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学习资料专题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资料助读]◎释标题“将进酒”为乐府古题,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将”,“请”。

◎知作者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明背景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诗人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

三人常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悲愤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精要赏析]◎析技巧1.诗歌首二句,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悲伤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种表现手法叫________。

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

请在诗中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其他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示:第一空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入手,第二空从题干“极言”入手。

参考答案:比兴夸张2.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提示:明确典故正用、反用类型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

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悟意旨3.结合全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请在横线空缺处填上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恰当词语:悲伤→________愤激→________。

提示:扣住题干要求“情感变化”思考。

参考答案:欢乐狂放(2)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诗人为何而愁?请在表格空缺处填上恰当文字。

提示:根据提示,把握分析。

参考答案:4.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将进酒》117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将进酒》117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将 进 酒
李 白
2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
的曲调,意即“
”,
多以
为内容 。
劝酒辞
❖ 某领导在酒桌上说:现在我带三杯酒,

❖ “第一杯,谁要不喝,俺就是谁爹”! ❖ 众人哗然,赶紧干杯;

❖ “第二杯,谁要不喝,谁就是俺爹”! ❖ 众人急忙干杯;

❖ “第三杯,谁要不喝,就喊已经喝的人爹”! ❖ 众人狂咽、狂醉、狂吐。
伏 :

个总
想 愁 乐 叹 一 而 悲 “结
的而,时个 这伤酒
核狂因光“ 所

心放愁易愁有欢字
。失而逝” 的乐,
态慷,字 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俗…低俗…
看看李白是如何劝酒的…
请大声地朗诵诗歌,并找出李白的 劝酒辞。
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杯莫停
纵情、放纵
激动的、豪放的、悲壮的、 自信的、愤慨的、狂放的、 愁苦的
愁慨因作感 愤情全
才愤愁者又 激跌诗
—— —
是激而因都
宕围
诗,纵愁是 狂起绕
人 思
也 因
酒 作
而 悲
基 于
放 ,
❖感情深,一口闷; 感情浅,舔一舔; 感情厚,喝不够; 感情薄,喝不着; 感情铁,喝出血。
❖一两二两漱漱口, 三两四两不算酒, 五两六两扶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两八两还在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解释-解释说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解释-解释说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一句富有哲理、意境深远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中四时怀李白》。

这句诗用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道出了人生的种种境遇和体验,以及应对人生挑战的态度和修养。

人生如同飞鸿,追求着高远的目标和未知的前程,但却又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种种压力之下,仿佛在踏雪泥行走。

这种比喻意味着人生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充满了困难和艰辛。

人们往往需要不断地面对各种挑战和阻碍,如同鸿雁飞过雪泥,必须脚踏实地、扎实前行。

这句诗的解释也涵盖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成功和荣誉,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前行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本真和修养,维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

正如飞鸿踏雪泥一样,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苦楚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和勇敢,进一步展现出人的意志力和品格。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阐述,深入解读这句诗句的内涵和哲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生的境遇和应对之道。

同时,通过该诗句的启示,也可以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并在面对困境时以正确的心态应对挑战,努力实现自身的梦想和价值。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逐一展开探索,以几个要点来分析这句诗句呈现的深层含义,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精神之旅,探索人生的真谛与智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撰写: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首先,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提供对文章主题的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引言中可以详细阐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个引文的来源和涵义。

可以从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进行解释和探讨,说明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和人生哲理。

同时,引言部分应该清晰地列出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引导读者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将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和第三个要点。

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寄: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登城楼:交待了事件,又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
01
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
02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
03
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04
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05
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06
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
07
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08
理解大意
“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闭塞,没有旧日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间。
“岭树”、“江流”两句,写遥望,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
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
斗(dǒu)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

