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女性观

合集下载

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只 正 在 织 茧 的蚕 挂 在 禾 禾 的 门
栓 上 , 一 只 正 在 吐 丝 、 丝 正 紧 用 而
裹 着 它 的蚕 向禾 禾 含 蓄地 示 爱 , 体现 了女性真挚 、 细腻 的情感 。
《 浮躁 》 的小 水是个 温柔 又 中 柔 弱 的 女 孩 子 , 着 金 狗 , 当她 恋 但 明 白必 须 为 金 狗 的 锦 绣 前 程 牺 牲
趣 , 现 出与 阳刚 相对 的 “ 柔 ” 显 阴统 的地 域文化 对人 物行为 和 心 理 的 影 响 ;他 习 惯 于 塑 造 多 情 而 有 主 见 的 少 妇 少 女 形 象 ,外 表
美 丽 柔 和 与 内 心 的 坚 强 奔 放 一 度 是 他 笔 下 女 性 人 物 的 共 同 特 征
盾 、观 念 抗 争 在 女 性 心 理 和 精 神 上 的 变化 。 其 次 ,来 谈 谈 烟 峰 。 从 字 面
美 。他 塑 造 一 系 列 女 性 形 象 , 现 表 传 统文 化 中 的美 融合 到 新 生活 , 古 旧文化在新时代被抛弃 。 下 面 ,我 们 来 看 看 贾 平 凹 商 州 世 界 中 的女 性 形 象 。 首 先 ,来 看 看 贾 平 凹走 上 文 坛 时 充 满 纯 真 温 情 和 山 野 芬 芳 的 为从前 的纠结送贺礼有些不 自
自 己 的 爱 情 时 ,表 现 出 了 大 义 凛 然 的庄 严 , 当 她 最 后 千 辛 万 苦 遭 受 丧 父 的 巨大 痛 苦 之 后 又 回 到 金 狗身边 时 ,她 丝毫没 有欣喜 若狂
梅 ( 古 堡》 等 , 动形 象 地反 映 《 ) 生 出 由 时 代 变 革 所 引 起 的 生 活 矛
在 , 而是烟峰 收 了礼 , 反 还拉着 麦 绒 唠 家 常 , 见 其 豁 达 开 朗 。”1 足 [ 2 对 待新 事物 , 峰敢于 尝试 , 烟 当她 见

草记贾平凹读后感

草记贾平凹读后感

草记贾平凹读后感引言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贾平凹的《草》是一部打动我心灵的作品。

通过这部小说,贾平凹以其细腻的文字、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草》的读后感,我将从人物形象、生活细节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人物形象贾平凹在《草》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饱满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

其中,小草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刻。

小草是一个乡村妇女,她的坚韧与智慧让我为之折服。

她不是一个虚弱的女性,而是一个有魄力、有毅力的农村妇女代表。

通过描绘小草的生活经历和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贾平凹传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即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人们应该用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生活的困难,也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细节贾平凹在《草》中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生活细节。

他深入到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工作、饮食、娱乐等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朴素。

生活在都市的我常常被喧嚣和浮躁所困扰,而通过阅读《草》,我对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纯净有了新的认识。

这让我反思现代都市生活的价值观,并重新思考自己对“幸福”的定义。

社会背景《草》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

那个时代是中国农村发生巨大改革的时期,也是贾平凹的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人们面临着诸多困境。

然而,贾平凹通过《草》这个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农村人民的韧劲和乐观精神。

他以一种朴素的方式描述了普通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苦楚、喜悦和奋斗。

通过这个时代背景,贾平凹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反思社会在进步中是否有些遗忘和失落。

总结贾平凹的《草》是一部具有留白美的小说,他用简约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画面。

他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和深思熟虑的社会背景,给予了读者强烈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阅读《草》,我不仅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贾平凹

