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云
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汉文化的传播

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汉文化的传播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陆韧内容提要:明代云南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是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在云南社会广泛勃兴。
所谓知识分子士绅阶层,主要指依靠儒学教育获得知识,在地方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乡绅士人群体,以及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官宦士人群体。
在明代以前云南与全国其他地方在社会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云南不存在独立的知识分子士绅阶层。
直到明代汉族移民的大规模进入云南,以及传播汉文化为主的各类学校遍及全省各府、州、县及乡村,科举在云南正式实行等,促使云南各个阶层及各民族部分子弟都能入学接受教育,或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从而跻身于“士绅”的行列,成为独立于云南社会的原有的其他阶层并引领云南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促使云南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标志着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这是明代云南社会重大变革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明代士绅阶层移民汉文化传播明代,云南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在云南社会广泛勃兴;汉文化的传播与大规模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是明代云南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兴起的重要原因。
而以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兴起为标志着云南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升,边疆社会的进步和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一、明代以前云南的社会结构明代以前云南社会的结构与中国内地有较大的差异,最主要的差异是缺乏中原内地早已形成,广泛存在,而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士绅阶层。
所谓知识分子士绅阶层,主要指依靠儒学教育获得知识,在地方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乡绅士人群体,以及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官宦士人群体。
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形成必然与儒学传播、学校教育的兴起相辅相成。
当然,严格地说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在云南社会出现很早,但直至明代以前,都没有形成云南社会广泛存在的主要阶层之一。
因为,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云南建学,必定就有一些人通过学校学习,成为这一阶层中的一员。
唐代,云南在南诏政权统治时期,云南仍然没有普遍设置学校,儒学教育与文化的传播,基本上为南诏王室所把持。
浅谈云南与内地关系

浅谈云南与内地关系周云云南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内地紧密联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云南就以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版图中。
西汉时,汉武帝开西南夷,加强内地与云南地区的文化、经济往来,先后开通的商道使得云南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得以更快发展,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征云南地区,使得大量的汉族移民到云南地区,加速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唐宋时期,随着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和大理国,云南更加得以一股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元明清时期,特别是元朝伊始,云南正式被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使得中华民族的疆域得以扩大,元明清时期,由于土司制度的建立实行,以及明朝大规模的汉族移民,使得内地与云南的关系更加密切。
1.云南与内地历史上政治关系简述先秦时期,云南为“西南夷”一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存在若干氏族、部落,较先进地区如滇池周围形成了较大的部落集团,即滇国。
到了西汉时期,汉朝发动巴蜀军击灭劳浸、靡莫,滇王投降,并授予滇王金印。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率兵征南中,对南中大姓和夷帅采取“攻心”策略,使得南中地区得以为蜀国所有,进而影响到云南地区的大姓势力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虽然诗句动荡不安,但是中原王朝人没有滞于对云南地区的开发,设置了很多的羁糜郡县,为隋唐时期的羁糜政州制形成基础,可实际上,从西汉开始开西南夷,实行的羁糜郡县制,这样的羁糜政策形成了传承性。
