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四种创新思维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四种创新思维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四种创新思维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四种创新思维

相关阅读:创新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思维的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不拘常规,围绕某一问题多向思考,通过知识观念和不同事实的组合,探求尽可能多样的想法和结论。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是对不同现象和观念比较、“嫁接”后产生新思路的重要手段。

发散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经得多,才能见识广。有厚实的储备,丰富的学力,思维的“触角”才能多向发散,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无疑拓展和掘深了思维的空间及深度。2006年3月14日,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农民日报记者问:“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话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央也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今年起全部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397亿元。请问总理,现在为何还要专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与中央过去一贯的农村政策是什么关系?”这问题就很到位。首先,记者关注了代表们议论的热点问题,熟悉中央对“三农”问题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其次,在阐述了有关农村热点问题的基础上,记者将问题引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高层次,并将此与中央过去的一贯政策联系起来发问。此一问,引出了总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点思考,政策性、指导性强,令人振奋。记者如果没有“三农”政策的知识垫底,思维就难以发散而上升,就难以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主要特征。其中,变通是关键。变通,记者才能思维敏捷,为新闻采写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变通,记者才能临事不乱,巧借情境,化难为易,变难题为成功的契机;变通,记者才能因时因地因势不同而灵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新闻采写的主体意识和独创意识。2006年9月,北京大学周忆军(阿忆)副教授所谓“哭穷”事件引起社会广泛的反响。媒

体从阿忆自己列出的收支情况,到反映受众对阿忆兼职及“哭穷”一事的不同声音,再到阿忆的回复及北大师生对教师兼职的看法,进行了全过程多视点的报道。不同方面的看法及见解表现了新闻报道的多向性、丰富性和灵活性。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新闻思维的发散与变通。因为发散得较充分,有人得出“弱者对弱者的讨伐让人心痛”的结论,认为阿忆“这样一个凭能力吃饭的人不应成为公众的靶子,公众的矛头更应对准那些不合理、不合法的高收入者,对准那些靠权力而非能力获得资源分配优势的人,对准那些不敢公布收入的问题官员、垄断行业高管以及科研‘包工头’等。弱者联合起来与强者博弈才有意义”。新闻报道的发散,引发了受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就事论事,到剖析新闻事实内涵,揭示新闻意义,进行价值的深入探讨,无疑加重了新闻的份量,提升了新闻内容的人文精神含量。

(二)辩证性思维

大千世界丰富而复杂。新闻事实或问题往往呈现出多面性。新闻采访的立体式挖掘,多面入手,综合各方观点,其实就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运用。记者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某一问题或观照某种事态,不仅是应该的并且是必须的,因为报道对象本身就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在记者采写和报道过程中,这种对立统一规律不断地在起作用,辩证思维应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思维形式。例如,一些媒体以“安徽省原卫生厅女副厅长以色谋权内幕曝光”报出新闻。“以色谋权”成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所谓“亮点”,其实这反映了报道者在思考时的偏颇与片面。“以色谋权”无异于“红颜祸水”的翻版,而若以辩证思维直击之,这种报道岂不是放过了有权有势的男人(更大的腐败者),岂不是放过了不合理的官员任免制度?这样写,赢得了注意力,却忽略了根本的人文精神和法制精神,确实值得新闻业界辩证地反思。

辩证思维对于形成新闻报道的宏观构架也是必不可少的。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国家发生印度洋海啸大灾

难。媒体迅速将灾情向世界报道,国际社会的救援行动大规模展开。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展开了政府救援和民间捐款救灾活动。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宣传了中国人民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热心救助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为我国在世界上树立大国形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遗憾的是,在救灾活动开展后,我们的主流媒体又沿袭了“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全力报道救灾捐款的场面、数字和感人的事实,几乎忽略了严重灾情的后续报道。而且,即使报道灾情,也是干巴巴的数字,灾民的泪水、灾区的悲惨等种种触目惊心的场面和事实被淡化、虚化了。受众充分感受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有情”,却难以直观地、深刻地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传播信息不均衡,是报道思维片面造成的结果。其实,灾难与救助本是辩证统一的。我们选取惨不忍睹的灾难场景,展现灾民悲痛欲绝的形象,不正是对捐款救灾意义的有力诠释吗?

