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作品《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讲述了一个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对人生、坚持和梦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才华的音乐家,他热爱音乐,追求真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甚至被误解和排斥。
但约翰·克利斯朵夫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和梦想,他始终坚信音乐的力量,用自己的作品感动了无数人。
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音乐的魅力,它可以让人为之倾倒,也可以让人为之奋斗。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这让我感叹音乐的伟大,也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认识到了坚持的重要性。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
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认可。
这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此外,这部小说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生如同一场旅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学习和改变。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这让我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也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珍惜每一个时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范文(3篇)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范文(3篇)《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篇一终于利用暑假的时间,第二次读完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不过上次读的是傅雷先生翻译的,这次是湖南文艺出版社,许渊冲译的。
这次读时没有了上次的激情,也许更理智了,掩卷之后人物栩栩如生,他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消沉的我注了一剂兴奋剂。
人生就应该像约翰克里斯托夫一样奋斗终身。
但这次也许正如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是说的那样: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来读。
而我原来当故事读,今天当教育名著来读。
读了两遍也许没有发言权,但里面的正反教育实例让我一个二十多年从事教育的人不得不思考啊!这确实是一部教育名著。
尤其约翰克里斯托夫的爷爷约翰米歇尔留心把孙子随时哼唱的曲谱整理起来,还加了伴奏与和声,编成乐曲,取名为《童年遣兴》,在乐谱的封皮上还题上了小克里斯朵夫的名字,让克利斯朵夫弹奏,并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他的表演受到全场欢迎。
爷爷发现并且充分赏识,还想办法扶持的做法让我们现在的家长汗颜。
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舅舅高弗烈特这一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给了约翰另一种教育。
他唱动听的歌谣,让约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在夜里感觉大自然交响曲中数不清的乐器,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克里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乐熏陶。
当生活的重担把约翰克里斯托夫压得喘不过气来,在消沉时,他舅舅带给了他快乐,他们月下荡舟,听桨上滴水的琶音,看河面水气的颤动并且告诉他英雄也只是做了他能做的事,平常人却连他能做的事都没有做使小约翰尽我所能走向了成功。
但也有使人喘不过气来的教育:小约翰的父亲父亲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想做为他的一个特长,作为将来向上爬的手段,于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练琴,累得他终于有一天支持不住了,他起而反抗:故意弹错音节。
父亲气得吼声连连,戒尺雨点一样打下去,克里斯托夫被制服了,不得不每天一边流泪一边弹琴的这种做法几乎压抑了天才的成长。
还有乔治母亲一阵子过分的)(温柔体贴,接着一阵子冷淡和厌倦;有时母爱要求太高,令人不安,使乔治不胜其烦;有时又觉得儿子累人于是让他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不符合规律的教育等等也值得深思啊!面对现在崇尚的和鞭挞各种教育几乎可以都在这里找到。
《约翰 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痛苦与挣扎中的生命赞歌《约翰·克里斯多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德国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克拉夫特的一生。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复杂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文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生经历,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痛苦与挣扎中的成长,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既是一个天才音乐家,又是一个深受命运折磨的人。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我深感他的孤独与无奈。
他在音乐创作中寻找慰藉,但又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种种困境。
他的爱情经历更是让人心痛,他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却最终换来的是背叛与伤害。
然而,约翰·克里斯多夫并没有被命运击倒。
他坚韧地面对生活的苦难,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力量,是他与命运抗争的见证。
