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诏_大理国纪年资料的订正
孙太初南诏、大理国号考

孙太初南诏、大理国号考唐、宋时期,蒙、段二姓,建国称王,先后垂五百六十余年。
称蒙氏之国为“南诏”,段氏之国为“大理”,已成习惯之词,而其确切的国号叫什么,还未见有人专门加以讨论。
史书对于南诏、大理国号,记载也多歧异,往往将地名、封号与国号三者混淆不清。
本文根据文物和文献资料,对这个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治蒙、段史的同志参考。
蒙氏建国号于何时,正史、野史和方志的记载不一致,当以正史所记较为可靠。
野史的记载,多半源于民间传说,或抄袭正史之说而加以附会臆改,不尽可信。
但“俗语不实,流为丹青”,其影响之广泛,远非正史所及,所以不可不辨。
野史于蒙氏之建立国号,都说始于细奴逻时,但名称各异。
李京《云南志略》云:“蒙氏名细奴逻,城蒙舍之陇于图而都之,国号大蒙,自称奇王。
云南建国称王始此,唐贞观三年也。
”张道宗《记古滇说集》云:“王孙名奇嘉者,以蒙号国也.”王格本《南诏野史·大封民国》云:“奇王蒙氏,始唐高宗永徽三年乃建都蒙舍,筑城龙图山。
贞观初灭南诏,号大蒙国。
称王僭号自此始。
“以建国号为“蒙”,始于细奴逻时,这是一种说法。
杨慎《滇载记》则说:“蒙氏始兴,曰细奴逻,九隆五族牟苴笃之三十六世孙也。
耕于巍山之麓,数有神异。
孳牧繁息,部众日盛,代张氏立国,号曰封民蒙氏,伪称南诏。
实唐贞观三年也。
”此说也是以建国号始于细奴逻时,惟“号曰封民蒙氏”,又称“南诏”,二名并举,殊为含混。
王崧本《南诏野史·建宁国》云:“张氏传三十三世,至张乐进求,一见蒙奇王有异相,遂妻以女,让位与奇王。
王姓蒙,名细奴逻。
遂灭张氏,号大封民国。
”此说与《滇载记》略同,而和同书《大封民国》条“号大蒙国”又自相矛盾。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蒙化府建置沿革云:“初,蒙氏细奴逻自哀牢徒居今府治之西北巃于图山,筑城立国,号蒙舍诏,即六诏之一也。
以其在诸部之南、又称南诏。
”正德《云南志》亦云:“号蒙舍诏,改称南诏。
”此以细奴逻建国号为“蒙舍诏”,亦称“南诏”,又是一种说法。
还搞不清南诏国和大理国有何关系?了解下云南的变迁史

还搞不清南诏国和大理国有何关系?了解下云南的变迁史云南是中国乃至亚洲出现人类活动迹象最早的地区,元谋人距今有170万年。
在夏商周时期,云南被称为九州之一的梁州,但那时并未进入开发。
直到公元前300年,楚国将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昆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便建立古滇国,前后存续期为500年。
秦始皇统一后,修建五尺道,由四川宜宾起,进入云南昭通,并沟通曲靖,比较著名的遗迹是位于昭通盐津的五尺道。
秦五尺道秦朝对云南的探索,集中在滇东北。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赐滇王印,设益州郡”。
这说明,控制区域已延伸到昆明地区,古滇国成为西汉藩属。
到东汉,边界已经深入到保山,在此设永昌郡,亦属益州管辖。
至此,滇西地区疆域基本形成。
东汉朝廷向云南移入大批汉民,并扶植一些大族协助统治。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豪族大姓们趁乱割据。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后院,由于战略重心在中原,只是控制今川、黔、滇交界处的南中。
云南出土西汉青铜器此后两晋时期,云南汉人大族爨氏归降,被封为宁州刺史,世袭统治云南400年。
这种状况至隋而止,隋朝消除割据势力,将云南重新纳入中央统治。
唐朝是以都督府形式管理云南,都督府之下,有着大量羁縻州府。
何谓羁縻?就是后来的土司制度,利用当地的部落首领或豪门大族治理统治,这种控制方式是比较松散的。
以上云南演化过程说明:一、唐之前各朝各代,统治中心位于中原,古时云南并非如今旅游胜地,仍是边远蛮荒的所在。
无论是重视度还是统治力度,相比中原都较为有限。
二、对于云南的探索开发具有一个深入过程,是从滇东北逐渐渗透到滇中、滇西地区。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原移民的作用甚至大于统治者。
尚未充分开发的云南,对于统治阶层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南诏国地理位置图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南诏国应运而生。
南诏国唐玄宗时期,围绕洱海地区有六个小国,称为”六诏”,分属不同的部族。
蒙舍诏位于另五诏之南,故称“南诏”。
因为其他五诏离当时另一个大国吐蕃较近,立场不坚定,时不时的背弃大唐依附吐蕃,而蒙舍诏则是一直跟随唐朝,自然博得大唐的好感和支持。
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读《南诏大理国兴衰史》

