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原始农业时期(约1.2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在原始农业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到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转变。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并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主要的农业作物有小麦、稻谷、谷子、豆类等。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例如用木制的犁、木耒和镰刀。
虽然生产力较低,但这一时期开始了农业的历史。
封建农业时期(公元前2100年-1840年)封建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逐渐形成的封建制度下,农民成为统治者的直接奴隶。
大量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得以形成。
东周时期是封建农业时期的顶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私有制得到了推广。
此时农业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种植技术有所进步,引入新的作物如棉花、甘蔗等。
近代农业时期(1840年-1949年)近代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农业面临严重危机。
农业生产力迅速下降,粮食减产严重,农民疾苦万分。
在此期间,西方的农业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例如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作物的引入,以及机械农具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社会主义农业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
通过土地和农业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投入的增加等都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田被转变成城市用地。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短缺。
同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面临着极端天气、病虫害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总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封建农业、近代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舌尖上的中国分析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 , 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 “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 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 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 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 10种之多, 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 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 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 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 品。“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
上海生煎包
生煎包又称生煎馒头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种汉族传统小吃, 简称为生煎,上海生煎包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 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特点为由于上海人习惯称“包 子”为“馒头”,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称为生煎馒头。 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 皮冻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 专业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 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 “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 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 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 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 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 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百 饺园的 229 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 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 源于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深 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 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 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
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起源

农业的起源——从世界看中国的农业起源问题1 农业起源概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农业起源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农业起源与栽培植物起源的不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人口压力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宴享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其他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气候”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农业发展史

第一讲地理环境与中国农业一、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1、顾撷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植物学者李惠林的观点:根据气候、地理以及植物之不同,中国农业并非起源于一个地区。
他主张北方以抗旱、耐冷的粟、黍为主,另配合其它的干果作物如柿、栗、枣等,构成了一个复合的旱地作物农业系统;南方则以水稻为主,结合其他的水生作物如菱、藕等等,构成一个符合的水生作物农业系统。
3、长江流域发展缓慢的原因:人口的缓慢增长;长江流域人体弱多病;气候的差别;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大批迁入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三国时,移民较多的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淮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
这些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
蜀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于这种情况。
——冀朝鼎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大量移民再次南下,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
水利的兴修,发挥了江南水利资源的优势。
东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荻塘“溉田二百余顷”宋: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梁:豫州“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
岁收谷百余万石”唐宋经济重心的转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黄河中下游。
这除了人为的因素(如战乱及人口迁移等)以外,地理环境的缓慢变化也是因素之一。
二、关于地理环境的定义1,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
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2,斯大林的观点: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第一讲农业发展史