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坚韧与热爱,就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曼·罗兰通过描绘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创作过程,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音乐成为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表达情感、追求自由的方式,也成为了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音乐让他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他的人生经历变得更加深刻。
通过阅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生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但正是这些痛苦与挣扎,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热爱与执着,用音乐、艺术或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代表作,通过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了一个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与命运抗争的过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主人公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小说中,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音乐天才,他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
然而,在他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却充满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却总是在现实生活中碰壁。
他在爱情、家庭和友谊中遭受挫折,甚至一度陷入绝望。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痛苦,锻炼了他的意志,成就了他的艺术。
小说中,作者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命运,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时,始终坚守艺术的原则,把音乐当作自己的生命。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真、善、美。
此外,小说中的角色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鲜明,他既有天赋,又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
其他角色如奥里维、葛特露德等,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为小说增色不少。
读完《约翰·克利斯朵夫》,我深刻体会到了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反映平民音乐家成长历程的史诗而闻名于世。
这部小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嘱”,
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在小说中,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通过他的故事,罗曼·罗兰揭
示了人类内心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例如,社会对于艺术家的不公和歧视,人们对于自由和个性的追求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的音乐元素。
罗曼·罗兰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创作,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表达和释放,它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艺术也可以反映出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约翰·克利斯朵夫》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内心的欲望和矛盾,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1915年,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年份。
而对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来说,却是非常的一年。
这一年他的长篇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登上了诺贝尔奖的宝座。
一个世纪过去,一个懵懂的少年怀着对先哲的仰慕,毅然翻开了那本长篇著作。
殊不知,等待着他的是一个个漫长的夜晚与星空。
没错,一个寒假和一个学期,我照旧没有读完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部,一共800多页,看似页数不算太多,可是字密密麻麻。
情节算是比较平缓,时常有着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实是有些“超纲”,到了后期,每天在学校能看上三四页就已经很不易。
其中穿插看了不少的国内作品。
当老师布置我们读后感时,我的选择有许多。
踌躇再三,我还是选择了这本《约翰·克利斯朵夫》。
说来古怪,每当想写这部书的读后感,我就脑袋空空,甚至不如一个两分钟的微电影。
莫非说,这部作品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亦或是我的层次不够?最终,在一趟异国的车上,我究竟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之所以它给我的“读后感”不如其他国内著作来的多,甚至不如一个短短的治愈系影片;是由于,它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的转变,更是灵魂的触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克里斯朵夫。
它放荡不羁,它特立独行,它良善天真,它坚决不移。
它虽才华横溢却被世人抛弃,而它能照旧坦然前行,从不止步。
谁能否认,他不曾幻想过这样的人生?而当一个笔下“真实”的克里斯朵夫呈现在我眼前时,可想而知,我灵魂中最为热血,最为真诚的一部分,被唤醒了。
我虽不如他那般天才,可也不甘于芸芸众生中消逝人生。
我也想和他那样,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战胜命运之轮。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青壮年时的克里斯朵夫,那样的他,是很多男生向往成为的人。
然而,老年时的克里斯朵夫却不再如此,也理应不再如此。
文章中有着数不清的转折点与铺垫,使克里斯朵夫的性格渐渐的转变。