贾平凹

二、贾平凹的创作历程
1.8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 《山地笔记》 :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2.80─82年为第二阶段 《贾平凹小说新作集》:揭露与沉思 3.83─87年为第三阶段: 寻根篇: “商州三录”等 (4) 87─89年为第四阶段 (5) 90年代为第五阶段 从早期的清新空灵到中期的朴拙旷达再到近期的深沉凝重,贾 平凹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追求越来越自觉,东方韵味和文化 人格的内涵越来越突出而充盈
《废都》的总体象征不可忽视,“废都”一词给 人以沧桑悲凉之感。 作家与庄之蝶这个人物缺少必要的距离感,书中 过多的性描写也容易让误读。 “高老庄”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庄,而是作家营构 的虚构世界的一个载体,载体之上传达的是对于 现实世界的感悟。 这里文化僵化、环境恶化、人种退化。 菊娃作为乡村文化的代表,西夏作为城市文化、 现代文化的代表,子路作为由乡而城的文化代表, 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以菊娃为起点,西夏为终端, 子路为连接过程的一个图式。 写城市总不到位,一写乡村就有灵气,一些作品中有 着酸腐的味道。民间的因果报应、循环怪圈影响 着他,中篇系列情节模式化,长篇系列中有着 “超观实”人物的重叠。
四、神秘化
贾平凹对中国神秘 文化有着浓厚的兴 趣,他挥起艺术魔 杖,叩问人生,叩 问宇宙,紧扣生与 死的主题,体悟文 化深层的人生玄机。 1.巫 2.怪 3.佛 4.奇

五、地域化
1.描绘地域化了的生态环境,是贾平凹格 外注重的。 2.以悠久而宏大的秦汉文化为背景,注重 对地方文化特征的总体。 3.把民俗风情当作文化总体构架的一部分 来表现。 4.民间视角与民间文化色彩
一、贾平凹的个性特征
1.孤独内向的心理特征 小传:“贾平凹三字其形、其音、其意,不规不则 不伦不类,人如名,文如人,丑恶可见也。生于 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籍陕南商州 ”。 2.生命活动和审美活动的结合 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成为一种补偿性活动 3.羞怯与执拗相统一的性格 “不善言辞动作, 实是一呆人 ”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带灯》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小说的又一力作,集中表现乡土情怀。

《带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

“带灯”,指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闪闪的光,以显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和巨大影响。

贾平凹在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以精准锐利的眼神直击农村现状,以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映射农村社会管理的真实性,突出反映乡土中国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剧变。

一、独特的女性角度贾平凹的乡土作品《带灯》采取文学史上极少应用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方法,以女性角色――“带灯”作为主人公,从其视角出发,深入细致地观察她的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带灯”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思想和思考。

带灯,秦岭樱镇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不仅为患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而且为失业人员积极联系工作;不仅为农民解决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而且很懂得工作充分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不仅会利用曹老八的权威管理公会,而且懂得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借抽水机;不仅机智地解决了组长的上访问题,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社会的矛盾现状。

但是,这终究不是女人的社会,她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她对自然的喜爱,她的小女生的情怀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性格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她的性格是中庸的,她的思想是现代的,但这正是整个社会所鞭挞的。

贾平凹深入地挖掘人心,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以女性的全新角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真实的农村现状在《带灯》整部作品中,贾平凹对当下乡土中国农村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我们可以看到,《带灯》中,贾平凹对当代农民与基层干部的把握是极为精准的。

女性主义视域下贾平凹《废都》中女性形象的再剖析

女性主义视域下贾平凹《废都》中女性形象的再剖析

女性主义视域下贾平凹《废都》中女性形象的再剖析作者:何如意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贾平凹作为我国当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其作品颇丰,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废都》,颇受争议与关注。

笔者将从贾平凹的生平经历到写作《废都》的过程再到对《废都》中女性形象的阐释展开深入的剖析,影射在女性主义视域下,贾平凹《废都》女性形象留给我们的现实思考与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贾平凹;《废都》;女性形象一、贾平凹及《废都》概述(一)贾平凹的生平及性格分析1952年2月21日,贾平凹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棣花镇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

贾平凹深受这种淳朴的自然和悠久的历史所熏陶,写出了一部部沁人心脾、引人深省的文章。

1975年,23岁的贾平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但在此一年前他就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并发表了作品,足以看出贾平凹的文学积淀之深。

毕业后的几年,贾平凹于陕西人民出版社当过一段时间的编辑,从事简单的编辑工作,之后又在《长安》文学任编辑,尽情地展现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

到1982年,贾平凹就职于西安市文联,一心投入到文学写作当中,从事专业创作。

在那之后还任全国政协委员,以及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1985年,对于贾平凹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同时,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界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

