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海洋沉积 (2)分析
海相组沉积相

第13页/共35页
第二节 海相碎屑岩沉积模式
2.滨岸亚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可将滨岸相划分为海岸砂丘、 后滨、前滨、临滨四个亚相(如图所示)。
第14页/共35页
无障壁滨岸相的沉积环境是无障壁岛遮挡、海水循环良好的开阔海 岸带。进一步按照海岸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类型,可分为砂质或砾质高 能海岸及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两种类型。它们的宽度随海岸带地形的陡 缓而定,在陡岸处宽度仅数米,平缓海岸其宽度可达10km以上。古代 海岸因岸线不断迁移,可形成宽而厚的砂质海岸沉积,成为油气储集的 良好场所。
二、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征 1.岩石类型
海相组岩石类型极为多样,如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碳酸 盐岩等在海相组中广为分布。一般来说,海相组中各类岩石的厚度大、 分布广、岩性稳定,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高,圆度及分选 好。
2.沉积构造 海相组沉积中发育有各种类型的层理、波痕、雨痕、泥裂及其它沉 积构造。由于各类沉积构造在判断沉积环境时的多解性,就很难确定哪 种构造在海相组中是最特征的,然而某些构造的组合可能在海相组或海 相组的某些部分发育是较为特征的。例如低角度的交错层理、滑动及流 动构造在海相组中发育,而水平层理、粒序层理等在深海盆地中发育, 槽状及弧形交错层理、波痕、雨痕、泥裂、盐类假晶在滨岸地区发育。
第一节 海洋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
2.海洋的水动力状况 海水的运动可概括为波浪、潮汐和海流三种形式,它是海洋中发生一切作 用的决定因素,控制着沉积物的沉积和分布。 海洋的波浪与湖泊的湖浪不同之处在于海洋水域辽阔,风的吹程长,波浪 规模巨大。它是海洋中产生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主要动力,尤以在海岸附 近最为显著。 海洋有潮汐作用,这是与大陆水体的又一重要区别。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 垂直升降称为潮位,引起海水的水平移动称为潮流。潮位的升降扩大了波浪对 海岸作用的宽度和范围,形成潮间带沉积环境;而潮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 搬运、堆积起着重要作用,尤以近岸浅海地区最为显著。
第十二章海洋沉积 (2)概述

• 沈锡昌(1992)进一步修改完善,将深海沉积物划分为
五大成因类型:陆源碎屑沉积、生物源沉积、火山碎 屑沉积、深海粘土沉积和自生成因沉积,各大类又分
若干亚类。
(1)以水深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 默莱等(1981)、奈须纪幸(1976)、沈
锡昌(1988)的分类属于这种型式。谢帕 德(1973)的分类也基本上属于这种型式。 该分类型式的共同特点是,首先将沉积物 分为半深海沉积和深海沉积两大类,然后 再细分
北极区的冰川沉积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格陵兰附近,少数在北太平
在大陆坡、大陆裾,少量分布于深海盆地。
(1)、浊流沉积 什么是浊流? 浊流是一种特殊的海流,是发生于浅海的一种水和泥砂混杂的 高密度的底流,比重大于周围水体,它沿着陆坡向下流动,侵
蚀形成海底峡谷,在陆坡下部和大陆裾上把挟带的泥砂沉积下
来而消逝。浊流具有巨大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能力,海底 峡谷是其主要的侵蚀地形,深海扇是其沉积作用的主要堆积地 貌。
(1)、浊流沉积 浊流的流动
浊流在流动过程中本身逐渐形成头、身、尾三部分。头部含泥 沙量高、粒度粗、流速大,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身部为 泥沙的载体,涡动力把泥沙悬起,在流速加大时,沿途还会席 卷底部的泥沙。尾部含泥沙量低,颗粒细,易受周围水体的影 响。
(1)、浊流沉积 浊流的流动 1929年9月28日20时23分,在纽芬兰大浅滩北坡水深约1800米处 发生了7.5级地震,震中海底电缆当时被折断,使该处20km2 30m厚的松散沉积物崩塌而形成强大的浊流,沿坡向下流动, 在坡度最大处的流速高达28.3m/s。然后随着坡度变缓,流速减 慢,但仍依次折断电缆。当折断最后一根离震中480km的电缆 时,坡度已降为1/1500,流速降至6m/s。此股浊流到达水深 6000m的深海平原时,流速仍有4m/s,并在惯性作用下延续几 千公里。浊流把携带的0.6km3的泥沙沉积在深海平原上,形成 厚度40~130cm的具递变层理的浊积层。经取样分析,该浊积层 颗粒较粗,并含有浅水微体生物和双子叶树枝。
海相区形成机制及其沉积特征分析

海相区形成机制及其沉积特征分析海相区是指由海洋沉积物构成的区域,包括海洋和潮间带。
海相区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水动力作用等。
本文将从这些因素出发,分析海相区形成机制和沉积特征。
1. 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是形成海相区的重要因素。
全球海平面在过去几十万年间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时期,海平面下降,沉积物暴露于陆地上,形成高海相沉积。
间冰期时期,海平面上升,海洋侵入陆地,形成低海相沉积。
冰河作用也是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后退,留下一些泉水和沉积物,形成高海相沉积带。