唐朝开元年间,唐朝帮助皮罗阁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在此期间,南诏国和唐朝之间的数次政治上的摩擦与变化,苍山会盟后,南诏有所发展。
直至南诏国灭亡,大理国兴起,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也交往甚密,当然宋朝也与大理国有关战事。
元朝攻占大理国以后,云南行省建立,政治上开始实行土司制度,辅以流官管理。
明清时期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到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云南实行。
2.从“大观楼长联”来分析历史上云南与内地的战事内地与云南在政治上的“摩擦”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这么一则楹联中找到有关云南与内地在历史沿革上的诸多因素。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h1 --
--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Fra bibliotek题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哲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吸收包括滇、爨、中原、荆楚、巴蜀、吐蕃和印度等各种文化,并在大理境内各部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南诏大理白族文化。遗留至今的《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一、《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南诏德化碑》立于南诏赞普钟(阁逻凤)10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全碑共刻有5000余字。它由南诏数十名主要文武官员所共立,因而得到国王阁逻凤的赞同和认可。《兴宝寺德化铭》是大理国王段智兴元亨二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由杨才照所撰刻。1.1宇宙本体论《南诏德化碑》开始就说说:“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这是说,天地最初由清浊二气所成,万物由阴阳演化而生,所有的山川河岳,都是按照高低大小、远近纵横、错落有致地排列。《兴宝寺德化铭》开篇说:“盖闻率性之谓道,妙物之谓神。混成天地之先,独化陶均之上。体至虚之宅,无毒无门,运不隅之方,何固何执。”其中,“率性”、“妙物”、“混成”、“独化”、“陶均”等都带有明显的当时汉文化印记。接着,《兴宝寺德化铭》又对本体之“道”的形态及运动进行了说明:“未尝不出入五物,谁恻至变之端;同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知太始者,由之揆务;作成物者,宗之至能。形象分而变化斯章,动静常而刚柔乃断。”“道”由于贯穿于金木水火土五物,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运动变化的极至,由于它的运动变化和易卦的六爻相符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大衍之数进行预测推演。1.2天命观思想《南诏德化碑》说:“王,姓蒙,字阁逻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这是说南诏王阁逻凤不仅禀承了先天灵气,而且具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是西南的俊杰。又说:“(阁逻凤)日角标奇,龙文表贵。”阁逻凤左额隆起,身有龙纹,一派帝王贵相。这里把阁逻凤描述为具有帝王之相,一方面是为蒙氏取得统治地位寻求理论依据,试图用天命来说明。《兴宝寺德化碑》第二部分是对高踰城光的品德、才干和政绩进行赞颂的。也充斥着天命观的思想在其间,如碑文说高踰城光“天质自殊,龙章特异”,“积刚柔之粉德,钟岳渎之休灵。清明在躬,鉴澄波之千倾;风神绝俗,挺匡岳之万寻。”高踰城光天生就和其他人有区别,其身上有着龙的后代的异象,他的一切美德和才能是上天赋予的。所以他从小就具有了不起的气质和仁义道德,正所谓“夙蕴风云之气,早实仁义之怀。” 1.3政治伦理原则《南诏德化碑》在阐述其宇宙本体论和自然规律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其政治伦理原则。认为:“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故知悬象着明,莫大于日月;崇高辨位,莫大于君臣。”这里碑文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不可僭越的政治伦理原则,君臣关系不是任人的意志而随意更改的,而是和自然秩序一样具有其客观性。《兴宝寺德化铭》中也反映了部分政治伦理思想,如在评价高踰城光及其家族政绩时,碑文说:“不意蝇玷成暇,南箕自远。乃与兄牧公及先君诸臣等议曰:‘大义不可无方,至忠不可无主’,惟其平国大宰,定远将军;‘君臣之义最高,叔侄之分尤重’,不异霍光辅汉,姬旦匡周。盛衰惟终,安慰同力,在我子孙后嗣。弃兹历世垂休,孤立一隅,介于大国,岂不谓事之末乎?然狐犹首丘,葵能卫足,不忘本也。姑可忽诸?乃与中国形成,独兴庙计。自此,散从释衡,缩甲抑战,公兄弟之力也。”在这段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处理君臣关系的原则,一方面是大理国作为地方政权的内部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是大理国与大宋之间的君臣关系。这是大理国的战略决策,当然这也受到儒家政治伦理的影响。