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2017级硕士中特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论述题:(共10题,选做5 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谈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历史人文

★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全新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

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时代要求

★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

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

★“一带一路”成效惠及世界

3年多前,我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

惠及世界。

★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愿意同各方一道,推动亚投行早日投入运营、发挥作用,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我们将继续欢迎包括亚投行在内的新老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各方都在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外界反响很大,各方都在响应。各方之所以反映强烈,主要是因为这个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从我们自己的情况来看,这个倡议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系列重点项目和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正在同步推进。

战略对接

★加强战略对接

加强战略对接,释放合作潜力。中捷双方应该以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为重要契机,加强各自发展战略和愿景的对接,进一步梳理和筹备重大合作项目,争取早期收获。

★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

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成果。双方应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落实产能投资合作,促进两国中小企业合作,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加强在教育、科技和旅游等人文领域的合作。

★与环孟加拉湾对接

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有关规划有机对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为亚太互联互通事业作贡献

中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同区域伙伴共商、共建、共享,为亚太互联互通事业作贡献。中方愿加强同有关各方发展战略及合作倡议对接,实现协同效应。

实施步骤

★一步一步干起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要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落实,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脚踏

实地、一步一步干起来。

★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

中国愿同沿线国家一道,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创新型合作模式、开拓多元合作平台、推进重点领域项目,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

★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

共建“一带一路”是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中方感谢瑞方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赞赏瑞士在欧洲国家中率先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同瑞方积极探讨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产能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互联互通是贯穿“一带一路”的血脉

互联互通是贯穿“一带一路”的血脉。实现互联互通,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中方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冶金、建材等领域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并于2014年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合作项目。

★共商、共建、共享为建设原则

我们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

★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要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要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批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

★抓住未来5年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抓住未来5年的关键时期共建“一带一路”,确立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行动理念,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发挥地方积极性

“一带一路”建设既要确立国家总体目标,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地方的规划和目标要符合国家总体目标,服从大局和全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

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

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国有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力量

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支持网信企业走出去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2.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关键要抓好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最深层的要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民教育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使之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任务,体现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各个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用鲜明的底色、精彩的故事、生动的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反对的,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自觉。

第二,善于运用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必须重视运用法治的力量、制度的力量。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实现良法善治。

第三,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共同行动,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带头至关重要。党员干部做得好,就是最重要的导向、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要推动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家风建

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运用生活化的场景、日常化的活动、具体化的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

第四,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比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以增强生命力、塑造力、感召力、影响力。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如何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当前不论是权力机关干部还是广大群众对国家治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很多过时的、不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思想。例如,官本位思想十分盛行,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主人,将行政权力看作是为个人或者小集团谋取利益的私人物品,将权力的运用看作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命令和管理,习惯以管理者身份干预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法律与规则意识,习惯以自由裁量权对权力的运用进行界定,习惯于“家长式”管理模式,认为政府或公权部门是唯一的管理者,将公民、市场及社会组织看作被管理者。同时,从公民角度而言,官本位思想同样存在,遇事找政府成为既定的思维模式,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参与政治生活、争取自身利益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公民社会的发育仍处在萌芽状态。

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刻不容缓。就政府而言,必须树立公共权力观,充分认识到权力的委托属性,人民群众是权力的委托者、监督者、制约者,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执行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必须树立法治权力观,用法律规范、治理和控制国家的权力,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执政为民、勤政为民。从人民群众角度而言,必须树立主体意识观,认识到自己是权力的委托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理顺各治理主体的协调匹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关系。

一个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内部权限分工合理、职责范围有限、高

效运转、与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的政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与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到经济建设型政府再到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经济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然而,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依然采取稳定压倒一切、发展压倒一切的管理导向。随着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复杂化,国家决策范围不断扩大,政府已经无力包揽一切社会事务,政府失灵现象在众多领域开始显现。

