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方课程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案

吉林省地方课程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案
吉林省地方课程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案

家乡教案下册一年级

第1课早啊,春天 教学目标: 1、使用不同方法,继续积极参加"寻找春天、展示春天、留住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春天盛开的花,借助花进一步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力。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春天盛开的花,借助花进一步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2、使用不同方法,继续积极参加"寻找春天、展示春天、留住春天"的活动。 3、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录音机、歌曲《春天在哪里》、实物投影、教师制作的干花标本、《公园一角》的画、贴图(做游戏的小朋友、分类垃圾筒、语言提示牌)、描写春天的诗。 春天盛开的花朵、《公园一角》的画、贴图(做游戏的小朋友、分类垃圾筒、语言提示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 早啊,春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一年之中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板书:春天来了) 2、问: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一提起春天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板书:画一朵花) 引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那种现象说明春天到了? 2、认识春天盛开的花,借助花进一步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1)问:春天来了,在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花会盛开?把他们简单介绍给大家 过渡:老师也仔细观察了身边的环境,发现了许多在春天盛开的美丽花朵,我请大家去欣赏一下。(播放课件:桃花、迎春花、梨花等花朵盛开的录像)

(2)问: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在春天盛开的花朵,你的心中有什么体会?(板书:美) 过渡:今天有几位美丽的花仙子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想不想和它们做朋友?那咱们掌声欢迎它们出场! 3、家乡人春天的生活与其他季节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和春天联系在一起的“危险”或“安全隐患”需要我们注意? 5、读一读:家乡的春天 总结:同学们,春天正是出游的好季节。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走进春天、观察春天、欣赏春天。然后,用我们文明的行为、喜欢的方法留下春天的美丽。回来咱们办个春天展示会,让周围的人们一起来欣赏春天的美丽吧! 第2课烟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烟尘。 2、感受生活中的烟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 3、培养学生对家乡环境的热爱之情及自身健康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生活的烟尘从哪来。感受烟尘的危害,提高健康自护意识。 教学准备: 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 烟尘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60996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安全) 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应对敲诈、勒索、盗窃等行为 2. 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应对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有效的方法,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介绍小学生自我保护的科普读物、宣传网站;制作课件,显示教科书有关内容及收集、查阅到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收集本校或身边的类似案例,特别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成功案例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 教师利用身边发生过或学生听说过的案例引入,并出示教材提供的案例,提醒学生要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异常情况时机智地保护自己。 2. 引导交流,学生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案例,结果如何?有何启示? 二.模拟体验 1. 设定情景,让学生在设定的敲诈、勒索等情境中,通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应对、保护的办法,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点拨。 2.阅读理解,阅读“天天提醒”和“小学生自我保护歌”,了解抢劫易发生的地点及受害人群,理解和掌握正确应对危险的方法。 三.讨论提高 1. 小组讨论:在家里遇到盗窃分子,应该怎么办?

2. 师生共同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教育学生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 四.拓展延伸 1. 观察图片,让学生判断有无危险,方法是否得当 2. 讨论正确的处理方法 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谈论了发生在本校或身边的类似案例,在听与谈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成功案例学会了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 2.远离校园暴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学会必要的应对措施 2.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规范个人言行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查阅相关校园暴力的资料等。制作课件,显示相关案例等内容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 教学注意事项 1. 从学生身边入手,进行正面教育 2.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激化矛盾 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为源,从“我”导入

一年级家乡上册教案

一年级家乡上册 1、《我爱我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了解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习惯很好。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的之间的关爱,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增进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课前参与准备让学生家庭调查问卷是学生自学学习的方式之一,对学生而言,从课前的参与过程中就开始有了情感体验。 2、课始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家吗?”“你们都有家吗?”“你家有几口人?”“你爱你家吗?” 3、〈1〉出示课件,“同学们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画吗?” 学生“这是一幅家庭画。” 〈2〉全班讨论:一、请问你家有几口人?二、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三、爸妈什么时候想家?(为了照顾家人、做家务等)〈小组讨论〉 四、你能为家做些啥? 五、大家写出爱家的广告语。