二、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特点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南诏至大理国,白族先民对汉文化的接受更为全面,受汉文化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加深,同时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结合本土文化而由此形成的白族独具的“释儒”文化,建立开明的政治体制和开放的经济格局,并对唐宋政权归化和对内地汉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唐宋时期,云南和川西南地区为南诏和大理国所统治。在南诏大理国统治下,洱海、滇池等农业地区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为当地文化的迅速深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以白蛮和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南诏、大理政权,实现了云南和川西南的局部统一,并通过交流和战争与外界发生了密切关系,为吸收其他文化成分及文化的交融准备了有利条件。在白蛮、乌蛮文化不断发展的继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作为白族主流文化的南诏大理文化。大理国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继承南诏儒学的传统之外,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文化。南诏时期,佛教早已传入,并开始盛行。如南诏“开三教”中,就有佛教。到了大理国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在宫廷设立专门管理佛教的机构,任高僧为国师,使得佛教思想成为大理国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佛教在云南大理地区的传播,主要是以洱海周围为中心遍及白蛮地区的白蛮阿吒力教,简称“白密”,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密宗已形成密宗瑜伽部的信仰。白族密宗是外来佛教和白蛮原有宗教相融合的产物,是在吸收了唐代汉地密宗和印度密宗基础上白族化了的佛教密宗。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加之南诏大理国上下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倾慕,南诏大理国政权主动臣服、归化于唐宋政权,对中原以儒家为首的封建汉文化有极强的认同感。如异牟寻继位后,“每叹地卑夷杂,礼义不通,隔越中华,杜绝声教”。南诏王室一直沿用父子连名制,但到了异牟寻以后的南诏王劝丰佑,则“慕中国,不肯连父名。”所以,南诏王朝“既御厚眷,思竭忠诚,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月”。希望这样的臣属关系可以常此以往。大理国上层也一直希望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据李攸《宋朝事实》载,段氏大理国政权曾连年派其所属当地邛部、两林川首领由西川向宋廷进贡,宋王朝也特意在大渡河上建造大桥,“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参考文献:《南诏德化碑》现存云南省大理市太和村。《兴宝寺德化铭》现存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文化馆。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大理历史

大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迹众多,琳琅璀璨。
历史上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曾在这里建都,公元8至13世纪,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我国同东南亚诸国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
考古发掘证明,从远古开始,就有古代居民在这里生活,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使大理地区成为了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四世纪时,大理地区居住了许多分散的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或“昆明诸种”。
他们一部分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这是中央王朝对大理地区的正式统治的开端。
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大理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当地居民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汉武帝在建立蜀到身毒的商道时,受到“昆明部落”的阻挡,于是在京城长安“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述的“汉习楼船”。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击败了“昆明部落”,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县。
打通蜀到身毒的商道,开辟了我国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大理成为这条商道上的重要通商口岸。
东汉公元67年,东汉王朝将大理地区的六县分出,加强了对大理地区的统治。
蜀汉公元三世纪初,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
蜀汉初,孟获造反,诸葛亮率师南征,平定叛乱,在大理地区重新设置云南郡,郡治在云南县(今祥云县)。
隋朝公元585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管理西南边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昆州。
公元597年,昆州发生叛乱,隋文帝派史万岁到昆州将其平定。
