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赵妙果老师分享如何理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合集下载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八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八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八章
*导读: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常人为学,旨在积累知识,日积月累,其知识量亦日益俱增,乃至博学多才。

与此相反,修道的人则在不断地剔除杂念,减少思虑,以至达到一念不起、性体圆明、自然无为之境界。

达此境界,则心若明镜,亦若皓月,对天地万物的微妙玄理,无不洞观普照。

取天下常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同样道理,治理天下的君王,仍须以无为为本,少私寡欲,不施苛政,不动兵戈,持以无事。

若贪欲过甚,妄施机诈,乱施淫威,压迫人民,则必遭人民反抗,天下纷乱,难以治理。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诗意表达的经典之作,其反映的思想和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与人类智慧结缘。

在阅读《道德经》时,我有一些道道见解,现在想与大家分享。

1.顺势而为在《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一句非常简洁,但也非常深刻的词语,其在道家哲学中被解读为“从一而终,从无到有”。

也就是说,只有顺应大势才能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在生活中,往往我们对事情的过度把握,导致失去掌控,最终事与愿违。

或许我们应该放手一试,降低自己的期许,顺着大自然的节奏前进,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和流畅。

2.弱者胜在《道德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柔弱者胜刚强者”。

这直观的表达了力量并非直接的暴力与威猛,而是隐含的、柔软且转移领域的,体现了轻与重相互制衡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我们因为自己的内心脆弱而表现出霸道与威猛,只会让人们更加看轻自己。

真正的勇者应该学会从内心深处释放自己身上的善意与智慧,轻盈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以此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

3.缄默之道在《道德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表明一个重要的道理,古代的名士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听别人劝告,只愿听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却因此一错再错,沉没在自己的错误选项之中。

我们应该尝试听取别人的建议,而让自己的话更聚焦于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时机。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那些说话者的油腔滑调,尤其是那些口口声声称自己“博大精深”、“学富五车” 之类的虚言,要学会保留自己的思想,防止被劝说者转移自己的信心和心思。

4.问道之心在《道德经》中,“道”是经常被提及的术语,其宏观细腻的哲学内涵常被视为无限追求的彼岸。

《道德经》中认为“道隐于万物之后” ,是一刻也不曾停顿的穿行,是源自“道者” 人类对于宇宙万物、人类自身存在的一个全称极度的追求和自我超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

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扩展资料:义贯注解“为学日益”,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

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

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

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

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

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

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万物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万物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万物【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粱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生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三生出万物。

万物背阴拥抱阳,阴阳冲气和为贵。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和蠢人,而王侯公卿却将它用来自称。

事物常因受到损害而得益,或因得益而受到损害。

人们所教导我的道理,我也用来教导人们:强暴凶横的人不得好死。

我将这作为施教的开端。

【神奇生命】1、自然的法则就是“损之可益,益之可损”的平衡原则,人生福分亦是如此,乐意付出、甘愿吃亏的人反而能得到更多!2、让出舞台,让能够担当的后来者舞动新姿,这是一种无我大德!无我大德叫做“环境”,无我的人才能成就大我;无我的我才能接近宇宙智慧的流经。

3、因果循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有所体现,在生命领域中同样起作用,用您的博爱心、谦卑心去转活您天长地久的幸福命运吧。

您平时在生活中遇到不舒服情景时,您还会博爱、谦卑吗!4、教育的伟大在于不言和柔弱的无为之教,这是生长的关键之处——即使在说话,也是要归于不说;即使特别优秀,也把优秀归于大家。

5、任何事物总会有阴阳、刚柔、长短二个对立面,一个人炫耀张扬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6、感恩心是宇宙中最灵验的药。

7、爱心、热心、真心是人生很重要的品德;贪婪、自私是自掘坟墓、害人害已的刀!8、美好的日子给您带来快乐,阴暗的日子给您带来经验,所以不要对生命中的任何一天怀有遗憾!9、人生的路,经常要转弯。

