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人民版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人民版

思维激活· 想一想 1.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 哉!”秦王得以统一六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与兼并战争中联系加强;人 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实力最为雄厚;秦王嬴政制定了统一 六国的具体策略。
2.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 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据此指出秦朝建立的 “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的内容。
1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三公九卿制度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 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3.汉承
1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秦制 2汉武帝设置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考试大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提示]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
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深度思考 要点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提示:(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 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 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 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 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 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利弊?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秦统一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统一之后,称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大体沿袭秦代。

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的政治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的政治

返回
2.两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和变化。(“汉承秦制”又 两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和变化。(“汉承秦制” 两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和变化。( 颇有所改” 的表现 的表现。) “颇有所改”.的表现。) 继承: 继承 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 三公,郡县制 包括皇帝,三公 郡县制; 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括皇帝 三公 郡县制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变化: 变化 (1)强化监察制度 刺史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 强化监察制度,刺史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 强化监察制度 刺史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 (2)完善选官制度 采取察举征召选拔官吏 完善选官制度,采取察举征召选拔官吏 完善选官制度 采取察举征召选拔官吏; (3)地方制度采取郡国并行 造成王国问题 地方制度采取郡国并行,造成王国问题 地方制度采取郡国并行 造成王国问题; (4)赋税制度 进一步完善 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赋税制度:进一步完善 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赋税制度 进一步完善,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5)治国思想 从崇法到尊儒 治国思想,从崇法到尊儒 治国思想 从崇法到尊儒. (6)废除秦朝的一些暴政和肉刑 废除秦朝的一些暴政和肉刑. 废除秦朝的一些暴政和肉刑 (7)中央设内外朝 削弱宰相 中央设内外朝,削弱宰相 中央设内外朝 削弱宰相.
掌握和小结: -统一\秦制\汉制 统一条件多意义大客观主观;结束战乱,符合潮流,三个有利; 巩固措施全影响深;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有利,激化矛盾. 两工程重要长城灵渠. 长城积极消极;灵渠沟通两系. 汉制革新四.. 监察刺史;选官察举;编户齐民;郡国并行.
秦朝 统一 秦 制度 汉 的 统 一 和 制 度 两汉 制度
(战乱思合 主观有实力 变法彻底 策略 战乱思合);主观有实力 变法彻底) 策略. 战乱思合 主观有实力(变法彻底 统一 过程 灭六国 统越族 辖西南 取河套 疆域四至。 过程: 灭六国,统越族 辖西南,取河套 疆域四至。 统越族,辖西南 取河套-疆域四至 一个结束,两个符合 三个有利-政治 意义: 划时代-一个结束 两个符合,三个有利 意义 划时代 一个结束 两个符合 三个有利 政治 奠基础,经济促发展 经济促发展,社会促安定交往 奠基础 经济促发展 社会促安定交往 。 政治: 皇权至上 三公 郡县 秦律 专制集权制度。 政治 皇权至上-三公 郡县-秦律 专制集权制度。 三公-郡县 秦律:专制集权制度 经济: 土地,赋税 度量衡;货币 车轨驰道。 经济 土地 赋税 度量衡 货币 车轨驰道。 赋税;度量衡 货币;车轨驰道 措施 文化 书同文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文化: 书同文;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工程: 长城 安定 智慧 和灵渠 沟通 交流 科技 工程 长城(安定 智慧)和灵渠 沟通,交流 科技.) 安定,智慧 和灵渠(沟通 交流,科技 评价: 三个有利-经发政巩民成 激化矛盾. 评价 三个有利 经发政巩民成 激化矛盾 经发政巩民成;激化矛盾 暴政: 繁役(徭役兵役 酷罚;重税 地兼. 徭役兵役);酷罚 重税;地兼 灭亡 暴政 繁役 徭役兵役 酷罚 重税 地兼 起义: 起义 前209-207;刘邦灭秦 击封 精神 刘邦灭秦;击封 精神. 刘邦灭秦 击封;精神 监察: 刺史制度: 汉武设;东汉变质 权力,名称 性质,影响 监察 刺史制度 汉武设 东汉变质 权力 名称 性质 影响 东汉变质-权力 名称,性质 影响. 地方: 郡国并行: 平乱;推恩令 分割;附益之法 集权加强. 地方 郡国并行 平乱 推恩令 分割 附益之法 集权加强 推恩令-分割 附益之法.集权加强 自下而上; 德行到门第. 选官: 察举征召: 察举-自下而上 标准变-德行到门第 选官 察举征召 察举 自下而上 标准变 德行到门第 征召-皇帝自上而下征召 皇帝自上而下征召. 征召 皇帝自上而下征召 赋税: 编户齐民: 多标准;多种类 田租,人口税 赋税 编户齐民 多标准 多种类 田租 人口税 徭役兵役 多种类-田租 人口税,徭役兵役 更赋,杂役 负担重;手续繁 杂役,;负担重 手续繁. 更赋 杂役 负担重 手续繁

《第2课秦汉时期》课件-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共22张PPT)

