似乎总是处于边缘的化外之地、蛮夷之邦。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片生活着26个民族的神奇土地上曾经也曾崛起过很多古老而辉煌的文明。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云南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七大文明古国。

中国“三大神秘古国”之一古滇王国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它就是与楼兰古国、夜郎古国并称为中国“三大神秘古国”的古滇王国。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古滇王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西汉初年。

古滇国是一个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当时青铜铸造工艺技术上的巅峰——失蜡法就起源于古滇国。

古滇王国的消失十分离奇,找不着都城和墓地,古滇国是怎样消失的呢?到现在都还是个迷。

抚仙湖水底古城,据说是古滇王离宫据推测古滇王国的中心很可能在晋宁县一带,所以晋宁人很可能是皇室后裔。

西南第一王国南诏国南诏国(738年-902年),唐朝时期,大理洱海地区小国林立,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称为六诏。

最南边的南诏找到了唐王朝做靠山,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在影视作品中,南诏国被附上了神秘色彩,是女娲后裔的聚集地。

南诏国给云南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明,大理崇圣寺三塔、建水古城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

南诏国以大理洱海为中心,北抵大渡河,东到现在的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云南最知名王国大理国大理国是以白族为王室,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联合政权,建立于公元937年,1253年被忽必烈覆灭。

大理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在今洱海一带。

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今天的白族其实是大理国贵族后裔。

滇越乘象之国勐卯果占壁王国外省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会问云南人是不是出门都骑大象,其实云南的确出现过一个骑大象的王国。

