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调 动学 生 阅读 课 文、 寻找 答案 的主 动性 , 活跃 了学 生思维 ,
深 化 了学生 知识记 忆 , 出现课 堂教 学 的一个 高潮。
看 来 ,课 堂上 艺术性地 发 问对 于成功 教 学 多么重要 。
其 实 , 文教 学 中, 语 每一 篇课 文的学 习, 生通过 预 习之 后 学 都会 有 一些似 懂 非懂 ,这 时候 教 师于无疑 处 生 出疑 问来 , 引起 学 生的 思考 , 就会 刺 激 学 生的探 究欲 望 , 发他 们 研 激 读 的 兴趣。 通过恰 当的提 问, 师明确展 示 了自 己的教 学 教
二、 怎样做 到 阅读教 学 中提 问的艺术 化 1 问题具 有针 对性 。射箭 打靶 , 置 问题 也 要切 准要 . 设
就 不学” 。这 必 然导致 我们 大部 分教 师把语 文 学科教 学 的
害。 堂提 问要 根据本 课教 学 目标 , 课 重点难 点。 以教学 重点 难点 为方 向 , 设计 问题 要直 奔主题 , 干脆 利 落。 学唐代 文 教 学家 柳 宗元 《 石 潭记》 提 问“ 篁竹 , 小 时, 隔 闻水 声 , 鸣佩 如
人担 忧。 当前 , 中语 文教 学 的根本 弊端表 现 为教 师是“ 初 考
什 么就教什 么, 不考 就 不教” 学 生则“ , 考什 么学 什 么 , 考 不
目的 , 凭此有 效地 控制课 堂进程 ; 问题解 决 的过程 中, 学生
自主地 思考 、 品味、 感悟 , 为学 习的主 人。 成
方法。 因此 可 以说 , 问不 只是 一种教 学 方法 , 是 一 门较 提 更
语 十则》 的导语 , 这样 设计 的 :火之光 , 亮世 间 的道 我是 “ 照 路; 思想 之光 , 照亮人 的精神 世界 。 能 谁是 世 界上 最伟 大的
善问者如攻坚木--例说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 一文 , 讲 开头一段时 , 为启 发学 生 掌 握 遣 词 造 句在
表 达 思 想 感 情 上 的 功 能 .可 设 计 如 下 问 题 让 学 生 思
考: ① 文 章 开 头 摆 出 学 生 请 愿 的事 实 . 为何说 “ 只要略
有 知 觉 的 人就 都 知 道 ? ” . “ 略 有知 觉 ” 寓含 什 么 深 意 ? 起
第 二 问 是 延伸 . 第三 问是 深 化 . 从易到难 , 环环相扣 。 体
生: 藏经洞的? ( 生终于… 晤” 出) 师: 回 答 正确 。 不难 看 出 . 这 种 提 问对 学 生 是 无聊 的折 磨 . 是 无端 的摧残 . 是无知的作难 。 从“ 中国的” 到定格于 “ 藏 经 洞 的” , 有 什 么 思考 ? 有什 么 意 义 ? 有什么价值?
师: 中国的, 范 围 不太 大 了 吗 ? 生: 敦煌 的 。 ( 生缩小了范围)
师: 就 不 能再 小 点 吗 ? 生: 石窟的。 ( 生再缩小范围)
师: 还 能 再小 一 点 吗 ?
