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最新整理)
精神发育迟缓诊疗常规

精神发育迟缓诊疗常规(一)定义精神发育迟缓是一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落后于正常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可伴有运动发育落后、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异常等。
(-)病因精神发育迟缓常见的病因有遗传性疾病、胚胎期的药物或毒物致畸、环境剥夺、宫内营养不良、宫内缺氧、宫内感染、创伤、早产儿脑病、婴幼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外伤和感染等。
患儿存在高危因素,其中新生儿窒息、早产、病理性黄疸、宫内发育迟缓、宫内窘迫、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感染和妊娠高血压疾病比例较高。
高危因素对脑组织的作用可发生于卵细胞受精之前,而且可以延续到新生儿期,此段时间内的各种高危因素,会直接引起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
1新生儿窒息凡是胎盘或气体交换的因素均可起,常见病因如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年龄235岁或《16岁、胎盘早剥、脐带绕颈、早产儿或巨大儿、宫内感染、胎位异常等;2.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尤其是脑部发育不完善,胎龄越小,体重越轻,脑损伤越重,致患儿精神发育迟缓的可能性也越大;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等;4.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在母病毒血症、菌血症、虫血症阶段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中枢神经和其他器官的发育畸形;新生儿期患儿脱离了母体保护,自身免疫系统不成熟,血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病原体易损伤大脑和神经系统;5.其他妊娠性高血压、妊娠性糖尿病、遗传因素、足月小样儿、孕期接触不良理化因素等。
(三)临床特点6管病因如何,主要根据智力低下的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缺损程度分为4级。
(1)轻度:发育商(DQ)或智力发育指数(MD1)为55~75,早期不易被发现,在婴幼儿期可能有语言和运动功能发育较迟,其躯体和神经系统发育无明显异常;(2)中度:I)Q或MD1为40~54,语言运动功能发育明显落后,在学龄前期可学会说话,但不能表达较复杂的内容,多与比同龄明显小的儿童玩耍;(3)重度:DQ或MD1为25~39,自幼发现有躯体和神经系统异常,运动和语言能力差,表情呆滞,学习困难,理解能力差,常伴有癫痫和先天畸形和神经系统的异常体征。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脑瘫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特制定本诊疗常规。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情况。
2、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的时间,以及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3、询问家族史,有无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等,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步态等。
观察患儿的自发运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
注意患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如头部后仰、上肢内旋、下肢交叉等。
3、其他检查:检查患儿的视力、听力、语言功能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有助于了解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软化灶等。
2、脑电图检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类型和诊断。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
4、智力测试:常用的智力测试方法如韦氏智力量表等,可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
(四)诊断标准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治疗(一)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6.震颤型 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7.混合型 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两种或两 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 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 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②某种固定的运 动模式;③抗重力运动困难;④分离运动 困难;⑤发育不均衡;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 异常姿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 范围与分布、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 有否变形与挛缩等,为设计合理的康复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二、评定的原则
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重视脑瘫 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 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以正 常儿童整体发育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 评定。
一、脑瘫的分类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占 50%~60%。是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 体束受损的体征。病因多为脑缺氧、缺血、 出血、脑损伤等。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 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增高、 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检查时 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
返回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2)生理反射 矫正反射
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射 生理反射
背屈反应
牵张反射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3)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害时可以存在Babinski征 及Babinski等位征。但此类反射在婴幼儿是 可以正常存在的,在两岁以后依然存在有 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与诊疗常规

目录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 (1)孤独症 (3)学习障碍 (5)情绪障碍 (6)焦虑症 (6)恐怖症 (8)社交恐怖症 (9)学校恐怖症 (9)抑郁症 (10)癔症 (11)屏气发作 (12)睡眠障碍 (13)睡行症 (13)睡惊或者夜惊 (14)梦魇 (15)抽动障碍 (16)脑性瘫痪 (17)儿童体格发育专项技术规范儿童体格发育 (20)体重 (20)身长(身高) (20)上、下部量 (20)坐高 (21)头围 (21)胸围 (21)上臂围 (21)骨骼和牙的发育 (21)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 (22)儿童营养咨询与喂养指导诊疗常规营养评估方法 (24)营养评价的时间 (24)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断乳时间 (24)辅食添加的时间和种类 (24)食物添加的现代营养观 (25)及时添加转奶期食物的原因 (25)开始添加转奶期食物的时间 (25)怎样添加转奶期食物 (25)喂养行为 (25)影响喂养行为的因素 (26)喂养行为问题干扰 (26)婴幼儿常见进食问题及不良后果 (27)婴幼儿营养简单计算 (27)儿童每日所需矿物质量 (27)营养不良性疾病 (28)营养不良 (28)生长发育不良 (28)营养素缺乏性疾病 (28)维生素A缺乏症 (28)维生素B族缺乏 (29)维生素C缺乏 (30)叶酸缺乏 (30)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0)维生素E缺乏 (31)维生素K缺乏 (31)碘缺乏 (31)维生素中毒 (31)维生素A中毒 (32)维生素D中毒 (32)儿童营养异常干预措施 (32)儿童常见病诊疗常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3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36)小儿肥胖症 (37)铅中毒 (39)锌缺乏症 (4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0)腹泻病 (42)儿童口腔保健诊疗常规牙齿发育异常 (45)牙齿萌出异常 (45)牙齿数目异常 (46)牙齿结构异常 (46)唇、腭及颌骨发育异常 (46)牙齿疾病 (47)龋齿 (47)牙髓炎 (47)根尖周炎 (48)牙列异常(错牙合畸形) (48)口腔粘膜疾病 (49)牙龈炎 (49)卡他性口炎 (49)鹅口疮 (50)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 (51)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52)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也是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发育行为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目录: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诊断】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1)直接相关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2)肌电图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4)其他相关检查【康复治疗】原则: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2 .综合性康复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8 .作业治疗9 .言语治疗10 药物及手术治疗5.其他疗法(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3)马术治疗(4)多感官刺激(5)游戏及文体治疗(6)音乐治疗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6 .心理康复与教育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定义】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As of today,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and the standard for hemiplegia needs to be constantly updated. (截至今日,脑瘫诊断和偏瘫标准的最新版本需要不断更新。