当时,新时期小说出现新的飞跃,作家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和侧重点分析社会,为小说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贾平凹在这一时期,思想急剧转型,并发表了大量作品。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贾平凹又出现新的转折,他的创作开始由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等层面的思考逐渐进入到对人的生命本体的探索和思考。

《废都》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但《废都》发表后,贾平凹没有因为社会不同的呼声和看法而消沉下去,继而又接连发表了《白夜》、《土门》、《高老庄》等优秀的作品,这些都是贾平凹本人基于对现实的思考,当然也是对社会最真实的反映。

浅析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名作欣赏/Works院校平台>浅析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奎生臻[青海民族大学,西宁810000]摘要:贾平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深入研究贾平凹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独到欣赏,一方面,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女性崇拜倾向,另一方面,他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仍旧不同程度地受到男权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未能真正表现女性的欲求。

可见,贾平凹的女性观具有鲜明的矛盾性。

因此,若要系统探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理念及其作品内涵,就必须全面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主要从充满母爱的“女神型”女性、回归本真的“世俗型”女性、过于理想化的“调和型”女性等方面,深入阐述了贾平凹作品中特色各异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贾平凹女性形象矛盾贾平凹一直被视为我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幻化成一个个动人心扉的故事和人物,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而又富于浓厚的艺术气息。

深入解读贾平凹的作品,不难发现其对女主人公生命轨迹的独特感悟与刻画。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源自于他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和彻底感悟。

在他的前期创作中,笔下多是一些善良、诗意、妖娆的女性。

但自《废都》开始,贾平凹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些淳朴、善良、美丽的女性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令作者鄙夷的“妖女”形象。

随着贾平凹对生命本质的不断探求,以及对生活真谛的进一步领悟,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可见,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其创作理念及内心感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创作观与人生观,因此,若要研究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就必须重视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一、充满母爱的“女神型”女性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天性有许多束缚,但不可否认,中国文化审美依然呈现出鲜明的女神化倾向。

虽然20世纪的多次文学运动对这种审美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文学创作中的女神塑造并未产生根本性改变。

我的老师贾平凹赏析

我的老师贾平凹赏析

我的老师贾平凹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贾平凹《风雨》赏析风雨贾平凹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废都》读后感

《废都》读后感

《废都》读后感读《废都》有感贾平凹的文字往往呈现着一种乡村的淳朴状态,本真不加多余雕琢。

我原来没有在陕西生活过,因此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也仅仅限于当初的一篇小散文《丑石》,讲述的是从小村子里就有一块丑石,因为其形状不好质地不够细腻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只是一直默默“卧在那里,像一头牛”[1]默默忍受嫌弃,最后天文学家“识货”,认出了这是一块有研究价值的从天而来的陨石,于是笔者感叹自己的“不识泰山”,得出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这样的道理,深觉丑石的高尚。

正如散文中的丑石一样,贾平凹的光芒并不夺目,他的文风以写实为主,娓娓道来又往往饱含深情,就像一个憨厚的农村人。

在他20年的创作中,有一种情结难以割舍,那显然是一种活跃在血液中的东西。

他被人们称作是“有自己声音”的作家,当新世纪开始,他就开始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乡村之美,像一阵清新的空气,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注意。

他总是营造着一种具有诗意的山村。

甚至对于山村里人们的粗俗愚昧也用一种温和近乎温情的批评,还用大量的笔墨尽量表现乡村人的淳朴和善良。

如他的《满月儿》、《对窝洼人》、《正月·腊月》等,他在《山地笔记·序》中说道“我是山里人,山养活了我,我也懂得山。

后来我进了城,在山里爱山,离开山,更想山了。

”[2]但是对城市,显然,贾平凹的批评是很彻底的、没有温度的。

《废都》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

《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大转折点,他的特殊之处在于,在此之前,贾平凹几乎不涉及城市题材,而且在《废都》中,作者的感情基和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上文已经说的很清楚,对于山村的偏爱,到对于城市的厌恶。