如何对待“ 死去” 的鲁 侍 萍 、 如 何 对待 “ 活着” 的鲁 侍 萍 、 如何对待“ 眼前” 的 鲁 侍 萍这 三 个 提 炼得 相 当精 美 的 小 问题 。 三 个 问题 设 计 得 也 很 有 逻 辑 性 。 第一 问是切人 ,
阅 读教 学 新 理 念 深 入课 堂 教 学 .阅读 教学 中 的提 问艺 术 的 研 究 的视 野 随 之 变得 非常 开 阔 .研 究 的 内容 也 十
分 丰富 , 研 究 的形 式 多姿 多 彩 。 因此 , 研 究 阅读 教 学 中 的 提 问艺术 , 对 于提 高课堂 教学 质量有 着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近年来 . 由 于语 文 课 堂 教 学改 革 的深 化 . 教 师们 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针对课堂上教师如何艺术地发问,如何使教师的提问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所提问题要有价值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一样。
所提问题要扣住本节课设定的目标以及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学习课文的突破点等,即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二、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情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设计提问的重要依据。
师生只有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所以,问题要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既要让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让学生觉得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
三、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设计问题除了要考虑问题的价值和学生的学情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尽可能激活学生的积累和经验;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中成长。
四、所提问题要曲直结合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曲问”就是拐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和高度。
五、所提问题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六、所提问题要有创新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支撑的。
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
浅谈幼儿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幼儿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技巧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幼儿天生好奇,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探索欲望。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之前,可以先向幼儿透露一点点故事情节,让他们猜猜会发生什么。
这样,幼儿就会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思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思考。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思考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后,可以问幼儿:“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
三、提问要适时,让幼儿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要适时,让幼儿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让幼儿在思考中逐渐领悟。
当幼儿回答问题时,我们要耐心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得到了认可。
四、提问要富有创意,激发幼儿想象力创意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投入。
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时,我们可以问幼儿:“如果你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展开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故事中,提高阅读兴趣。
五、提问要注重互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要注重互动,让幼儿积极参与。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后,可以问幼儿:“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什么?”或者“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在互动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提问要贴近生活,让幼儿产生共鸣贴近生活的提问可以让幼儿产生共鸣,提高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后,可以问幼儿:“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好朋友?你是怎么和朋友相处的?”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事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阜宁县沟墩中学赵夕丹主题词:阅读教学设问巧妙追问连续加强探究质疑互动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设疑解难、激疑促思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提问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性问题,主要指向“知识和能力”目标,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或“对”、“不对”。
一类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通常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系、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找准切入点,设问要巧妙。
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富有启发性或探究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力避肤浅琐碎的“是”或“不是”的“满堂问”现象,也要避免设问得过深,学生无从作答,因此,要讲究设问的巧妙。
在文本的关键处设问。
《药》中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和“可怜可怜”两句话?如何理解?在内容矛盾处设问。
《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有人认为表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而有人却认为这恰恰表现了项羽的“君子风度”,你认为如何?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
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的变化,他的态度也变来变去,但在这不断变化中,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在文本的重复处设问。
《纪念刘和珍君》中两次出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有何深刻用意?在课文的细节处设问。
