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合集下载

原发性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王承胜;薛蕴菁;黄新明;段青【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年(卷),期】2017(44)4【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分析5例原发性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和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

结果 5例患者中,2例多发病灶X线平片显示为广泛多发骨质破坏。

3例单发病灶均为长骨偏心性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软组织肿块。

3例行CT平扫的患者中,1例位于骶骨及髂骨病灶可见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破坏中断。

2例呈单发局限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其内密度不均。

2例行MR检查的患者中,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结论原发性骨血管外皮细胞瘤多发生于骨盆和下肢长骨,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软组织肿块可有或无,无骨膜反应。

影像学表现虽无明显特征,但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治疗措施的制定和疗效的评价。

【总页数】5页(P276-280)【关键词】骨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磁共振成像【作者】王承胜;薛蕴菁;黄新明;段青【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R738.1【相关文献】1.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相结合对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J], 韩云;张跃2.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CT影像学表现 [J], 许新堂;顾艳;王江涛;苗重昌;周胜利3.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J], 林建煌;蔡晓娟;何彬娟4.骨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J], 韩鹏;马晓文5.原发性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及临床分析 [J], 梁贵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方案主要是手术切除与放射治疗。
病理
• 部位、数量和大小:以硬脑膜为基底,常起源于 镰或幕。最常见于枕部,往跨横窦。脑室也是好 发位之一几乎都孤立性病变。肿瘤相对较大,直 径可达10cm 。
• 大体病理:多质地较韧,一般包膜完整,切面呈 灰白、褐或红色。 SFT为实性、分叶且相对清晰 的肿瘤。HPC 富含血管,瘤内出血常见。
• 随着病例数的增加以及分子理学进展,二者被证明均为相同 突变诱发的间叶组织来源实体肿瘤,大多数 SFT/HPC SFT/HPC 在12q13 12q13 处有基因 组反转,这导致 NAB2 和STAT6基因的融合。
概述
• SFT/HPC相对罕见,但却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非脑膜内 皮间充质肿瘤。
• 临床上,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可达2∶1,可发生 于任何年龄,成年人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 状为头痛,主要表现为肿瘤局部压迫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鉴别诊断
• 脑膜瘤。 • 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 脑膜淋巴瘤。 • 脑膜转移瘤。
谢谢
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 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提出了 中枢神经系统孤 立性纤 维性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SFT/HPC)这样一个 新的诊断, 2021 年 新分类统一简称为孤立性纤维肿瘤 (与软组织病理诊断保持一致)。
• SFT和 HPC由于预后的巨大差异,长期被视为是两种截然不 同肿瘤。
影像表现
• 主要与脑膜瘤鉴别(约70%术前误诊为脑膜瘤)。
• 形态:SFT/HPC大多外形不规则,可呈分叶状,可见蘑菇状结节, Ⅱ~Ⅲ级肿瘤大多有明显分叶或波浪状分叶;脑膜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见分叶状。
• 坏死、囊变、钙化:SFT/HPC生长迅速,导致局部缺血出现坏死、囊 变,且少或无钙化,MRI上可见肿瘤内部的混杂信号;MR -T2WI上病 灶内低信号,阴阳征,脑膜瘤坏死、囊变较少,常见钙化,MRI上信号 较均匀。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廉姗姗; 王德玲; 谢传淼; 杨雅迪【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作者】廉姗姗; 王德玲; 谢传淼; 杨雅迪【作者单位】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广东广州 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 R445.3; R739.4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是一种极少见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的中间性肿瘤,理论上,HPC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最多见于四肢、皮肤及腹膜后软组织,但出现于实质脏器及特殊部位者极为少见,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

笔者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颅内、鼻窦及肺的9例HPC,探讨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HPC患者,男5例,女4例,发病年龄31~73岁,平均(42.4±12.8)岁。

其中位于颅内者6例,鼻窦1例,肺部2例。

其中6例行MR检查,3例行CT检查,均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

1.2 仪器与方法 CT扫描采用Philips16排螺旋CT或Toshiba64排螺旋CT机,层厚5mm,矩阵256×256,对比剂为碘海醇(1.5ml/kg体质量)。

MR扫描采用GE Signa Excite II 1.5T超导型MR仪,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SE T1W平扫和轴位FSE T2W平扫,静脉团注钆喷酸葡胺(0.25ml/kg体质量)后行T1W序列增强扫描。

2.1 发病部位颅内6例HPC均位于颅内脑外近硬脑膜处,幕上4例(前颅底、左额部、顶枕部大脑镰旁、左枕部各1例),幕下2例(小脑幕处各1例);鼻窦1例位于右侧筛窦;肺2例,分别位于左肺上叶及左肺下叶。

