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合集下载

地方志知识教程

地方志知识教程

地方志知识教程地方志教程第一章地方志基础知识第一节方志的属性、特征和功能一、方志的属性方志的属性,是指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性,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基石。

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但是,这个问题,历史上方志界颇多争议,主要是围绕着方志是“地理书”还是“历史书”的问题而展开的。

1. “地理派”和“历史派”的争议地理派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按一定行政区域,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艺文、名胜古迹等,所以,它是地理书。

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说:“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

”宋代欧阳? 在自己撰述的方志《舆地广记》中更是开宗明义的指出方志属于地理性质:“地理之书,虽非有深远难见之事,然自历世以来,更张改作……,予不佞,自少读书,私尝留意于此,尝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王象之亦持此论。

元代黄说“昔之言地理者,有图有志,图以知山川形势、地之所生;而志以知语言土俗博古久远之事。

”(王晓岩《历代名人论方志》,1986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至清代,著名地理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洪亮吉、谢昆等也主张“志乘为地理书”。

民国时期,梁园东说:“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不完全的地理书。

”(黄苇等著《方志学》,1993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方志为地理书的观点,也反映在目录学上,从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到《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正史与《四库全书总目》等,都把地记、图经之类的志书,归入地理类。

清代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补逸》、民国时期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今人方国喻的《云南史料目录概况》、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目提要》,也大都将方志归为地理之属。

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首有《中国古地理志丛刊》的提示,仍有人视方志为地理的附庸,而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书,属史书体裁。

是方志的简称。

它以地方事物为中心内容,也涉及到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地方志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和明清以后的地方志都可算作地方志的渊源,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都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料。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地方志,指中国古代一种图书体裁,是指某一地方的全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官修史书之外,私家编撰的地方史著也是数量众多,影响深远。

这些地方史著或为一个地区的综合性史书,如《史记》、《汉书》等;或为单独某一地区的史书,如各省志等。

历代正史和各种类书、地理书、政书、文集、笔记小说中,散见着不少地方志,仅就其篇幅而言,地方志所占的比重是极小的,但就其所包括的内容和反映的时代特点而言,却居各类史书之首。

【名词解释】地方志,是指我国各地地方政府编修的记载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史书,地方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新方志的分类方法,根据其资料来源的不同,地方志分为四大类型:官修志、民修志、访求志、新方志。

官修志:即由地方各级官府主持编修的志书。

民修志:民间私人组织编写的志书。

访求志:又称采访志,系从私家藏书及前人著述中摘取材料编成。

新方志:又称今方志、新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一种新的方志。

名词解释:地方志,又称“一方之全史”、“一地之全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一域的全史,就是对该地的地情资料作一次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总结、储存工作。

包含“记、述、志、传、图、表、录、照”等多种体裁。

【名词解释】地方志的特征,一般认为: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民族、宗教、风俗、人物、土地、古迹、艺文等内容,历史地反映出该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一、地方志的发展简史我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悠久,拥有方志的资源很多,达8000多种。

江苏方志有1000多种,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徐州市在80年代第一轮修志中除编写了市志和6县1区(贾汪区)志外,还编修了上百部行业志、部门志,同时出版了一大批各类地情资料书籍及百余部乡镇志,可谓成果丰硕。

地方志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渊源、发端、雏形、定型4个阶段和8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方志渊源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其源头较多,有起源于《周官》说,《禹贡》说,《山海关》说等等。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前1046年~前771年)已有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礼·地官》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方志之名始于此。

时“四方之志”,是记载各诸侯国历史与现状的典籍。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周易·系辞》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地理一词出于此。

时有《禹贡》,为《尚书》中的一篇,记述疆域、土壤、物产、赋税和风俗等,是我国最早分地域记载各方地理、物产、贡赋等情况的专篇。

《山海经》,记述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师等。

我国传统的方志形式,是在兼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特点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备起来的,起源的多源性和源远性,是我国方志起源的两个显著特征。

(二)秦汉时期——方志发端秦汉之际,杂述中之郡书、地理书、都邑簿,各自以所载内容和形式,开创了后世方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多记郡国及畿辅诸事,所载虽不齐全,叙述亦简约,但于一方山川、都邑、道里、物产、户口、人物、民情、风俗,都有所录,体例亦初备,为方志中人物志、地理志、都邑志之发端所在。

《越绝书》可视为方志正式发端之作。

朱士嘉和陈桥驿认为其是“我国地方志之鼻祖”和“最早之方志”。

(三)魏晋隋唐时期——方志出现雏形方志自东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迄于南宋和元朝,以地记、地志、图经、图志之体通行,而且有些图经和图志发展至后期已是雏形方志,为方志定型准备了条件。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三、地方志的分类与特点四、地方志的现代价值与应用五、结语正文:【引言】中国地方志精读,是对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地方志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的过程。