在冰川消融时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前进,海洋水侵入内陆,形成低海相沉积带。
2. 构造活动构造活动是海相区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变形,形成海沟、海山、海脊、海隆等构造地貌,在构造地貌下方的海洋盆地中,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海相沉积。
海沟、海山等构造地貌则形成某些特殊类型的海相沉积带。
例如,海山区和海底峡谷区的海相沉积带相对断续,但也相对厚实和保存良好。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另一个能够造成海相区形成的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海洋环境,从而影响海相沉积。
例如,高纬度区域随着气候变冷,海洋环境的风险变得更加恶劣,海洋生物会迁移到低纬度区域。
这造成了低纬度区域的大量海相沉积物沉积。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和洪水也是海相沉积的重要因素。
这通常会导致流量增加,从而造成河口和海岸沉积物的相对增加。
4. 水动力作用水动力作用是海相沉积物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海洋的波浪和海浪等自然现象,水动力作用形成的海相沉积物非常丰富,往往呈现出层理状、波痕状和激蛋状的特点。
其中,海浪作用最为强烈,海浪会从海岸线的方向冲击海洋,形成了海岸带现象。
同时,大气风力也会影响海相沉积物的形成。
海洋表面是由风驱动的,风会产生海浪和波浪等自然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沉积物的产生和沉积。
综上所述,海相区的形成和演变,是由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水动力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洋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在海底不同的部位相差甚大。沉积速率的不均一性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差异性,从而在 沉积类型和沉积厚度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影响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有物质来源状况、气候、构造作用等。在物 质来源充足,海洋生物作用产物十分丰富的海域,沉积速率很高,反之则低。由于快速沉积期常与慢速沉积、无 沉积或侵蚀期相互交替,故通常使用平均值来表达不同环境中沉积速率的大小。
半深海沉积物(200~2000米):通常以陆源泥为主,可有少量化学沉积物和生物沉积物。在浊流和海底地滑 发育区,可有来自浅海的粗碎屑物,局部地段可见冰川碎屑和火山碎屑。大陆坡上分布最广的沉积物是形成于还 原环境中的蓝色软泥;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大河口外的红色软泥和发育于大陆架与大陆坡接壤地带的绿色软 泥。
瓦特林说:“海底拖捕鱼作业是人类海洋作业中破坏性最大的一种行为。10年前,我就曾与海洋保护生物学 研究所的艾略特-诺斯一起计算过,每年,全球底拖捕鱼作业激起的海域就相当于美国下48个州面积的两倍。由 于绝大部分底拖作业都是在深海区进行的,因而我们无法看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卫星观察海底羽状沉积物, 清楚地看到底拖作业对海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于大要从海底拖曳而过,拖动海底的大石头,因此珊瑚礁就 会被碾碎,原本不打算抓捕的鱼类和动物也会被住。
深海沉积物(2000米以上):通常以浮游生物遗体为主,而极少陆源物质。沉积速率极为缓慢。深海区生物源 沉积物通常为各种生物软泥;包括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的硅质软泥;包括有孔虫(又称抱球虫)软泥、翼足类 软泥和颗石软泥的钙质软泥。此外,还有深海褐色粘土和少量陆源物质等。有时发育于大陆坡的浊流沉积可延入 深海平原。
海洋沉积物粒度分析与计算

海洋沉积物粒度分析与计算海洋沉积物粒度分析与计算是研究海洋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之一、通过对粒度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可以了解海洋沉积物的生成环境、沉积过程和物源特征等,对研究海洋地质学、古气候变化、古环境重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洋沉积物粒度分析与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1.原理海洋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是指不同粒径的颗粒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通常用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等几个等级来描述,其中粉砂为小于0.063mm的颗粒,细砂为0.063-0.125mm的颗粒,中砂为0.125-0.25mm的颗粒,粗砂为0.25-0.5mm的颗粒,砾砂为大于0.5mm的颗粒。
2.方法(1)样品采集:在海底进行采样,可以使用底播器、取样器等工具,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采样的位置和深度。