)One of the key perspectives to consider when discussing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and the standard for hemiplegia is the advancements i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With the rapid evolution of medical technology,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are in line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This includes incorporating new diagnostic tools, treatment options, and research findings that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agnosing cerebral palsy and hemiplegia. (讨论脑瘫诊断和偏瘫标准最新版本的一个关键视角是医学技术和研究的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指南和标准与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保持一致至关重要。
脑瘫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脑瘫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脑瘫概述脑瘫(cerebral palsysyndrome)又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因发育过程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可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本病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发育,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英文名称:cerebral palsy syndrome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发病部位:颅脑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主要病因: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宫内感染检查项目:体格检查、颅脑 MRI、颅脑 CT、头颅 B 超、脑电图、肌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智力及语言检查、病毒学检测重要提醒:若发现婴儿出现脑性瘫痪综合征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遵医嘱接受治疗,以免病情不断发展导致关节变形、挛缩及继发其他严重疾病,增加患儿痛苦。
临床分类: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质运动区损伤。
特征性表现是牵张反射亢进。
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但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
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
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
腱反射正常。
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一、病史
1 产前因素 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等患者和其他遗传学因素) 、先兆流
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
剥等。
2 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 产后因素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 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
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1 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
( 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 2)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 3)自主运动困难: 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 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 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 4 ) 主动运动减少: ①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 ②2 ~3 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 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
1 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
( 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 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
鉴于MR I有较高的分。
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
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
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 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 1 ) EEG: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
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 2)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四、诊断程序
五、临床分型
1.痉挛型:四肢瘫痪、双瘫、偏瘫
2.运动障碍型:舞蹈手足徐动症、张力障碍;
3.共济失调型;
4.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 、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
六、临床分级
一级: 活动不灵便,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二级:手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四级:丧失有作用的运动功能。
其中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三、四级重型运动障碍。
七、治疗
1 痉挛型:
一级:指导家庭康复,定期随访。
二级: PT/ OT (Bobath 法/VÊjta 法) , 门诊或社区康复治疗。
三级: 1 岁以下, Bobath 法/VÊjta法加按摩; > 1 岁上, Bobath法/ PetÊ法加按摩/中药熏蒸/减重步态训练等。
四级: 1 岁以下: Bobath 法/ VÊjta 法加按摩/水疗; 1 岁以上: Bobath法/ PetÊ法加按摩/中药熏蒸/水疗/巴氯芬/肉毒杆菌毒素 A (BTX2A )局部靶肌肉注射。
如上述方案治疗无效可选择做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 手术/局部矫形手术、巴氯芬泵或鞘内注射治疗。
2.运动障碍型:同痉挛型,重点加强姿势控制、应用塑料刺球和毛刷等对皮肤进行感觉脱敏和尽早应用矫形器。
注意分离运动,打破整体模式,切忌针灸治疗。
3. 共济失调型 参照痉挛型,重点加强平衡功能训练,如走平衡木、摇摆和旋转等训练。
4.混合型 根据是以上哪一型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选择以上方案
八、康复评估
运动能力评估 是脑瘫评估的主要组成部分,常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 ,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FMFM ) [ 、QUEST 量表以及Melbourne 量表。
还包括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步行能力( 10 m 步行速度测试和 6 m in步行距离测试) 、足底压力测定等。
肌力/肌张力 目前常用改良 A shworth 徒手肌力测量脑瘫患儿肌张力,为提高测定的精确性和敏感性,近年国外多采用手握肌力测定仪评价脑瘫儿童肌力状况。
关节活动度评价 在脑瘫中最常见的是对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进行测定。
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P)是评价脑瘫痉挛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主要指标,MP值的动态改变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和视觉步态分析是目前主要对行走功能测试的 2 种手段。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主要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 PED I) 和儿童功能独立检查量表(W eeF IM )常用的生活质量量表有PedsQL、CHQ、PODC I及CP -QOL 量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