有时眼前是黑暗,转过去就是灿烂。

10、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您的不满,任何事物总有阴阳刚柔的对立面,用您的沉稳、谦卑去转动快乐的力量吧。

11、和谐平安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

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恐惧中苟活。

12、地球是运动的,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缺点,内观自己,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长处,您就会成为有道的智慧人。

赵妙果老师:《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有益悟道心得(新)

赵妙果老师:《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有益悟道心得(新)

赵妙果老师:《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有益悟道心得(新)【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chěng)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东西,能穿入没有缝隙的东西,我以此知道无为的好处。

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悟道心得】一、修行不是去追求“有”,而是回返于生命的“无”,“无”是本原,无中才能生有!二、宇宙的法则就是损之可益、益之可损。

人生福分亦是如此,自然有一种平衡原则。

富有来自知足,有福来自知止,长久来自合道。

三、真正得道之人,总说自己没有果位、没有学问。

真正的力量,并不需要显示,只要您到的地方,能量就自然流动带到哪。

知道“无有入无间”才不会有危险。

四、让孩子从小学会做饭、打扫房间等家务,让孩子吃苦在前,这是培养孩子的贵族精神。

从小让他过上皇太子的生活,那是在折他以后的福报!五、常常念经,为什么凶灾还是说来就来?可能是由于嘴上念经,心中学魔。

念经是为了改变过去的错;是为在人生银行里存上博爱的功德款,功德大可以改变命运。

六、70%的病缘于晚餐吃得太好,如晚餐是糖尿病、大肠癌、尿结石、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急性胰腺炎、脑部退化等病症的罪魁祸首,少吃一顿晚餐多好!七、修炼就是要调和自己的心,内心若不调和,说出来话就会伤人;言行举动不和谐,身体细胞也就不和谐。

所以,有时说话有作用;有时不说,作用更大。

说与不说之间,要拿捏恰当!八、成功梦不会降临到睡大觉的人身上,命运也不会让恃才放肆的人有好下场。

没有人会帮您一辈子,所以您要学会无依、学会担当、学会感恩,您要自己奋斗一生。

九、生命是什么?就是作,就是受,就是自作自受。

受的三个境界是什么?受有忍受、接受、享受。

忍受的功能是消耗能量,接受的功能是平衡能量,享受的功能是生长能量。

您在哪个境界呢?!十、当您扛不住的时候就读一遍:“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靠自己,靠诚实用心的担当最可靠。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过分完美,本身就是一个缺陷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过分完美,本身就是一个缺陷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过分完美,本身就是一个缺陷【卷首语】中国人从来不推崇“完美”,自古以来,就有“满招损”、“盈则亏”的古训。

其实早在近三千年前,圣哲老子就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告诫后人,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bì)。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意即:真正最圆满、最伟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些缺陷,但他的效用却永远不会过时衰竭,他的功能丝毫没有弊端。

真正内涵最丰富、最充盈的学问,反而好像有些虚空不足,但他发挥起来的作用非常强大,他的应用却是无穷无尽。

【大成若缺 v.s. 自相矛盾】老子关于“大成若缺”的表达,似乎有点自相矛盾?首先,既然是大成,就应该无缺。

其实老子表达的“大成若缺”是对宇宙秩序的一种看法,因为有缺陷的万物才能共同构成和谐的宇宙整体。

正是因为万物各自都有残缺,宇宙才生生不息。

许多东西往往是“因为缺陷,所以完美”。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往往过分完美本身就是一个缺陷。

宇宙的物理原则就是: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天然都存在着相当的缺陷;再有成就的人(也可以指物)也有缺点,但他的缺点并未影响到他的成就。

其次,“大成若缺”作为一种正面的观念,一直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存在得很牢固!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紫禁城,其中的房子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宅门府第的房子也不能超过“九十九间半”;就连大户人家的祖屋,据说也是由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组成的。