六、巩固学习成果。(从简单的认识家到感知家庭的温暖再到激发学生热爱家,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板书设计:我爱我家 我爸妈长辈(爷爷奶奶) 教学反思: 2、《家在》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2、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亲身经历,能够说出家乡的美景。 3、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习惯很好。 教学难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能够说出家乡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家在中国。中国很大。我们的家在中国的省。省也很大。 二、新授

一年级科学《家乡的农作物》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家乡的农作物》教学设计 《家乡的农作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黑龙江是个物产的丰富地方,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量地。 2.知道黑龙江有两种农作物:一种是粮食作物,一种是经济作物。着重让学生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用玉米做的食物。 教学重点:了解黑龙江的农作物玉米。 教学难点: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玉米食物。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黑龙江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同走进黑龙江,来了解一下家乡的农作物。引出课题 二、通过蔬菜、粮食知道什么是农作物。 (1)角、辣椒、西红柿等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蔬菜作物。 (2)米、大豆、高梁、小麦、水稻等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粮食作物。 (3)引导知道蔬菜作物、粮食作物统称为农作物。

三、认识玉米。 1.谜语引入。有个老头子,头上长胡子。 脱下绿袍子,满身是珠子。(谜底:玉米) 2、了解农作物玉米。 (1)示课件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使学生知道每一株玉米都是从播种到育苗。从出土到田间管理。经过施肥,撒药,除草,打叉,到后期的拿大草,到现在成熟大约要100多天。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不容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了解玉米的种类。 按颜色分类:黄玉米、白玉米、黑玉米、红玉米、花玉米等。 按味道分: 1)常规玉米: 2)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 (4)了解玉米食品。 大查粥、馒头、发糕、窝头、玉米饼、玉米粥、玉米肠等。同时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不偏食的好习惯。 四、认识大豆。 1、利用课件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

2、了解大豆食品。 豆腐、豆浆、豆奶、豆油、酱油等。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家乡黑龙江富饶美丽的地方,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把家乡建设的更加富饶和美丽。 .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教程文件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课题:1、安全使用家电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辨析、调查等活动,获得安全使用家电的基础常识。 2、掌握一些常用家电的正确操作方法。 3、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常见家电的使用说明书。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有什么作用? 二、小组交流: 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归纳: 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 三、辨析: 1、仔细看看书上的几种操作方法,评一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集体朗读“提示”内容,明确正确的操作事项。 3、评一评,自己安全使用家电吗?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需要改正? 四、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阅读家电使用说明书,对照有关条目,检查自己平时操作是否正确,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课题:2、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与安全电压的基础知识,了解造成触电事故的一些原因和防止触电的方法。 2、学会一些基本的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3、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触电事故情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触电是怎么回事?怎样预防触电?当有人触电时,又该怎么办? 二、学生读课文第2、3、4自然段,说说:触电是怎么回事?家庭照明用电压和电器电压一般为多少伏?工业用电电压为多少伏?高压输电电压在多少伏以上?人体安全电压为多少伏?触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三、说一说:哪些行为、哪些地方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请你告诉大家一个触电事故的案例。 四、看课文插图,说说怎样预防触电? 五、演一演,有人触电时该怎么做的情景。师生评议。 六、读一读儿歌,说说触电急救的基本步骤。 七、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一起做个小调查,调查家里用电的做法。预防触电,养成安全用电的自觉行为。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1、上学路上保安全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2、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尝试记录信息,并在体验活动中把信息转化为行动和经验;能够针对上学路上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培养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识记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警示标志,了解交通安全常识,掌握与自己有关的交通规则;学会基本的防范技能。 二、教学准备: 1、《上学歌》、三种到校方式。 2、简笔画(学校、红绿灯、大十字、十字路口、公园、小百货店等)。 三、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朗读《上学歌》。 2、这首歌你喜欢吗?对,它写的都是我们小朋友上学的事。那么,你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呢? 3、经过概括,得出三种结论:小朋友上学有的是步行,有的是坐自行车,还有的是坐公交车或爸爸妈妈自己开车送的。 用学生熟悉的《上学歌》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你每天是怎么上学的?”是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学习情景。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仅是语言学习氛围的渲染,还是激发学生乐学,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二)画一画 1、小朋友,你们家住在哪儿?离学校远吗?(指生回答) 2、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黑板上贴上简笔画(红绿灯、小百货店、十字路口等) 4、谁能上来摆一摆?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吧。