(2)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干燥、筛分等处理,得到不同粒径的颗粒。
(3)粒度分析:采用激光粒度仪、激光颗粒分析仪等设备,测量不同粒径的颗粒的浓度和体积分布等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
(4)粒度计算:根据已测得的数据,可以计算出颗粒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系数等指标,用以描述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3.应用(2)古气候变化与古环境重建:利用海洋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可以推测古代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过程,如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季风气候的变化等。
(3)资源评价与利用:通过分析海洋底质的粒度特征,可以评估海底沉积物的潜在资源(如油气、金属矿产等)含量和分布规律,为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海洋沉积物粒度分析与计算是研究海洋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分析与计算,可以揭示海洋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沉积科普

海洋沉积科普海洋沉积是指在海洋中沉积的各种物质和岩石的过程。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约70%,是地球最大的水体。
海洋中的沉积物不仅包括沙子、泥浆等细粒物质,还包括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如海洋生物遗骸、碎屑物质、矿物质等。
海洋沉积是一种自然的地质过程,它发生在海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大气中的风力和水流会将陆地上的物质带入海洋。
其次,海洋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对沉积物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会死亡并沉积在海底,形成有机物质的沉积物。
此外,海底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活动也会导致海洋沉积物的形成。
海洋沉积物的类型多种多样。
其中,最常见的是由碎屑物质形成的沉积物,如砂、泥和粉状物质。
这些沉积物主要由陆地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的过程而形成。
此外,海洋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沉积物,即有机物质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主要由海洋中的生物遗骸和其他有机物质组成,如藻类、贝壳和鱼类的尸体。
这些有机物质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后,会形成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不仅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洋沉积物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信息记录者。
通过分析海洋沉积物中的化石和岩石,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揭示地球的古气候和生态环境。
其次,海洋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此外,海洋沉积物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
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并为海洋食物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沉积也面临着一些威胁。
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海底开发等活动都会对海洋沉积物的形成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保护海洋沉积物的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海洋沉积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地质过程,它在地球历史的演化和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沉积的研究和保护,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
海洋沉积

2014-11-29
五、三角洲沉积作用
• 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滨海(湖)地带形成的 堆积体,由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构成,水下部分是陆上部分 的延续,陆上部分是水下部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 决定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河口水流。河 流入海,由固定河床进入开阔海域,比降减小,流幅展宽, 流速降低,淡咸水混合,自河口向海方向,沉积物发生分 异沉降。 • 近河口区的沉积物是砂、粉砂和粘土的混合物,以砂为主; 远离河口的地带主要是粘土落淤,砂和粉砂含量甚少。 胶体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促进粘土沉积,从而增加了沉积 物中粘土质的含量。此外,河口以外细粒沉积物扩散甚远, 为尔后三角洲的前展奠定了基础。
