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新编1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新编1

1 《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三条发病途径(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问诊(4)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表里同病治则(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

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提要】本条说明与时令不符反常气候 的四种类型,常为外感病因。
暴雪下沈阳
沙尘暴
高温热浪
水灾
【分析】
冬至之后 :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得温和 时令到气候至 正常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未至而至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天未温和
至而太过 至而未至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太过 不及
反常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分析】
五邪 特 性
致病规律
病位(时间) 病 变
风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令脉浮
属性
寒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雾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湿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宿食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伤脾胃
(四)病 机
【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三)病 因
1.反常气候
【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 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 至而太过也。(8)
【提要】 本条望形态并结合闻呼吸来诊察疾病。
【分析】
1.息摇肩:心中坚满,实邪壅塞胸肺——喘。 2.息引胸中上气:邪阻胸肺气道——咳。 3.息张口短气:肺脏萎弱不用——肺痿唾沫。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与预防。

(二)病因。

(一)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1.人与自然的关系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疾病可以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所造成。

2.杂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3.杂病的发病原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1)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2)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铎(宋):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4.预防措施(1)未病先防: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而且保持五脏元真通畅(2)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二)病因1.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金匮要略方论-纯条文背诵版

金匮要略方论-纯条文背诵版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园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一作痛)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7.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 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 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 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治未病
宋二一 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 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玉竹,大沙参,甜杏仁,生甘草。
龚二四 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 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叶,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栀。
• 肾气丸+四逆散
甘• 地黄30g 甘 山药30g 酸山萸肉20g
泽泻30g 甘茯苓20g 苦牡丹皮15g
辛• 桂枝10g 辛黑顺片(先煎)10g
甘党参15g 苦柴胡15g 酸白芍15g
苦• 麸炒枳壳10g 甘炙甘草10g
• 7付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 反馈:刚吃完一周,感觉挺好的,胁不痛啦,一累生气感觉还是有点不舒服, 还能帮我调理一下吗?谢谢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素问·玉机真脏论》
四季脾王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四季脾王
善用针者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 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 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治未病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 苦法。 川连,黄芩,乌梅肉,生白芍,广皮, 厚朴,荆芥炭,菊花炭。
【医案】 张某 女 54 胁痛
• 2021.3.2 正月十九 雨水后12天 周二
• 两胁下疼痛,情绪易怒,时有躁急,心烦,二便可,舌淡红苔轻度黄腻,苔水 滑,脉右关虚,左寸劲,双尺沉弱无力。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 入藏府, 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谷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肤,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13)3.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 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

(1)5.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

(2)6.太阳病, 其证备,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顷, 啜热粥发之。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一作缓)者, 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取八合, 覆取微似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补曰]所谓十八九十一百八病,古必实有名目,今无考据。

浅注之说虽通,不必果合经旨。

问日: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日:病为医者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证急而身体疼痛者,表证亦不可缓,二者相权,急当先救其下利清谷之里;姑且后其表之身体疼痛,若服药后清便自调而身仍痛者,急当救表也。

此言证有表里之殊,治有缓急之异也。

伤寒论中最详,不必多赘。

夫病者有平时之痼疾,而加以一时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难拔,审其先后,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里之不同,治者权缓急而分其先后,此言病有新旧之不同,治者审难易而分其先后也。

师日: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有得之情志相胜者,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悲胜怒之类。

有得之时日者,如病在肝,愈于丙,喜得子气,制其胜我之类。

有得之饮食者,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是也。

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是也。

五脏病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也。

而且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何以谓之不喜,与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

不仅以所恶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举一端而言之,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是脏气为邪气所变,而食之转助病气,必发热也。

若伤寒证,渴欲饮水少与之法,不在此例也。

此一节,言病以脏气为本也。

五脏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宜,足以安脏气而却病气也。

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者,谓失其所宜,适以忤脏气而助邪病也。

所得所恶不喜,著一所字,所包者广。

[正日]浅注添各得字,勉强嵌入,并无确据,虽义例颇多,究与原文未合,幸下节得字,尚可互证。

夫诸病在脏,法宜攻下,而阳明六腑则不传,腑犹脏治也。

若果实在肠胃,虽十日不更衣,无所苦,谓不宜急下也,而唯阳明、少阴中,有急下之证。

夫日急下,
以当直攻而无疑矣。

然攻之一法,最为元妙。

若欲攻之,当随其所同中得其所独而攻之。

阳明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日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日阳明病,发热汗多者;一日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此急防其悍气盛而阴绝也。

少阴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一日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一日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此急防其火,不戢将自焚也。

如所得者不在可攻之例,第见其渴者,即论中所云,少阴病下利
六七日咳而呕渴,必烦不得眠者是也。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也。

二证均与猪苓汤。

寓育阴于利水之中,则热从小便去而渴亦止,此与攻下法相表里也。

余皆仿此。

此一节,言邪之在脏者宜攻,而攻法之神妙者,在于随其所得四字。

徐忠可顺文敷衍绝无发明,尤在泾以水血痰食添出蛇足,二君皆未得言中之旨。

[正日]得者,合也。

古训相得为相合。

《内经》云:五脏各有所合。

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攻字,古训治不尽训。

攻下,观下文。

如渴者,与猪苓汤,即是随其所合以攻治之也。

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

仲景举猪苓汤,以证随其所得攻治之法,又言余仿此,则知心痛治小肠.肺病治大肠,肝治胆,脾治胃,其余皆不外此。

总见病在脏者,随其所得而攻治之耳,义甚明了。

后人误解得字,又误解攻字,又不玩诸字、如字、余皆字,所以错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