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张家口农历与节假日习俗

古代中国的张家口农历与节假日习俗

古代中国的张家口农历与节假日习俗张家口,古称“蔚州”,位于河北省北部,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张家口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农历和节假日习俗是张家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张家口的农历起源与演变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在张家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张家口的先民就开始使用月亮作为时间单位,形成了最早的农历。

而在唐朝时期,张家口农历的使用已成为一种广泛的风俗习惯。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口的农历逐渐演变为以太阳历为基础,结合农事活动和节气变化而制定的农历系统。

在张家口,农历的推行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也对节日庆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张家口的中秋节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祭祖等。

另外,张家口的春节也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吉祥活动,如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

二、张家口的节日习俗1.中秋节中秋节是张家口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玩灯笼等。

其中,玩灯笼是一项具有特色的活动。

张家口的灯笼形状多样,有龙形、猪形、兔形、狮形等。

此外,张家口还有一种叫做“摆月盘”的习俗,是在中秋节当晚,人们会将月饼、水果、糖果等放到一个圆形的盘子中,象征团圆和美满的家庭生活。

2.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张家口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春节期间,张家口的街道和庙会非常热闹。

人们会打扫房屋,贴上吉祥的对联,吃年夜饭,拜年等。

此外,张家口的春节庙会也非常有特色。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汤圆、糖葫芦等。

同时,庙会也会有许多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杂耍、唱戏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张家口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去祭祖墓,慰问亲友。

另外,清明节还有踏青赏花的习俗。

在张家口,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也会推出一些清明节活动,如拍桃花、赏河畔柳等。

张家口的饮食文化

张家口的饮食文化

张家口的饮食文化一、张家口饮食文化概述(一)面食为主的家常饭菜张家口人的食俗与地理、气候有关。

俗话说:“张家口有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

”其中两件是食物。

张家口坝上地区地广天寒,莜麦是高寒作物,适应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具有抗寒、抗旱、耐瘠能力。

在较少的水肥条件下,可以制造出较多的营养物质,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

莜面好吃养人耐饿。

民间有句顺口溜说:“30里莜面,40里糕,10里荞面饿断腰。

”就是说吃顿莜面顶事,能走30里不饿。

塞北的农民把莜面当作一宝,人们凭着莜面在体内转化的热量,抗击严寒,放牧牛羊,劳作田间。

张家口人吃莜面讲究三熟,首先把淘净的莜麦粒放到大锅里炒熟,再磨成面。

和莜面时用开水冲熟,推出的莜面窝子要蒸熟。

经过三熟,莜面就会散生出一种浓郁诱人的馨香。

莜面窝窝张家口人做莜面的方法很多,除了把莜面放在磁砖上推成软悠悠、筋颤颤的精薄窝子外,还能搓条儿、挤鱼儿、压饸、捏猫耳朵、打拿糕等,这几种蒸食需配菜食,一般配上熬菜吃,最佳是羊肉口蘑汤。

用筷子夹起一个窝子往汤中一蘸,那真是别具风味。

莜面还能放点葱花咸盐炒,放点油糖炒炒面,用胡萝卜馅蒸饺子,烙莜面饼,做莜面囤囤、生下鱼、伙伙饭等多种食法。

莜面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具有控制Ⅱ型糖尿病的功能和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

还有减肥和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

张家口的第二件宝是山药(马铃薯),既可炒丝、焖块、拔丝、炸片和熬菜,还能做很多面食。

把山药焖熟后去皮捣烂揉合上莜面可做山药烙饼、山药鱼儿、山药丸子、山药丝子、山药磨擦擦、水晶饺子,还有山药筋筋、山药凉粉、漏鱼等。

历史上张家口人基本上是种什么吃什么。

坝下人主食多以谷、黍、豆、高粱、玉米为原料做成饭食,“早晨粥,中午糕,晚上糊糊煮山药”是人们的家常便饭。

坝下大部分地方都能种谷子,品种多数较好,因而加工后的小米也可口。

但好中选优,还是蔚县的小米为上乘。

这里生产的小米粒大、色黄、味香、黏性大,营养丰富。

张家口非物质文化

张家口非物质文化

河北 · 张家口口梆子梆子腔,尽管流入张家口的年代很早,但是,以口梆子闻名于剧坛,却是在清末民初之际。

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当时出现了一批以侯俊山(老十三旦)为代表的张家口籍的著名梆子演员。

