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合集下载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解析】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气温和
——正常气候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未至而至 太过 异常气候
天温如盛夏 ——至而太过
已得甲子,天未温和——至而不至 冬
至 之 后
致病因素
不及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少阳—农历1、2月
阳明--农历3、4月
小寒、大寒、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太阳--农历5、6月
早期治疗 已病防传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 避免意外伤害
房室勿令竭乏 ——节制房室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
——衣着饮食适宜
未 病 防 病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未病防病
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为血气所注; 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心旺于夏-脉洪-色赤;
脾旺长夏-脉缓-色黄;
肺旺于秋-脉毛-色白;
色脉 时令
相合
正常
肾旺于冬-脉石-色黑;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病理现象)
春-脉毛色白-金乘木; 夏-脉石色黑-水乘火; 色脉 秋-脉洪色赤-火乘金; 时令 冬-脉缓色黄-土乘水; 长夏-脉弦色青-木乘土;
不相合
皆当病
【原文】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则死,入腑则 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 为入脏则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11)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 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 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
第2段:杂病发病的三条途径: 经络受邪 二者病邪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

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提要】本条说明与时令不符反常气候 的四种类型,常为外感病因。
暴雪下沈阳
沙尘暴
高温热浪
水灾
【分析】
冬至之后 :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得温和 时令到气候至 正常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未至而至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天未温和
至而太过 至而未至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太过 不及
反常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分析】
五邪 特 性
致病规律
病位(时间) 病 变
风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令脉浮
属性
寒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雾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湿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宿食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伤脾胃
(四)病 机
【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三)病 因
1.反常气候
【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 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 至而太过也。(8)
【提要】 本条望形态并结合闻呼吸来诊察疾病。
【分析】
1.息摇肩:心中坚满,实邪壅塞胸肺——喘。 2.息引胸中上气:邪阻胸肺气道——咳。 3.息张口短气:肺脏萎弱不用——肺痿唾沫。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与预防。

(二)病因。

(一)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1.人与自然的关系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疾病可以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所造成。

2.杂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3.杂病的发病原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1)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2)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铎(宋):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4.预防措施(1)未病先防: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而且保持五脏元真通畅(2)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二)病因1.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金匮要略方论-纯条文背诵版

金匮要略方论-纯条文背诵版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园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一作痛)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7.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金匮背诵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2〕2.(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2〕4.(己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 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 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 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治未病
宋二一 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 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玉竹,大沙参,甜杏仁,生甘草。
龚二四 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 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叶,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栀。
• 肾气丸+四逆散
甘• 地黄30g 甘 山药30g 酸山萸肉20g
泽泻30g 甘茯苓20g 苦牡丹皮15g
辛• 桂枝10g 辛黑顺片(先煎)10g
甘党参15g 苦柴胡15g 酸白芍15g
苦• 麸炒枳壳10g 甘炙甘草10g
• 7付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 反馈:刚吃完一周,感觉挺好的,胁不痛啦,一累生气感觉还是有点不舒服, 还能帮我调理一下吗?谢谢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素问·玉机真脏论》
四季脾王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四季脾王
善用针者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 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 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治未病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 苦法。 川连,黄芩,乌梅肉,生白芍,广皮, 厚朴,荆芥炭,菊花炭。
【医案】 张某 女 54 胁痛
• 2021.3.2 正月十九 雨水后12天 周二
• 两胁下疼痛,情绪易怒,时有躁急,心烦,二便可,舌淡红苔轻度黄腻,苔水 滑,脉右关虚,左寸劲,双尺沉弱无力。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内容】〖概说〗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

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本篇篇名含义深刻。

脏腑主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而将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联系为一有机整体。

,病邪可由经络传入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于经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脏腑经络学说是《金匮要略》的理论核心,脏腑经络辨证思维统贯全书。

某脏或某腑及其经络发生病变时,临证当根据其先后缓急,着眼全局,确立相应的治则。

〖整体观念〗①脏腑相关的整体观。

(见第1条)②人与自然整体观。

(见第2条、第8条)〖治未病思想〗①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病,并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既病防传,故除治疗本脏之外,兼顾未病之脏。

(见第1条)②预防为主,已病早治。

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见第2条)〖四诊合参〗①望诊:望气色,望目,望呼吸形态。