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效的政府必然是职责有限的政府。将市场与社会纳入国家治理的主体范畴,建构政府、市场、社会各归其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的分工体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体组织化发展,分散国家治理资源,在多元、集体、互动的治理模式中,解决庞杂、专业的社会问题。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提供坚实基础。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它们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应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各个治理领域的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四、在具体治理方式的创新上,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思路:

1、契约化与合作方式,转命令为协商,转独占为合作,为权力寻求新的合法性途径。

2、市场化与竞争方式,转官办为民营,转垄断为竞争,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法治化与服务方式,转人治为法治,转管理为服务,让权力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下运行,汲取现代治理的思想精髓。

4、注重信息与科技手段的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武装国家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减少治理成本。

4.党中央、国务院为何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争相涌现,改革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只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更不是取消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想目标、以劳动人民利益需求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在南湖游船上诞生就昭示了党与人民群众“舟与水”的密切关系。人民民主制度是在吸取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的伟大创举,但人民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地方,其制度的优越性还没得到充分展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充分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必须不断加强民主法制观念的培育,提高人民依法行使权力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把人民民主落实到底。要让全体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有更加充分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真正感受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让全社会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使人民群众的权益切实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无处不在。这样,人民民主就能得到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发展,党的领导就能得以巩固和加强。

总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结合。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就会落空;没有广泛充分的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没有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就没有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就得不到巩固和加强。

6.试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十九大报告当中所讲的“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7.十八大反腐后形势分析?

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个“意味着”作出了精辟概括,我们要深刻领会。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在于:“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步步陷入民族危机的灾难中。为了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失败了,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启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征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

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经过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铁的事实表明,中华民族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归根结底是因为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在于:“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社会主义从开始作为一种思想提出到今天,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经历了辉煌,也有过曲折。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一时间社会主义崩溃论、终结论甚嚣尘上。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弗兰西斯·福山推出了一部轰动世界的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宣称自由民主主义或许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顶峰和最后选定的政治形式。中国共产党是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各种代价才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曲折、陷入低潮,有人大肆唱衰社会主义时,中国共产党“不畏浮云遮望眼”,坚信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坚信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果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非但没有垮,反而是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所带来的重大国际性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注日益浓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进一步显现。不少左翼政党及领导人强调,中共致力于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契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成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一国范围,将在世界范围内对所有为社会主义进行努力的共产党产生重大影响和鼓舞作用。欧洲左翼党领导人表示:中国在国际共运中发挥着“指明灯”作用,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所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现代和新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事实本身表明: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功实践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有关“历史终结论”的有力驳斥,社会主义中国步入国际舞台中心,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巨大鼓舞,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的强大生机和活力,将在世界更广的范围内高高扬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在于:“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舆论一直把资本主义视为走向现代化的最佳模式,奉新自由主义模式为圭臬,把非西方模式视为异类加以否定和打压,并企图将发展中国家引向新自由主义的西方之路。自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方发展态势分明,高下立现。

尤其是那些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闹得党争纷起,战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西方民主价值遭遇的重重危机与中国道路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西方社会新一轮的制度反思和改革呼吁。国际上关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议论和研究越来越多,且赞扬者越来越多。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纷纷主张“向东看”,认为西方制度失灵、财政紧缩、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等新自由主义弊病,需要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寻找解药和良方。要认真学习中国超大规模、超常发展、超越危机的成功经验,也要好好吸收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社会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一些西方政要和智库人士明确指出:西方必须承认,中国方案在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从中国吸取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国方案具有某种“可复制”性,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华盛顿共识”之外的选择途径。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明确表示:这也同样适用于非洲。美国学者阿里夫·得里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种内在超越资本主义的视界,并具有避免回到资本主义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它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且在于它正努力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提供一种替代经验。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印证了上述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价值估量。同时也印证: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绝不是唯一的,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自己选择。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的论述,更加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9.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

历史阶段的判断?

10.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的目标”。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