《第2课秦汉时期》课件-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共22张PPT)
根据材料,归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的特点。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方面: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半两钱);统一车轨,修驰道;建立户籍制度。 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奉行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 为师;实行愚民政策。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4年全国卷2,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 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经济方面: •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力收归中央; • 推行重农抑商; • 盐铁官营,国家垄断; • 实行“均输”“平准”,稳定物价; • 实行“算缗”“告缗”; • 强行将富商大贾迁往边境或茂陵地区。
(2012年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 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 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材料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时期,秦朝建立了“车同轨、书同 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汉朝的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但 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 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 期,中外交通发展,开辟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大规模地吸收了印 度、中亚等地的外来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造纸术的发明、《九章 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的成就,表明了那时的中国文化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万里长城、兵马俑、《史记》等成就,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 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人民版必修1201709210372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人民版必修1201709210372

朝的官僚制度,而是大体沿袭了秦制。
运用一、一、二归纳“秦汉”政治 一个中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个首创: 皇帝制度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到以皇权 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的转变。 二层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令。
要点一
比较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异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 件下实行,按地域 划分 官吏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 构,地方绝对服从 中央
(2)意义: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 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3)发展:晚年秦始皇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 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4. “汉承秦制” 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 此为“汉承秦制”。
[思维点拨 ]
汉承秦制绝不是汉王朝完全沿袭秦王
不同点
与宗法制相联 前提条件 系,以血缘关 系为基础 传承制度 世袭 诸侯国拥有很 与中央的 强的地方独立 关系 性
官吏的 权力
不 官员的 同 职责范 点 围 历史作 用 相同点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 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 位 地
在辖区内只有行政管 在封地内有行政权, 理权,对土地无所有 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权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治秩序,但容易发展 强和国家的统一 为割据势力 都是为巩固统治;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 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探究问题] 材料 与分封制相适应, 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
世禄制 ” 。三代 ( 夏商周 )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 族 ……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 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 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

(2)特点 ①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② 皇权至上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都由皇帝任免。
③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 称“玺”等。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职责
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 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 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2)经济上: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3)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 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答案:C
角度二 皇帝制度
【典例2】 (2012·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 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试题分析】 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名 人,功绩大。秦王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表明德高 “三皇”功过“五帝”,突出自我的功业。 答案:C
“公天下”的理解,分析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即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
到郡县制下的“依据才干政绩”来选官,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
1.(2017·湖南郴州摸底)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 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 A.材料观点前后矛盾 B.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 C.体现了皇权的独裁 D.文字材料不足以为信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材料前后所述史 实不是一个时代的,不存在矛盾之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秦以后对皇帝使 用的印从名称和材质方面都做了专属规定,他人不得僭越,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决断事务 的机制,故C项错误;文字材料也是有效的史料,但使用时需要仔细甄别,故D项 错误。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课件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课件

的设计”。这种设计在秦汉以后成为中央集权的专制
社会,其立足基础是遍布全国的均匀的农村组织,上端
是同样结构均匀的有纪律的官僚组织,这样使中国的朝
代以一种权力的架构放在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基础之上, 难以在短时期内用和平方式改造,它在明清时期丧失了 其扩展性和开发性,走向内敛和非竞争性,也是中国在 近代走向落后和遭受屈辱的历史根源。
祭天到官员、百姓祭祖,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的不可逾
越,通过祭天和祭祖,也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A与材
料无关,材料并未涉及宗教问题。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
解,祖先崇拜是先古时期就有的,不是皇权至上促成的。 宗法制体现为贵族世袭,官员、百姓祭拜祖先无法反映 贵族世袭制,和题干主旨不符,可判断D不正确。
【考向揭秘】 1.已考角度:皇帝制度的由来;君主专制的特点;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预测角度:
善。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 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 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消极影响: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
秦朝短命而亡。
【考题印证】 (2014·全国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 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
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秦汉以后,上至皇帝下至官 员、百姓,都祭拜祖先
知识迁移 君主专制的特点及统 治手段,政治统治融入 封建思想文化的内容