5、师:我们都很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能把这些画下来吗?(你们可以照图画,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画,如果太难画,或者不会画,就用文字来表达吧!)看谁观察得仔细、画得清楚。 (通过说一说、贴一贴、画一画引导学生回忆上学的路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分析上学路上的安全因素,为如何安全上学做好铺垫。) (三)评一评 1、以小组中交流画的路线图。 2、组内交流,推选画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引导学生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和标志,人人动手画,评价时不是评价学生画画的水平和技巧,而应重在发现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 (四)议一议 1、过渡:同学们做的很棒,一会儿就把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画好了。那么你在上学路上见过下面这些情况吗? 2、说一说。 3、如果你就在边上,你会怎么做呢?你是怎么想的?(指生回答) 4、你做过这样的事吗?(勾起学生的回忆,剖析自己。) 5、教师总结(在上学路上玩耍后的不良后果): (1)在上学路上玩卡片、玩蚂蚁,会迟到,影响我们一天上课的情绪。(2)吃零食摊上的食物,会影响健康。 (3)玩摸奖游戏,买小玩具,浪费钱又影响学习。 板书:上学路上不玩耍。(齐读) 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明辨是非,使学生明白上学路上不贪玩,要按时到校。 2、安全标志要记牢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明白上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 2、初步认识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行为目标: 培养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1、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2、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 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3、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四、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 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 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 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 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 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 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 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 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 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 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编写: 执教: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一组歌颂祖国、国旗与多民族题材的歌曲,教育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敬国旗。 2.逐步培养儿童听音乐的习惯和兴趣。 3.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4.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有所感受。 教学内容: 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认识乐器碰铃和响板 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歌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欣赏吹芦笙 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 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并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教学难点:

教学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歌词、学唱歌曲、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等一系列活动 2.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与演唱中学会这首歌曲 3.能准确地演唱歌曲,表达歌曲情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都见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吗? 生:见过。 师:那谁能为老师描述一下国旗的样子呢? 生1:国旗是红色的; 生2:国旗是长方形的; 生3:国旗上有五颗金黄色的五角星。 2.学生思考什么场合升国旗、奏国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那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会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呢?同学们想一想!(可引导学生思考) 生:每周一学校都会有升旗仪式,就会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国旗美丽吗?生回答后,师揭题。 二、学习新歌曲 师:全体同学请坐,今天这节课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唱国旗的好听歌曲,名字就叫《国旗国旗真美丽》,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首歌曲当中是怎样歌唱我们美丽的国旗的?歌词写到了什么?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讲,学生仔细聆听和现看 师:我们同学们都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看到有白鸽。师: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白鸽。 生2:校园、还有少先队员。师:有可爱美丽的校园和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们。 师:那歌词中是怎样歌唱国旗的呢? 生答:唱到了国旗很美丽,金色的五角星,还有我愿变朵小红云。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歌词(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歌曲歌词)。国旗国旗真美丽, 金星金星照大地, 我愿变朵小红云, 飞上蓝天亲亲您。 找一名同学起来范读歌词。 师:那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呢?举手告诉老师。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6人,他们对地方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水平,作如下分析。 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吉林的农村新风貌,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和民族传统节日和多彩的民间曲艺。 但在学习中,也有个别学生对地方课知识掌握的不到位,教师要进行多方面辅导。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综合性活动主题,每个主题又由若干二级主题构成。二级主题活动可以根据城乡、地域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替换和补充。这些主题都是围绕认识家乡、探索家乡、热爱家乡的活动学习展开,使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事物逐步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家乡。 二、教学目标: 1、促进儿童综合性发展,培养学生融入周围的环境、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儿童。 2、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得反思和激励。 3、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4、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而用心灵感受家乡的美丽。 5、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珍惜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6、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富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我们生活在她的博大胸怀