•
•
• •
•
2014-11-29
谢谢~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2014-11-29
二、潮坪沉积
• 潮坪是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坡度极其平缓(0°03′~ 0°17′),由 细碎屑物质(粘土、粉砂)组成的近岸带。 • 潮坪多呈带状延伸,在开阔海的边 缘规模大;发育在海 湾、河口湾和潟湖周边的潮坪规模较小,呈断续分布。 • 发育潮坪的条件除地形、潮差外,还必须有 丰富的细粒 沉积物质,并且波浪作用微弱。如物源不足或波浪作用太 强,即 使地形平缓、潮差很大,也很难形成潮坪。
2014-11-29
大陆坡-陆隆沉积
• 大陆坡-陆隆环境中的沉积作用与大陆架不同,除受地 质构造环境、海面 变化、物质来源及生物活动影响外, 主要受块体运动、大洋深层热盐环流及 水柱中的沉降 等过程的控制。陆坡-陆隆堆积了大量以陆源成分为主 的沉积 物,厚度可达 2000~5000m。
海洋沉积环境演变过程解析

海洋沉积环境演变过程解析海洋沉积环境是指海洋底部的沉积物形成、沉积物牺牲在海洋环境中的过程。
它是海洋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了解地球历史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海洋沉积物的形成、沉积物的类型和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解析海洋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海洋沉积物的形成古代海洋沉积物的形成是海洋沉积环境演变的起点。
它们主要来源于陆地物质的输入、海洋物质的沉降和生物残骸的沉积。
陆地物质主要指河流带来的岩屑、土壤等,它们通过水流的载运作用被输送到海洋中并沉降在海底。
海洋物质指海洋环境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等,它们随着水流和海洋运动的变化而沉降。
生物残骸主要指海洋中生物的骨骼、壳体等,它们通过生物死亡和分解后沉积在海底。
二、沉积物的类型和特征海洋沉积物的类型和特征与沉积物的来源和运动有关。
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可以将其分为碎屑沉积物和化学沉积物。
碎屑沉积物主要由陆地输入的岩屑和土壤经过水流和风力的运动最终沉积而成。
化学沉积物主要是由海水中的溶解物质沉积而成,例如石膏、盐等。
此外,根据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还可以将其分为有机质沉积物和非有机质沉积物。
有机质沉积物主要指有机物质如腐殖质和生物残骸的沉积。
非有机质沉积物主要指矿物质的沉积,如石膏和石灰石等。
海洋沉积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们的结构、形态和组成上。
结构上,沉积物可以分为层状沉积和不连续沉积。
层状沉积指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形成横向层叠的结构,而不连续沉积指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不连续的结构,如沉积丘和溢流沉积。
形态特征上,沉积物可以表现为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序程度等。
组成上,沉积物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组成,其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判断沉积物来源和环境的重要指标。
三、主要影响因素海洋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和陆地输入等。
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它们会引起海底地形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沉积物的分布和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以成分、粒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 安德烈(1981)、帕克(1974)的分类属于这 种型式。该分类型式的共同特点是以沉积物颗粒 成分、粒度及其百分含量为依据,不涉及沉积物 的水深。这种型式的分类对大洋钻探样品进行自
动化鉴定很适合,因此近年来在深海钻探及近海
调查中被广泛采用。
(3) 以成因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冰川、风和海流等搬运至海洋底部,成为深海陆源沉积物。 • 另外,大洋本身通过海洋生物和化学作用积累了各类生物软 泥和各种自生矿物,还有来自地球外部的宇宙物质和地球内 部的火山物质等。 • 因此,深海沉积物的来源有陆源物质、海洋源物质、火山物 质和宇宙物质
深海沉积的概念
• 水深>200m的海域,泛指深海环境。包括半深海(水深200~ 2000m)和深海(水深>2000m)。在深海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叫 做深海沉积。
• 沈锡昌(1992)进一步修改完善,将深海沉积物划分为
五大成因类型:陆源碎屑沉积、生物源沉积、火山碎 屑沉积、深海粘土沉积和自生成因沉积,各大类又分
若干亚类。