一个很大的转变。

之后的《阿秀》、《一封荒唐的信》中都有表现,表现出那种对现代文明缺失,缺乏好感的人的无知和庸俗。

一、“四大名人”衣冠楚楚书中的四大名人:龚靖元书法了得,但成名富裕后将金钱挥霍于赌场,终因赌博而命丧黄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自己曾解释说“爱女人脚吧,这恐怕又是传统文人残留下来的那种东西,旧文人习气,我身上恐怕也有这种东西。爱一个人有时突破点不一样,有人从脚上开始,有人从手上开始,有人从某一点开始。我一般……为啥注意脚?因为脚本身好看,给你好多联想。再一个,害羞的人容易先看脚。内向型的人、害羞的人、不敢正视人家的那种人,他老是从人家的脚上看起,至少我体会是这样的”。由缠足而引发出恋足之癖,又因男人的恋足之癖致使广大女性一代代地备受折磨,这便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所制造出来的两性间的荒诞逻辑,对此种种,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进行了态度含糊暖昧的大量展示。缠足的实质是让小脚既成为女人性感的象征,也成为男人向女人调情示爱的重要部位。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曾公然声称,裹脚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他说“相女子者,有简便诀云‘上看头,下看脚。’似二语可概通身矣。选足不仅要求窄小,而且要使‘脚小而不受脚小之累,兼收脚小之用’,达到‘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此用之在夜者也’的效果。”熟读李渔作品的贾平凹想必对这段描述也是心有戚戚焉的,但在中国当下妇女解放已近百年的现实语境中,再大肆宣扬女人小脚的种种妙处必然会显得陈腐落后、不合时宜。贾平凹的策略是,在最能显示个人性情、喜好的散文、随笔中不置一词,而在带有虚构性质的小说中则大书特书,几呈泛滥成灾之势。
贾平凹的女性观
贾平凹
作品中的传统型女性逐渐被现代女性所代替,女性形象的变更折射出贾平凹女性观的变化。
在贾平凹笔下的诸多女性形象中,最能体现他女性观的是对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书写。关于如何看待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评论者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赞赏说“《废都》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作者对当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意识冲撞下命运的思考,更服务于作者反映‘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的需要,两者是水乳相融,妙合无垠的”。有人批评说“长期以来,随着文风的成熟和刷新,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走着一条下坡路”。应该说,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为它们只是在抽取、剥离贾平凹作品中某几个女性人物的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容易导致因缺乏对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整体考察而显得不够周延。也许,比简单判定人物塑造是否成功更重要的是,贾平凹笔下的女性何以会呈现出这样的风貌,这样的女性形象背后又隐含着作家怎样的创作心理。