唐朝公元621年,唐朝政权派人到大理地区招抚“昆明部落”。
贞观年间,唐朝政府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
南诏国公元七世纪,大量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部落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彼此兼并,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云南建筑文化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5平顶碉式建筑。其构造为平顶土墙,墙体下厚 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平顶碉式建筑一般二至 三层,层次错叠地建于高山陡坡之间。 平顶式住屋的特点是:一是建造经济、便捷, 分层设柱,各屋自成体系;二是楼面、屋面均 以土添实,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三是 注重白、红两色,外观精美。 平顶碉式建筑是以藏族民居为代表 。
四、云南民族城市建筑
大理 位于点苍山中和峰东麓。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 设益州郡,大理地区设叶榆县,县治在大厘城(今 大理喜洲镇)。739年,南诏王皮罗阁迁都太和城 (今大理古城南7公里),大理开始成为云南的政治 中心,并一直到大理政权灭亡。770年前后,南诏迁 都至阳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以西地区)。明清时 期奠定了今大理古城的基础。主要古建筑有:杜文 秀元帅府、大理府考朋、西云书院和玉珥园等。特 色:用鹅卵石砌墙。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3道教建筑。云南道教建筑与汉传佛寺相似,基本采 用传统的宫殿、坛庙形式,多以殿堂或楼阁为主, 依中轴线布局,只是布局较为随意、自由,具有世 俗性。 在装饰题材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广泛运用青龙、白 虎、朱雀、玄武等图案,壁画,门窗的装饰以八卦、 太极及鹤、鹿、龟和灵芝等含有长生不老、羽化成 仙之意的图案。 比较著名的道观有金殿、西山龙门和三清阁。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5基督教建筑。云南基督教堂除在昆明有一些外,多 数集中于边远山区发展程度不高的少数民族地区, 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时期。 基督教堂采用本土传统民族建筑的形式,融合基督 教建筑的标志和色彩。教堂一般由礼堂和屋舍组成, 规模较小。 著名的有昆明三一圣堂,德钦茈中教堂、澜沧糯福 教堂和贡山白汉罗教堂等。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4“三坊一照壁”民居。在纵轴上建筑正房,正房 两边安置小于正房的厢房,与正房形成“门”字状, 再面对正房建一照壁与厢房相连接,构成的封闭式 院落。 “三坊一照壁”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平面布局; 二是具有牢固的房屋结构,抗震(木锁)防风防火 (带封火檐外墙工艺);三是具有精美的外观装饰; 四是体现合理的房屋设计,入口曲折变化,厅廊的 设置,院内各房房屋既独立又联系,便于分期修建。 是大理白族合院式住房的典型代表。
大理国的历史发展

大理国的历史发展大理国(938-1253)大理国(937年-1254年)是位于中国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灭南诏建国。
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
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2]。
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详细大理国国君1,太祖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年号文德、神武,公元937年至公元944年在位。
公元937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
2 ,文经皇帝段思英,年号文经,公元944年至公元945年在位。
皇叔段思胄争位,被废帝为僧,法号宏修大师。
3 ,太宗慈武皇帝(文武皇帝)段思胄(良),年号至治,公元945年至公元951年在位。
4 ,广慈皇帝段思聪,年号明德、广德、顺德,公元951年至公元968年在位。
5 ,应道皇帝段素顺,年号明正,公元969年至公元985年在位。
6,昭明皇帝段素英,年号广明、明治、明统、明圣、明德、明应,公元986年至公元1009年在位。
7,宣肃皇帝段素廉,年号明启、乾兴,公元1010年至公元1022年在位。
8 ,秉义皇帝段素隆,年号明通,公元1022年至公元1026年在位。
9 ,圣德皇帝段素真,年号正治,公元1026年至公元1041年在位。
10 ,天明皇帝(炀皇帝)段素兴,年号圣明、天明,公元1041年至公元1044年在位。
因荒淫背废,立太子曾孙段智思之子段思廉为帝。
11 ,兴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年号保安、正安、正德、保德、明侯,公元1044年至公元1074年在位。
12 ,上德皇帝段廉义,年号上德、广安,公元1075年至公元1080年在位。
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为广安皇帝,年号德安。
南诏大理国时期云..

大理巍山古城
南诏国形成
• 蒙舍诏自高祖细奴逻(在位26年)后,又 历经了世宗逻盛炎(在位38年)、太宗盛 罗皮(在位16年),到了云南王皮罗阁后, 蒙舍诏己日渐强盛起来。 • 这时南诏在皮罗阁统制下,实力最强,开 始了一统六诏的打算。
第一步:统一六诏,建南诏国
