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的象征。

下面将从水的意义、水的象征、水的应用和水的保护四个方面,探讨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水被视为阴性的代表,与阳性的火形成了天地间的两个重要元素。

水被认为是柔软、温和的,象征着包容、温情和柔韧的力量。

同时,水也被视为润物无声的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无为而治”、“静水流深”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水还被视为财富和繁荣的象征,因为水能够滋润大地,使万物生长。

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依赖水进行农业生产,水稻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水亦是养育着数百万农民的母亲。

此外,水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饮食、工艺等方面。

中医理论中,水被认为是五行中的一种,与肾脏和冬季相对应,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如清汤、煮菜等都需要水的参与。

此外,水还被用于制作茶、酒等传统饮品。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水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瓷器、丝绸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问题。

因此,保护水资源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课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包括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加强水环境保护等。

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使用节水设备和改善生活习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象征着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也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丰富的水文化,让水继续为我们带来生命和繁荣。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中华水文化

中华水文化

水文化中的文学
一、“水”与文学创作 二、“水”与文学欣赏 (一)、文学作品中“水”形
象的类别
(二)文学作品中“水”的不
同美学内涵
沈从文 的著名短篇小说《边城》就是以他的家乡湘西凤凰县的沱江为
背景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有水一样的性格
汪曾祺 的《大淖记事》 孙犁的《荷花淀》和《芦花荡》
水与人生哲理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厚德载物,厚积薄发) 水静犹明,何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心境澄明,宁静致远) 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不尚虚华)
水与人生哲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水不返,时不我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乐水常乐)
-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
水与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 为百谷王。 (水善处下,善德若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 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柔能胜刚,滴水穿石)
中华水文化

水字的演变
母亲河——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端起了长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长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 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 长江 啊 长江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中华水文化的故事

中华水文化的故事

中华水文化的故事《说说中华水文化那些事儿》水,这看似平凡无奇的东西,却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底蕴。

咱就来唠唠中华水文化的那些有趣故事,保准让你乐呵乐呵的同时,还能长不少见识。

你想想,老祖宗们那可真是把水玩出花来了。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水就和咱们中国人的故事紧密相连。

大禹那可是治水的大英雄,面对汹涌的洪水,人家丝毫不惧,带领着大家一起抗洪,这精神,简直就是杠杠的!这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可不就是告诉咱,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智慧嘛。

再说说那“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老祖宗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百姓就像水一样,能让统治者稳坐江山,也能把他们给掀翻咯。

这话说得太在理了,接地气吧?多实在的道理,就是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啊。

还有那江南水乡,那景色简直美如画。

一座座小桥横跨在河面上,小船悠悠地划过,岸边的人家枕水而居。

那感觉,啧啧,就俩字,惬意!说真的,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我都想自己要是能生活在那儿该多好。

水文化可不单单是这些,还有诗词歌赋里的水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气势,多豪迈!李白大诗人这一写,黄河水那汹涌澎湃的样子一下子就浮现在咱脑海里了。

还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哇,那画面真是太美了,仿佛自己都置身其中了。

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水。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就是洗脸刷牙用水嘛。

夏天热的时候,跳进河里游个泳,凉快又舒服。

还有那用水桶打水的声音,“哗啦哗啦”的,听着就特别有生活气息。

中华水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隐形的线,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串了起来。

它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珍视这水文化。

保护好我们的水源,让这水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说不定哪天,你也能在水边悟出个大道理来呢。

总之,中华水文化就是这么有趣,这么有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去感受。

中 国水文化特色分析

中 国水文化特色分析

中国水文化特色分析《中国水文化特色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水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更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水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水文化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与哲学思想的紧密结合。

道家的“上善若水”这一理念,将水的特性与至高的道德境界相联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种谦逊、包容、无私的品质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儒家也强调水的品德,认为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和灵动如同水流一般,能够适应环境,顺势而为。

水的特性在哲学思考中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善的启示和榜样。

在宗教信仰方面,水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中的“水观”修行,通过观想水的清净和平等,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道教中,水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与长生不老、修仙得道的观念相关联。

许多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水都被用作净化心灵、祈求福祉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更是一个常见且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

诗词歌赋里,水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烘托氛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出春天江水浩渺与明月交相辉映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水的连绵不断比喻忧愁的难以消除,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水的形态多样,或奔腾汹涌,或潺潺流淌,或平静如镜,都为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水也有着丰富的形象和寓意。

大禹治水的传说,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水患抗争的不屈精神和智慧。

龙作为一种与水密切相关的神话生物,象征着力量、权威和吉祥。

水神、水仙等神话角色,寄托了人们对水的敬畏和祈求平安的愿望。

中国的建筑艺术也充分体现了水文化的特色。

传统的园林中,常常引入水景,如池塘、溪流、瀑布等,以增添灵动和生机。

水榭、亭台依水而建,营造出宁静、优雅的氛围。

水乡古镇,河道纵横,房屋依水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中华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华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华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华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当前对中华古代水文化的发生或起源,有两种说辞:第一种是水文化起源和人类起源同步说。

此说认为,一旦水与人发生联系后,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于是就形成了与水有关的文化,即水文化。

因此说,水文化历史特别悠久,是同人类社会的诞生同步诞生的。

他们提出,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与水的关系,就有了水文化。

第二种则认为水文化起源于原始农业时期农业实践活动。

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致不超过1万年。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起源说。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状态目前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已经有300多万年的历史。

在距今约30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的漫长时代,被考古学界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采集与狩猎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自身生产,觅取食物的主要方法。