他们不仅在张垣一带名声赫赫,成为一支劲旅,就连京城戏坛也被他们所轰动。

于是,人们使以地名(口字)来称呼他们所演唱的梆子戏。

口梆子就此在梆子声腔史上留下它的印迹。

一些戏曲史家认为“口梆子”是由“北路梆子蜕变而来”,也有人认为“口梆子”就是山西的“中路梆子”。

(均见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那么, “口梆子”到底是什么剧种呢?本文就侯俊山等一批艺人和当时艺坛活动情况为依据,谈谈看法。

一周贻白先生认为“有名旦色侯俊山(十三旦)系洪洞(原系晋南平阳府)人,最初也唱的是蒲州梆子,后来改唱北路梆子,在张家口落户,到了北京,便掺合口梆子的唱法而唱京梆子……”(《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第466页)至于侯俊山是否最初唱的是蒲州梆子,本节暂且不论,有待后文涉及。

说“侯俊山(十三旦)系洪洞(原系晋南平阳府)人”,也与实不符。

从诸多史料看,侯俊山的祖辈就早己在张家口万全县东红庙村落户。

其落户的确切年代,由于侯家的家族宗谐以及坟地的明堂,墓志均被毁灭,已无法考证。

但是,据村里侯姓老人们说:东红庙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而侯家早就祖居在此。

据村里三玄庙碑文记载,此庙是明代正德四年重修。

证明起码在明正德之前就已有此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里的侯天赐老人讲:“我们侯家,历代搬迁到外面立户的不算,仅本村就有二十六七户人家。

侯老板(指侯俊山)和我是同辈,从我们这辈往上数,我能记清的就有良、本、世、天四辈。

‘良’字是我们太爷辈,‘本’字是我们爷爷辈,‘世’字是我们的父辈。

听我们老人讲,侯老板的父亲叫侯世昌,小名(乳名)来宝,因家境贫寒,在村里给人家放羊,打短工兼埋死人。

娶的是河南(洋河南)两旗屯的老婆,老婆长年领着孩子住娘家。

”又据侯登运老人讲: “我们侯家,何时到此,我不清楚。

张家口十大名吃是什么?

张家口十大名吃是什么?

张家口十大名吃是什么?张家口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这里游玩,当然既然要游玩,就免不了要吃喝玩乐,张家口有非常多的美食,可以说每一地方的美食都是不一样的,它代表了那一个地方的风俗,味道当然是很美味的,那么张家口十大名吃是什么?张家口十大名吃是什么1.圪渣饼,是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的著名传统特色小吃之一,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圪渣饼选料精良,工艺考究,制作原料主要有优质面粉、白砂糖、胡麻油、水等。

制作时,先用面粉、糖、油擦成酥,再以大部分面粉加水和面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擀薄抹上酥,反复擀制成形,最后放在烤箱里烤制而成。

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风味。

2.马市口一窝丝饼,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著名传统特色小吃之一,起源于渡口堡乡马市口村。

马市口一窝丝饼制作精细,做工考究,在选料、水温、和面、切面、拉面及时间火候上都很有讲究。

制作时,用上等白面、麻油为主要原料,做成三尺长的拉面,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再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即可。

食之香气扑鼻,美味可口。

3.阳原黄糕,是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的著名特色小吃之一。

阳原黄糕是用黍子去皮,磨成面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制作时,需用温水和面,水放的不要太多,收得住面即可。

然后将面散开来放在笼屉上,旺火蒸大约十五分钟出锅,盛在一个大盆里,趁热来回揉面。

揉好后,可在表面抹一层麻油。

吃时,可用铲子铲一块,和着莱一起吃;也可包上红糖或豆馅,油炸食用。

4.怀安城豆腐皮,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著名传统特色小吃之一,与柴沟堡熏肉、马市口一窝丝饼并称怀安三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怀安城豆腐皮是以黄豆为原料,经选料、泡豆、磨浆、烧坯、滤渣、点浆、舀皮、压皮、扯皮、煮皮等工序精制而成。