• 唐王朝也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鼎力支持南诏统一各 部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 白蛮诸部,取代了“白子国”,并灭了其它五诏,统一了 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 南)。 •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是唐朝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步骤,既为 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云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也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为嘉奖南诏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的功勋,唐玄宗于公元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册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经唐 玄宗允准,他又统一了六诏,唐玄宗进封他为“云南王”。
雄踞西南第一碑:南诏德化碑
十六大经典历史瞬间
• • • • • • • • • • • 两次天宝之战,命运的转折 交趾之战和北部湾海战 争议不休的英雄,世隆大帝 南诏建极盛世 南诏——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四强国 长和国皇弟郑昭淳的广州之行与南汉增城公主的大理情缘 段思平,大理国的缔造者 忍辱负重,复国中兴,段正淳的悲喜人生 段和誉之谜,从明君到高僧 大理:中华第九大古都暨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 大理王朝与蒙古帝国的九河之战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8.通海都督:治于通海镇(今通海),相 当于今红河州、文山州地区。 • 9.会川都督:治于会川(原名会同,今四 川会理)。
六. 南诏的政治体制
• 1.最高首领是国王,称为“南诏” 。 • 2.南诏之下设清平官六人,从中推举一人为 “内算官”,设大军将十二人,与清平官 同列。分为诏亲大军将、大军将、军将三 等。 • 3.设“外算官”二人,由清平官或大军将兼 领。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二:云南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二云南省何宗海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
“云南”作为地名,最初出现在西汉,只是一个县名,三国时为郡名。
唐代封南诏王为云南王,成为了南诏国的代称。
元代设立云南行省,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因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亦因境内有滇池,别称滇。
先秦时属滇国。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滇池县(县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开辟五尺宽的道路,称作五尺道,从蜀到滇(今四川省宜宾市至云南省曲靖市)。
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益州郡,下辖24县,治滇池县。
东汉时置永昌郡,治不韦(在今云南省保山县北)。
三国时蜀汉分置建宁、兴古、云南、永昌诸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境内被称为南中。
东晋,爨(cuàn)琛及后世在昆川(在今云南省曲靖市)称王400余年。
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姚州(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县北);太宗贞观6年(632年),置戎州,治僰道都督府(在四川省宜宾市西南);玄宗时,置36羁縻州(羁縻是历史上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州、县实行的一种自治制度,和朝廷睦邻相处,不加干涉),辖137县,后增至92州;开元26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云南建立南诏国。
南诏国所辖地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
相传10代国王,先后统治长达200年,直到后晋高祖天福2年(937年),被段思平联合37部所灭,建立大理国。
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大理国归宋后,段和誉受封为大理国王。
元宪宗3年(1253年),元军灭大理国。
从唐玄宗开元26年(738年),南诏皮逻阁统一六诏至元宪宗3年(1253年)大理国灭亡,这一历史时期被统称为南诏时期,共历时516年。
元世祖至元4年(1267年),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省会由大理(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迁至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
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灭元梁王,置云南布政使司。
清代置云南省;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追捕永历皇帝于缅甸,押赴昆明被绞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 • 公元830年(文宗太和四年)底,南诏攻陷成都,大掠男
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 • 公元902年(唐天复二年),权臣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
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