(1)以水深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 默莱等(1981)、奈须纪幸(1976)、沈
锡昌(1988)的分类属于这种型式。谢帕 德(1973)的分类也基本上属于这种型式。 该分类型式的共同特点是,首先将沉积物 分为半深海沉积和深海沉积两大类,然后 再细分
(2)、深海沉积物的分类
以水深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默莱等(1981)、奈须纪幸(1976)、沈锡昌(1988)的分
类属于这种型式。谢帕德(1973)的分类也基本上属于这种
型式。该分类型式的共同特点是,首先将沉积物分为半深海 沉积和深海沉积两大类,然后在细分。
以水深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半深海沉积物 1. 蓝色软泥 2. 红色软泥 3. 绿色软泥 4. 其它沉积物 ⑴珊瑚碎屑 ⑵火山碎屑 ⑶冰碛物 ⑷浊积物 深海沉积物 1. 深海陆源沉积物 ⑴浊积物 ⑵冰川沉积物 ⑶风运物 2. 深海生物源沉积物 ⑴硅质软泥 ①硅藻软泥 ②放射虫软泥 ⑵钙质软泥 ①有孔虫软泥 ②翼足类软泥 ③颗石藻软泥 3. 深海粘土 4. 锰结核 5. 多金属软泥
过渡性硅质沉积物 火山碎屑沉积物 (粉砂、粘土>30%,(CaCO3<30%,硅 硅藻>10%, 藻<10%,自生组分 CaCO3<30%) 稀少)
远洋钙质沉积物 过渡性钙质沉积物 (粉砂、粘土<30%,(粉砂、粘土>30%, CaCO3>30%) CaCO3>30% )
以成因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斯特拉勒(1981)、沈锡昌(1992)的分类属于这种分类型式。 沈锡昌将深海沉积物划分为五大成因类型:陆源碎屑沉积、生 物源沉积、火山碎屑沉积、深海粘土沉积和自生成因沉积,各 大类又分若干亚类。
以成因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大类 陆源碎屑沉积 亚类 1.浊流沉积 2.等深流沉积 3.海洋冰川沉积 4.风运沉积 大类 火山碎屑沉积 深海粘土沉积 亚类 火山灰沉积 深海粘土沉积
以成分、粒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安德烈(1981)、帕克(1974)的分类属于这种型式。该分类
型式的共同特点是以沉积物颗粒成分、粒度及其百分含量为依
据,不涉及沉积物的水深。这种型式的分类对大洋钻探样品进
行自动化鉴定很适合,因此近年来在深海钻探及近海调查中被 广泛采用。
以成分、粒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非常见沉积物 远洋粘土(硅质壳 <30%,自生组分常 见) 远洋硅质沉积物 (CaCO3<30%,粉 砂、粘土<30%,硅 质壳>30%) 陆源碎屑沉积物
第十二章 大洋沉积作用和 沉积物性质
主要内容
1、深海沉积物的来源、分类和分布
2、深海陆源碎屑沉积
3、深海生物源沉积
4、深海粘土和火山碎屑沉积 5、深海沉积速率与沉积分布规律
大洋沉积物来源
• 全世界海洋每年接受相邻陆地输入的剥蚀产物超过200亿吨
(包括悬浮和溶解物质),这些陆源碎屑物质主要通过河流、
(1)、深海沉沉 积 物 来 源
(2)、深海沉积物的分类
自从1891年“挑战者”号调查时首次对深海沉积物进行分类以 来,至今有很多种分类。可以将这些分类归纳为三种型式。
Ⅰ. 以水深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Ⅱ. 以成分、粒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Ⅲ. 以成因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默莱等人提出了第一个海洋沉积物的分类。此后,克伦麦、安 德烈、克莲诺娃、谢帕德等在此基础上作了多次修改和补充。 沈锡昌(1992)进一步修改完善,将深海沉积物划分为五大成因 类型:陆源碎屑沉积、生物源沉积、火山碎屑沉积、深海粘土 沉积和自生成因沉积,各大类又分若干亚类。
• 斯特拉勒(1981)、沈锡昌(1992)的分
类属于这种分类型式。沈锡昌将深海沉积
物划分为五大成因类型:陆源碎屑沉积、
生物源沉积、火山碎屑沉积、深海粘土沉
积和自生成因沉积,各大类又分若干亚类。
1、 深海沉积物的来源、分类和分布
(1)、深海沉积物的来源
全世界海洋每年接受相邻陆地输入的剥蚀产物超过 200 亿吨(包括悬浮和溶解物质),这些陆源碎屑物质主要通 过河流、冰川、风和海流等搬运至海洋底部,成为深海 陆源沉积物。 另外,大洋本身通过海洋生物和化学作用积累了各类生 物软泥和各种自生矿物,还有来自地球外部的宇宙物质 和地球内部的火山物质等。 因此,深海沉积物的来源有陆源物质、海洋源物质、火 山物质和宇宙物质。
•
深海沉积物较难进行直接观察,19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对深
海沉积知之甚少。自从1968年“格罗玛•挑战者”号执行深海钻 探计划(DSDP-JOIDES)以来,迄今已在世界大洋钻取了千余孔 的岩芯,提供了丰富的深海沉积资料,才使得人们对深海沉积物 的来源、性质、组成、沉积作用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深海沉积物的分类
• 自从1891年“挑战者”号调查时首次对深
海沉积物进行分类以来,至今有很多种分
类。可以将这些分类归纳为三种型式。
• Ⅰ. 以水深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 Ⅱ. 以成分、粒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 Ⅲ. 以成因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 默莱等人提出了第一个海洋沉积物的分类。此后,克 伦麦、安德烈、克莲诺娃、谢帕德等在此基础上作了 多次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