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读《南诏大理国兴衰
史》
方悦萌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24()3
【摘要】延续500余年的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以云南为中心建立的两个政权,也是西南边疆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地方政权。
长期研究云南区域史、西南边疆史、中国边疆治理史的著名历史学者、云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方铁新作《南诏大理国兴衰史》(岳麓书社2023年出版),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该书以50万字篇幅,阐述南诏、大理国崛起、兴盛及衰亡的过程,包括南诏、大理国兴衰的时代条件,南诏与唐朝、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南诏、大理国完成云南地区的局部统一,南诏、大理国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南诏、大理国的深
远影响与唐宋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等问题。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方悦萌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
【相关文献】
1.大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以三月街民族节为例
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中国史教学——基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的思考
3.大理鹤庆:全方位推进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国政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5.左江花山岩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诏、大理国历代帝王纪年大表

南诏、大理国历代帝王纪年大表南诏、大理国历代帝王纪年大表南诏(公元649——902年,共254年)首府:巍山(今云南省巍山县境内)后迁都:大和城(一作太和城,在今云南省大理县太和村西)(1)南诏高祖奇嘉王细奴逻生卒:617——674 58岁在位:649——674子(2)南诏世宗兴宗王逻盛炎生卒:634——712 79岁在位:675——712子(3)南诏太宗威成王盛逻皮生卒:673——728 56岁在位:712——728子(4)南诏云南王皮罗阁生卒:697——748.12 52岁在位:728——748.12子(5)南诏神武王阁逻凤(又名觉乐凤)生卒:712——778.10 68岁在位:748.12——779.10受吐蕃封“赞普钟南国大诏”,自立国号为大蒙赞普钟(752——768)长寿(769——779)孙(6)南诏孝恒王异牟寻在位:779.10——808.12见龙(780——783)上元(784——?)元封(?——808)子(7)南诏孝惠王寻阁劝(又名新觉劝、梦凑)生卒:778——809.11 32岁在位:808.12——809.11应道(809)子(8)南诏幽王劝龙晟生卒:798——816.2 19岁在位:809.11——816.2龙兴(810——816)荒淫无道,被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弟(9)南诏靖王劝利晟(一作劝利)生卒:802——823.7 22岁在位:816.2——823.7全义(817——819)大丰(820——823)弟(10)南诏昭成王劝丰祜生卒:817——859.12 43岁在位:823.7——859.12保和(824——?)天启(?——859)子(11)南诏孝庄帝世隆(一作酋龙)在位:859.12——877.2建极(860——?)法尧(?——877)被俘,同年12月被杀子(12)南诏宣武帝隆舜(又名法)生卒:860——897 38岁在位:877.2[闰]——897 20年改国号大封民(一作大封人)贞明(878——?)承智(?)大同(?