用豆腐皮可以做成各种冷、热、荤、素菜,也可以卷大葱蘸酱食用。

吃起来醇香爽口,以薄、鲜、柔、韧、适口性好而著名。

5.莜面,张家口传统面食,深受当地人喜爱。

6.熏肉,张家口特色美食,皮烂肉嫩、鲜香满口。

张家口民俗作文素材

张家口民俗作文素材

全羊宴(烤全羊)全羊宴又叫烤全羊是蒙古族最古老而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只在接待高级贵宾时摆设。

蒙古人吃整羊的传统主要是取其完整、齐全之意,表示为对客人全心全意。

品尝时,将全羊大致分割开后,要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表示吉祥如意,在羊头上还要涂上羊油,长者将用羊油敬天地,接下来是敬酒三巡。

蒙古民族将酒看做是表达对客人敬重爱戴的佳品,酒杯放在圣洁的哈达之上。

如果您确实不能喝酒,三巡酒稍饮一些即可,如推推让让,会被认为是见外,或是对主人看不起,尤其不能氢酒泼在地上,会被认为对主人不尊敬。

手把肉手把肉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其作法是将带骨头的羊肉切成若干大块,放入锅中,加水,用旺火煮至无色即可捞出,不加任何调料,用手拿着吃或用蒙古刀剔着吃,肉质十分鲜嫩。

当然,这是属于传统的吃法,现在的吃法是适当的加入一些调料,类似我们汉人常吃的炖排骨。

勒勒车“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运输工具,它是适应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制造出来的。

“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的名字由此得来。

勒勒车的特点是车身小,车轮较大,直径可达1.4米左右,相当于人的大半身的高度,车体多是由桦木制成的,重量百余斤,非常轻便,而载生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金。

高大的车轮适于在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

草原上行驶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深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高大的车轮正是跨越这些障碍的最佳选择。

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驶迅速,被称为“草上飞”,直到如今尽管草原都通了汽车,在广大的牧区,勒勒车仍在保留和使用。

敖包关于“敖包”的起源说法甚多:一说是蒙古牧民常年游牧在外,人死后就地用石块埋葬祭奠;二说是牧民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用石块堆积来作为识别方向的路标;三说是为了祭奠那些光荣牺牲蒙古勇士,在他们战死的地方就用石块祭奠,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还有学者认为“敖包”是表示蒙古族的势力范围,用来警示其他入侵的民族。

张家口市地方民间舞种类及特征

张家口市地方民间舞种类及特征

张家口市地方民间舞种类及特征张家口地域文化浓厚,诞生了很多地域色彩浓厚的民间舞蹈,总结起来主要有阁类舞蹈、棍类舞蹈、鼓类舞蹈、秧歌类舞蹈、戏曲类舞蹈、歌舞类舞蹈六大舞蹈种类,并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阁类舞蹈“阁”为高木架子的意思,张家口的阁类舞蹈主要有背阁、抬阁和扛阁。

(一)背阁特征背阁木架下面由大人背着捆紧,上面绑着一名站立的儿童,长裙重彩,扮演各类角色。

背阁分两类:上面站立1名儿童的叫“单背阁”(单架)。

上面并列站立2名儿童的叫“双背阁”(双架)。

表演一般为四到八架,两架一组。

早期背阁表演为十三架,包括十二架单架和一架双架,后来发展到二十四架单架,两架双架。

(二)抬阁特征抬阁是一个桌子状的架子,桌面下面装4根桌腿,外面用帷幔遮住,用于停放时支撑桌面。

桌面上面装一个“方阁”,或用道具布景,方阁中或布景中有两、三个小演员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