2.2 影像学表现 6例颅内HPC均行MR扫描,均为单发,长径平均为(61.5±19.8)mm。

【资料】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汇编

【资料】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汇编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 现
误诊为血管瘤
误诊为脑膜瘤
颅内血管外皮瘤/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
(Meningeal He以前归类于脑膜瘤,1993年WHO分类将其从脑膜瘤 中划分出来
2000年WHO将其归类为中枢神经间叶的非脑膜上皮 肿瘤,列入脑膜间叶组织肿瘤,属于WHO II级
2. 颅内HPC分叶征较多见,可跨叶生长 3. 邻近骨质可出现溶骨性破坏,脑膜瘤出现骨质增生 4. HPC可出现颅外转移 5. HPC钙化少见,脑膜瘤相对多见一些 6. HPC虽有脑膜尾征,但与脑膜以窄基底相连 7. MRS、 PWI??
治疗与预后
与脑膜瘤相比,血管外膜细胞瘤发生率较低,复发率高,易颅外转移 ,主要转移部位为肝、骨、肺等,属恶性肿瘤。
文献所报道的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为13% ~55%,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骨 、肺脏和肝脏,转移的平均时间一般发生在第1次治疗后8年左右,时间最 常的可达到22年
目前对于术后远处转移的处理仍然是尽可能的切除病变, 术后辅助以放 射治疗,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化学药物治疗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化学 药物治疗对于控制肿瘤的效果差。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M-HPC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脑膜肿瘤的2.4% 多发生于成人,男性稍多女性,年龄范围30-50岁,
常比脑膜瘤稍年轻。
M-HPC 病理
大体病理:边界清楚的分叶状的肿块,外表光滑,质 脆软,呈紫红色,如合并出血则夹杂有褐色。
光学显微镜下:肿瘤大多为实性,肿瘤组织内血管丰 富,血管壁较薄,血管腔呈鹿角状或分叉状,管腔内 被覆1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其外侧即为肿瘤细胞。肿 瘤细胞呈椭圆形、多角形或梭形,排列成小叶状或松 散的非典型漩涡状形态,没有脑膜瘤常见的砂粒小体 ,更没有脑膜瘤细胞紧密排列的典型漩涡状形态 。

十二指肠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十二指肠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十二指肠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苗来生
【期刊名称】《医学新知杂志》
【年(卷),期】2002(012)002
【摘要】@@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发生在十二指肠的HPC,至今国内外的文献报告很少.熟悉其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并在十二指肠肿瘤的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
【总页数】2页(P62,83)
【作者】苗来生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同第三医院影像科,大同,037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相结合对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J], 韩云;张跃
2.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CT影像学表现 [J], 许新堂;顾艳;王江涛;苗重昌;周胜利
3.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J], 林建煌;蔡晓娟;何彬娟
4.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J], 张婧;周俊林;董驰
5.原发性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J], 王承胜;薛蕴菁;黄新明;段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脑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

颅脑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2, Vol.20, No.05 Total No.151o n o n M R I I m a g i n g 【通讯作者】郑小建·23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5月 第20卷 第05期 总第151期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参数: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600ms,回波时间(TE)25ms,层厚6mm。

T2WI序列参数,TR/TE为4000ms/101ms,层厚6mm。

DWI 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6层,TR/TE为3100ms/100ms,层厚6mm,FOV为40cm×20cm。

FLAIR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22层,TR/TE为5500ms/110ms,层厚6mm,FOV为24cm×24cm。

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Gd-DTPA试剂,注射剂量0.1mmol/kg,流速3mL/s。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放射科诊断组医师对获取的MRI图像结果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分析肿瘤位置、大小、形态、有无坏死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影像学特征,在阅片过程中意见出现分歧时共同讨论后决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及形态 肿瘤发病部位:颅底7例,矢状窦5例,大脑镰旁3例,小脑幕4例,额叶5例。

肿瘤直径大小: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3.4cm,平均直径5.1cm。

肿瘤形态:分叶状11例,不规则形8例,椭圆形3例,扁圆形3例。

2.2 大体病理和显微观察结果 2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可见肿块边界清楚,外表光滑,质硬,20例有明显包膜;其中分叶状16例,椭圆形和类圆形各2例,其余4例边界模糊,呈分叶状,包膜不完整。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课件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课件
随访病例
2014.06.27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1
血管外皮细胞瘤
• 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少见,既往将其归于 脑膜瘤,但后来研究表明,它并不是来源于脑膜上皮细 胞,而是来源于脑膜间质毛细血管的外皮细胞。
• 1993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于脑膜间质,非 脑膜上皮细胞肿瘤。
1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15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9
• DWI:脑膜瘤较HPC在DWI上更易呈高或略高信号。 ➢由于HPC坏死囊变多见,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高,且内部含有相对
更丰富血管,故DWI多为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脑膜瘤细胞以紧密排列的漩涡状生长形态存在,少有坏死,致
使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降低,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广基底连接,多数与脑膜以窄基底连接,后者可能由于 肿瘤生长时间短而又生长体积较大。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4
影像表现
• CT:平扫稍高或等密度,多数界清,肿瘤囊变坏死较常见,但 一般没有钙化。
• 肿瘤邻近颅骨引起骨质破坏。
• 增强扫描均质明显强化;若有囊变坏死可不均质。部分病例可 见脑膜尾征。
• MR:T1WI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
• 肿瘤周围水肿较轻微或无水肿。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5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6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7
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鉴别:
• 脑膜瘤中年女性多见,HPC以年轻男性多见。 • 典型脑膜瘤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分叶少见;HPC多呈不规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祝跃明1 金中高1 姚振威2 周林江2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和MRI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CT和MRI表现,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结果 6例病灶分布较为分散,呈圆形或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3例,最小为4.1cm ×4.3cm×2.2cm,最大病灶呈类圆形,约7.1cm直径。