——888)嵯耶(889——897)清平官郑买嗣指使近臣杨登将其杀死子(13)南诏孝哀帝舜化贞生卒:887——902 15岁在位:897——902 5年中兴(897——902)为郑买嗣所杀大长和灭南诏南诏亡大长和(公元902——928年)首府: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1)大长和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郑买嗣生卒:860——910 51岁在位:902——909.8 7年安国(903——909)子(2)大长和肃文太上皇帝郑仁旻在位:909.8——926 17年始元(910——?)天瑞景星(?)安和(?)贞祐(?)初历(?)孝治(?)子(3)大长和恭惠帝郑隆亶生卒:914——928 15岁在位:926——928 2年天应(927——928)被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杀大天兴灭大长兴大长和亡大天兴(公元928——929年)又名兴源国首府: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1)大天兴悼康帝赵善政生卒:?在位:928——929 1年尊圣(928——929)被废大义宁灭大天兴大天兴亡大义宁(公元929——937年)首府: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1)大义宁杨干贞生卒:?在位:929——937 8年兴圣(930)鼎新(?)大明(931——937)被段思平废,干贞出家大理灭大义宁大义宁亡大理(公元937——1094年,共158年)首府: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1)大理太祖圣神文武帝段思平生卒:在位:937——944 8年文德(938——?)神武(?——944)子(2)大理文经帝段思英生卒:在位:944——945 1年文经(945)弟(3)大理文武帝段思良生卒:在位:945——951 6年至治(946——951)子(4)大理广兹帝段思聪生卒:在位:951——968 17年明德(952——?)广德(?——967)顺德(968)子(5)大理应道帝段素顺生卒:在位:968——985 17年明政(969——985)子(6)大理昭明帝段素英生卒:在位:985——1009 24年广明(986——1004)明应(?)明统(?)明圣(?)明治(?)子(7)大理宣肃帝段素廉生卒:在位:1009——1022 13年明启(1010——1022)子(8)大理秉义帝段素隆生卒:在位:1022——1026 4年明通(1023——1026)禅位为僧侄(9)大理圣德帝段素真生卒:在位:1026——1041 15年正治(1027——1041)禅位为僧孙(10)大理天明帝段素兴生卒:在位:1041——1044 3年圣明(1042——?)天明(?——1044)荒淫被废(11)大理兴宗孝德帝段思廉生卒:在位:1044——1075 31年保安(1045——1052)正安(1053——?)正德(?)保德(?——1074)明侯(?)禅位为僧子(12)大理上德帝段廉义生卒:在位:1075——1080 5年上德(1076)广安(1077——1080)杨义贞反叛,杀之侄(13)大理上明帝段寿辉生卒:在位:1080——1081 1年上明(1081)禅位为僧堂弟(14)大理保定帝段正明生卒:在位:1081——1094 13年保立(1082——?)建安(?)天祐(?——1094)禅位为僧大中国代大理大理止大中(公元1094——1096年,共2年)(1)大中圣德表正帝高升泰生卒:?——1096 ?岁在位:1094——1096 2年上治(1095)还政于段氏大中国终后理(公元1096——1254年,共159年)(15)大理文安帝段正淳生卒:在位:1096——1108天授(1096)开明(1097——1102)天政(1103——1104)文安(1105——1108)禅位为僧子(16)大理宪宗宣仁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生卒:在位:1108——1147 39年日新(1109)文治(1110——?)永嘉(?——1128)保天(1129——?)广运(?——1147)禅位为僧子(17)大理景宗正康帝段正兴生卒:在位:1147——1171 24年永贞(1148)大宝(1149——1155)龙兴(1155——?)盛明(?)建德(?——1171)禅位为僧子(18)大理功极帝段智兴生卒:在位:1171——1200 29年利贞(1172——1175)盛德(1176——1180)嘉会(1181——1184)元亨(1185——?)安定(?——1200)亨时(?)子(19)大理亨天帝段智廉生卒:在位:1200——1204 4年凤历(1201——?)元寿(?——1204)弟(20)大理神宗段智祥生卒:在位:1205——1238 33年天开(1205——1225)天辅(1226——?)仁寿(?——1238)禅位为僧子(21)大理孝义帝段祥兴生卒:在位:1238——1251 13年道隆(1239——1251)子(22)大理天定贤王段兴智生卒:在位:1251——1254 3年天定(1252——1254)1253.12出逃鄯阐(今昆明),次年春被俘蒙古灭大理大理亡。
南诏大理国通史纲要