(三)探询性思维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记者如果不关心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的事情和利益没兴趣,对现实生活没有探讨的激情,仅仅浮在事相表面,就一定做不出有新意的新闻来。对记者而言,失去了头脑中的问号,就等于失去了创新思维的动力。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现实工作与群众关注的问题,下大力气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点子、新方法,是一个记者重要的思维品质。新世纪是个变化与发展迅速的时代,社会转型及改革深入,必然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和人生困惑。将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生活的难点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潜心于一线,广泛涉猎,多向探询,缜密思考,提炼研究,是写出既体现民心民意,又符合时代精神特质的新闻佳作的必由之路。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记者运用探询性思维而创造的硕果。例如,《从邮局看变化》、《“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精神文化建设备忘录》、《金牌不是名牌》、《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吉林省向“走读官”亮黄牌》、《安徽省农业税费改革系列报道》、《关注食品安全》、《邱妻未能见到最后一面———专家建议增加临终告别权》等新闻,都是抓住社会转型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关注改革进程,留意民生疾苦,抨击歪风谬误,弘扬真理正义,倡导人文关怀和精神文明。它们提出的问题是有典型意义的,因而成为社会的镜子,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探询性思维的微观层面是细致的追问和深入的质疑。中央电视台王志是质疑式采访报道的典型,他在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期间,以深入寻找问题、反映情况的采访博得了受众的好评。在《面对面》栏目的《王歧山:军中无戏言》节目中,王志言辞激烈,故意错问激问,引发了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一席肺腑之言及切实的防“非典”措施。这对于稳定市民情绪,有效防控“非典”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四)前瞻性思维

前瞻性思维表现在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对有价值的事物的肯定,是记者思维的能动性成果。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涌起、交汇甚至于泛滥,受众已不满足于获得浅表的动态新闻,而是希望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的发展趋向与前景极为关注。因此,记者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超前思考的能力。一个好记者,往往能在大多数人都想不到的情况下,将昨天的事实背景与今天的事件联系,进而对明日的前景预测,揭示新闻事实内在的意义。记者具备了前瞻性思维,能见微知著、由表及里,对未来可能的变化及走势提出自己的见解。前瞻性思维要求记者对事物细致观察,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透彻地分析研究,科学评估,不把话说满,给受众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大凡对事物发展趋向的预测性采访报道,对事实有深度和见解的分析式采访报道都离不开前瞻性思维。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是做好新闻工作基础。本文首先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目的三个要点进行分析,然后从判断采访对象、营造认同效应、善于引导主题、全力投入采访四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要熟练掌握采访技巧,不断提高新闻采访成功率,圆满完成新闻采访任务。 标签:新闻采访技巧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善于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就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牢记新闻采访三个要点 采访,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某种交流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采访对象,二是采访方式,三是采访目的。 首先,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大家都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采访社会不同的人群和阶级,从国家领导到平民百姓,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员工,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情况采取合适的采访方式。例如,当采访一名小学生时,记者可能就要采用诱导式的采访形式,通过亲切的问话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在近似于闲聊的问话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当采访一名专家学者时,记者就可能采用与之相反的严肃谨慎的提问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与学者的知识水平决然不同,同时年龄身份也必然决定了采访方式的不同。 第三,采访的目的就是寻找新闻线索,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既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的进行提问,否则被采访对象将会感到迷惑不解,采访效果适得其反。 以上三点,是新闻采访中最基本的技巧。具体来说,采访技巧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二、熟练掌握运用采访技巧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得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得重要手段之一.提咨询是记者采访中最要紧得猎取信息得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得基础上结合自己得亲躯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得预备工作 记者差不多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得预备工作,预备充分是采访中非常重要得一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得战斗”,采访得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得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采访对象:记者熟悉采访对象不是从和采访对象见面得那一刻开始得,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得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得. 其次要预备采访咨询题:采访前预备咨询题目得是能在有限得时刻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得采访素材.记者在设计采访咨询题时,假如只是简单地咨询,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如何回答,回答得咨询题是不是你需要得,就会不得要领.预备采访咨询题最好是换位考虑,站在采访对象得角度检验一下记者预备得咨询题,看看你听到这些咨询题会如何回答,这些咨询题是不是记者所要得.Www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讲:我认为事前预备咨询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得咨询题,这是莫大得侮辱,他非常可能马上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得咨询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得,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如此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再者还要搜集与采访相关得资料: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得人并不是读者关怀得重点,他们得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得.而新闻事件有它发生得缘故、背景、社会妨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怀得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得,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因此,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得案头预备还应该包括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得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得其他内容. 二、要讲究提咨询技巧 记者提咨询技巧包括得内容非常多,提咨询技巧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得要紧依据,这些技巧是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存,用心体会,反复实践间才能掌握得.提咨询、追咨询、设疑是三个常用技巧. 1方式灵活:记者采访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在有限得得时刻内彼此从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过提咨询完成得.记者首先学会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其次是察言观色,把握提咨询时机和提咨询方式.甚至提咨询时记者得语气把握,也是采访成败得关键. 2、穷追不舍:提咨询有了开头,只是采访有了好得开端.如何把谈话引到正题,达到记者得采访目得,同时将咨询题咨询深咨询细,记者还得不断地提咨询,不断地追咨询. 3、巧妙设疑: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有意隐蔽语言动机,借不人得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得愿望.或话中有话,设置悬念,勾起采访对象强烈得好奇心、解谜欲,基本上采访提咨询得一种设疑. 采访提咨询得技巧,讲到底是记者得一种应变技巧.假如采访对象配合记者,记者所以快乐,能够顺着事先预备好得咨询题一个个咨询下去.假如采访对象对记者得提咨询不感兴趣,不情愿回答,或者即时回答,回答得内容记者也不中意,提咨询就要灵活把握. 记者在采访中有非常多变数,提咨询方法也非常多,技巧在于把握时机.什么时刻提咨询,什么时刻追咨询,什么情况下设疑,是有技巧得.比如,采访对象不愿开口,可设计疑咨询,逼他开口解释,受采访对象回答内容得启发可补充提咨询,记者与采访对象观点不同,可设计