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资料助读] ◎释标题 登柳州城楼:既交代了事情,亦含触景生情,登高怀远之意。 寄:诗人眼望苍茫天地,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 汀、封、连四州刺史。 ◎知作者 柳宗元(见第一课《渔翁》)
◎明背景 公元 805 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 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 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 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 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 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 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 柳州之时写的。
◎明背景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 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诗人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 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三人常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 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 悲愤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精要赏析]
◎析技巧 1.诗歌首二句,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悲伤时光易逝、人生易 老,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种表现手法叫________。 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极言黄 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请在诗中找出运 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其他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示:根据提示,把握分析。
参考答案:
体现诗人“愁”的诗句
分析“愁”的原因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时光易逝 人生易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信豪迈 怀才不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提炼成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提炼成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引言生活中充满了无数的风景和情感,人们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各种感慨。

这其中包括了对生活的疑惑和对人生的思考,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成语正是对这一人生哲理的精炼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句成语,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人生。

二、成语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赠别》:“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从字面上看,这句成语表达了人生如同飞雁在雪地上行走一般,既自由自在又不失坚韧。

飞鸿踏雪泥,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在逆境中前行的姿态,也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高情怀。

三、成语解读1. 自由自在人生如同飞鸿在雪地上行走,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拥有自由的生活,在事业、家庭和个人发展中都能够自由自在地展现自我,无拘无束地追求梦想。

而飞鸿踏雪泥的形象正是自由自在的表现,飞鸿飞翔于天空,行走于雪地,毫无拘束,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从容。

2. 坚韧不拔与自由自在相对应的是飞鸿踏雪泥的坚韧不拔。

人生中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与挑战让人生更加精彩。

飞鸿踏雪泥,形象地表现了在逆境中顽强向前的姿态,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

这也提醒人们,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韧不拔,不被困难所压倒,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3. 超脱世俗飞鸿踏雪泥的形象也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高情怀。

在尘世纷繁的烟火中,人们往往会被功名利禄和世俗欲望所困扰,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和追求。

飞鸿踏雪泥正是提醒人们,要超脱世俗,保持清高的理想和情怀,不受外界诱惑,做一个超然而自在的人。

四、成语运用1. 人生感悟人生如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更加坚强,更能坚韧不拔地前行。

人生也是自由自在的,我们要有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实现自我追求的梦想。

2. 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以飞鸿踏雪泥的姿态对待工作。

高考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词第7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高考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词第7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思考】 诗人夜半闻笛感慨万千,请你简 要分析七、八两句中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第7课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 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将.进酒(qiānɡ) 宴平乐.(lè) 径.须(jìnɡ) 薜.荔(bì) 崎.岖.(qí qū) 岑.夫子(cén)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_子__厚__。唐代文 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与 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 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 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 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_柳__河__东__集__》。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成雪”这句诗?
【提示】 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 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 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 “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 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 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 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 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长句既有比意— —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显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 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 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 长句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9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9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题张仲隆快目楼壁【宋】刘仙伦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

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阑干犯斗牛。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

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

前两联极写快目楼之高令人为之惊叹,为后面登楼兴叹蓄势。

颈联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进一步写快目楼之高峻,只见水天相连,惊涛拍天,一叶钓艇,若隐若现,以远景衬托楼高;但觉西风万里,直透貂裘,侵入肌骨,以飓风衬托楼高,到此势已蓄足。

