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受戒赏析

..汪曾祺《受戒》赏析汪曾祺《受戒》赏析一、创作背景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小英子的活泼大方,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他们对戒律的藐视,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创作经历使然,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受戒

汪曾祺的作品受戒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 年 3 月 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汪曾祺的作品 受戒希望能帮助到你! 汪曾祺的作品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 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 发表于 《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 获 1980 年 《北京文学》 奖。
二. 小 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 汪曾祺的《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 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 “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 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
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 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
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 无本质差异的地方。
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
当家的大师 父仁山的 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
二师 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
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 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
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 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
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 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
汪曾祺《受戒》

简析《受戒》的风格特色。
《受戒》具有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有点像陶渊明的诗。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
他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完整性和很强的故事性,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会有什么矛盾、波折,会有怎样的发展和结局,小说全不作交待。
《受戒》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充满感情地抒写南方水乡的自然风光,写人的美(明子和小英子母女三人),写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写明子和小英子的富有情谊的共同劳动,薅草、车水、打场、看场,掰荸荠和他们萌发的朦胧的爱情,从而构成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清新的田园抒情风格。
3《受戒》是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的。
《受戒》以平淡的方式叙述佛门故事。
情节结构是平淡的,叙述态度也是平淡的,情节是明海出家当和尚的故事。
叙述明海当和尚的地点荸荠庵,介绍荸荠庵的自然地理环境,庵内建筑设施,庵内的几个和尚的性格特点,庵内和尚们的日常生活;叙述明海当和尚的生活,扫地烧香学念经,和小英子家的交往,和小英子一起干各种农活,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叙述明海的受戒,小英子送接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情节是平淡的,并无紧张曲折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波澜,结构是平淡松散的,没有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有开头有结尾的那种严谨和完整。
表现方式是平淡的,没有细腻的描写,没有象征隐喻、比喻比拟、对比烘托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叙述和尚唱情歌有相好有老婆,在大殿上杀猪赌钱,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也并不以为是违背戒律而大惊小怪或不以为然,也是像对世俗人一样以平淡的态度进行叙述。
这种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
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
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
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受戒赏析

风俗、童趣、人性——《受戒》赏析《受戒》原载《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是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汪曾祺是一位老作家。
其创作受过多方面的影响。
汪曾祺曾说自己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自然深受其影响。
此外,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废名,外国作家契外国作家契珂夫等,都给他较大的影响。
年轻时,其小说有现代派的痕迹,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
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他有意回到现实主义,回归民族传统。
因此,他的新作大都带有强烈的乡土特色,并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健康的人性美和动人的风俗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注目和欢迎。
其中,《受戒》就是最有影响的一篇。
作品分析:主题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人物形象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人物。
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
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
他之所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
在荸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
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明海便“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了起来”。
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对方。
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
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
受戒汪曾祺赏析

受戒汪曾祺赏析 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 创作多年的汪曾祺 重新提笔写小说, 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 作素材。
以下是受戒汪曾祺赏析,欢迎阅读。
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 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 当时有一户赵姓人 家住在庙的附近。
经过 40 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 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 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
除了和尚庙、庵 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 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 物赵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 主流,所以汪曾祺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
1980 年 7 月, 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 会上杨毓珉偶尔谈到了 《受戒》 , 说小说写得很美但恐难以发表。
在场的 《北京文艺》 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 遂问汪曾祺要稿子。
8 月,汪曾祺把定稿转给李清泉并附了一份短柬,提到发表 它是要有一些胆量的。
尽管刚刚拨乱反正,人们对“极左”思潮还心有余悸,但 李清泉力排异议,于《北京文学》第 10 期(从该期起《北京文艺》更名为《北京 文学》)上发表了《受戒》。
人物介绍 1.明海 “荸荠庵”里 17 岁的小和尚。
因为家里兄弟多田地少,出于生计考虑选择 了出家,13 岁时到“荸荠庵”去家。
庵内的当家和尚仁山便是他的舅舅。
他与 “荸荠庵”的邻居赵姓人家的女儿小英子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还认了小英子的 母做干娘。
2.小英子 庵赵庄的赵大伯的小女儿,与明海年纪相仿,心灵手巧、活泼美丽。
她家是 “荸荠庵”的邻居,日子过得很兴旺,除了自家的地外还租种了庵上的十亩地。
3.仁山 明海的舅舅,“荸荠庵”的当家和尚,负责管理庵内的账簿,教明海念经,1/8深谙佛门的升迁之道。
其人黄、胖,不修边服,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披着短 僧衣,光脚趿 [tā]拉着僧鞋。
汪曾祺-受戒赏析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受戒》讲义