外界都称呼他们是“滇越乘象国”,它就是传说中的勐卯果占壁王国。

元代“南疆佛国”大理段氏的家族统治

元代“南疆佛国”大理段氏的家族统治

元代“南疆佛国”⼤理段⽒的家族统治⼤理国,是从公元937到1253年期间存续于我国云南地区的⼀个少数民族地⽅政权。

很多国⼈是通过⾦庸的⼩说⽽了解⼤理国的这段历史,在⾦庸的笔下,⼤理国总有⾼僧秘籍神⼈出现,使其充满了异域神秘之⾊。

其实⼤理国在历史上的确有过其辉煌灿烂的⽂明,其统治家族段⽒,原为南诏著姓,但到南诏后期,家道已经中落。

南诏国被郑买嗣的“⼤长和国”取代后,赵善政的“⼤天兴国”和杨⼲贞的“⼤义宁国”也先后取代原先政权建⽴统治。

⼤理国当时局势图后段思平成功取得滇东三⼗七部⽀持,取代杨⼲贞的⼤义宁国,草创建政。

⼤理国随后便以阳苴咩城为⾸都,在云南地区统治长达316年,⼏乎和宋朝共始终,最终灭于蒙古⼈之⼿。

尽管⼤理国在外交上向来⾂服于宋朝,但政治上、经济上仍然保持了⾃⼰的独⽴性,形成了具有⽩族特⾊的⼤理政治⽂化。

⽽到元代时,蒙古⼈⼜以原⼤理国为基础,设置了云南⾏省,段⽒在云南地⽅仍然扮演着地⽅豪强的⾓⾊,直到明朝占领云南为⽌。

⼤理国梵像卷虽然有不少⽂献都说⼤理段⽒祖上为武威郡⼈,但今当代学者考证,段⽒为云南当地的⽩族⼈。

到⼤理国后期,段⽒统治基本上是有名⽆实,朝政⼤权尽掌握在⾼⽒家族⼿中,⽽⾼⽒家族的⾼升泰⼀度取代段⽒成为⼤理国主。

由于⼤理国后期皇帝并不享有实权,因此后期⼤部分皇帝都醉⼼于佛教。

⽽⾼⽒家族的内讧也极其严重,即使没有蒙古⼈的⼊侵,其覆灭也不久矣。

蒙古远征⼤理⾃1207年建国以来的蒙古汗国,通过连续⼏⼗年的南征西讨,其国家实⼒⼏乎达到顶峰。

1234年,蒙宋合⼒灭⾦后,两国直接呈现对峙局⾯。

南宋“端平⼊洛”军事⾏动以失败收场后,蒙古对南宋便采取了全⾯的军事进攻,只是在川蜀、襄阳⼀带遭到了南宋的猛烈抵抗。

受此挫折,蒙古⼈决定采取空前绝后的⼤迂回战术,经吐蕃、⼤理向南宋发起进攻,以达到灭亡南宋的⽬的,这就是所谓的“斡腹之谋”。

对南宋来说,蒙古在南宋边境上采取的任何⾏动都会受到南宋⽅向的注意,更不⽤说“斡腹之谋”这样的远征了。

南诏国大理国政治制度史

南诏国大理国政治制度史

南诏国大理国政治制度史
南诏国大理国政治制度史南诏国大理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这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有初级制、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现代的共和制度。

从古至今,南诏国大理国的政治体制一直处于初级制度之中,这一制度以充当统治者的家族为基础,各家族之间彼此竞争,大家之间互相制衡,共同管治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分封制”。

这种初级政治制度一直持续到十三世纪中叶,直到南诏
国大理国被宋朝所统治。

在宋朝统治下,南诏国大理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引入了封建制度,这是一种基于封建家族的政治制度,它把政权权力集中到一个封建家族的手中,这一家族拥有完全的统治权力,同时也为其他封建家族提供了一定的权利,这种封建制度持续到明清时期。

随着明清时期政治体制的变革,南诏国大理国也引入了宗法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把政权权力集中到皇室的手中,它把皇室作为国家的绝对统治者,把封建家族和其他政治力量作为它的子民和臣民,宗法制度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最后,南诏国大理国实行了现代的共和制,这种政治制度是以民主精神为基础的,它把政权权力归还给民众,由民众选
举出来的代表性人士组成政府,并由政府担任国家的行政权力。

现代共和制度已经在南诏国大理国持续了几十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自由、民主和繁荣。

总之,南诏国大理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较大的变化,从古代的初级制度,到宋朝的封建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最后到现代的共和制度,这使得南诏国大理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大理国与大理皇帝史

大理国与大理皇帝史

大理国与大理皇帝史大理由来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

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

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

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 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

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

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南诏是封建军事奴隶制性质的政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行将被新兴的封建领主制所取代。

反映在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贵族豪强趁南诏政权衰微之机,内则清平官(即宰相)专政,外则节度使(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

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

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权的局面。

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

在大长和国建立后3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

过了10个月,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

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

由于彼此间的混战及实行苛政重赋,引起了奴隶、自由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纷纷起义。

这时,南诏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阁洞垮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丰,宽尔诺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今曲靖)会盟,于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记录勐卯古国的经书(一)勐卯古国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联盟。

东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领混鲁(根仑)、鲁赖(根兰)两兄弟统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勐卯果战壁”王国,俗称“勐卯王国”。

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王的指挥。

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取了果战壁王国的王位。

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

《史记﹒大宛馔》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

《马克·波罗游记》中的记录为“金齿国”。

句町古国铜鼓句町古国地图(二)句町古国句町是春秋战国时代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国家;汉武帝时内附,以其地置句町县,汉昭帝时封其首领毋波为王;该王国的辖区包括滇东南和桂西,即今文山州全部、红河州中东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一些地区;其“国都”在今广南莲城。

句町古国铜人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初期或之前到东汉初期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有一个名为句町的古国存在过,这在史学界已早有定论。

句町是由九个原始部落、部族或联盟所组成的国家,句町国的辖区区域和各部落、部族或联盟的区域是一致的,其辖区范围应是今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即右江上游、交趾(今越南)北部较为广大的地区。

句町国的治所都城最终应在今广西西林县的普合。

其主体民族为壮傣民族先民;该王国属于奴隶制社会;由于能够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因而农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社会文化繁荣,在历史上与郡县并存了583年。