CT呈高密度2例,低密度1例。

MRI上T1WI低信号4例、等信号2例,T2WI上呈等信号2例、不均匀高信号4例。

病灶内见出血2例、出现坏死囊变2例,见血管流空现象5例、脑膜尾征2例、周围见轻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3例,重度水肿2例。

CT和MRI增强后均强化显著,其中不均匀强化4例,较均匀强化2例。

颅骨骨质破坏1例,呈虫蚀状改变。

肿瘤均有较明显占位效应。

进行了MRV、MRA成像各1例,能显示肿瘤所致之周围血管及静脉窦之改变。

结论 颅内HPC与脑膜瘤的鉴别较为困难,CT和MRI结合有助于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MRA和MRV能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情况,对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有帮助。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颅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7.41;R814.42;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3070(2007)0120058202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类少见的、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性肿瘤,颅内HPC极为少见,常误诊为脑膜瘤,本文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分析其临床及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颅内HPC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病例性别年龄(岁)部位临床症状1男24右颞头痛伴记忆力下降半年余2男33右枕头痛1年,左侧视力下降3月3男49左颞反复头痛2年,加剧2月余,伴有恶心呕吐4男65额部头痛头胀1年半,出现双侧肌力下降1月5女28左枕头痛3月,视力明显下降1月6女49额反复头痛3年,近来加剧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3例具备CT平扫及增强资料(CT检查机型不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脑膜瘤中年女性多见,HPC以年轻男性多见。
• 典型脑膜瘤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分叶少见;HPC多呈不规
则分叶状。
• 脑膜瘤可钙化;HPC通常不钙化。所以类似脑膜瘤表现的颅内肿
瘤有钙化应考虑脑膜瘤。
• 脑膜瘤引起颅骨改变为增生硬化;HPC邻近骨质多为破坏性改变。
• 脑膜瘤易见脑膜尾征,多以宽基底பைடு நூலகம்脑膜相连;HPC脑膜尾征相 对较少、近半数与脑膜呈窄基底相连。
影像表现
• CT:平扫稍高或等密度,多数界清,肿瘤囊变坏死较常见,但 一般没有钙化。 • 肿瘤邻近颅骨引起骨质破坏。 • 增强扫描均质明显强化;若有囊变坏死可不均质。部分病例可 见脑膜尾征。 • MR:T1WI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 • 肿瘤周围水肿较轻微或无水肿。
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鉴别:
• 增强扫描HPC强化程度和强化持续时间均较脑膜瘤更显著,瘤内
更易见血管流空信号,这与HPC内有大量血管、血供(同时接受 来自颈内、外动脉供血)。
• DWI:脑膜瘤较HPC在DWI上更易呈高或略高信号。 由于HPC坏死囊变多见,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高,且内部含有相对
更丰富血管,故DWI多为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随访病例
2014.06.27
血管外皮细胞瘤
• 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少见,既往将其归
于脑膜瘤,但后来研究表明,它并不是来源于脑膜上皮
细胞,而是来源于脑膜间质毛细血管的外皮细胞。
• 1993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于脑膜间质, 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多为单发病变。 • 临床上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多见,平均年龄为45 岁。
• 男性多于女性。
• 病程长短不一,数月到数年,通常较脑膜瘤病程短。
• HPC好发于颅底、矢状窦或大脑镰旁、小脑幕等硬脑膜 或静脉窦附近。 • 肿瘤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少数呈椭圆形或扁圆形。
• 多数具有脑外肿瘤特点,与脑膜或大脑镰和小脑幕可有
广基底连接,多数与脑膜以窄基底连接,后者可能由于
肿瘤生长时间短而又生长体积较大。
谢谢~~
脑膜瘤细胞以紧密排列的漩涡状生长形态存在,少有坏死,致 使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降低,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
小结
• 年轻男性好发 • 不规则分叶,有明显占位效应,脑外病变 • 多数与脑膜呈窄基底连接,也可宽基底 • 多囊变坏死,少钙化 • DWI呈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 可引起邻近颅骨破坏
•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