因为,中国人自古都懂得“盈必毁”的道理——不满整数,才是吉利!而为什么不把那“缺”的半间或一间补上,凑齐一个大整数呢?那样岂不是更完满?建造者和居住者都认为这是要不得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九”为什么会成为吉祥数?正是因为,九乃数之极,九寓意为天长地久。

再次,如果从自然辩证法的管理思想上来讲,如果有两个管理模式:一种是“大成若缺”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大缺若成”的管理模式。

您选择哪一个?衡量管理制度不在于其是否有残缺,而在于这样的制度是否有纠错机制——没有纠错机制的制度才是最大的、致命的“残缺”。

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29章 无为而治

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29章  无为而治

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二十九章无为而治
——第二十九章无为而治——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载(zài)或隳(huī)。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强力夺取天下,我看不能达到目的。

天下神圣,不可强力推行。

强力推行就会失败,妄加把持就会丧失。

天地万物,有行有随,有主有次,有强有弱,有平安也有堕落。

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去掉奢侈,去掉放纵。

【悟道心得】
一、做事要认真,但不要执着;要用心,但不要担心。

二、紧抓不放的人,只能做小事;做大事的人,要能放。

但放而不放,不放而放,要有清明的智慧观法。

三、做事不要过分,生活不奢华,态度不傲慢——人生若如此,不成功也成功!
四、一时之间的成败厉害,不要去管它;老管着它,它就纠缠着你!能忘,才是大英雄、大豪杰!
五、一个能用换位思考看事情,能感受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六、成功是在当下的臣服与接纳,成功是感恩您所得到的。

七、一切发生都是镜子,一切境遇皆为老师。

八、站起来吧,您也是圣人,您也是天地的化身。

九、无为不是不做,而是做了能放下。

(作者:赵妙果)。

谈《庄子》:无为

谈《庄子》:无为

谈《庄子》:无为无为是老子哲学重要的概念。

《道德经》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的话,当然是一天比一天增多。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知识越学越多,另一方面学以致用,越用经验越丰富。

但是学道恰恰相反,学道让你减损而又减损,减损什么?减损的是人为之心,利害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损至极处,无利害,无是非,无善恶,即是无为,到了无为的境界,反而任何事可以成就。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无心而为是顺道而为,道是什么?它代表着一种规律,一种趋势,顺着规律走,顺着趋势走,所有的事情自然而然可以达到它可以达到的结果。

庄子庄子认为,无为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真谛。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

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人也孰得无为哉?——《庄子·至乐》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但是,这篇文章开篇庄子就问:“世俗之人有所作为以及有所快乐,但是他们的快乐当真快乐吗,还是其实不快乐?”接着他自问自答,“我观察世俗之人的快乐,大家都在追求类似的东西,坚定不移似乎不得已,不得不去做。

然后大家都说这是快乐。

我看不出这是快乐,也看不出这是不快乐。

”庄子讲逍遥,讲自由,既然世俗之人的行为似乎受到了某种东西的驱使,而不得不奔命追逐,这是快乐吗?所以,庄子说我看不出这是快乐。

但是,庄子不觉得快乐,世俗之人都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这样的快乐不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

既然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假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但世俗之人乐在其中,所以,庄子只能无奈的说,也看不出这是不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妙果老师分享如何理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
无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的【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二段共十五个字,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首先,老子这里讲“损之又损”的意义。

第一,不断的损,是为了不断亮化我们人本来的大道品质,不断的损是为了亮化好人一生平安的伟大力量。

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的伟大创造力便显露出来。

这个求“道”的过程,就是开辟出一块广阔空间来耕耘好人一生平安的过程。

这么一个生命力的走过程,是一个去华而存朴的过程。

第二,“无为”即自然、天之道的品质。

无为不是什么消极的不为;“无为”的真正含义是圣人之为、符合天意之为,是真为、善为、恰当的为。

几千年来,很多人为什么会分裂式地看待老子提出的“无为”是一种消极行为呢?这是因为人类头脑本身的功能喜欢分裂式思考——喜欢肉体与精神的分裂式思考,喜欢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式思考,甚至是各种欲望让他们在众多层面上都在分裂式思考——这是不少人不相信世界美好和善良的真正原因。

