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形式

合集下载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中的自组织性——以云南临沧市城镇为例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中的自组织性——以云南临沧市城镇为例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中的自组织性——以云南临沧市城镇
为例
王培茗
【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年(卷),期】2010(022)004
【摘要】在临沧山地城镇的发生、发展、演变历史中,其空间结构都是自组织作用的结果.自组织力是一种贯彻始终的影响力量,是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因,它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经济原则在起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他组织这一外在于扰力的作用,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强弱不同,遵循的自组织规律也不同.他组织力作为外来注入的干扰力,它或促进或阻滞自组织作用的开展.他组织力是通过影响自组织力的若干序参量而起作用的,城市规划是众多序参量中的一个,要使这一序参量能很好地起作用,就必须使其符合城镇空间的自组织规律,并且影响和促进自组织过程的健康发展.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王培茗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物流产业园区规划视角的山地城镇化“新型”之路探讨——以云南易门商贸物流产业区为例 [J], 张晓巍;王金瑾
2.山地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计量分析及分形特征研究——以滇西南临沧市为例 [J], 张锦;王培茗
3.高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镇空间拓展问题的分析——以云南临沧为例 [J], 王培茗;胡礼梅
4.山地城镇化的困境与出路: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 [J], 丁宇;张雷;吴映梅
5.山地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中"三线"划定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以汶川卧龙镇、耿达镇为例 [J], 张珣;刘鹏昆;杨健;王婷;胡晓双;张晓婷;张展豪;黄平;付成平;任国业;李源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探讨由于山地自身的特性,导致对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与平原地区的建筑结构设计具有肯定的差异。

在进行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山地地块,通常状况下,适合建筑房屋建筑的山地坡度要不小于8%,确定地块之后要结合该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不随便转变原有地形结构,科学规划道路,并依据业主要求科学设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筑等[1]。

以下笔者就以烟台铺拉谷酒庄工程为例,探讨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

一、建筑山地建筑的意义随着当代社会的进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为了节约城市土地资源,人们将目光放到了山地区域上面,于是越来越多的山地建筑工程项目被提上了日程。

建筑山地建筑,可以有效扩展人们的居住空间,节省土地资源,同时山地环境还有利于让人们舒缓心情、释放压力,所以建筑山地建筑是现代人们的必定需求。

依据调查讨论显示,开发山地资源、建筑山地建筑一来可以适应社会经济进展,二来能够适应现代建筑功能,三来能够有效节省成本,四来具有现代技术保障,所以建筑山地建筑是可行的,更是意义重大的[2]。

二、山地建筑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以烟台铺拉谷酒庄工程为例:本工程一期共15个单体酒庄,位于烟台市莱山区,5号酒庄建筑高度为21.90m,建筑面积为4486.19m2,地下二层为葡萄酒作坊展现、品酒厅,地下一层为中餐厅,一层为大堂、客房;二、三层为客房、休闲吧;建筑的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采纳自然地基,结构类型为掉层框架结构。

2、地层结构及承载力依据实地勘察显示,烟台铺拉谷酒庄工程位于山谷冲沟中,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场区地貌类型属山谷冲沟。

素填土层结构松散,分布于场区5号、6号楼沟底地带,颜色为褐黄色,主要由粘性土角砾、风化岩石碎块、碎屑等组成;5号楼厚度一般为0.50-4.90m,6号楼厚度一般为0.50-1.80m。

强风化花岗岩层厚度一般为5.00-10.00m,场区分布较广泛,颜色为褐黄色,巨斑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角闪石等,矿物蚀变剧烈,风化裂隙很发育,裂隙面多氧化物渲染,呈粗砂状,手搓易散;岩体属极破裂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浅析山地住区入口空间特色

浅析山地住区入口空间特色

2011年第12期总第162期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No12·2011Vol·162浅析山地住区入口空间特色———以重庆山地住区为例贾小艳 刘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摘 要:与平地住区相比,山地住区具有鲜明的地形特征,正是这种地形高差变化及走势使得山地住区外部空间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

因此,探究山地住区的入口空间特色,需抓住地形地貌这一因素,分析在这种因素影响下住区入口与城市空间及住区布局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空间的多层次构成和各构成要素的细节设计,对今后山地住区入口空间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山地住区 入口空间 空间特色 地形高差 地域性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35(2011)12-0019-03Explorer the entrance space feature of mountainous residential areas———Taking Chongqing mountain residential district as an exampleJia Xiaoyan Liu Jun(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ground settlements,Mountain residential district has the sharp terrain feature.It is the change andtrend of terrain elevation that form a unique and regional feature in mountain residential outside space.Therefor,to explorer theentranc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Residential Areas,it is necessary to seize the topography of this factor,analysis thelink between entrance space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with city and residential layout undering the factors of terrain feature andsummarize the space hierarchy structure and the details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design of the en-trance space of Mountainous residential Areas.Keywords:Mountain residential district Entrance space Space characteristics Terrain elevation Regional作者简介:贾小艳,女,1985年1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山地城市学原理讲解