(见第3条、第5条、第6条)②闻诊:通过闻声而辨别疾病的部位及性质,为仲景诊病之特色。

(见第4条)③问诊:(见第16条)④切诊:(见第7条)〖治病总则〗①虚实异治治则。

(见第1条)②表里同病治则。

(见第14条)③新久同病治则。

(见第15条)④攻其所得治则。

(见第17条)〖病因说〗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其他〗①疾病分类法及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特点。

(见第13条)②“厥阳独行”的含义。

(见第10条)【原文讲解】第1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主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

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

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

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

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

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

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

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

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

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强调杂病虚实异治原则。

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

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肝病如此,其他诸脏以此类推。

〖教学参考〗吴谦《医宗金鉴》:“……上工,良医也。

中工,常医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

假如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

非其义也。

上工知其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是其义也。

其余四脏,皆准此法。

伤字,作制字看。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

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

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

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

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

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

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

”第2条〖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词解〗禀:受。

五常:即五行。

风气:这里指自然界的气候。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疢难:即疾病。

导引:《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祛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勿犯王法:王法即国家法令。

是指不要触犯国家的法令。

服食:即衣服、饮食。

《灵枢·师传篇》“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元真:即元气,或真气。

〖释义〗《内经》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名之曰人”。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人禀先天之五行而成形,又禀后天五行而生长,故曰人禀五常。

万物生长化收藏,均有赖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

异常的气候则能伤害万物,人体亦不例外。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

如果人体正气充盛,畅通无阻,平素注意摄生,养护正气,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则抗病力强,邪气就不能逾越腠理屏障而侵害人体。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这里仲景强调平时注意养慎的重要性。

其次仲景将病因分为三条:一是经络受邪之后,脏腑正气虚弱之人,很快传入脏腑,而为内因;二是肌表受邪之后,因脏腑正气强,邪气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而为外因;三是以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而另为一因。

本条对后世的三因学说的创立具有启发作用。

本条的三因说与宋·陈无择的三因说不同,陈氏以六淫邪气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而以饮食、房室、金刃为不内外因,注意加以区别。

此外,本篇还含有预防为主,已病早治的思想。

邪气传变的途径一般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脏及腑。

未病之前,要注意摄生预防,既病之后,要及早治疗,防止病邪深入蔓延。

一旦经络中病,在其未传脏腑之前,就要及早治疗。

平素未病之前,四肢才觉重滞,经络气血运行稍有滞碍,元真欠于通畅,即用导引、吐纳等法积极治疗。

还要在房室、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加以注意调节,并防备意外灾伤,则病从何而生?〖教学参考〗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风为百病之长,故以客气邪风总括致病之源。

以经络脏腑、皮毛血脉总括营卫表里之辨。

内因外因,即邪之在内在外为言,非内伤外感也。

内虽为中风家主论,然邪之中人,先皮毛,后经络,入脏腑,由浅而深,百病皆然,故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欲人于三条中悟治病之大法也。

”第3条〖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词解〗苦冷者死:腹中冷,苦痛者死。

水气:水饮内停。

寒:水饮。

目正圆:两目直视不能转动。

劳:指肾精不足虚劳证。

难:指大便难。

〖释义〗本条论述面部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鼻为“面王”,内应于脾,故面部望诊首先从鼻开始。

如鼻部出现青色,青是肝色,症又见腹中痛,为肝乘脾;如再见极度怕冷,则属阳气衰败。

鼻部色现微黑,黑为水色,此属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所以主有水气。

色黄是指面色黄,不单纯指鼻部。

鼻部色黄,黄为脾色,多系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所以色黄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饮而言。

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荣于面,失血过多之征,所以色白者主亡血。

如亡血之人面色反现微赤,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此为血去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浮之象。

目正圆是两眼直视不能转动,此为风邪强盛,五脏之精气亡绝,多见于痉病,证属不治。

但必须指出,本书各篇中所称死或不治,多为表明疾病危笃,并非绝对不治,不可以辞害意。

“色青为痛”以下一段,仍论面部的望诊。

青为血脉凝涩之色,所以主痛。

黑为肾色,劳则肾精不足,其色外露,所以主劳。

风为阳邪,多从火化,火色赤,所以面赤主风。

黄为脾色,若其色鲜明是湿热蕴结,脾气郁滞,多有大便难之症。

面色鲜明为体内停积水饮,上泛于面,形成面目浮肿,所以反见明亮光润之色。

〖教学参考〗吴谦《医宗金鉴》:“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

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华也。

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

气色相生者,色或浅深,气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夭泽,以观成败;察其散博,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