第一讲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生产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式:(一)原始农业。
(二)传统农业。
(三)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
刀耕火种,广种薄收。
实现了采集向种植业、狩猎向畜牧业的转变。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使用石制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铲、石锄等),采用刀耕火种、撩荒制等粗放的耕作方式,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生产力很低。
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随着冶炼业的出现及铁制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原始农业就逐渐转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的农业。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
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
一、传统农业实行的是小农分散经营的模式。
二、我国传统农业的成就1、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2、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
3、中国是历史上有着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4、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国家之一5、我国传统农业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的我国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高出于其他国家。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专业:财务201101 学号:20115516 姓名:赵雪冉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
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先民时期的农业发展远古时期,中国的农业起源于先民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逐渐开始实施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对植物进行种植,并培育了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稻谷。
同时,他们还利用土壤肥力进行土地轮作,培养了耕作技术,并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商周时期的农业繁荣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和耕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们还开始进行灌溉工程的建设,以确保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在商周时期,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
三、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改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制度发生重大改革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县官制,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废除了分散的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耕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四、隋唐时期的农业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如运河和灌溉渠道的修建,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并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此外,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隋唐时期,农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宋明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宋代,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棉花和甘蔗,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
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
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
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
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农业发展史
农业发展史中国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采集和打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约6000年前,中国古代聚落文明的出现,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
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气候炎热干旱以及大规模战争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稳定,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当时农业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也得到了实施。
进入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农业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宋代,出现了井田制和均田制等分田制度,使得农业收益得到了平均分配,社会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同时,人们还开垦了大片荒地,定期进行植树造林、治理水源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农业资源和土地受到了压力,也挑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不过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利用水资源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解决方案。
到了20世纪以后,中国农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国家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升级换代,也加大了对流域和水资源等重点保护地区的治理。
同时,国家对农民的关注和扶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而且,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也逐渐兴起。
总之,中国的农业发展史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
历史的沉淀、技术的更新、政策的引导以及人们的创造性实践,都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中国农业要秉持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的理念,不断开拓农业发展新路径,助力实现现代化农业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是三农的发展史:
1978年至1985年,中国实行了农村改革,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和收入水平。
1986年至1995年,国家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行政、财政、金融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996年至2005年,国家实行了农业发展战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006年至2015年,国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通过推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016年至今,国家加强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农业生产、生
态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三农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和进步。
以上是中国三农发展的历程和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三农发展也将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发展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于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的农业在不断的发展,稳定增长,有力的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让我们看看我国的农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吧。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
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农业是与人类共存的。
中国的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
中国的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的上空。
即使现在中国在科技的发展很快,但是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19%,我们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农业来供给我们自己,不能依靠他人的农业,要成为真正的强国,首要的就是要先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不能让人民们挨饿。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而且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好的提升。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由此可见我们的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啊。
虽然在1958年由于“左”倾思想指导,在农村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
1961年国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农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薄弱环节。
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农业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一届三中全会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转折。
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在4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突破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了农村经济;突破统购统销制度,面向市场,搞活了农产品流通;突破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前广泛深刻地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推动着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世界农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国民经济短线的状态,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的家乡自贡的农业也在迅速的发展,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四川省泸州、宜宾,乐山、内江市接壤。
全市幅员面积 437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800平方公里。
自然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具有发展农业生产所需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自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自贡农业在自贡市委、自贡市政府的领导和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自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粮油、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供给充足,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一批具有自贡特色的农产品如龙都早香柚、荣州椪柑、富顺甜橙、笋竹、茶叶、生猪、黑山羊、白鹅、蚕桑等农产品誉满川南及云贵渝等省市,不仅满足了市内消费供给,而且还营销省外市场。
极大的丰富了农产品市场,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全面迈进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82元,增长至4059元,增长了48.5倍。
农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自贡市紧紧围绕粮油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从自然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出发,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特”字做文章,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突破口,着力培植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2003年开始,按照“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布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采取以项目为支撑,整合聚集资源要素,捆绑使用项目资金,整村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强村战略,逐步构建起了优质粮食产业带、畜牧及水产产业带、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带、蔬菜及花卉产业带、笋竹产业带、茶桑药产业带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化、区域化的优质粮食、优质水果、早市蔬菜、畜禽、蚕桑、笋竹、茶叶、园艺花卉等特色农业。
先后建成了商品粮、商品肉猪、优质柑桔、优质蔬菜、甜麻笋竹等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国家级商品生产基地县2个,每年提供商品粮食均超过1亿公斤,同时也是年出栏肉猪达100万头以上的全国养猪百强县。
富顺锦橙、脐橙、荣县椪柑、龙都香茗特种茉莉花茶、龙都早香柚等均先后获得全国、部、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荣县留佳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椪柑之乡称号。
富顺县被省农业厅授予第一批优质稻谷生产基地,荣县被省农业厅授予第一批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和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这些优质农产品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可见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好处,比如以上的等等还有取消了农业税,更好的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总之经过了几千年,中国的农业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足够说明中国农业的成功了。
但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还不少。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引入活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竞争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此外也少不了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
相信在将来我们中国的农业一定有更加辉煌的一天。
参考文献:《中国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