之中感受到快乐。 7、使学生能通过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养成热爱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品格。 三、教学措施: 1、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创设活动体验的真实情景和条件,而非在课堂里单纯讲授。 3、针对本校所处的环境组织教学,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课程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要与校本课程结合实施。 5、将吉林省的省情、地情、乡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6、 三、教学时数: 15课时 1、家乡人口小调查 【教学内容】: 课本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口的特点。 2、统计家乡人口中各姓氏的数量。 3、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学设计 (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教材简说:读着《画家乡》,好像置身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到处是美丽的风光。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伟大,她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多么好的阅读材料,应该让孩子们好好感悟,让孩子们好好欣赏,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设计理念:一年级阅读教学识字是重点,教学时,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认识生字,由字到词,结合字音,在句子中理解生字的形、义,从而识记生字。以“哪5位小朋友?家乡在哪里?”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让孩子们在读中进行感知、感悟、积累、体验。“以读为

本”,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涛涛的家乡大海的美。结合课文,开展说话训练,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捡、贝、壳、脚”6个字,会写“贝、虾、跑”3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全文。 3、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涛涛的家乡大海的美。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导入: 1、我们班很多小朋友都生在大洋,长在大洋,大洋呀,就是我们的家乡。大洋是避暑的好地方,到了夏天,我们的家乡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呢,看来,家乡值得称赞的地方还真不少呢,看老师把这两个字写下来。家乡 2、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有5位小朋友跟你们一样,爱家乡,

一年级下册家乡教案(吉林省地方课程)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学进度表

目录一、家乡的人 家乡人口小调查 聪明的家乡人 家乡的名人 二、家乡人的生活 家乡人的衣食住行 生活中的方言 家乡人的生活变化 三、家乡的物产 黑土地的礼物 地下的宝宝 让它们变得更有用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分析: 一年级下册家乡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综合性活动主题,每个主题又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二级主题活动可以根据城乡、地域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替换和补充。这些主题都是围绕认识家乡、探索家乡、热爱家乡的活动学习展开,使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事物逐步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家乡。 二、教学目标: 1、促进儿童综合性发展,培养学生融入周围的环境、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儿童。 2、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得反思和激励。 3、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4、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而用心灵感受家乡的美丽。 5、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珍惜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6、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富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我们生活在她的博大胸怀之中感受到快乐。 7、使学生能通过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养成热爱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品格。 三、教学措施: 1、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创设活动体验的真实情景和条件。 3、针对本校所处的环境组织教学,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课程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要与校本课程结合实施。 5、将吉林省的省情、地情、乡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时数: 15课时

1、家乡的人 家乡人口小调查 教学内容: 课本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口的特点。 2、统计家乡人口中各姓氏的数量。 3、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人口的特点。 教学准备: 调查家乡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他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乡人口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调查。 二、查一查、访一访 1、问一问家中的爷爷、邻居等等,了解本村大约有多少户人家? (1)我知道现在咱们村里有37户人家。 (2)我知道我们的社区里有5781人。 (3)我还知道在咱们村子里,小孩要比老人多。 2、把你知道的告诉给全班的同学。 三、想一想、议一议 1、小组讨论,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1)我想知道我们县有多少人? (2)我还想知道家乡人口有哪些变化? (3)我想知道咱们村人口中男、女比例是多少? 2、你想通过什么途径解决你想知道的问题? (1)我想去问老师。 (2)我想上网查一查。 (3)我想通过走访解决问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就你感兴趣的问题去做一个调查吧!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 四、小资料