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技巧 一、合理分配提问 为了搞清一个事实,有许多必不可少的提问,但记者应当搞清楚问题,妥当地分配给不同的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目的,争取对方协肋。与采访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记者应当尽快出示介绍信并说明采访目的,以求得到对方的信任。 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提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最难回答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提有特点的问题,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这种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学会刨根问底,随机应变。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 二、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是”。 2、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它指的是记者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3、追问:这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扑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5、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激将,既“正话反说”。 三、问的方式 1、面对面的交谈:这是访问的基本方式。在采访比较重要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负责人、当事人、见证人面谈,力争尽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2、侧面问:主要是指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人,从侧面了解新闻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3、体验式访问:即记者深入到现场,与采访对象“泡”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块儿聊。 4、书面采访:将提问写在纸条上,给采访对象或用信函寄给采访对象,然后等待答复。 5、电话采访。 6、隐身采访: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到现场去采访和体验。 四、怎样观察 1、到现场去:谈到观察,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到现场去。从新闻事业本身来讲,从千千万万记者成长的道路来看,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现场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放弃。 2、看不等于观察: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3、观察依赖过硬的基本功:观察是一门技巧,需要扎实基本功,既敏锐的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总课时:总课时54课时,其中理论36课时,实践18课时 考试对象:适用于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本科 考试方式:笔试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 新闻采访与是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知识的主要课程。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二、考试基本要求 1、通过的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环节在整个新闻活动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2、要求学生了解采访的概念、特点和实施形式和基本要求,理顺采访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采访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机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提问技巧、现场观察和采访笔记的记录方法,提高新闻采访的效力和效率。 4、对时下流行的新闻专访应有全面的了解,注意相关的采访、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5、通过对消息及分类消息的的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消息的总体写作规范,还要强化常用的消息类型的写作训练。 6、通过对深度报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任何一种新闻体裁都有其兴起的背景、演变的规律,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对规律的探索上。 7、精确新闻报道和组合报道是目前新闻界比较实用的两种新闻报道方式,要求掌握它们的具体写作要求以及写作方法。 三、考核方式及分值 1、笔试(120分钟,满分100分) 主要包括:1、客观型试题:(25分) (1)单项选择题或填空题15 分 (2)判断题10分 2、主观型试题(75分) (1)名词解释8分 (2)简答题12分 (3)应用题25分 (4)论述题30分 四、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概念题 1.新闻文体 答: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写作中以文字形态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是新闻事实(事件)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新闻事实(事件)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凡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的、能满足受众新闻需要的、具备新闻特性的文章体裁,都可以被认为是新闻文体。 2.新闻写作 答:新闻写作,是指用语言文字对新闻事实(事件)加以表现,包括报道角度的选取、新闻内容的组合、写作手法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运用、文本结构的安排,等等。应该说,新闻写作的创新与上述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3.虚假新闻 答:虚假新闻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4.新闻真实性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它的基本