尾联陡转,诗人既已登上“犯斗牛”的快目楼,且“眼高四海”,那区区之淮南小山岂能“遮望眼”乎?天尽头都看得到,更何况是中原地区。

“中原北望气如山”,其中的万千感慨,尽在一“望”之中。

【思考】 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描绘“快目楼”之高的?【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钟鼓馔.(zhuàn)玉 恣欢谑.(xuè) 乱颭.(zhǎn) 薜.荔(bì) 岑.(cén)夫子 渑.(miǎn)池 蹇.(jiǎn)驴 2.多音字和⎩⎪⎨⎪⎧和.子由(hè)和.缓(hé) 觉⎩⎪⎨⎪⎧触觉.(jué)睡觉.(jiào) 与⎩⎪⎨⎪⎧休戚与.共(yǔ)参与.(yù) 爪⎩⎪⎨⎪⎧指爪.(zhǎo)爪.子(zhuǎ)将⎩⎪⎨⎪⎧将.军(jiānɡ)将.士(jiànɡ)将.进酒(qiānɡ) 二、字形辨认⎩⎪⎨⎪⎧钟鼓zhuàn(馔)玉杜zhuàn(撰) ⎩⎪⎨⎪⎧xiāo(销)愁xiāo(消)散 ⎩⎪⎨⎪⎧sī(嘶)哑sī(撕)碎 ⎩⎪⎨⎪⎧贬zhé(谪)zhāi(摘)编三、词语释义 ①金樽:珍贵的酒器。

②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

③会须:会当,应当。

④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钟鼓,指古代富贵人家宴会时用来奏乐的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概括
前四句:以比喻写人生短暂、不定
后四句:叙事为主,以所见所闻深化人生哲思
分析成语“雪泥鸿爪”
别忘了答题步骤!
①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 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 ②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 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 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 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 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 ③比喻新奇,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zhǎo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题分析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 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 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 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 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 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 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 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作者回顾
李白(公元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
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
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
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 称“李杜”。
背景分析
• 本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距诗 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 家做客,三人登高饮宴。 • 本诗可能就是三人饮酒言欢时李白所作的劝 酒词。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⑴登城楼:交待了事件,又 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 ⑵寄:只要设身处地,稍加 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 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 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
理解大意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 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 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 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时代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 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 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 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 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 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 815)年初,柳宗元 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 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 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 时写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 ——人生感慨 • 1、感慨社会:社会浑浊、世风日下、家国 破败、政治腐败…… • 2、感慨个人:身世坎坷,命途多舛、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人生苦短,青春易逝、 落魄他乡,忧愁幽思……诗人与酒Fra bibliotek将 进 酒
李 白
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 斗(dǒu)酒十千恣(zì )欢谑(xuè) 径(jì ng)须沽(gū)取对君酌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君 不 见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君 如不 青见 丝高 暮堂 成明 雪镜 悲 白 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 不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还复来。 没用 微醉
烹羊宰牛且为乐, ☞ 不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 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 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 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由苏辙诗中的感慨 ,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 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 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 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 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 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 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 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 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 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 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 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 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 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 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 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 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钟鼓馔玉不足贵, ☞ 蔑 但愿长醉不复醒。 视
权 贵
☞ 无 古来圣贤皆寂寞, 心 惟有饮者留其名。
功 名
由微醉 到大醉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大 醉
小结
未醉
黄河奔流不返 青丝转瞬白发
微醉
生不得意 才不得用 宴不尽欢
•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 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 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 (《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 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 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 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 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 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
大醉
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
光阴易逝 青春难再
壮志难酬
蔑视权贵 无心功名
课后作业
一、掌握本文将( qiāng )、馔( zhuàn )、恣 ( zì )、谑( xuè )、径( jìng )的读音; 二、掌握将( qiāng)、钟鼓馔玉、恣、谑、径、 将( jiāng )、 沽(通假字)的意思; 三、结合作者生平,试比较《行路难》与《将进酒》 思想情感的异同;
本诗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七 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写了共 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 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 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和 子 由 苏 轼 渑 池 怀 旧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 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 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 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 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 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 《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齐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 诗词译文: •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 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 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 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 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 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 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 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 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 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 生命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语),面 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 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小结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 事旧迹的深情眷念,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 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 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第二联,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 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 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 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 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 慨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 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 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 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 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 树”、“江流”两句,写遥望,一仰一俯,视野 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 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 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首句“城上高楼”,“高”字,写立身 高,所见远。作者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 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 积愫。“接”字,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 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 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 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 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 的空间了。境界辽阔、情意深广。
尾联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望 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 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 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 “共来”一句, 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 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 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 都无法送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