人类只能攫取自然界的现成食物,完全顺从于大自然的恩赐。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

”在人同自然的这种直接的天然状态中,人要形成把自己区别于自然界的自觉意识是不可能的。

由采集渔猎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原始人类与野兽杀逐、群居的生活状况中,他们切身地感受到自己和动物之间直接的同一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相当模糊,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不分、浑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原始文化出现的时期,这一时代的标志性文化是人类进行石器打制。

换句话说,对于石头的打制创造了人类改变自然的形态,而文化也随之出现。

旧石器的历史占了人类历史的%。

这一漫长历史的存在说明,人类文化在早期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形成和人创造文化是同步进行的。

但是人的文化机制形成是极其漫长的,长达数百万年。

中 国水文化发展历程

中 国水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水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水文化发展历程》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水文化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与进步。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就开始了与水的亲密接触。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展现了先民们与洪水顽强抗争的精神和智慧。

大禹凭借着坚毅的决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为百姓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环境。

这一传说不仅是对治水功绩的传颂,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的敬畏以及渴望驾驭水的强烈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逐渐兴起。

郑国渠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得到增强。

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水患,更是为了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提高粮食产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

灵渠的开凿,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而在汉代,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如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大运河的开通,贯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杰出代表。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灌溉技术和工具,如水车、筒车等,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宋元时期,水利技术不断创新。

出现了诸如鱼鳞石塘等先进的海塘修筑技术,有效地抵御了海潮的侵袭。

此外,在农田灌溉方面,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陂塘水利工程,进一步丰富了水利工程的类型。

明清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

黄河治理成为当时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许多治水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策略。

同时,在江南地区,水利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维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保障了农业的高产和稳定。

除了水利工程,水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水的灵动、柔和、包容等特质,被赋予了诸多哲学和道德内涵。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史,在众多历史时期中,每一段都留下了历史痕迹。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代,水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水文化,主要来源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

从古代就有,水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水文化还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观念中,水被赋予了仁慈、公正、宽容的品质,水的象征意义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整个文化体系,水文化的含义影响了中国的古代政治、社会、宗教等多方面。

比如孔子就曾说过“爱水,但不要称赞水。

”这句话象征着孔子主张仁慈、公正、宽容,强调家庭君主控制国家时公正、公平。

水文化也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体系方针。

此外,在古代,水文化还被认为有着神秘的力量。

当时的人们相信,水中游动的宝贝能够成为植物生长的根本,贤君能够借助清洁的水去平息各类灾害,平息争端,平复社会秩序。

沿江的古代城市更是在此基础上延续,它们不仅有体现中华文明精髓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最丰富多采的历史痕迹和宝藏。

最后,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也对地理空间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汉代流行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这种船只使整个区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建立的基石。

水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许多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大群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以及水文化中多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分布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

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

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

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

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

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

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

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


中国水文化(一)水,文明与生命所在
谈起水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这里面既包含着人类对水的感激崇敬之情,也有对水的畏惧和忧虑,还有更多的是与水有关的具体的、确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诸如水滴石穿、出水芙蓉、河同水密、蛟龙戏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等等读者耳熟能详的古代典故和成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印记;在古希腊,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其实描述的是一场巨大水灾后人类劫后余生的经历。

在非洲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尼罗河向我们描述的是古埃及法老的权威和王国文明的强势传播,刚果河则是非洲王国时代和欧洲殖民探险时代的代名词。

在中南美洲,玛雅人所创造的古老而神秘的石器、农业、数字和象形文字等文明颇令世人瞩目,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一族群所相传的玛雅预言却大多与水有关。

在古代中国,秦代李冰父子建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作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对当时的水系河流做了大量十分细致的考察和研究,这本名著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可谓是中国古代系统阐述水文化的开端之作。

开凿于中国隋代、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作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之一是劳动人民利用水的的杰作。

这些都是由水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和
奇迹。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交流的网络化、高速化和便捷化,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正日益加剧,人类发展史也已证明水资源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和经济问题,更是一种具有全球化影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由水源分配和水资源权益划分归属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在世界很多地区已成为全球性冲突和战争的导火索。

近10多年,世界媒体广泛报道了非洲尼罗河沿岸国家和亚洲中南半岛国家为水源分配问题和国际跨界河流各自所属的权益大打口水战和外交战,彼此纷争不息,这不啻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有资料显示,公元前人类每天人均耗水约12升,而到21世纪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日人均耗水量达到了500升以上,2000多年间增幅高达40多倍。

另据大量媒体公布的材料,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17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其中大多数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如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也门、叙利亚、埃及、厄立特里亚、苏丹、索马里、西撒哈拉、利比亚、肯尼亚、乍得、中非、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众多亚非国家,也有包括像沙特、卡塔尔、科威特、新加坡、以色列、阿联酋、澳大利亚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国家。

即使在水资源还算相对丰富的中南美洲地区,如墨西哥、巴拿马、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许多国家,大量人群因战乱或经济贫困等原因而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源。

在中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广大华北地区持续干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有报道甚至指干旱程度达到了千年一遇。

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榜样是:在向来被视为水资源丰富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到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和互动,自上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和水资源危机大规模爆发以来,上述三国并没有因经济发展而产生过量的水资源消耗问题。

水不仅是一种的宝贵自然资源和财富,也是一种极具特殊意义的生命载体和生命象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科学研究显示,成年人体内65%是水,体内水份的大量减少会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水不仅起着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还发挥着复杂的生理作用,维系着生命体的健康延续。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要饮用2200毫升水,另外体内还会产生内生水300毫升水(总共大约2500毫升)。

与此同时,人每天经皮肤和粪便排泄要代谢与之大体相当的水量。

很显然,水的交替补充和排泄是维系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载体和内容,同时也还是一种象征。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