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在新闻写作中,任何虚构都是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因而是应当严加拒绝的。 5.思想性 答:思想性又称指导性,是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取向。在中国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即指政党的新闻事业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把他们导向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二、简答题 1.新闻报道迟缓的原因以及提高新闻时效性应当抓紧的环节? 答:(1)迟缓的原因 ①有关记者、编辑的观念陈旧,作风素质较差,习惯于“大锅饭”,工作效率低下; ②新闻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太合理,审稿制度繁琐; ③通讯、交通设备更新慢,不少记者的装备尚不完善,与时代发展脱节,大城市以外的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不少新闻单位的印刷设备还较落后; ④发行渠道单一,长期以来是“邮发合一”的发行制度,造成发行层次多,辗转费时。 (2)提高新闻时效性应当抓紧的七个环节 ①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 ②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 ③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④先简后详地进行连续报道;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提高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建议

摘要:优秀的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懂得并掌握一定的新闻采访技巧,本文在深化新闻技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建议”,并以“巧妙地进行采访”为中心做了重点论述。 在信息社会里,新闻铺天盖地,充斥着人们的感官。同样的新闻事件,经不同的记者采访报道出来的效果可能不一样,那些能够娴熟驾驭新闻采访技巧的记者报道出来的新闻,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建立融洽和谐的采访氛围,获得优质的新闻素材,需要记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提高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者提升业务素质中必修的一门功课。掌握相当数量的新闻采访技巧,不仅报道出来的新闻更真实,让观众更受用,而且也能让采访者的采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提高新闻采访技巧的方法 新闻采访的技巧,不能简单地望名思义,把它看成是记者采访时的随机应变本领,而是应该深层次理解它的涵义。新闻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搜寻、获知新闻事件后,经过充分准备和精心策划,针对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本身,运用灵活多变的采访方法获得新闻事件真相。由此可见,新闻采访技巧概括起来说就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进行采访、整理记录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由头至尾连贯起来的链条。缺少任一环节,都将使得新闻采访殊归于平淡无奇,甚至于乏味。 因此,提高新闻技巧就必须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是目的性很强的舆论传播活动,采访前,要制定出周密的采访计划,明确采访主题、采访对象、受采访者的身份、性格、阅历等,根据受采访者的资料制定出采访策略。实践证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获得的新闻价值就高。像一些知名记者,《高端访谈》的水均益,《焦点访谈》的白岩松等无不是在采访前做了充分准备,因此,他们采访总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巧妙地进行采访 尊重受访者,建立信任的采访关系。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受访者也是如此。采访者在面对名流政要时不卑不亢,面对普通百姓时不趾高气扬,一视同仁。尊重受访者,还要尊重他的人格、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性以及法律赋予他的各项权益。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采访者和受访者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受访者才能真心实意地回答采访者的问题,采访者方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材料。 人文关怀,建立融洽的采访关系。采访者有时会遇到一些处于困难状态的群体,受访者因身处于困境,有些窘,不想接受采访。一般的采访者会按照固有的或是习惯性的“套路出牌”,必然吃闭门羹,然而聪明的采访者会身临其境,发出发自内心的关怀。敬一丹在《新闻调查》中说过这样几句“你们很辛苦,但却彼此惦记着对方”,“面对这样贫困的生活,你们希望在社会上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关怀,谁又能抗拒呢,采访工作圆满完成。 开好头儿,把握住第一个问题,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第一个问题提问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采访。因此,第一个问题非常关键。第一个问题宜提问得简单一些,便于受访者回答,让受访者有轻松的感觉,受访者也就乐于回答你接下来的问题。 善于从受访者的兴趣着手,打破采访僵局。采访过程一般要持续几十分钟,甚至是几个钟头,采访者所提的问题也不止一个,受访者会因为一些棘手的问题而分心,或是有抵触情绪。采访者可以换一个话题,把受访者的兴趣爱好做为切入点,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打破僵局。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9-08T18:27:20.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乌日古玛拉[导读]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为了确保新闻采访顺利进行,在新闻采访中不仅对新闻采访地理论知识进行掌握,新闻工作者也运用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顺利进行交流,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大大地促进采访者的效率和提高。本次论文也为新闻采访者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更好地解决新闻采访中避免出现失误。