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介绍中国地方志的内涵与价值,以期引发更多人对地方志的关注与研究。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等。

秦汉时期,地方志逐渐发展为以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记载。

到了隋唐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名志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问世。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增加,形成了以省、府、州、县四级志书为主的地方志体系。

【地方志的分类与特点】地方志按照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等不同层次。

地方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描述详细,包括山川、河流、土壤、气候等方面的记载;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资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三是注重对当地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四是地方志的编纂具有连续性和地域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地方历史资料。

【地方志的现代价值与应用】地方志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首先,地方志是研究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来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其次,地方志对于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地方志还可以为地方发展规划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结语】总之,中国地方志精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工程。

深入研究地方志,挖掘其现代价值,将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1、性质:资料性著述。

2、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既反映历史发展,又呈现现实状况。

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灾异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

3、取材范围: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如《祁县志》即记祁县现行区划范围的事情。

驻在祁县的国家、省、市管单位,行政上虽不属祁县管理,但处在祁县地域,应在记述范围。

4、功能(作用):古称存史、资治、教化,今引伸为存史、资政、育人。

存史就是记载当地历史并传之后世;资治就是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以次作为主政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

因为自从隋朝实行地方官吏回避制度后,一直到明清都是不让当地人在当地做官。

地方官到一地任职,必定要翻阅地方志了解当地情况;教化即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地方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

今天,又有学者提出了交流的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要实行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从地方上来说,要加强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扩大交流,要走出去。

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志书可以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提高知名度。

所以,志书的功能今天越来越多样化。

有关志书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所起的作用的例子已经很多。

5、记事时限:即志书的时间界限。

如这次《祁县志》就是从1978年1月1日记起,到2010年12月31日结束,不能超越时限。

6、目的: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即通过记载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变化,反映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当今状况,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服务。

历史变迁:写清某一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轨迹。

当今状况:各项事物在志书下限,如祁县2010年底呈现的状况。

例如:记祁县1978年起的行政区划变化,必须反映1978年时实行的是社队制,有多少个公社多少个大队,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到1984年改乡镇村制,有多少乡镇多少个行政村多少个自然村,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特别是2001—2002年的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重大变化情况,移民并村后,行政村、自然村的变化情况以及隶属关系等;最后交代清楚到2010年底的乡镇村变化情况。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原创版】目录1.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2.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3.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4.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中国地方志,是指对某一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系统记载和研究的书籍。

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地方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1.历史价值:地方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地方文化价值: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地方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是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3.政治价值:地方志中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记载,对于政府决策和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4.教育价值: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的科举文献和名人事迹,对于教育后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等。

四、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1.选择合适的地方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方志进行阅读。

2.了解地方志的体例结构:地方志一般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篇章,了解其结构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联系实际:将地方志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勤做笔记:阅读地方志时,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

5.参加相关活动:可以参加地方志研究、讲座等活动,与他人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总之,中国地方志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升自我的宝贵财富。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地方志发展历史编写地方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

现在保存在国内的旧志有8700余种、11000多卷,是一笔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财富。

关于地方志的源起,则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国史、地理书、地图等逐渐融合,历经成千上百年的发展,慢慢成熟定型,演变成今天记历史沿革、记民生休戚、记百业兴衰的地方志。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产生许多地方性的人物传记和地方性的地望著作,以人物、风俗、山川、物产为主,其中以《越绝书》、《华阳国志》尤为著名。

隋唐时期,方志发展进入图经阶段(是地图与说明文字的合称),留存至今的《诸州图经集》、《区域图记》、《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后世发展影响极大。

到了宋代,方志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定型阶段,总数发展到600种,成为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其内容和体例趋于完备,“志”逐渐取代了“图经”的形式,著名的《太平寰宇记》、《景定建康志》是方志史上重要的代表性名志。

元代方志的最大成就就是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全国性总志的新形式,明清两代均仿其体。

到清代,方志则步入了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修志书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现存8000多部志书中,清代所修占5700部左右,其中康熙、乾隆两朝为最);在辑录旧志和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远远超过前代;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大家,如戴震、章学诚、钱大昕、孙星衍等都参与修志。

总体而言,清代志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到了民国时期,方志成书不多,但方志学的研究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方志学家和数本专著。

诸如李泰的《方志学》、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议》、黎锦熙的《方志今议》、甘彭云的《方志商》、邬庆时的《方志序例》等,还有朱士嘉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一、地方志的发展简史我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悠久,拥有方志的资源很多,达8000多种。