三. 南诏归唐与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1.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十月,南诏联合吐蕃, 计二十余万兵卒,分三路入侵剑南。南诏、吐蕃 军连连败绩,死者达八九万人。
• 2. 宰相李泌的战略计划 •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
则吐蕃自困。” • 3.郑回、韦皋在南诏归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
• 公元649年,细奴逻称南诏王,以巍山为首府。 公元653年,细奴逻敬服唐朝的高度文明,派子 逻盛炎赴长安朝见高宗,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唐 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从此南诏接受了唐朝 中央政府的领导。
大理巍山古城
南诏国形成
• 蒙舍诏自高祖细奴逻(在位26年)后,又 历经了世宗逻盛炎(在位38年)、太宗盛 罗皮(在位16年),到了云南王皮罗阁后, 蒙舍诏己日渐强盛起来。
雄踞西南第一碑:南诏德化碑
十六大经典历史瞬间
• 两次天宝之战,命运的转折 • 交趾之战和北部湾海战 • 争议不休的英雄,世隆大帝 • 南诏建极盛世 • 南诏——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四强国 • 长和国皇弟郑昭淳的广州之行与南汉增城公主的大理情缘 • 段思平,大理国的缔造者 • 忍辱负重,复国中兴,段正淳的悲喜人生 • 段和誉之谜,从明君到高僧 • 大理:中华第九大古都暨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 • 大理王朝与蒙古帝国的九河之战
南诏大理时期的军事扩张与地域政 治整合——蜜月期
• 第一次扩展——统一诸诏唐初 • 第二次扩张——南诏的势力由滇西扩张到
了滇东天宝之前
• 第一,异地迁徙,使战败一方丧失其族群 势力赖以存在的条件
• 第二,禁闭部族首领,使群龙无首而可任 作调遣
• 第三,媾和联姻,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其对 政治权力的认同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南诏的七个节度和二都督是: • 1.弄栋节度:治于弄栋城(今姚安)。 • 2.拓东节度:治于拓东城(今昆明)。 • 3.剑川节度:治于剑川城(今剑川)。 • 4.铁桥节度:治于铁桥城(今中甸塔城)。 • 5.永昌节度:治于永昌城(今保山)。 • 6.银生节度:治于银生城(今景东)。 • 7.丽水节度:治于丽水(今缅甸达罗基)。
二 .天宝战争
• 天宝十一年(公年752年)正月初一,吐蕃正式 册南诏为“赞普锺南国大诏”,南诏改元为 “赞普锺元年”。吐蕃赐给南诏金印,以其号 为“东帝”。
•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拟恢复姚州都 督府,再次被南诏击败。
•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将军李宓率领十余 万大军,第三次征讨南诏。西洱河之战以唐朝 的失败而告终。
• 南诏向外扩张的第一个目标是滇东两爨地区。8世 纪中叶,滇东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各部的经济已 很繁盛,部落人口众多,“邑落相望”,“牛马 被野”,对这片肥沃丰饶之地南诏早有夺取之意。 当南诏意欲得到两爨之地时,发生了滇东爨氏的 反唐斗争,为南诏夺取两爨地区提供了机会。
2.唐朝与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8.通海都督:治于通海镇(今通海),相 当于今红河州、文山州地区。
• 9.会川都督:治于会川(原名会同,今四 川会理)。
六. 南诏的政治体制
• 1.最高首领是国王,称为“南诏” 。 • 2.南诏之下设清平官六人,从中推举一人为
“内算官”,设大军将十二人,与清平官 同列。分为诏亲大军将、大军将、军将三 等。 • 3.设“外算官”二人,由清平官或大军将兼 领。
通道的南诏海洋战略之谜 • 4、南诏——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四强国之迷
5、南诏王室后裔之谜 • 6、崇圣寺佛牙舍利之谜 • 7、小说《天龙八部》中段氏人物真相之迷 • 8、大理国帝王出家之谜 • 9、高氏三公子的抗蒙护国传奇及大理国灭亡时间
之谜 • 10、中华历史上唯一以“中国”为国号的政权—
“大中国”之谜
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政治文化 之嬗变
南诏国历13代247年 657-902
大理国历22代316年 937-1253
• 下关的风 • 上关的花 • 苍山的雪 • 洱海的夜(月) • 风花雪夜(月) • 大理,你一生不得不去的地方
十大历史之谜和பைடு நூலகம்点
• 1、南诏崛起之谜 • 2、南诏海上舰队与公元863年北部湾海战之迷 • 3、1000多年前连通印度洋—云南—太平洋国际大
•
碑亭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1. 贞元十年以后的疆域: • 东部以今云南昭通、贵州遵义、贵阳与唐黔中郡
为界,东南以贾勇步(今云南河口)与唐安南都 护府为邻,南方与女王国(今老挝)接壤,西南 与骠国(今缅甸)交接,西面直至恒河南岸的摩 伽陀(今印度比哈尔邦),与天竺相望。 • 2.南诏的政治区划: • 樊绰《云南志》所记为六睑、八节度。《新唐书》 所记为十睑、六节度、二都督。
• (2)南诏重新归附唐朝,巩固并扩大了唐 在西南地区的统冶。
• (3)唐朝实现了断吐蕃右臂的战略,从根 本上改变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 动局面。
三. 南诏归唐与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5.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为加强对南诏
的控制,巩固点苍山会盟的成果,唐设云 南安抚司,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 兼任。
• 云南安抚司是在南诏疆域内设置的一个羁 縻府州,也就是臣属于唐王朝,而享有充 分自治权的行政区。