南诏大理国通史纲要
南诏大理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国家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38年,当时的国家名为南诏。
南诏的建立者是巴泥,他是一个位于滇池附近的部落酋长。
巴泥统一了周边的部落,建立了南诏国。
南诏的疆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公元938年,南诏国被大理国所灭,这是南诏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理国成立后,继承了南诏的文化和政治体制,并继续扩张自己的疆域。
大理国的疆域在其鼎盛时期非常广大,包括了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大理国的首都位于现在的大理市,被称为大理城。
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繁荣。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大理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共处。
大理国的文化也非常繁盛。
大理国是著名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中心之一。
在大理国的统治下,民间文化和宫廷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大理文化。
然而,大理国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衰落。
公元1253年,蒙古帝国灭亡大理国,使大理国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南诏大理国的历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上是南诏大理国的通史纲要,代表不代表具体的历史细节。
如需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
南诏国记录的文献

南诏国记录的文献
南诏国是中国唐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公元738年至937年。
关于南诏国的历史记录,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地方志、史书以及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
以下是一些记录南诏国历史的文献。
1.《新唐书》:这是一部重要的官方史书,其中包含了南诏国的历史记载,是研究南诏历史的基础文献之一。
2.《旧唐书》:与《新唐书》一样,这部史书也记载了南诏国的历史,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3.《南诏野史》:这是一部较晚出现的文献,作者不详,书中记载了南诏国的传说、民俗和一些历史事件。
4.《大理古佚书》:这是一部收录了大理地区古代文献的丛书,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南诏国的史料。
5.《云南通志》:这是一部详细记载了云南省历史的志书,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南诏国的历史。
6.《南诏史话》:这是一部专门介绍南诏国历史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南诏国的历史面貌。
7.《大理国史略》:这本书是对大理国历史的概述,由于大理国是在南诏国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书中也涉及了南诏国的历史。
8.《先秦时期的中华民族》:这本书虽然主要讲述的是先秦时期的历史,但其中也包含了对南诏国早期历史的探讨。
除了上述文献,还有许多地方志、族谱、碑文、游记等也提供了有关南诏国的信息。
此外,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也为研究南诏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由于南诏国历史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包括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因此在研究时应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和方法。
南诏、大理国历代君主列表

859年—877年
建极(13)
法尧(4)
859.12
875
大封民:
蒙隆舜(蒙世舜)(蒙法)
圣明文武帝,宣武帝
20
877年—897年
贞明(10)
承智(1)
大同(1)
嵯耶(9)
通正(1)
879.12
889
889
889
897
蒙舜化贞
孝哀帝
5
897年—902年
中兴(6)
897
云南三朝(902-937)
大长和:(902-928)
1091
广安
15
杨义贞
广安皇帝
1
1080年
德安(1)
1080
大中(1094-1096)
(追)
高智升
大中太祖(正德皇帝追崇)
文戎天佑安邦皇帝
--
--
--
--
16
高升泰
富有圣表正德皇帝
2
1094年至1096年
上治2
1094
后大理国(1096-1253)
17
段正淳
大理中宗
文安皇帝
12
1096年至1108年
前理(937-1084)
1
段思平
大理太祖
神圣文武皇帝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37年至944年
文德(7)
神武(1)
937.12
944
2
段思英
文经皇帝
1
944年至945年
文经(1)
945
3
段思胄(良)
大理太宗
慈武皇帝(文武皇帝)(文成帝)
6
945年至951年
至治(6)
南诏大理国历史

南诏大理国历史南诏大理国历史概述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确是实在的情形。
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
战国时,楚将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
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所筑。
秦时常頞(音案àn)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
公元前一○九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
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
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
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
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
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
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
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
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
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也不利于各族民众,因为在州县恢复豪酋统治,增强落后势力,是一个退步。
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
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
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