2017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17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考纲要求
走向“大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秦汉政治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2)皇帝制度;(3)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4)中央集权制度 的形成及影响。 排查 细讲 精练 考点
基础知识
核心考点
高考模拟
训练
排查 基础知识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全国
1.统一六国 结束战乱,建立了秦王朝。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 和“直道”。 2.拓展疆域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系统。 2.百官 九卿 ②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公卿 制 ③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
汉承 ①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三公
秦制 ②汉武帝设置 刺史 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微点拨
答案
必背答题要语
1.“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 权势和地位。 2.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
(3)“西南夷”:开辟“ 五尺道 ”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
答案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实施:秦始皇确定以 郡县制 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1.海内为郡县
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 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 内容 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史证
-9-
考点一
考点二
论从史出: 1.由史料可知,“皇帝”一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其含义如何? 背景:秦王嬴政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之后,需要新的称号。含义:比 三皇五帝的功绩更大。 2.秦始皇称“皇帝”是否合适?为什么? 合适。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秦始皇居功至伟,理 应称之。(或答:不合适。秦国一统天下是历史的必然。) 3.由史料可知,秦始皇为“皇帝”规定了哪些特殊制度?其目的如何? 制度: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除谥法,实行世袭制,以数字计世 系。目的: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
考点史证
-1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二郡县制 史料 (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 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 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 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 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 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 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 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第六》
央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
察内容”可知,汉武帝采取措施抑制豪强可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C项;D项 C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解析 答案
关闭
史学要论
-21-
秦朝具有“真正革命意义”的制度建设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 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 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 又继续推行了1 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不管人们是 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 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 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 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的革命。的确,它是 在本世纪以前中国唯一的真正革命。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说明 皇权至高无上 是其基本特征 三公九卿之间 相互配合、彼 此牵制 建立起“中央 —地方—民 户”的统治体 系
基础梳理
-4-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3.影响:历史性变革 (1)在当时,有效地维护了秦王朝的国家统一局面。秦朝经济文化 措施的推行得益于政治上的集权专制。 (2)对后世,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基础梳理
-3-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组成部分 具体实施 皇权不可转移:世袭制、终身 最高统 制 皇帝制度 治者称 皇位不可僭越:总揽全国军政 皇帝 大权 实行三 设立三公分掌全国政务、监 中枢机构 公九卿 察、军事 制 设立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 全国设郡,以郡辖县,管理地方 地方行 实行郡 政制度 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真题剖析
-17-
考向一
考向二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 裁决”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君主专制),宰相仅仅将群臣议定结果领衔
对点训练1 (2015天津文综)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 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 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基础梳理
-5-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二、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中枢机构:从丞相专权到削弱相权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期重用侍从、秘书等,使其参与朝政,以削弱相权。 2.地方体制:从郡国并行到单一的郡县制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郡县数量少,封国势力大、发展快, 终于酿成“七国之乱”。 (2)汉景帝的初步整治:汉景帝平定叛乱,收回王国的一些权力,开 始解决王国问题。 (3)汉武帝时期实行单一的郡县制:先是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 力,后来削去大批王侯爵位,彻底剪除王国势力。
考点史证
-10-
考点一
考点二
拓展升华 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1)皇帝制度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表现 为:一是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握整个国家各方面的最高权力,二 是中央机构旨在帮助皇帝处理全国各方面事务,三是地方行政机构 是代表皇帝来管理地方。 (2)帝制度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皇权不可转移,二是皇位不可僭越, 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3)皇权至高无上必然产生专制。因此中国的皇帝制度就是专制 制度。近代时期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就直接表现为废除皇帝制度。
第2 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基础梳理
-2-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春秋战国历史的终结 (1)一些诸侯纷纷称王,扩大自身权力,为统一的君主权力的出现 奠定了基础。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取得实效,国家实力大增。 (3)秦王嬴政剪灭六国,统一天下,赢得建章立制的历史机遇。
真题剖析
-16-
考向一
考向二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执 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②审设问,找关联:“背景”应在历史事件发生之前出现,包含特定 的“原因”“条件”“因果联系”等因素。 ③审选项,找答案: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即 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 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 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故A项可排除;B项“家天下”思想 反对外戚干政,故排除;外戚不一定是刘氏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 答案:C
真题剖析
-19-
考向一
考向二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良二千石”“与朕共治天下”。 ②审设问,找关联:“体现”意味着对题干的分析、认识。题干中 “共治”“良”“重申”等说法是取舍选项的依据。 ③审选项,找答案: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 那些称职的郡守啊!”,这实际指出了地方基层官员对维护国家统治 的重要性,因此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贤明有助于维护统 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宣帝的治 国观念受到后代统治者的重视,没有体现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 性,故C项错误;“历代帝王”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史证
-13-
考点一
考点二
拓展升华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历史转变 (1)含义: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建立郡、县二级 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2)过程:秦朝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与封 国并行的制度,以至于出现了封国的叛乱(即“七国之乱”)。此后,郡 县制大行于天下,而分封制则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历史过程,说明 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 (3)影响:郡县制的实施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它从根本上否定了 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中央通过任命、考核和 监察郡县官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这就基本上解除了 以封国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考点史证
-14-
考点一
考点二
(4)实质:郡县制的全面推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胜贵族分 封体制的表现,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真题剖析
-15-
考向一
考向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向一汉朝皇帝制度 【例1】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 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命题品鉴:本题依托“汉家之制”这一历史现象,要求分析其形成的 相关背景,在思维上属于“由果溯因”,需要从“汉家之制”的内涵出发, 分析其形成的条件。
基础梳理
-6-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 (1)含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 做官的主要途径。 (2)影响:选举人才的标准由秦朝的军功转向品德,选举的程序开 始走向制度化,标志古代官僚选举制度的重大进步。
基础梳理
-7-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 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 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在决策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 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 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 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 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这时候地方权力常常较大,国家的统一 或稳定受到影响。
关闭
上奏于皇帝,故A、B、C三项均错误。从材料中“„下其议‟于群臣”可知,皇
帝重视朝臣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从而在最大程 D 度上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 ,故选D项。
解析 答案
关闭
真题剖析
-18-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二汉代官僚政治 【例2】 (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 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 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命题品鉴:认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是历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题旨在考查能否正确认识题干所述的历史现象——“良二千 石”“与朕共治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