四. 南诏的灭亡
• 1.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冬,南诏命王嵯颠发 动全国兵力,犯扰西川。
• 2.争夺安南。 • 3.寇扰西川。 • 4.和亲失败。 • 5.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十睑为南诏的首府直辖区域: • 云南睑(今祥云云南驿)、品澹睑(今祥云县城) • 白崖睑(又作勃弄睑,今弥渡)、 • 邆川睑(今邓川)、 • 蒙舍睑(今巍山)、 • 大厘睑(今大理喜洲)、苴咩睑(今大理古城) • 蒙秦睑(今漾濞)、 • 矣和睑(今大理太和)、赵川睑(今大理凤仪)。
•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是唐朝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步骤,既为 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云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也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为嘉奖南诏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的功勋,唐玄宗于公元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册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经唐 玄宗允准,他又统一了六诏,唐玄宗进封他为“云南王”。
元世祖平云南碑
溯源于——秦汉青铜文化
• 南诏大理国500多年的历史,自然不会是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
• 南诏大理国的文化渊源,至少可以上溯到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云南青铜文化。
“滇文化”
• 云南青铜文化的源头在洱海地区。大约在 商朝末年至西周初期,今天大理剑川一带 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开启了云南青铜文化 的大门。洱海地区的青铜文化由西向东发 展,到达滇池周围,发展成为“滇文化”。
用。
三. 南诏归唐与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4.点苍山会盟 •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始,崔佐时顺利到
达南诏都城羊苴咩。 • 正月初五, 南诏与唐朝双方在羊苴咩城附
近的点苍山神祠会盟。
三. 南诏归唐与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评价:(1)点苍山会盟结束了西洱河之战 以来南诏与唐朝对峙隔绝四十余年的局面。
地区。 • 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过程中,唐朝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
一. 南诏的崛起
• 第一阶段:细奴罗兴于巍山,唐支持其征 服白子国,并封为巍州刺史;
• 第二阶段:细奴罗传罗盛、盛罗皮至皮罗 阁而强盛,唐廷授皮罗阁为越国公,赐名 蒙归义;
• 第三阶段:在巂州、姚州两都督府的支持 下,皮罗阁兼并五诏,统一洱海诸部,唐 廷封其为“云南王”。
二 .天宝战争
• 约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南诏兼并爨部,爨 氏在滇东的统治彻底崩溃。
•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阁罗凤出兵攻陷姚州都 督府,杀死唐云南郡太守张虔陀,攻取羁縻州三 十余个。
•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派遣三路大军合力 围攻南诏。
• 阁罗凤向吐蕃神川都督求援,论若赞分师入救。
• “南诏大理之学,他日必将继敦煌学之后 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一、南诏的崛起
• 1.六诏的兴起 • “诏”的含义:一指酋邦首领,即“王”;一指
酋邦。 • 六诏及其地理分布: • 蒙舍诏:今云南省巍山县。 • 蒙巂诏:今云南省巍山县北部及漾濞县地。 • 邆赕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邓川,又称越澹诏。 • 浪穹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 • 施浪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青索乡。 • 越析诏:在今云南省宾川县。
“西爨白蛮”文化
• 东汉以后,爨氏兴起。“西爨”继承了滇 文化,大量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 以滇池和洱海为中心的西爨地区的经济生 活,到了隋唐之际“户口殷实”,“邑落 相望,牛马蔽野”,出现了以白子国为代 表的“西爨白蛮”部落。
• “西爨白蛮”文化发展成为南诏文化,南 诏文化又为大理国文化所继承和发展。
发动政变,斩杀了蒙氏家族的全部成员,建立了 大长和国,正式取代了南诏政权。
南诏国年表
• 公元654年(永徽五年),蒙舍诏张乐进求让位于为避仇 来到南诏定居的细奴逻。细奴逻即位后,遣子入唐为质, 以求得到唐的保护。
•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 •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廷册封南诏皮罗阁为
• 这时南诏在皮罗阁统制下,实力最强,开 始了一统六诏的打算。
第一步:统一六诏,建南诏国
• 唐王朝也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鼎力支持南诏统一各 部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 白蛮诸部,取代了“白子国”,并灭了其它五诏,统一了 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