第三,“无不为”,是宇宙具有安平泰的创造功能。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这里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天合天、以道合道、自然而然的圆满境界。

“无不为”具体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一种躯体内部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意识与心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思想与真理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身心内外和谐平衡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什么是物我两忘的无我境界?我们就用生命中的体验来说吧。

当我们人体感觉非常健康之时,我们的大脑是无法感受到身体中某个肢体或者某个器官的存在。

再细化一点说,如果我们走路正常、舒服、健康的时候,您是根本意识不到您有脚的存在;如果我们呼吸功能非常正常健康的时候,您是意识不到自己心肺的存在的。

如果相反,当我们的脚不小心骨折不能走路时,我们才会关注自己脚的健康,把这当成是头等大事。

同样,当人类肺部和心脏不舒服、非常难受、呼吸困难的时候,您才会来特别把关注自己心肺功能健康的问题,把这当成是头等大事。

还有一些打坐进入禅坐过程的人,他不再意识自己身体的存在,甚至于自己的意识也消失了。

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怎么二个小时一点都没有感觉就过去了?这就是进入物我两忘
的境界。

这并不是意志的问题,而是一种品质到达了极致的空间时,宇宙集体智慧流经您的身体,也就是您联接到另外一个宇宙空间。

所以说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只不过是这里所说的“身”,并不是单单指人的肉体,而是指一个人身心灵整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

当我们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又量化我们本原品质,达到无为境界的时候,您只要按照自己内在心灵指引走,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的,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道理!
其次,“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道德经》中一个很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文化。

第一,无为而无不为,是把人类放在自然的一个大系统内。

人类要生活的自在,就要懂得节制,懂得知足感恩。

如果无节制地消耗不可再生的地球资源和能源,寅吃卯粮,挥霍子孙的财富,那无疑是在给人类自己制造麻烦。

所以,近三千年前老子《道德经》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真理,这是从古到今、放之四海而皆真的世界观,这是可以让地球和人类长治久安的文化。

第二,老子在近三千年前就认为,假如地球频频发生灾难,假如这个世界频频发生的种种人祸,假如人生旅途中频频发生连连厄运,那么就是人心躁动在走神;人心躁动走神,就会有灾祸发生。

所以,老子提出一条圆满方法论——就是要让我们走一条为道之路。

为此我们不妨每天定时进行一次静坐,可以半小时,可以一个小时,可以更长时间,这也是一种体道和悟道的方法——这是一种要我们坐下来,关闭我们躁动的感官,关闭贪嗔痴的意识,让我们的心发挥作用的方法。

静坐是一种改善生命力的技术;是一种使人个性改变与自我成长的方法;也是一种使人摆脱情绪焦虑的精神压力,从而获得和平、和睦、和谐的精力充沛、自在完美、使人生活顺遂的途径。

练习静坐,可以避免许多疾病,并具有提升生活情趣与促进工作效率的积极功能。

长期练习静坐者,可开发内在潜能,使自己的天赋得以充分发展,使自我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静坐的目标是:走向心灵的深处,去体验和领悟人与自然的本质性的关系,这是心灵层面上的事情。

在我们具体静坐实践中,很多人静坐开始时是很难达到舒适的心平气和状态,感觉身体上总会有一种情绪感觉来袭扰您,感觉总会有一种杂乱不良幻想来袭扰您。

如果常有这样或者那样您还没有“损”掉的意识,那么您是无法恢复到原始单纯本性的质朴。

所以,老子提出人要圆满自在就是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达到了无为,就是头脑层面功能失灵,为道者心灵层面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了。

如此,不仅是身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细胞之间和谐了,您的身心灵整体也和谐了!更重要的是,您可联接宇宙集体智慧的直觉灵感,《道德经》第二十章说过“而贵食母”,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赵妙果,编辑:欣心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