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运用一、采访要多方准备采访前,记者需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可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多组工作。如在突发现场新闻的采访中,就需要注意事前沟通尤为重要。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则在现场采访中,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事前沟通中,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2.1第一时间到新闻现场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新闻采访中,为了拿到新的线索,就需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在场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避免出现信息流失,对信息流失加以保管,突破新闻采访的将至局面,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准确率。这表示运用最短的话语阐明内容,以便吸取广大观众的眼球。 2.2正面切入提问技巧在采访现场时,新闻采访是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让采访者接受采访。由于性格的不同和方言的不同,为此新闻工作者制定简单而快乐的方法,首先,对性格方面进行了解,如果是外向的,直接正面切入提问技巧。但如果是内向的,从他/她们喜爱的问题入手,从问题中提炼出切入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把问题引入出来。然后,再收集资料进行采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采访工作者换位思考,尊重采访者的感受,时不时对采访者提问出他/她生活中出现过的问题,尽量用普通的话语,从而解决一些问题,也提高了新闻工作者对采访者的融洽交谈。 2.3迂回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面对拒绝采访和心理抵触的采访者,然而采访也没有得到有利的新闻线索,才适得起反。一旦采访者过于激动,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为了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在采访中,可以运用迂回的办法,首先运用简单的话题进行采访,观察对采访者的言行举止,可以使采访者积极回答从中把重要的问题进行切入点,进一步引进话题。 2.4其他提问方式的结合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但是日常采访中,还存在不必要的因素,如果提问时把握好灵活度,对今后的采访问题游刃有余。反之,对提问技巧运用不恰当,甚至对采访者进行反感。在新闻工作者进行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工作的内容先整理或安排好。然后,在进行对采访者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把重点问题要表达明确,从而采访也是新闻工作者对基本的要求和条件。新闻访也是一门技术,除了要重视提问技巧上,也要对语言符号进行巧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者的进度。语言符号也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表情、状态、手势,因此非语言传播是无秩序。非语言符号是存在语言符号的另一种传播媒介,是对新闻工作者采访的必要因素。通过新闻采访,为了避免出现非语言符号,要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提问,进一步与采访者进行心灵沟通,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行提升,促进新闻采访顺利开展。 三、要深入观察 “择而取之曰采,广而问之曰访”,即用眼睛去选择,用嘴巴去询问。穆青认为,记者的十八般武器中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他要求记者善于通过现场观察学会采“视觉”新闻,做“情景记者”。事实亦是这样,我们要做出鲜活的、引人入胜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闻,必须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观察,全身心地体验,抓住具体生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新闻来源于生活。我们有些缺乏经验的电视记者,往往到达现场之后,不经思索举起摄像机就拍,其结果只是拍摄到一些司空见惯、信息量不大、毫无个性和冲击力的画面,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这个就是对采访对象缺乏本质的了解,对生活缺乏深入观察和认识所导致的。 四、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不同的节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态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以适应节目和新闻事件的需要。白岩松在介绍《时空连线》栏目精神的文章中提到:“这个栏目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灵话多变,单视窗可以,双视窗可以,二视窗更可以。片子可长可短,中间插片子也可以……关键是需不需要和好不好看。”《时空连线》的灵活性机制也给它的记者充分的主动性:几内亚比绍大使被劫,主持人通过电话采访,然后把短片截开,用谈话来讲述整个过程。《飞越的极限》这期节目,主持人改变过去文静温柔的女性特质,以锋芒犀利的质疑、毫不保留的提问,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风格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拘泥于固有风格,不但要能突破前人树立的模本和范式,更要勇于突破自我。 五、掌握谈话的主动权采访对象总体上分为两类:健谈型和沉默型。对于前者,采访会较为容易。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使得谈话围绕主题展开。但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情绪激动,对记者的提问无限展开,滔滔不绝。这时作为现场的宏观驾驭者,必须适时注意将话题拉回,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对于沉默型对象的采访,较之前者略显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不配合记者提问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有的是保持低调,有的是因为工作忙不想被打扰等。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对症下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问不成,侧问,反问,摸清受访者心理,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用诱导式问题把采访对象的思路拓展开。 六、有所采有所不采