阁底盘两边绑着两根长约5米的抬杆,由抬阁者抬着游行表演。

现在的抬阁底盘下面多装有滑轮,代替抬阁者,或干脆把机车改装成抬阁。

(三)扛阁特征扛阁由一个凳面状的木板,一端下面安一条短腿,另一端下面安一个长腿,长腿外端凳面上面装有立柱,柱上绑一个小孩表演。

扛阁者扛着凳面,把站着儿童一端担在肩膀上,凳子下面的长腿正好卡在胸前捆住,伸出一支手臂扶着离肩膀较远的短腿,使凳面保持平衡。

表演者站成一列,扛阁者左右转变方向,上面的儿童随节奏扭动摇摆。

二、棍类舞蹈在张家口地区有一种叫打花棍和一种叫打棍的舞蹈,都是以武术为根底进行表演的。

(一)打花棍特征花棍长度1米,直径3厘米。

优质木条刮去外皮漆上不同颜色环形条纹,两端系上彩带和铃铛即为花棍。

打花棍表演形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原始打花棍:表演时采用独特的鼓点节奏,演绎固定的套路、阵法,追求气质磅礴、振奋人心的场面。

一种是现代花棍舞:借鉴霸王鞭诸多元素,以花棍击打头、肩、背、臂、腿、足等身体部位。

(二)打棍特征打棍的道具有三种。

穗子棍:棍长五尺左右,棍上端有一铁环,铁环上连接着一节约六寸长的短棒;齐眉棍:一条直棍,长度为表演者从脚到眉的高度;短棍:棍长三尺,左、右手各持一根。

张家口习俗作文

张家口习俗作文

张家口习俗作文张家口,这座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习俗,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生活的色彩和韵味。

在张家口,过年可是一件大事。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那种忙碌劲儿,带着满心的欢喜和期待。

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年货,这可不像在超市里随便买买那么简单。

比如说灌香肠,那绝对是个技术活。

大人们会精心挑选上好的猪肉,肥瘦相间,然后细细地切成小块。

接着,把各种调料放进去,用手不停地搅拌,直到肉和调料完全融合,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再把它们一点点地塞进肠衣里,一节一节地系好。

这时候,孩子们总是围在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时不时地偷偷用手抹一点调料尝尝,然后被大人笑着打手。

除了灌香肠,蒸年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做年糕的面得是黍子面,先用开水烫一下,然后不停地揉啊揉,直到面团变得光滑有弹性。

接着,把面团分成小块,拍成饼状,中间放上甜甜的红枣。

上蒸笼一蒸,那香甜的味道能飘出好远好远。

刚出锅的年糕热气腾腾,咬上一口,软糯香甜,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

大人们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水果等供品,恭恭敬敬地磕头,希望灶王爷能在天上多说些好话,保佑一家人来年平安顺遂。

孩子们可不管这些,他们只关心那些甜甜的糖果,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抓上一把塞嘴里。

等到了除夕,那更是热闹非凡。

一大早,人们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的春联和灯笼把整个城市都装点得喜气洋洋。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炖鸡、炖鱼、红烧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拿着压岁钱,跑到街上放烟花。

那烟花在空中绽放,照亮了孩子们兴奋的脸庞。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去给长辈们拜年。

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然后互相作揖、磕头,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红包,祝福他们新的一年健康成长。

这一天,大家都不干活,就是走亲访友,到处都是拜年的人群,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张家口文化的特点

张家口文化的特点

张家口文化的特点张家口文化的特点一、慷慨悲歌与粗犷豪放相交融。

张家口地域文化属于以燕赵文化和三晋文化为主,兼容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复合。

历史地理的条件决定了张家口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色。

张家口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频繁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游牧族相互融合的后代,因而许多民俗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痕迹。

政权的更迭、战争的频繁又带来了大量流离失所的流民和从各地迁徙来的移民,自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习俗,从而丰富了张家口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

张家口在历史上有过声名显赫的繁盛时代,作为北方重镇、塞外商埠和京师锁钥的张家口曾目睹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

三、教化淳厚,质朴不矫饰。

张家口一带山干水瘦,雨少高寒,与华北平原和中原以及江南比,是个贫穷的地方。

一:地域文化张家口地域文化也可以说是山的文化、仁者文化。

张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历史,历为北方各民族杂居之地。

张家口市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在张家口市的阳原"泥河湾遗址",发掘出大量石器、哺乳类化石、鱼化石、爬行类化石和软体化石等,据专家考证距今有200-300万年。