最新小学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 第一、《弟子规》节选一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难点:学习会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话题内容导入: 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二、讲解题目: 《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三、教学方法: 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 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四、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案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年级地方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6人,他们对地方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水平,作如下分析。 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吉林的农村新风貌,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和民族传统节日和多彩的民间曲艺。 但在学习中,也有个别学生对地方课知识掌握的不到位,教师要进行多方面辅导。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综合性活动主题,每个主题又由若干二级主题构成。二级主题活动可以根据城乡、地域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替换和补充。这些主题都是围绕认识家乡、探索家乡、热爱家乡的活动学习展开,使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事物逐步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家乡。 二、教学目标: 1、促进儿童综合性发展,培养学生融入周围的环境、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儿童。 2、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得反思和激励。 3、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4、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而用心灵感受家乡的美丽。 5、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珍惜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6、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富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我们生活在她的博大胸怀之中感受到快乐。 7、使学生能通过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养成热爱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品格。 三、教学措施: 1、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创设活动体验的真实情景和条件,而非在课堂里单纯讲授。 3、针对本校所处的环境组织教学,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课程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要与校本课程结合实施。 5、将吉林省的省情、地情、乡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6、 三、教学时数: 15课时 1、家乡人口小调查 【教学内容】: 课本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口的特点。 2、统计家乡人口中各姓氏的数量。 3、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年级地方课程《海西明珠》教案 厦门高林中心小学 雷蓉 第一单元 市鸟、市树与市花 主题 1:白鹭的传说 了解厦门的市鸟白鹭,它的样子、生活习性以及白鹭美丽的传 难点:知道白鹭是国家保护动物,懂得爱惜动物,保护大自然。 教学过程: 欣赏图片,感受白鹭的美。 1. 先想像一下,白鹭长什么样子。 2. 课件出示白鹭图片,学生欣赏。 1)说说白鹭的样子。如:羽毛、嘴巴等。 2)想一想,白鹭喜欢在什么地方活动? 倾听白鹭的传说,感受白鹭的勇敢顽强。 1. 师讲述白鹭的传说,学生认真听。 2. 听了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 了解厦门为什么叫鹭岛? 实践与探索 1. 欢乐谷 1)我们一起来表演《白鹭的传说》 ,看谁是最优秀的小演员? 小组表演,全班挑选优秀的表演队,全班汇演。 2.故事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2 页。 教学目标: 说。 教学重点、