女子对男性的诱惑力,除了具有“足以移入”的“媚
态”之外,还要有一双纤巧玉足,或者说,纤纤小脚本身就是“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贾平凹作品中的风流女子大多有着一双引人遐思的美不胜收的小脚,它们在男女主人公的相互试探、传情达意中具有先声夺人的开路作用。如果说作者对小水那双“脚蹼很高,玲珑如是小兽蹄儿”的脚只是一笔带过表明他在创作《浮躁》时对女性还没有形成这种明确意识的话,那么在后来的作品中,贾平凹对各色女子的一双玉足就开始酣畅淋漓地大书特书了。《美X地》中鲜嫩浪荡、风骚妖媚的四姨太生着一双“穿着窄窄弓弓白鞋的小脚”,她初次见到柳子言即以轻佻泼辣的言语举动进行谑笑挑逗,并“很狐地”丢过来笑眼,媚态百生,使得年轻腼腆的风水先生霎时魂飞魄散。而她那双“素洁的肥而不胖”的小脚更是勾起了柳子言在焦灼难眠的漫漫长夜里的无限遐想,当他后来终于有机会背着做了土匪苟百都老婆的四姨太时,“眼睛就看见了两只素洁的肥而不胖的红鞋小脚,呼吸紧促,噎咽唾沫。……柳子言终于腾出手来把那脚捏住了,捏了又捏,揣了又揣”,甚至在他后来成了四姨太的丈夫之后,还忍不住在妇人骑驴时“趁机要捏捏那一双精精巧巧的脚”。《晚雨》中的年轻寡妇王娘也有着一双“小而精巧的鞋脚”,“女人的脚裹缠得精巧美妙,如一对糯米的粽子”,她“刚时如铁,柔时似水,足以移入”,是媚态十足的性感女子。王娘的一举一动在知县天鉴看来简直是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尤物一腿微曲,一腿提起,弓弓窄窄的一只小脚恰恰点地,将印花围裙系着的一件桃红旗袍裹弄得了美美妙妙的弯曲”,接下来贾平凹描写天鉴与王娘以脚传情的文字与《废都》中庄之蝶与唐宛儿相互挑逗的段落
由此,贾平凹确立了以“态”和“脚”为核心的衡量女人标准,而“态”的“足以移入”和“脚”的满足性欲的功能表明了贾平凹在看待、品评女性时所操持的浓厚陈腐的旧文人习气和男性中心意识。他笔下的女人是作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存在的,她们的价值不在于独立人格的获取和自尊自立地生活,而是由能在多大程度上勾起、满足男人的欲望而判定的。“态”“脚”兼备的“尤物”如王娘、四姨太、唐宛儿者因为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新鲜感不仅成为作品中男性逐猎、追求的对象,也成为备受作者赞许的女性楷模。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有论者批评贾平凹贬低、歪曲女性,贾平凹对此颇为不服,一再委屈地声称“我是最尊重女性的,对女人我是很崇拜的。……在对女性的看法上,我有传统的文人气性,绝对没有作践妇女那种……起码认同贾宝玉对女人的态度”。“说是不尊重妇女,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反思……我对妇女的描写似乎都是像菩萨一样的。《废都》里写到了性,并不是玩弄女性啊。……好多女权主义者写文章批判我,我心里总有些不服。”但是,在女子追求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已近百年的今天,以“传统的文人气性”的眼光看待女性,要求女性将取悦于男子作为第一要务,宣扬“不管如何地否认和掩饰,今日的社会还是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女人――如张爱玲
在贾平凹的小说
里,同样的意思可以说比比皆是:“男人家有福没福不在丑俊,以本事为主。女人却要长得好。长得好了,有本事的男人就来娶,娶过去就夫贵妇荣,即便这女人的爹是讨饭的,这女人自幼是生在猪圈的。长得不好将来就是农民的老婆,长得好将来就是干国家工作的人的爱人,长得顶好,将来则是当官的夫人。”“女人活在世上也就是活男人哩,长得不好,晚上连蚊子都不来咬的。”“女人家无才是德,只要长得好,她娘就是讨饭的,她也会出头露面,坐在高枝儿上!”“一个女孩子,即使没本事,长得好也一辈子会享福的。”“这个世界上人活的是一张脸,尤其是女人。”“娶女人就是娶一张脸。”“女人就是这样,天生丽质就是最大的财富。”“女人不管是多么高贵,强悍和威严,其实内心深处在男人面前是有着天生的希望赞美、赏识甚至玩弄的意识。”“咱做女人的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常变常新。”“女人再往前走,总是走不出衣服和孩子的。说穿了,女人也可怜,活着都是为了别人,一是看孩子,二是穿了衣服给男人看。”“女人真可怜,为了取悦男人把什么都往脸上抹了。”
三、探究溯源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各样的女性小脚的迷恋已经成为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品中身份迥异的男性的审美共识,贾平凹对女性小脚的独特关注在同时期的作家里是非常独特的,同是陕西作家的路遥、陈忠实作品里就没有如此大规模的重复性书写。如果将其作为症候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它们背后所潜隐的作,家本人带有封建文人病态心理的恋脚癖,这种审美心理实际上包含着浓厚的性意识。