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山地城市学原理讲解

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山地城市学原理讲解山地城市学是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研究山地城市的特点、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和发展策略等内容。

下面将从山地城市的概念、特点、规划原则和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山地城市是指位于山区地带,地势起伏较大的城市。

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地形复杂,城市空间受限,城市扩张困难;其次,山地城市的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较为特殊,对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带来一定的挑战;再次,山地城市多集中在河流和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最后,山地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特色。

针对山地城市的特点,山地城市规划应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

例如,可以发展山地旅游业,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资源。

其次,要注重保护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建设用地。

例如,尽量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大型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

再次,要注重山地城市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保障城市的用水安全。

例如,可以采集雨水和蓄水,提高城市的自给能力。

最后,要关注山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例如,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社会服务设施。

在山地城市的规划方法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的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特点。

首先,要进行精细化划分和分类,将山地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其次,要开展综合交通规划,解决山地城市交通不便的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缆车、索道等交通方式,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再次,要进行景观设计和绿化规划,使山地城市更具美感和生态环保意识。

最后,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加强山地城市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山地城市学是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山地城市的特点、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和发展策略等内容。

在山地城市的规划中,需要遵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配置水资源和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四个原则,采取精细划分、综合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和风险评估等方法。

山地城镇组团式城市化新模式——以云南省个旧市为例

山地城镇组团式城市化新模式——以云南省个旧市为例

对各组 团的均好性作用 十分 明显 。但是 , 重庆的多 中心 成 多个城市功能组 团, 最终在城市层 面上实现组 团功能 组 团式 发展模式也表现 出~些 弊端 : ( 1 )结 构上的非理 的整合翻 。虽然 山地组 团城市 与平原 组团城市在空 问结 性。 重 庆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呈现一定的非人 工安排和 构 和功能 布局上有一定相似性 , 但 由于山地的客观 自然 非理 性 , 某 些公共 绿地脱 离 了主要 交通空 间 , 给人 们 日 条 件和主观发展原 因, 在具体 的城市 化建 设 中要充 分考 常生 活对绿地的使用带来一些 不便 。( 2 ) 旧城区土地集 虑其特殊性 ,对 山地城镇的城市化发 展模式进行更 新 , 约利用率低 。一旦面临重大机遇 推动 , 采取的是增量扩 实现内涵式发展。 展而 不是存量优化 的建设方式 , 以新 组团的方式来承载 ( 一) “ 城镇上 山” 构建新组 团, 缓解双重矛盾 新功 能的发展。 ( 3 ) 城市空间要 素泛视觉化倾 向。 首先体 城镇建设必然要 占用土地 , 耕地 的萎缩会加 剧发展
三、 山地城 镇 组 团式 城 市 化 新 模 式探 析
就城市 空 间的基本 格局 ,进 而影 响城市结构 的方方 面 式空间结构雏形 , 开始向多核心组 团式发展路径转变 。
面, 例如重庆 。 重庆市 因山体的阻挡和江河 的分隔 , 形成
了多 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在组 团内部 , 核
二、 山地 城 镇 的 传 统 城 市 化模 式特 征 及 弊 端
扩张到 2 1 4 7 3 平方公 里 ,其 中 山地 占 8 5 %,平 地 仅 占 自然品质受到了城市建设 的扰动甚 至是破坏 , 前 几年滇
山地 、 林地和耕地也遭到一 定程度 的破坏 。 因此 , 2 0 0 8 年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城镇(一)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城镇(一)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1、聚落的成因(1)地形①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利于聚落向四周扩散②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③在山区,聚落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或者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形态以适应山区地形(2)气候: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3)河流①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河口地区,便于取水,河运便利,有利于军事防御②分布于河流沿岸地势较高处,减少洪灾发生(4)自然资源:分布于矿产资源产地附近,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5)交通: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6)其他: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往往形成聚落;科技、旅游对聚落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2、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的概念: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的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3、乡村聚落的形态(1)团状:分布于平原、盆地,位于耕作区的中心(2)带状:分布于沿河地势高处,为避免洪水浸淹(3)环状:绕山(山地)环水(池塘、井)而建(4)零星分布:分布于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田块小4、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镇的概念: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地区。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将城镇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3)城镇功能区①形成: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5城市空间结构