回家把《白鹭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3.拾贝萝 (1)自己收集材料,多了解厦门的白鹭。 (2)填空,写在书上。 我在厦门很多地方看到了白鹭,如 ,你有看到吗? 我也看到了白鹭,如 主题2:凤凰木和三角梅 教学内容:教材3、4页教学目标:了解凤凰木和三角梅的样子、品种;知道凤凰木是我们厦门市的市树,三角梅是我们厦门市的市花。 教学重点:知道凤凰木是我们厦门市的市树,三角梅是我们厦门市的市花。 教学难点:懂得辨认什么是凤凰木,什么是三角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 1、你知道凤凰木和三角梅吗?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师小结:厦门人最喜爱凤凰木和三角梅。凤凰木是我们厦门的市树,三角梅是我们的市花。 3.师出示书本第四页的资料卡。 齐r卡 1986年10月下旬,厦门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定通过:凤凰木为厦门市市树,三角梅为市花,白鹭为市鸟。 二、欣赏凤凰木,深入了解。 1、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欣赏。 (1)说说凤凰木的身躯。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案(参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案(参考 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案(参考文本)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原、市、虾、捡、贝、壳、脚”等8个字。 2、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 1、认字。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画中感悟,品读文本。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地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她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九寨沟风景区、内蒙古大草原、上海大都市、青岛……)这里有浩瀚的大海,茫茫的草原、连绵的群山、一座座现代化大城市,到处是美丽的风光。 2、我们都有自己的家乡。(板书:家乡) 3、点击出示:家乡 指名读“家乡”这两个字。(师适时评价:你读得一字一顿的,很正确;你读得很深情,看得出你很爱自己的家乡。)4、导入过渡:是啊,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有几位小朋友跟你们一样,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点击出示课题:《画家乡》,谁愿意来读读课题,请你来读,他来读,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感受语言之美:小朋友,你想了解他们的家乡吗?那就先听听录音姐姐美丽的声音吧!看图听录音,学生整体感受语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案及教 学反思 西乡塘区大塘小学彭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演唱中体验歌曲四三拍的韵律。 3、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和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喜欢演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能够乐于参与并能表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演唱中体现出三拍子的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你发现这张地图上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出两个明显的线条。 教师小结:这两条线条是我国最的长江和黄河。许多音乐家都曾经在音乐作品中描写过长江、黄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首这样的歌曲。 (二)感受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 过渡语:“歌词里边讲的大江、大河分别叫什么名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说一说对歌曲的感觉。”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用中速演唱的抒情歌,三拍子常给人一种在

湖上泛舟荡漾的感觉。 学生活动:听辨、体会歌曲情绪,学生随音乐晃动身体体会三拍子的韵律。 2、认识长江、黄河 过渡语:“让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一下长江和黄河的恢弘气势吧!”“从这段视频中,你对长江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总结: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的位置。 (三)分句学唱 1、学习歌词 过渡语:“我们先来念读一下歌词吧!” (1)念读歌词

教师活动:歌词谱例并带领学生分句读歌词。 (2)完整朗读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伴奏,完整朗读歌词。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2、学习旋律 (1)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分小组哼唱旋律。 具体办法:教师钢琴伴奏或播放伴奏音频,部分学生用“Lu”哼唱旋律,另一部分学生随旋律有感情朗读歌词,第二段两组交换。 (2)自主完整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音频,学生轻声哼唱。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1.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 二、教学目标 1.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记住国歌的词曲作者。知道演唱或聆听国歌的礼仪:肃立致敬,行注目礼。 2.能跟着录音轻声哼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初步记忆乐曲主题,能听出主题旋律及其变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几张图片并播放《国歌》(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获得冠军、学校举行升旗仪式、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的图片等),请学生说出播放的乐曲曲名,引出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新课教学 1.读谱知识“三连音”

(1)学生视唱找出新的知识点“三连音”。 (2)出示课件,讲解三连音,并感受作用和特点。一拍里包含三个等长时值的音,在进行曲速度中显得矫健,雄壮,仿佛进行的号角,铿锵的军鼓声。 (3)练习“三连音”节奏和唱法。 2.教唱歌曲 学生对于《国歌》比较熟悉,因此重点指出易出错的地方,并纠正。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教师弹琴,学生齐唱。 (3)教师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 注意附点音符和弱起小节,0处用“嗯”在心里轻唱。 歌曲中连续出现了三个“起来”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并用手势表示三个起来旋律。 (三)表现歌曲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国歌》最合适呢?启发学生用激昂、壮烈的情绪来演唱《国歌》。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国歌》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出示课件】播放中国运动员领奖时刻。 (四)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 1.教师出示《我爱北京天安门》主题旋律谱并范唱。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 计(教案文本)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原、市、虾、捡、贝、壳、脚”等8个字。 2、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 1、认字。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画中感悟,品读文本。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我们班很多同学都生在桐乡,长在桐乡,桐乡呀,就是我们的家乡。你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地方值得夸一夸吗?(预设:乌镇茅盾故居,石门丰子恺,乌镇华章生态园,新世纪公园,凤鸣公园,田野菊海……) 师:是啊,说的真棒,你们瞧。(欣赏图片)师旁白:美丽的水乡---乌镇,一代文豪茅盾的故居,千年古寺---福严寺,丰子恺漫画馆,你看前不久我们还一起去了……春游的华章生态园,到了秋天我们的家乡还有……这田野菊海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呢。看来,家乡值得骄傲的地方还真不少呢。 (分析:用自己家乡的景色来导入,让学生有直观感知,而且也有话可说,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点击出示:家乡 师:谁来读好“家乡”这两个字。(指名读) 师适时评价,如:你读得一字一顿的,很正确;你读得很深情,