新闻采访技巧.doc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主讲人:侯宇萍 开篇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三、新闻的采访方式: 采访除了面对面的采访外,还可以分为: 体验式采访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网上采访隐身采访(暗访) 四、提问的技巧 A、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B、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通俗 2.提问宜具体 3.提问要把握主线,适时引导 4.提问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 5.提问要“口”“眼”并用 6.提问要有特色 7.提问时要具有受众意识 C、提问的类型 1.开放式提问 2.封闭式提问 3.见缝插针式提问 4.几类提问优劣互补 D、提问的方式 主要有4种方式:正面问、侧面问、反问和追问 五、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六、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 倾听的作用 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要注意几点 七、何做笔记和记录 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做采访笔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学习新闻学方面的知识。 前几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新闻的基本常识以及消息写作、排版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其中也包括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一点帮助。 可能不需要采访的同事会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用不着写稿,今天讲的内容,听不听用处不大。但是我觉得,咱们坐在这里的每一位都属于新闻工作者,通过学习和了解新闻知识,至少能提高一点新闻的鉴赏能力,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目的。至少我们在看报纸或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新闻事实的受众,我们也能评价这个新闻稿的质量怎么样,写稿的记者是否下了功夫,功力如何,我们是可以作为内行看看门道的。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采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反过来说, 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记者的采访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新闻采访才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对象。“不会采访就不会当记者”,这是中外新闻记者的一致看法。 采访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媒体的记者要想在采访时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写出的稿子在受众中引起反响,除了下足基本功外,还应该掌握一些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访前的准备工作决定了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你的采访能否成功,由此又决定了你的新闻稿件能否成功,这是一个连环的作用。在整项工作的链条中,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可能会说,“我善于与人打交道,见到陌生人我很会沟通与说话”,但这只能说明这位记者能与受访人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展开采访,并不代表他的采访就一定能有深度、有成效。所以说访前功课这一部分非常重要。 杨澜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知识女性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有很多成功的采访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曾经接受过杨澜采访的英特尔总裁安迪·鲁夫曾总结说,他来中国访问时有两件事出乎意料:一件是看到联想第100万台电脑下了生产线,第二就是没有想到中国竟然能有像杨澜这么出色的记者。 杨澜采访过很多国内外社会精英和名流。她是内地的记者中,第一个采访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的记者,她的工作很出色也很有成就,但杨澜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她曾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充满灵感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课稿) 小溪/文 讲课现场设计: 1、把200多名营员分成A、B、C、D,4个小组,进行课堂PK。 每个小组推选2名小组长做统计员,两个小组之间相互统计监督。小组成员每回答一次问题,统计一次,(以提问先举手的同学为原则)最后按统计的数量,发白小葱粘贴作为奖励。 锻炼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 PK结果,看哪个小组累计回答的问题最多,为获胜方。冠军队的组长最后发言,讲述互动或者听课心得。 2、模拟采访,小记者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述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爱的小记者和准小记者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你们相聚在美丽的山青世界,今天小溪姐姐浅谈一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讲课之前,先说明一下,上课的安排——PK的方式) 鼓励一下:随堂会有很多问题,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讲课的节奏,每个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只要举手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你的名字都会被小组长记下来,为你的小组争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关系