5城市空间结构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只限于该城市本身 B. 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明确的
C

C. 大中小各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因此服务范围的 大小也不同
D.城市的服务范围通常是一个稳定不变的区域
读下面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 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共有 两 级医疗服务中心, 医院 较高级的医疗服务点是 ,它有 一 个,较低级的医疗服务点 是 卫生所 ,它有 九 个。 (2) 图中较高级的医疗服务点与较 低级的医疗服务点比较,较高级的医 疗服务点所能提供的服务职能比 较 多 ,服务范围比较 大 。 (3)图中各个较低级的医疗服务点 之间的距离大致 相当 ,较高级的 医疗服务点大致位于较低级的医疗服 务点的 中间 。
• (六)、混合功能区 • (七)、郊区
项目
面积
形状 点或 条状 片状 片状
区位 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 旁或街角路口处 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 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 境优美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 近内城(城市中心或中心 商务区)和工业区,生活 设施和环境差
商业区 最小 工业区 中 住宅区 最大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 (主要原因)
(1) 地租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是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城市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其它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与民族)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历史背景)
行政因素(引导或划分不同功能区)
练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商务区位于A、B、C 三处的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Analysis Method of Mountain City Profile:Taking Chongqing Yuzhong Peninsula as an Example朱梦源 Zhu Mengyuan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7)11-0076-05 收稿日期 2017-06-26摘 要 该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观点,借助建筑学上的剖面概念, 将其应用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和空间解读上, 试图探索山地城市设计新思路。

该文以重庆十八梯—民权路解放碑—洪崖洞历史保护区段为剖面线,并以其覆盖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范本,采用网状体系的方法,对连续山地城市剖面上各个地段的空间建设和社会人文两大系统进行分析,针对重点区段的空间建设进行原型提取,为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 类型学 城市剖面 山城 分析研究 设计方法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morphology, we focus on urban scal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space research by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ity profile,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on mountain city. Taking Chongqing eighteen ladder-Minquan road liberation monument-Hongya hole historical protection as the profile line, selecting surrounding areas as the research model, using the mesh system method,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humanity system of the sequential city profile, we also make a prototype extraction for the key sections' spati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rban design with regional features.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City profile, Mountain c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Design method1 研究动因目前研究城市形态的思路大都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角度入手,两种方法都是从平面的角度出发,如分析图底关系,但是城市现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从水平角度去解析难免具有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针对中国多山和多山地城市的国情,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探索中国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在作者四十多年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就地平衡、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绿地楔入原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个性特色原则等6条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以指导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并结合多座山地城市规划实践,总结出多中心组团型、新旧城市分离型、绿心环形型、夹层型、指掌型、环湖组团型、星座型、藤蔓型等多种空间结构类型。

逐一讨论了它们的可实施性和在山地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高度肯定了生态化发展在山地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前景,并试图建立适应中国山地地域环境的高密集、立体文化特点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作者预言,未来最精彩的生态城市将会出现在某些山水交融的山地区域。

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高密集立体文化生态学思考1、山区和山地城市—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1.1 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列为该计划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对“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地球上绝大部分山区正面临环境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适当管理山区资源,促进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

而在大会通过的其他四个重要文件(《里约宣言》、《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中都与山区问题密切相关。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中指出,地球至少1∕5的陆地表面为山峦覆盖,大约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包括高地在内的多山区域,而比例远远大于10%的世界人口的生活完全依赖山区资源。

山区为全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淡水,山区还为全球提供分额巨大的木材、矿物和牧场。

山区容纳着数量巨大的多民族群体,保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环境知识和与山区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方式;山区又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土壤文化基因库,还有传统的管理经验,山区提供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使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人类的未来,山区的这些资源与服务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1.2 山地与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也是全球“第三极”(高山极)的所在,它在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山地 ;占了国土面积的2∕3以上,人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是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民间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重庆市有“三分丘陵七分山,真正平地三厘三”的说法。

中国的山地城市分布广、类型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山地资源的消耗和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山区和山地城市的人-地关系矛盾更为突出。

不少地区由于不顾生态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造成了山地民俗文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山地住区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巨大损失。

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酿成山地人居环境的不可持续性,而且还会导致山地文化遗产损失殆尽,以及山区各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下降。