汪曾祺《受戒》讲义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受戒》是其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受戒》的故事背景《受戒》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充满水乡特色的江南农村。
这里有着广袤的农田、蜿蜒的河道、古朴的庙宇和淳朴的村民。
故事发生的时代,虽然社会动荡,但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乡村世界里,人们依然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保持着一份宁静与祥和。
三、主要人物分析1、明海明海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十几岁的小和尚。
他聪明、善良、纯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出家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
在荸荠庵里,他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
2、小英子小英子是个活泼开朗、率真无邪的乡村女孩。
她与明海年龄相仿,两人青梅竹马,感情纯真。
小英子大胆、直率,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小说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
3、其他人物小说中还有一些生动的配角,如明海的舅舅、荸荠庵里的和尚们等。
他们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世界。
四、故事情节小说以明海出家荸荠庵为开端,描绘了他在庵里的日常生活,包括念经、做功课、参与农事等。
在这过程中,明海结识了小英子,两人一起玩耍、劳动,感情逐渐深厚。
小英子家的农忙时节,明海前去帮忙,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在一次划船的经历中,小英子主动表白,明海也欣然接受,展现了一段美好的青春爱情。
五、主题探讨1、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纯真无邪的爱情令人感动。
他们的爱情没有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没有复杂的利益考量,只是两颗年轻的心自然而然地相互靠近。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文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王蒙蒙摘 要:鲜明的散文化特征使汪曾祺的小说受到世人瞩目。
他的小说用平淡的语调,简练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艺术世界。
文章从意境、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同时探讨了这种散文化特征的形成渊源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 散文化汪曾祺(1920—1997),出生于江苏高邮,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曾受业于文学大师沈从文。
汪曾祺在创作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性,而是以近似随笔式的结构方式,以简洁明快、朴实纯净的语言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诗情画意的意境意境,通常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P217)意境不是难以琢磨、玄妙莫测的幻觉,而是一种弦外之音。
一般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注重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设,并不会在意境上用太多的笔墨,而汪曾祺却将意境的创造视为小说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0年,《受戒》的发表如同一股清风吹过文坛,那时许多人还没有完全从文革岁月的伤痕中脱离出来,因此文学创作依然纠缠于那段不堪回首的悲剧年代。
《受戒》的横空出世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喟叹。
此后汪曾祺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异秉》等一系列作品的散文化风格得到了文坛普遍的认可和称赞,而这一系列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其中朴实无华但又生趣盎然的风俗的描写。
“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2](P109)小说《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大量描写水乡意境的作品。
在《大淖记事》中,文章的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到极致的水乡场景:烟波浩渺的大淖、布满紫红色芦芽和灰绿色芦蒿的沙洲、雪白的丝穗。
紧接着,作者又着重描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计而单纯地忙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
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对现实黑暗和痛苦的一种方式,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深蕴于民族心理中的和谐理想之梦。
作者的个人叙述与民族的精神传统趋于一致,这使他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和永久的艺术魅力,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二、小说结构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
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
作品中虽有故事情节,但在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它们却不是主要的。
淡化情节,追求一种散文式的结构是《受戒》的一大特征。
它不以情节取胜,精心描绘的是那一副副清新淡泊、意蕴高远的水乡风俗画。
作者的笔调平淡冲和,漫漫道来,信笔所至,似在拉家常,似在做素描。
情节被淡化在素描之中,淡化在气氛的渲染中。
但正如美的散文,它是形散神聚,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副画面都在讲述着人性之美,都在肯定着人的价值。
正如老师沈从文,汪曾祺也非常着力于民俗环境的铺陈。
《受戒》主要写的是明子和小英子的纯真爱情,但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庵赵庄的风土人情,荸荠庵的和尚生活,小英子的家庭,善因寺的情况等。
这些看似多余散乱的笔墨,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
描述一个人的个性,不单是要描述这个人本身,更有力的是通过这个人生活的环境来展现。
浓重的乡土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
另一方面,作者要写的明子与小英子的爱情,是特指在这样的民俗环境中形成的爱情。
写爱情的同时,更写了人间的一块乡间胜地,写了淳朴健康的人性。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作者不惜笔墨,将小小的一个庵赵庄中的风土人情一五一十娓娓道来。
这样想来,再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一点也不乱。
从明海出家入笔,笔端跟随明海的脚步,写在船上首次遇见了小英子;之后,来到庵中开始和尚生活,对庵里的事情有了逐步了解,作者就写了荸荠庵里的事务种种,写了荸荠庵里的三个和尚(他们各有特点),写了这些和尚的日常生活。
一句“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又从荸荠庵自然地写到了小英子家里的事,写到了明子与小英子在一起的日子,写到明子与小英子纯真的爱情。