1、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采访 提到采访,同学们会想到什 么提问① 关键词:记者(身份)提问(采访)照相机(设 备)…… 概念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2、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此处的写作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习作,它是指新闻写作。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报道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 介绍主题在新闻中的作用。 俗话说“主题好文一半”。所以提炼好主题,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重要基础。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漂亮的词句犹如一堆铜钱,文章的主题就是穿钱的线,如果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就像散落一地的铜钱,显得杂乱无章。任何人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个题。即中心思想,没有主题就会不知所云,新闻报道也是如此。 新闻主题就是贯穿新闻的“红线”,可以将新闻事实、新闻素材串起来,告诉读者这篇新闻传递什么信息、反映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新闻素材的取舍、文章的结构与布局等都会受到主题的限制,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如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除了讲究方法技巧外,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新闻主题与新闻事实的辩证关系、新闻主题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一、新闻主题源于新闻事实 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事实(素材)的统帅;新闻事实(素材)是新闻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新闻事实(素材)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新闻事实(素材),主题就无所依托,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是,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新闻主题源于新闻事实,是对新闻事实分析、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应先有新闻事实,然后才能提炼新闻主题,有什么样的新新闻主题。所以,新闻事实最终决定新闻主题,采写新闻决不能乱贴标签,凭空捏造主题,随意“拔高”主题。 新闻策划可以先定一个主题,但先行的主题必须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不是记者编辑凭空臆想的,是符合实际情况和新闻事实的。记者在采访前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调整和丰富主题,这也是提炼和深化主题的过程。 人们经常说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新闻主题依托于新闻事实,需要通过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来表达,支撑主题的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新闻主题并不是浮在新闻事实的表面,而是隐含在新闻事实之中,需要从新闻事实中去分析、提炼。 二、新闻主题决定新闻导向 新闻主题就是新闻的主旨和灵魂,主题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新闻导向正确与否,主题偏差就会导致舆论导向的重大失误。所以,提炼深化主题必须在尊重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眼光把握主题的导向,坚持以正确的主题来正确引导舆论,决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看现象不见本质。 在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时,首先必须把握以下四点:一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好舆论导向。新闻主题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新闻规律和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同时选择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手法,突出新闻主题的新颖性、独特性;三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重大主题;四要坚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干部群众及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结合点、共鸣点和兴奋点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此外,新闻主题的大小也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大小。所以作为一名记者要把好舆论导向,学会提炼深化主题,这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第一关。 三、新闻主题需要提炼深化 新闻主题一般隐含在新闻事实的背后,提炼主题犹如沙里淘金,“吹尽黄沙始见金”,需从大量新闻素材中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记者不仅要深入采访、掌握实情,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把握导谈如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以人为本,这是新闻记者在报道中经常关注的话题。但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却常常被新闻工作者忽视。为了使新闻更有吸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教材辅导书笔记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 采访对象的分析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访问的前提——权威的采访对象 访问的前提首先要选择并找到权威的采访对象。所谓权威的采访对象是指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和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1.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 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是指事实的当事人、事实的目击者和参与者。 (1)采访一个事件,要找到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 (2)做一个工作报道或经验性报道,要去寻找主持这项工作或创造这个经验的人采访。 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 访问的前提: 权威的采访对象 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 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 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 中介型的采访对象 批评和教育类的采访对象 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 为社会代言的心理需要 研究人们接受采访 代表团体或个人利益的诉求 的心理需要 交往的需要 满足内心要成为重要人物的感觉 权力阶层的采访对象 向媒体调查提供信息的人 接受采访的顾虑和 各类专家 拒绝接受采访的原因 被媒体表彰的先进人物 面对年轻记者 对于小媒体的记者 采访对 象的分析