江苏方志有1000多种,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徐州市在80年代第一轮修志中除编写了市志和6县1区(贾汪区)志外,还编修了上百部行业志、部门志,同时出版了一大批各类地情资料书籍及百余部乡镇志,可谓成果丰硕。

地方志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渊源、发端、雏形、定型4个阶段和8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方志渊源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其源头较多,有起源于《周官》说,《禹贡》说,《山海关》说等等。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前1046年~前771年)已有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礼·地官》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方志之名始于此。

时“四方之志”,是记载各诸侯国历史与现状的典籍。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周易·系辞》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地理一词出于此。

时有《禹贡》,为《尚书》中的一篇,记述疆域、土壤、物产、赋税和风俗等,是我国最早分地域记载各方地理、物产、贡赋等情况的专篇。

《山海经》,记述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师等。

我国传统的方志形式,是在兼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特点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备起来的,起源的多源性和源远性,是我国方志起源的两个显著特征。

(二)秦汉时期——方志发端秦汉之际,杂述中之郡书、地理书、都邑簿,各自以所载内容和形式,开创了后世方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多记郡国及畿辅诸事,所载虽不齐全,叙述亦简约,但于一方山川、都邑、道里、物产、户口、人物、民情、风俗,都有所录,体例亦初备,为方志中人物志、地理志、都邑志之发端所在。

《越绝书》可视为方志正式发端之作。

朱士嘉和陈桥驿认为其是“我国地方志之鼻祖”和“最早之方志”。

(三)魏晋隋唐时期——方志出现雏形方志自东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迄于南宋和元朝,以地记、地志、图经、图志之体通行,而且有些图经和图志发展至后期已是雏形方志,为方志定型准备了条件。

地记,是详略不同记载一地古今多种情况的早期地方志书。

一般只记载疆域、山川、古迹、人物、风土,内容较为简略,神话和传说成分较多,发轫于东汉,兴于三国至两晋,大盛于南北朝,有《云阳记》、《蜀记》等。

地志与地记无实质区别,只是名称略异而已,始见于东汉,隋、唐始略有发展,有《益州志》、《吴郡国志》、《华阳国志》等。

《华阳国志》为方志的雏形之作,东晋常璩撰,全书分巴志、蜀志、刘先主志等篇。

所述始自开辟,终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8年),记其间巴、蜀史等。

李泰棻言:“最古以志名书者,首推常璩《华阳国志》”。

图经,比地记和地志体例更完备、内容更丰富,也发轫于东汉,隋、唐始转盛,北宋盛极一时,有《吴郡图经》、《高丽图经》等,绵阳在宋时即有《绵州图经》。

图志,同图经是一类,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迟至隋、唐,仅一、二种,北宋始略见增多,只能看作图经和方志之附,修有《元和郡县图志》、《隋区宇图志》等。

(四)宋元时期——方志定型时期方志发展到宋、元,进入了一个兴盛至定型的重要时期。

北宋图经盛行并开始向方志过渡,修有《长安志》、《河南志》等;南宋方志基本上定型,修有《新安志》、《吴郡志》、《成都志》等;元代方志稳步发展,上升到占压倒优势的地位,图经接近消失,修有《大元大一统志》、《长安志图》等。

自此后,方志大都成为内容宏富、体例完备、统合古今的正式方志,为明、清方志大盛奠定了基础。

(五)明代——方志发展时期明代修志更趋发展,大多志书取材严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无论是修志数量、质量,还是方志理论探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永乐十年(1413年),颁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

修有《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等。

明嘉靖年间,陈讲等修《潼川志》。

(六)清代——修志大盛时期清朝是古代修志大盛时期,各省、府、州、厅、县都设立志馆或志局。

方志的编修一度达到时代的最高峰,共有省、府、县志书4889种,修志制度也较完备。

修志呈现出如下特点:定期修志、编修普及、品种齐全、私撰转盛、宏编巨制多、体例完备而多样、名家辈出、佳志众多等。

(七)民国——继续修志民国方志编修传统并未因政局动荡而中断。

民国方志吸取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方志的体例、内容、文字、修志宗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和创新。

修有《奉天通志》、《冀县志》、《首都志》等。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盛世修志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方志学建设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年~1980年。

在这个阶段里,全国有近300个县完成志书初稿,有的并已出版。

由于历史原因,志书对于地情的认识与反映存有主观主义倾向,错误地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上的急躁冒进当成正确的事物,以致在记载和反映上有不少失实之处,加上方志编纂缺乏经验,史志不分,体例混乱,严重影响了志书的质量。