“町”字有红、血亲或联盟的含义,这跟壮族尚红有关。

今西林壮族中仍保留有红糯米、花糯米节,一年四季月月有节甚至一月几个节的情况,还有祭龙,正月初一打鸭祭,看鸡卦问吉凶等不胜枚举的传统民俗活动。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广西金融研究2007.增刊《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增刊2007年增刊(总416期)广西金融研究JournalofGuangxiFinancialResearch2007GeneralNo.416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高庆民(柳州钱币学会,广西柳州545001)自从发现大理国钱币之后,由于无史料,几乎无人研究。

笔者过去曾简单地谈到大理国钱币,近几年来经多次琢磨,对它们有了些新的看法,不吐不快,附记于此。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笔者陆续从云南收集到一些奇特的钱币。

首先得到的是“弘治通宝”,其钱文书法和品相(自然性)均很差,钱体为粗砂铸造,粗糙而凹凸不平,十分明显。

当初笔者把它列入明代弘治年间的铸币,但是它又与明代钱币的风格不同,最后只好归入明代云南的私铸币。

接着又得到“太平通宝”,其特点与上述的“弘治通宝”完全相同,只有宋代有“太平通宝”,同理笔者又把它归入宋代云南民间的私铸币。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又发现问题了,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和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均处于鼎盛时期,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间不可能存在私铸钱币的现象,故它们不应当是明代或宋代的货币,笔者又试图把它们列入安南(今越南)仿造中国年号钱币,或定为安南私铸币,但它们仍无安南钱币的风格,为此笔者心中一直不安定。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止,笔者先后又收集到了“大周通宝”、“太官通宝”、“水官通宝”、“太定通宝”和一枚铸有奇怪符号的钱币(注:即“文信千宝”),共计五种铜钱,均从云南昆明古玩市场购得。

经与云南泉友交谈后得知,这类风格相同的铜钱仅发现八种,即上文提到的七种再加“火官通宝”,笔者只差“火官通宝”。

这八种钱除了“弘治通宝”较多和“大周通宝”罕见之外,其余均少见,钱径相同约为19毫米,孔径约为5毫米,厚约为2毫米,属小平钱,均用粗沙翻铸而成,钱文古朴,钱体粗犷。

它们当初出现在云南昆明古玩市场时,曾一度被当作现代人伪作而不受欢迎,但是笔者发现,它们均有自然包浆和颗粒锈,属生坑真品,便大力买进。

云南大理的历史故事

云南大理的历史故事

云南大理的历史故事
大理,因名为大理,故亦称之为“滇池少昊之国”或“古滇国”。

此地山清水秀,且物产丰富,历史上曾是南方西南方向的重镇之一,
多少个历史人物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

大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晚期,当时在这里就出现了一
支政权,便是南诏。

南诏相继吞并了周边的少数民族组成,相继建立
完善的行政机构,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以及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同时,南诏也在汉化方面做得极为成功,随着汉文化的传播,一些元素也被
纳入南诏的文化中。

随后,南诏被中国唐代灭掉。

此后,这里被称为太和国,历史上
也出现了多个小国的建立和灭亡,直到公元937年,太和国的国王杨
德祖,将其称号改为“大理国”,在此立国。

此时期,大理处于较为
繁荣的局面,先后出现了黄沙峪、尚婷等文化思想家。

然而,该国随后逐渐衰落,一直到元代被傅翼的明朝击败灭亡。

此后,大理沦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历经明、清两朝,人口渐
渐壮大,经济亦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大理的社会文化发
展注入了活力。

今天的大理已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大理国简介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是宋代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国家。

公元937年,晋天福二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白族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

疆域大致是现在的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公元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

公元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大理国灭亡后,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

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

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中文名称大理国
英文名称:Kingdom of Dali
简称:大理
所属洲:亚洲
首都:羊苴咩城
主要城市:羊苴咩城、统矢城、中庆城、腾冲城
官方语言:白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国家领袖:段氏
主要民族:白族
主要宗教:佛教
建国时期:公元937年亡国时期:公元1254年亡于:蒙古帝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