几乎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前者是人工打造而后者却完全是自然生成。唐宛儿一双玲珑的小脚对庄之蝶具有极大的媚惑性,“小巧玲珑,跗高得几乎和小腿没有过渡,脚心便十分空虚,能放下一枚杏子,而嫩得如一节一节笋尖的趾头,大脚趾老长,后边依次短下来,小脚趾还一张一合地动。庄之蝶从未见过这么美的脚,差不多要长啸了!”而夫人牛月清因为“脚肉多,且宽,总是穿平底鞋,庄之蝶为此常叹息,说友人脚最重要,脚不好,该十分彩的三分就没有了”。普济巷贫民窟的阿灿“脚娇小秀美,十个趾甲涂着红”,就连汪希眠老婆也有着一双“白白软软”的“小脚”,庄之蝶在和保姆柳月打闹调情时,也是以脚作为媒介的,“一手将那脚握了,将脸贴近,皱了鼻子闻那皮革的味和脚的肉香。”由此可见,庄之蝶的欲望对象无一例外地全部拥有一双纤纤玉足,它们成为引发男性主人公情欲的首要元素。如果说庄之蝶对小脚女人的勃勃兴致是由于骨子里传统文人的病态习气作祟,贾平凹对此只是表现得有些缺乏节制的话,在接下来的几部长篇小说中,贾平凹笔下的男性始终保持着此种雅好而乐此不疲,就不免有些令人诧异了。子路是因为听见“真讨厌,脚小老立不稳”的感叹邂逅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身高脚小的都市女子西夏。拾破烂的刘高兴不仅“喜欢看女人脚”,而且具有“单从脚上就判断出脸漂亮还是丑陋”的本领,他曾因看到一双“脚形瘦长,白嫩如玉”的美脚而对难得一吃的羊肉泡馍食之无味。在婚恋对象上,他拒绝有着“银盆大脸”和“大骨脚”的保姆翠花而按图索骥,发誓要以能穿上自己所买高跟鞋的女子为妻,哪怕对方是娼妓也在所不惜。甚至连清风街的地头蛇三踅也是宁肯情人白娥磨破脚也不愿为她买双大一点的鞋,因为连他居然“也见不得大脚!”
一、文本呈现
除了通过作品中的于女人》和其他随笔中。他说:“男人们的观念里,女人到世上来就是贡献美的,这观念女人常常不说,女人却是这么做的。”贾平凹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为女性代言的。他声称“世上最美的风景不在名山大川,而在人,尤其是女人,女子是世上人间的大美”。美是女人取悦于男性的前提和资本,因为在今天的男权社会里,“男人是征服世界而存在的,女人是征服男人而存在的”,而女子的美丽与否对她能否获取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对女人最大的残酷不是服苦役,坐大牢,而是所有的男人都不去奉承。”“―个不引起男人注意的,不被男人围绕着殷勤的女人,这女人要么自杀,要么永不出户,要么发誓与命运抗争,刻苦磨炼一种技艺而活着。”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无论是目不识丁的乡下老妪库老太太还是打铁老汉麻子外爷,无论是乡下打工妹颜铭还是都市知识女性哽白、丁琳,无论是地主老财姚掌柜、无产者夜郎,还是市府官员黄德复,对此看法惊人的一致,早已达成共识。正因为美对女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而这美几乎又都是指向容貌之美,所以在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已经没有烟峰(《鸡窝洼人家》)、黑氏(《黑氏》)那样貌丑心美却获得美满爱情的女性,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女性对于脸面的修饰重视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收益:牛月清(《废都》)在被丈夫抛弃后汲取教训,开始文眉去斑改变活法;颜铭(《白夜》)偷掉家里的所有存款重新打造一张面孑L。并由此成为时装模特,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而菊娃(《高老庄》)在和子路离婚后,明显地开始注重修饰打扮,游刃有余地穿梭于高老庄两大能人蔡老黑和王文龙之间,独身生活依然丰富多彩。
其实,“态”并非是贾平凹的首创,其说法详情见于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渔是这样描述“态”的:“古云:‘尤物足以移入。’尤物维何?媚态是已。……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倍当两倍也。”贾平凹对此深以为然,不仅在散文《关于女人》中表述了相似的看法:“女人的漂亮不会永驻,女人的态却长伴终生。李渔讲女人有态,三分漂亮可增加到七分,女人无态,七分漂亮可降落到三分,它如火之有焰,如灯之有光,如金银之宝气”,而且不厌其烦地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如唐宛儿、慧明、虞白等人进行喋喋不休的反复宣讲和印证。同时,贾平凹作品中的男性主人公,无论是具有浓郁士大夫审美情趣的作家庄之蝶、思想平庸毫无情趣的语言学教授高子路,还是杀人越货瞒天过海的冒牌县令天鉴、器宇轩昂不近女色的玉面枭雄白朗、文静腼腆雄心勃勃的剧团演员程顺,都是李渔作品的忠实崇拜者和身体力行者,他们不约而同地坚持以是否有“态”作为品评衡量自己妻子或妻子候选人的第一标准,有之则娶,无之则弃。少妇唐宛儿、寡妇王娘、少女匡子因为具有“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的媚态而得到了著名作家、地方长官、英俊青年的青睐。牛月清、菊娃尽管贤淑端庄,却因为缺乏风情、不谙风月被丈夫厌弃。同时,“火之有焰”等语也成了贾平凹在20世纪90年代书写、品评女性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