(3)报道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最权威的采访对象是这个人物本人。从侧面去采访这个人物的事迹,要找这个人物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爱人、孩子、父母、邻居等。 2.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1)各类专家. 在采访一些专业问题的时候,相关的专家常常被认定为权威的采访对象,因为专家对本行业的知识比较丰富,也掌握比较完整的背景材料,所以其在认定事实和评价事实方面较一般人具有权威性。 (2)相关方面负责机构 相关方面负责机构是指对某些新闻事件有行政领导关系的官方发言人。 二、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 根据与报道处于不同利益关系这个角度,对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加以分析,采访对象可分成五类: (1)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 这类采访对象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常常比较信任记者,容易采取合作的态度。他们往往主动满足记者的要求,主动提供材料,主动解释质疑,而且主动提供新的线索。 在面对这类采访对象的时候,记者容易犯毛病,如“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了解。 (2)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 这些人因为在社会上陷入了困境,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迫切希望通过媒体把他的问题反映出来,以便使自己脱离困境。

专业新闻采访报道技巧

选好新闻报道角度,使会议新闻报道焕发勃勃生机 在专业新闻中,会议新闻占了很大一部分。能否写好会议报道往往决定着专业新闻报道的成败。目前,一些媒体对会议的报道中常常流于形式,千会一面:某日、某时在某地召开会议,会议就某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听取某人报告,内容一、二、三。某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某某主持,某某领导等出席了会议。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专业新闻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具体到会议新闻,记者在参加会议之初便应做足功课:会议的内容是不是读者所关心的?是不是党和政府所重点强调的?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这三条符合了,就意味着这个会议具备了很强的新闻价值。记者就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准备,全面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其目的、意义、议程、文字材料、参会主要人员等。在会议过程中,记者也必须带着问题去参加,在庞杂的会议内容中把握好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共同点,从读者关心的角度进行报道,增强会议报道内容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焕发勃勃生机。 《在经济转型中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来自成都市青白江的报告》一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末,笔者在参加青白江节约集约模范区汇报会时敏锐地发现青白江作为一个老工业区,同其他的老工业区一样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可是从2005到2010年的5年,经过新一届青白江区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而且建起了成都北部新城,在2009年还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会后,笔者并没有忙于对会议本身的报道,而是利用会议间隙的时候,深入地走访了青白江区国土资源局、青白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青白江区大观镇等地寻找青白江裂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以“平民视角”报道了青白江五年来的巨变,从而拉近了新闻报道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善于运用生动的新闻语言捕捉重大新闻事件,让报道更具有时代特色 专业工作的动态事件年年、月月、日日甚至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和发生,看起来,好似去年写的内容和今年写的差不多,其实不然,如何从所属行业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发现新闻,除了要有一双慧眼,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全国高度上去认识分析它的意义和价值。否则,时代感不强不说,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长此以往,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采写或者写来写去就是那些东西的心态和认识就会油然而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报道也是每年国土资源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但是每一年又会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这是记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2010年4月14日,四川省政府召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气象局对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预判,笔者对今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雨量集中在8月,而重点防治区域仍然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再一次让笔者警醒。笔者立即对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了电话采访,8月10日便写出了《高度警惕泥石流发生》一文。8月13日,泥石流“如期而至”。5·12汶川大地震重创的极重灾区绵竹清平发生强降雨,冲下来的泥石流多达600多万立方米。由于充分准备,笔者在稿件写作时做到了游刃有余。同时,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通过对清平泥石流和舟曲泥石流的对比,笔者发现,清平泥石流方量是舟曲的3倍,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泥石流灾害,然而死亡失踪人数却仅为 7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为此,笔者从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如何加强防灾,如何治理地质灾害等多个角度入手创作了题为《面对建国以来最大的泥石流四川科学防范成功避险》的纪实通讯,介绍了四川省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专业知识,对今后如何更好地防治地质灾害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在同行中受到了高度评价。 借用多种写作手法,做好深度报道 由于长期对一个行业的采访,专业记者拥有熟悉、了解本行业情况的先天条件,拥有其他记者难以建立的人际资源、关系资源。这些有利条件使得专业记者可以对专业内新闻信息进行纵深开发,做深做透。同时,每个行业又都有与本行业直接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发生在本行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