明清时期,张家口商贸兴盛。

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并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

那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

“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平均银高达15000万两。

张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成了誉满中外的“皮都”。

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羔”,“口皮”驰名国际市场。

一条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铁路. 京张铁路新中国的第一座水库. 官厅水库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先后视察了官厅水库。

二:红色革命文化新时代下的抗日时期革命文化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召开西北农工兵代表大会旧址,大革命时期察哈尔农民协会旧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纪念塔,周恩来、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张家口工作战斗过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以及察哈尔烈士陵园、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民风民俗
发布时间:2013-5-6信息来源:中国旅游信息网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流行于河北,约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及旋乐器,演奏曲目大多来自民歌和戏曲唱腔,故名吹歌.演奏这种吹打乐器的班社团组织则称为吹歌会.
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以丝选.在加一种打击乐器;另一种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吹歌通常是在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场合演奏,年节时一为民间歌舞伴奏.
河北吹歌分冀南吹歌和冀东吹歌和冀中吹歌.冀南吹歌以永年吹歌最具代表性。

永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

永年吹歌队遍布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其吹奏的乐曲异常丰富,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三类。

以《刘备过江》为代表的大套曲、以《唐帝三载曲》为代表的小套曲、以《将军令》为代表的杂牌曲,具有热烈火爆、质朴粗扩、温柔细眺的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冀南吹歌的主奏乐器是唢呐,配以笛子、打击乐等。

在冀中,吹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定州吹歌。

据说苏东坡任定州知府时,曾为农民插秧时所唱的田歌小曲填词正曲,所以后人有“苏吹歌”、“苏秧歌”之说。

定州吹歌的特点是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唢呐、笙、笛、板胡等为伴奏乐器。

演奏的以反映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打枣》、《放驴》、《豆叶黄》等最富有乡情、乡音、乡韵的风味。

演奏时情绪热烈,讲究音色和韵味儿之美。

其中,“咔戏”是个绝活儿,它用管子、唢呐吹奏一段乐曲之后,放下手中的乐器,嘴里继续发出奇妙的音响,不仅能模仿河北梆子《大登殿》、豫剧《朝阳沟》等戏曲唱腔,还能学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令观众拍手叫绝。

它的秘密是演奏者舌下含个很小的金属片,可发出奇妙的音响。

冀东吹歌,音色甜美、淳厚、娓娓动听。

在冀东一带被誉为花吹之最的是唢呐演奏家陆云起(绰号陆铁嘴)。

《花吹》是以长杆大唢呐为主奏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冀东吹歌中独有的。

陆云起高超的演奏艺术,娴熟的表演技巧,把长杆唢呐的音色控制得极为纯净、甜实。

尤其是花吹中的连续三次拔节、摘碗、反手、倒手,剜、点、扭、转等演奏技艺绝妙异常,令人赞不绝口。

据说冀东一带的农民每逢佳节,只要从电视机或收音机里收听到陆云起吹奏的《柳青娘》、《满堂红》等乐曲,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情不目禁地扭起地秧歌。

丝弦戏
丝弦,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曾经出现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杂剧作家。

后来真定改名为正定,又成为河北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的摇篮和发展中心。

康熙年间,丝弦戏在束鹿就已遍于闾里,乾隆年间,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献艺。

丝弦戏流行地域东至河北省的献县、高阳、保定,南至邢台、沙河、广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浑源、灵丘,西至和顺、昔阳、平定。

丝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式变化系统,因此,她是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

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

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

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

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

丝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

此外,还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丝弦剧著名演员有驰名太行山麓的“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

还有著名花脸朱永米,著名须生张永甲和王永春,著名青衣花旦杜雷有等。

解放前丝弦戏濒临绝境,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扶植下,传统剧目和音乐得到了抢救、发展与革新,从而获得了新生。

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

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

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

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

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

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

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

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

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

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

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

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

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

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

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

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

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

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

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

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