读来十分流畅舒服!从小说结构上看,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回忆中故乡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
是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在小说里“乡土——童年”的替代方式介入作家的经验世界里,当然,对于汪曾祺来说,此童年也不是彼童年,而是隔了几十年的路向回看的。
对此他自己是非常清醒的;“四十多年的事,我是用一个80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汪曾祺在回忆中有意识的过滤去那些丑恶的东西。
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
”时间过滤掉外在的沉嚣与浮躁,沉淀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这些曾经打动过作者,隔了多少年向回看,记忆中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经过作者艺术和审美的过程,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在这种朦胧又清晰的回忆的情绪里是很容易使小说带上散文化的特点,文章结构散漫,就像山谷里升起的云雾,浸漫到山体的各个角落,平旷的地方雾浓,而挨山、树花、草的就淡。
汪曾祺小说《受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小说构造出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的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而温馨的所在,那个明海小和尚和小英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汪曾祺不习惯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而喜欢随遇而安,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些特点使得作者在小说中有意识采用散文化的结构特点,因为只有散文结构的特点才能载动作者小说中表现的唯美情感。
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种随意写来似的亲切和自由,颇似真实的生活场景,小说结构比较松散,舒放自如,汊港弯曲随意写去,却有一种充实丰溢的感觉。
但感觉不太像读小说,可是他又没放到散文中去写,故事情节确实又有一种艺术虚构在其中。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穿插自如,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等都有。
有一种博识的杂家风范,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主次不分明,这种写法不是什么人都学得来的。
这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底子,需要诗性而自由精神作依托,需要对语言独到的感觉和把握。
他艺术化地处理各种插入成分这种顺其自然的随笔文体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说,可是,这些插入成分却有机地完成了叙事功能,构成了小说的背景。
并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界,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疏朗质朴、清雅温馨。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好像由一幅幅美丽的令人愉快的风俗、风情画组合而成的表现故乡人们的生活的画廊,每一幅画面都那么清新生动,美好。
汪曾祺结构小说的方式就如同一段生活流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繁杂无矩,却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秩序,所有穿插进来的叙述都暗含着这种内在的秩序,“卒章显其志”读完了才悟然大悟,如果去掉这些枝杈、细节、他的小说就什么也没有了。
汪曾祺对自己的小说文体的散文化是有着充分的自觉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有另一个特点: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他说这种处理方法受过苏轼写作理论的影响,“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在小说的整个叙事结构中,明海的出家是经线,是主干,主干被切成明海出家四年后的两段,先叙前半段,主要从明海的眼里看庵里的和尚生活;再叙后半段,明海受戒,这也是小说中惟一详细叙述的事件。
两段过渡极其自然。
主要的纬线有两条,一条是庵里的和尚生活,一条是小英子一家的生活。
这两种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如和尚也杀生,不过多了一道程序而已。
在作家笔下,这两种生活完全是风俗化的描写,详略得当,以概述为主,而辅之以一二典型事件与人物。
小说后半段的“受戒”一事,则把和尚的生活与小英子家的生活合在一起来叙述。
可见小说结构经纬分明,淡化经线,强化纬线,经纬融合一体,组织得不着痕迹,是汪曾祺所说的“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
三、小说语言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语言清新质朴,可是小说的故事性却不强,情节太少,好像没有起承转合,没有起伏高潮。
读后只留下了一种美好的感觉,一种诗歌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
请看下面几段文字:“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
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片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
舅舅一个劲地推他:“快走!快走!”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
”《受戒》的语言极具民俗气息,带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淳朴。
他用的都是俗字,却很真很率性,读起来充满诗意充满情趣。
比如描写英子家母女三个的相貌时,他写道:“……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
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
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跟,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这些特色的语言,是出自作者的家乡方言,但是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些话,我们并不难理解,即使没有听说过,也很容易猜出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汪老为什么非要用这样奇奇怪怪的语言来表达呢?不能就说“母女三个都长得非常漂亮,穿戴非常整齐,回头率很高”吗?——当然不能。
如果这样写的话,貌似更加具体直白,实际十分的庸常空洞,不仅不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更完全损害了文章的整体意境。
方言化的描述,虽然我们不一定理解得很准确,但是这些生动传神的文字活脱脱地刻画出了英子家母女三个的形象,仿佛她们就站在我们面前。
而且她们的那种美,是有着农家特色的——淳朴健康,活泼灵动。
不仅说出了人的美,而且文字本身就很美。
如果只是说她们长得非常漂亮,我们也就是一眼过去,觉得:“哦!长得漂亮。
文章里的女主人公哪有不漂亮的!”而文中的写法,却能让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描写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家乡、对这种淳朴、健康之美深深的喜爱和赞美。
《受戒》的语言被称为“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通篇使用口语化的叙述,多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名词的堆砌,让人觉得像是在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