《荷花淀》中水生嫂默默地吮吸着弄破的手指这一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在文本深刻蕴涵处设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作用?在学生不经意却又不可忽略处设问。
《老王》中“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一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字面背后深层含义处设问。
《拿来主义》中“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怎样理解这种进步?在文本总结概括处设问。
浅谈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艺术

出 ,作 者去 湖心 亭 看雪 , 为什 么和亭 中人 喝 了几 杯 酒就
( 崔冠
江苏省睢宁县庆安 中学
2 14 ) 2 2 6
21. O有 你 , 不 可 分 割 了 ” 。老 舍 先 生 的文 作 品 《 王 》 的 时 候 质 疑 :一 般 我 们 说 ,细 节 的 描 写 刻 画 老
笔者认 为语 文的阅读教 学采用 “ 质疑 问难 ”的教学 策 生命 中为什么如此重要 ?北平究竟有 哪些独特 的魅力让作
略 ,可 以提 高 学 生 的 阅读 内 驱 力 ,发 挥 学 生 的 潜 能 ,拓 展 者 魂 牵 梦 萦 ?作 者 对 故 乡 的 眷 恋 究 竟 到 了什 么程 度 ?作 者 学 生 的 思 维 , 让 学 生 在 有 指 导 的 实 践 中逐 渐 学 会 阅读 , 在 是 用 怎样 的 语 言 来 倾 诉 想 念 之 情 的 ? 应 该 说 , 学 生 的 质 疑 阅 读 过 程 中 掌 握 解 决 问题 的 基 本 方 法 ,在 提 高 阅读 能 力 的 涉 及 到 了 文 本 的重 点 和 难 点 。 身 处 异 乡 的作 者 听 说 北 平 遭 同 时 提 高 自身 的 综 合 素 质 , 为 学 生 的终 身 学 习 与 发 展 奠 定 遇 战 祸 , 心 急 如 焚 , 这 一 声 “ 北平 ” 的 呼 唤 包 含 了游 子 想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 学生会 自觉或不 自觉地关注身边的事 , 谈谈 自己的看
营造学习氛 围浓厚, 关系平等 民主的家庭环境 , 对于孩子的 成长有着不可估量 的作用 。 首先, 我们联手家长, 通过家长
会 , 长开 放 日, 家 家访 等 途径 向家 长 表 明家庭 建 设对 孩 子 的
法, 无形 中对 班 集体 建设 起 到 了促进 作 用 , 当然更 重要 的是
6 0
重要性 , 同时开展“ 同看书, 共进步” 的活动, 希望家长通过 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当然 , 美好的生活要靠大家
一
起 去 创造 , 利用 闲暇 时 间 , 携手 奔 向大 自然 , 受 幸福 的 感
生活 。 了这 丰 厚 的生 活体 验 作积 淀 , 有 学起 语 文来 , 信会 相
得心 应 手 。
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得到增强, 学生之 间关系融洽 , 更有一颗 敏感的心 , 事事议一议 , 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对待生活。
( ) 二 接触 社 会 , 悟 生活 感 在 媒 体 、 讯 极其 发达 的今 天 , 生 不 能 “ 耳不 闻窗 通 学 两 外 事 , 心 只读 圣 贤书 ” 一 。学 习语 文最 终 是 为生 活服 务 。学 生 从报 纸 、电视 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 到人 民的生 活 。社 会热 点 。如 以绍 兴 晚报 小 记者 的身份 采访 环 保 局 的叔 叔 :为什 么 新 昌江水 质 日益 下 降 , 屡屡 发 生鱼 死 水 中的现 象 , 随他 们 一起 取 水 跟
故 事 , 生们 如 饥似 渴 地 阅读着 , 多教 师在 实 践 中深切 体 学 许 会 到 学 习语 文 的方法 无 非是 两 条 : 是广泛 地 阅读 , 是经 一 二 常 地 接 触 生 活 。一 个 喜 欢读 书 的孩 子大 多是 品 学兼 优 的 , 热 爱 生活 的, 学起 语 文来 也 事半 功倍 。 三、 关注 生活 , 展语 文 学 习空 间 拓 吕淑 湘 先 生 曾说 : 文课跟 别 的课 有 点不 同, 生 随时 语 学 都 有 学 习语文 的机 会 。 生观察 生 活 , 学 关注 社 会 , 验人 生 , 体 本 身 就 是在 生 活 中学 习语 文 。这是 语 文教 学 生活 化 的 另一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根 据 不 同 文体 要 求 设 计 问题
阅读 教 学 中设 计 问题 , 应 当 突 出文 体 特 征 。 通 过 教 材 这个 “ 例 的问 题 应 当 由易 到 难 . 由简 到 繁 , 由浅 入 深 , 层 层 递 进 。 这 样 做 的
以引 导 学 生 的思 维 也 随 之 攀 登并 向纵 深 处 发 展 。我 在 上 文, 要 引 导 学 生 把 握 记 叙 的要 素 和顺 序 . 对 较 复 杂 的 记 叙 的 要 素 渐 推 进 ,
和顺序 , 内容 上 要 注 意 引导 学 生 选 材 和剪 裁 , 结 构 上要 注 意 条 理 《 变 色龙 》 就 设 计 出这 样 的 台 阶式 问 题 , 要求 这生思考 : ① 奥 楚 蔑
途径, 获得 知识 和 智 慧 , 养 成 善 于思 考 的 习惯 和 能力 。 本 文 就 教 师 小 学 生 对 问 题 的辨 识 大 多停 留 于 直 观 和 单 一 ,只 见 树 木 不 见森
如 何 驾驭 课 堂提 问 , 从 教 材 因素 、 学 生 因素 和 教 师 自身 因 素 三 个 林 。 反 映在 对 课 文 的 了解 、 掌 握 和理 解 上 , 就 是 不 善 于 有 机 地联 系
【 摘要】 课 堂提 问是 常 用的 启 发 学 生 思 考 问题 , 培 养 学生 思 维 他们 的知 识 水 平 , 产 生 疑 问 是很 自然 的 。 同时 , 提 问 也 要 注 意 不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因此,我认为阅读的指导思想不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且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基于以上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教师自我入手,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和策略,阅读教学中要讲究提问的艺术,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曲折性、创新性,能化难为易,化大为小,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懂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而在现实中,教师的提问往往有以下一些误区: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越能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可见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那么, 教师应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艺术地设计问题呢?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
假如只是单纯的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
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
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
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提问,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
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
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六)问题的提出,要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总之,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艺术性直接关系到教学面标能否落实和学生阅读水平能否得以提高。
因此,教师要“善教”就必须先学会“善问”。
阅读教学中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方延山
永宁县望远中学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