第二阶段为1980年~1986年(以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为界)。

在这个时期里,全国各地掀起修志热潮。

一方面,广大修志人对方志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知之甚少。

另一方面新方志学研究队伍也没有形成。

在这个时期里,虽然也出版不少方志学专著,但这些专著在总体上存在有一个通病: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或介绍修志具体经验有余而理论升华不足。

第三阶段为1986年~1995年(以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为界)。

在这个时期里,数以百计的方志人经过多年的新方志实践,注意把方志理论与方志实践结合,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纷纷撰写方志论文和专著,从而在方志理论上赢得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方志理论研究,既有对传统经验的继承,也有对现实经验的总结。

但其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即注重对修志问题的研究而忽视用志问题的探讨。

第四阶段为1995年至今。

自1995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广大志界同仁已开始把建设具有现代形态的新方志学理论体系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至今尚未出现具有重大影响的宏篇巨著,但整个方志理论界已经显露出这样几个新态势:一是重视对用志即方志接受问题的研究。

二是注意对感性经验进行理性升华。

三是开始构建具有现代形态的新方志学科。

二、地方志的属性关于地方志的属性,古往今来,可谓众说纷纭。

这一方面是由于方志本身内容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方志内容的广泛和涉及众多学科。

古代人认为,方志是地理书或历史书。

其中地理说历史最长,附和的古代著名学者也最多,因此又称“老派”。

我国宋代之前的所谓方志,大多为图经、地记之类,以图为主。

当时的地方志与地理书是非常相近的。

到了宋代,方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人物、文艺方面的内容,但大多数学者仍认为方志是地理之书。

到了清代,出现并形成了以乾嘉时期思想家和考据学家戴震为首的地理学派。

戴震认为修志就是考证地理沿革,谈地方文献是多余的,故称“地理学派”。

他们纂修方志注重考证和纂辑经典,没有自己的东西,故又称“考据派”和“纂辑派”。

古代与地理学说相对的是历史学说。

历史学说认为方志源于古代的国别史,“郡有志,犹国有史也。

”清代方志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章学诚。

他与戴震同时代,并与之展开了一场方志属性问题的争论。

章学诚27岁随父在湖北天门县协助修志,一生修志十余部,积累了丰富的修志经验。

他认为:“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修志的根本目的是“志乃史裁”,“方志为国史要删”,是为国史提供史材。

“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志属信史”、“志乃史体”,认为方志的真实性和体例都属史的性质。

他重视在方志中记载当代文献,提出方志是著述,而不是纂辑,故又称“著述派”。

他一系列的方志理论给方志以全新的解释,故又称“新派”。

章学诚的历史学说影响到清、民国和当代的一些学者。

当代仍有学者认为“方志是分门别类记载的一个地域人类活动的总体史。

”民国以后,随着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我国的地理学已逐渐脱离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方志“史地两性”的见解。

“史地两性说”融合了方志起源于古地理书和国别史、地方史的说法,又辩证地提出了史与志的区别,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赞许。

这一说法一直流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80年代初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学者和方志工作者对方志属性又提出了种种新的观点。

如认为志书是地方的百科全书;志书是行政管理知识的总结,是行政管理之书;“地方志书是一种地情知识书”;“方志是一种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方志是官方编纂的地方文献,或曰综合性资料文献;地方志是一方古今总览;“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不是一家之言,不是史家的专著,不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也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国情资料。

”“志书是记述和反映地方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科学资料性著述。

”等等。

2006年5月18日,由国务院签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志书的属性进行了界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资料对于方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料亦无所谓方志。

因此,方志是用资料构筑的一座地情信息大厦。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的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音、图象以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

地方志当然也包含在内,加上其显著的资料性的特点,因此《条例》将志书的属性界定为资料性文献。

三、地方志的特征地方志的本质特征主要有6个方面,即地方性、广泛性、资料性、真实性、连续性和编纂体例的独特性。

(一)地方性又称区域性。

地方志顾名思义,是以特定区域为记叙的空间范围,大至一国一省,小至一乡一镇,乃至一村;又有一山一水,一寺一庙,一所学校一家企业。

一些部门志、专业志也要以地域来命名,如《江苏省志·陶瓷志》、《徐州市水利志》、《徐州市农村金融志》,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一般来说不得“越境而书”。

在地方性这一点上,新方志与旧志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今天编纂的新方志,就是要以志书断限内的现行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越境活动越来越多,如在外地甚至海外的经贸活动。

如果我们不记述这些活动,志书的内容就不完整,也缺乏时代特色。

因此,我们对境外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只要是本地人所为,或是本籍人士,或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应予以记述。

对驻本地而非本地所辖的企事业单位,也应详略适当有选择地加以记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