地方课程教案

第一部分生活常识 拒绝白色污染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从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调查工作,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 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培养独立解决能力,增强实践。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法。(课内) 一、导入主题 1、游戏:根据提供的四个词,猜出是什么物品? 超市菜场、轻便结实、免费提供、袋装垃圾——塑料袋 2、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 3、塑料袋被评为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这是怎么回 事? 二、确定小主题 1、关于塑料袋,你知道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 片(人们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将各自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在 纸上,教师将纸条选择性地贴在黑板上,合并问题,得出以下三个主题: (1)、塑料袋有哪些危害? (2)、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 (3)、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 3、我们可以选用哪些途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研究? 上网、查找书籍、问卷调查、实验、采访、统计、咨询…… 4、分小组 第二阶段:各个小组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活动。(课外) 第三阶段:汇报、成果展示。 一、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主题一:(第一组汇报)塑料袋有哪些危害? 1、实验:一个月前将一只塑料袋和一张白纸埋入泥土中, 一个月后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照片。 2、当场实验:点燃塑料袋,请大家闻闻气味证明。 3、上网查阅资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 4、小品:《地球爷爷生病了》 主题二:(第二组汇报)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 1、影像资料:采访市场买菜者。 2、采访结束后,我们小组决定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3、上网查找资料,发现一些惊人的数字:(投影仪出示)

一年级家乡上册全册教案

1我的家在哪里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地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问家人 2 看户口本 3 看来信 4 看村委会牌 二说一说、议一议 1 、我们说说自己家在哪儿? 2 看看农村和城市的家庭住址有什么不同? 三看一看、说一说 1、看看小明家周围有什么? 2、我家周围有什么? 四、画一画 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五、总结 展示学生的画。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通过家庭住址和主要标志找到自己的家在哪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画等表达能力。 2我喜欢的地方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的图片、照片 2、准备小剪刀、胶水 教学重难点: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儿歌 鱼儿喜欢大海, 马儿喜欢草原, 小鸟喜欢森林, 我们喜欢家园。 二说一说

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喜欢周围的什么地方? 例:生我喜欢我家附近的书店,那里有很多书。 我喜欢村边的小河,夏天有许多的小鱼,冬天可以在上面溜冰。 三找一找 师:我们周围还有没有你喜欢的地方? 生:我们出去找一找吧! 小结:我们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选一选贴一贴画一画 1、把准备好的图片和作品展示出来 2、学生评一评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能过通过观察说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的样子,并通过说和画来表达喜欢的美景。 3 遇到事情去哪里 教学目标: 1、向爸爸、妈妈问问家周围有哪些公用设施 2、在上学路上看看有什么公用设施 教学重难点:知道哪些是公共设施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找一找 1、出示图片,找一找,图中哪些是公共设施? 二访一访 师:我们这里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地方?去访一访! 先要制定一个走访计划 村委会在哪里? 那里是干什么的?那里都有什么人? 再去访问派出所,邮局,储蓄所 三连一连 邮信商店 买东西医院 生病了邮局 四小结 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周围的公共设施。 教学反思;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公用设施以及公用设施各自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4如果这样会更好 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