他变了,变的不再那么刚毅不屈,不仅仅与以前的种种敌人和解,还反过来教育如当年自己一般的青年。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大全8篇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大全8篇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大全8篇《约翰克里斯朵夫》描写了仆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抵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胜利、最终达到精神安静的崇高境界。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大全,盼望能帮到各位。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大全篇1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人生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命运交响曲。
查找生命意义的旅途,必定要面对很多的苦难,也必定要承受命运之重。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可以说是天才的一生,与苦难作斗争的一生。
少年时的克利斯朵夫必需担当起照看家庭的重担,他做过公爵府上的钢琴师,做过音乐家教,过早担当生计的责任给小克利斯朵夫身心带来了深深的损害。
青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了一些“反传统”的作品,立即遭到了几乎全部人的攻击。
老年时刻骨铭心的恋人格拉齐亚去世更是让他难过欲绝。
仆人公命运的底色是苦难,但罗曼·罗兰更倾向于表现克利斯朵夫担当苦难的力气,苦难是他人生的障碍,也是他超越自我的基石。
他的一生苦难重重,然而正如文中屡屡提到的莱茵河河水一样,流水愈急,波浪愈大;苦难愈多,抵抗越大。
他生命中的抵抗,主要集中在对死亡的抵抗、对自我堕落的抵抗以及对不公社会的抵抗。
死亡自他诞生以来就始终困扰他的成长,年幼的克利斯朵夫目睹了祖父之死而生病,病好后始终思索死亡和生命的关系,他知道自己被掌握在一个破坏之神的股掌并任其宰割。
然而,他并非束手待毙,相反还怒火填膺,抵抗意识由此在小克利斯朵夫心中扎根。
然而克里斯多夫也有过放弃生命与抵抗的念头。
随着奥里维不幸之死,克利斯朵夫难过欲绝,不愿连续生活,此时他在死神的对抗中无力而又无奈。
自我堕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黑暗之处,但人生于世必需抵抗自己的自我堕落,大自然的广袤漂亮与刻在骨子里的生命意识让他坚持了下来。
罗曼罗兰读后感

罗曼罗兰读后感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风格而著称。
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小说讲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是一个在中世纪的欧洲生活的人。
他在年轻时就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他渴望探索世界,渴望追求真理和美好。
然而,他在追求过程中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终,他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过程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罗曼·罗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人的形象。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好。
只有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过程中,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
然而,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好。
只有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决定放下功名利禄,用心去追求真理和美好,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通过读这部小说,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直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通过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我决定放下功名利禄,用心去追求真理和美好,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曼罗兰作品《克利斯朵夫》读后感500
字
罗曼罗兰作品《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初看罗曼罗兰这个名字,我曾以为是个女作家。
望文生义,中国汉字会有点害人。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克利斯朵夫》,很多看过的人都说好。
徐校长推荐为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阅读经典。
每看见小说那个块头,我每次都打了退堂鼓。
应该承认《克利斯朵夫》看起来,确实没看《基督山伯爵》和《悲惨世界》那种引人入胜,勾人看下去的味道。
看来我先天喜欢阅读存在故事扣尤其是传奇性人物情节和
侦破性曲折故事的小说,《克利斯朵夫》没有这种故事扣,只有大段大段的主人公心理活动分析,看起来没有劲,要看完整,看到煞角,确实需要耐性和决心。
看完小说《克利斯朵夫》,我心目中似乎没有留下克利斯朵夫伟大形象。
《克利斯朵夫》对于一个音乐家成名成家和代表作品诞生过程,我总感觉描述没有深入,没有咀嚼味道,缺乏琵琶行描述音乐那种质感。
对比看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感觉其中《贝多芬传》似乎就是《克利斯朵夫》的压缩版。
《克利斯朵夫》当然也加入了一些爱情情节,主人公先后与多个女性恋爱,我感觉写得都没有深入。
《克利斯朵夫》写得有点精彩感人的地方,我觉得是写克利斯朵夫乘车去德国乡间拜访一个喜爱欣赏他作品的
临死的知音和他半路杀出打抱不平从而被逼逃离德国那段。
小说主体部分写主人公在法国艰苦奋斗,成名成家,写得不太好。
其后逃离法国到瑞士那段写得也不精彩。
小说结尾收束也不果断,让人留有余味。
我佩服罗曼罗兰,他把单线条的《克利斯朵夫》写成了百万巨作,还没有《悲惨世界》那种堆砌资料文字,没有《基督山伯爵》那种冗长对话文字。
罗曼罗兰算是意识流小说描写的开创者,他善于学习托尔斯泰描写技法,心理描写可长可短,比景色境物描写容易一些,读者也难于挑出漏眼。
《克利斯朵夫》的存世价值也许在于作者写音乐家克利斯朵夫,没有追求高大全完美主人公传统模式,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大名人也有虚荣一面,也有低俗的一面。
作者写的克利斯朵夫先后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活动,作者写德国写得不太真切,写意大利没有特色,写法国写得比较细微,证明罗曼罗兰是法国人,对于巴黎都市生活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