1.3 社会关注的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合理地利用山地,保护耕地,以及按照山地城市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规划与建设,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992年由作者倡议创建的中国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得到中国科学院、建设部的高度重视,一大批专业研究、设计人员投入到山地城市研究中来。

在西部大开发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带来山地城镇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度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尽可能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山地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山地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的建构2.1 集中与分散-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由于山区和山地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气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一般而言,当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餅”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

集中,这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而分散,则是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中与分散,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协调现代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对集中和分散的一个“度”的把握,也是将山地自然景观的特异性与山地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基本方法,符合山地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2.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①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协调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和高密度的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

②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原则建立工作(生产)与生活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模式,以适应山地自然特点、减少市民上下班、购物在路途的时间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③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缓解由于人口向城市中心地区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拥挤问题、能源消耗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和由此引起的空气、噪声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等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同时使组织步行、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减少对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成为可能,因而减少小汽车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干扰,减少道路交通面积及其建设投资。

④绿地楔入原则结合组团之间保留的不适意建设的陡坡、冲沟、农田、林地、湿地等绿色自然隔离地带和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山地城市绿地系统,是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它也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的通风、降温、降尘、减噪、净化空气、蓄水、减灾防灾、生物繁衍、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山地城市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和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和动植物的栖息生境。

⑤多样性原则包括山地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景观多样性原则,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人和生物、历史与现状、新城与旧城共生共荣、生机活力的景观格局。

⑥个性特色原则凸现城市个性,强化城市特色,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克服现代城市的单调和千篇一律的通病。

以上理念与发展原则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态,体现了中国山地城市人和自然高度密集融合和山水文化的哲学理念。

3、规划设计实例分析3.1 重庆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多中心组团型重庆是长江上游地经济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山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图3.1-1是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图,它体现了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格局和立体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构架。

1960年,重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口154万人,用地约78km2,人均用地近51m2。

规划第一次采取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模式,从而确立了重庆市主城区发展的基本格局。

全市分14个组团,每个组团平均10万人左右,1个主要中心,4个副中心,工作居住就地平衡。

组团之间由自然绿地阻隔,采取这样的布局结构,使70%的居民靠步行方式流动(图3.1-2)。

1997年,中央直辖市建立以后,辖区总人口3114万人,面积.8.24万km2,主城区城市人口250万人,用地162 km2,人均65 m2;规划2010年,主城区人口320万人,用地240 km2,人均75 m2(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一般城市)。

仍有60%居民靠步行在组团内流动。

从重庆市域范围看,仍然保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格局,如图3.1-3,适应了山城、江城和炎热气候条件的自然地理特点。

3.2丽江县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新旧城区分离型丽江古城位于滇西北高原云岭山脉主峰-玉龙雪山(最高主峰海拔5596m)山麓,海拔2400 m左右,人口约4万人,为纳西族故乡和东巴文化中心,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

古城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南朝视野开阔的丽江坝区,冬避西北寒风、夏纳西南凉风,城市选址与布局科学合理。

1983年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采取“有效保护古城,积极发展新区”的原则,在旧城西北另辟新区,形成旧城与新区相对独立的三个组团,从而使这座闪耀着纳西族灿烂文化光辉的高原古城以有效地保护。

1986年丽江被评为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3.3 乐山城市空间结构——绿心环形型乐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1987年总体规划中,市域:采取复合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林。

主城区:采取绿心环形生态型空间结构发展的生态理念和独特的空间结构形态的规划构想。

其规划研究成果于1992年参加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未来生态城市”非政府高峰论坛,而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

3.4 岑溪县城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夹层型岑溪县城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山地丘陵、三面环山的三角形河谷台地上。

义昌河由西向东南的槽地中心流过,其出口处在两山的狭小山谷,每年汛期,使河流两侧槽地形成洪泛区,为农业高产地。

建成区面积约3 km2,城镇人口4万人,人均75m2。

1991年,规划人口10万人,规划用地9 km2,远期人口可发展16万人。

规划用地20 km2。

规划布局结合自然生态特点,保留了河流两侧集水区的农耕地、自然山林和水系,城市向两侧高台地上平行发展,避免洪水淹没的危险。

较旧城东北规划为农业居民区,西北下风侧为工业发展用地,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一主(旧城)、一副(新区)分列东西两翼,形成融山、水、田、林、城为一体的“夹层型”山水城镇景观格局。

体现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新模式。

3.5 仁寿城市空间结构——指掌型城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农业产区的丘陵地带、两山夹峙的谷地。

规划区地形起伏,景观丰富。

1995年规划,为避免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向周边地区任意蔓延的“摊大饼式”扩张对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