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

合集下载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其它类型: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硬化 型,肝纤维板层癌,血管肉瘤少见或罕见。
混合型肝癌表现与其病理类型有关:Allen: A独立瘤体,B同一瘤体不同分布,C混杂型; Libbrecht:碰撞型(I型)移行型(Ⅱ)未 分化(Ⅲ);WHO :B+C+II
(右)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Hepatocyte (-),AFP(-),CK19(+),CD56(-),CDX2 (浆+),CgA(-),Syn(-),SPA(-),TTF1(-),
女,38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月 CA199>12000U/L 右肝第VIII可见一大小约5cm肿瘤,质硬,
其它:远端胆管扩张,结石,节段性肝萎缩,黄 疸;
肿瘤标志物 :CA125,CA199
女,35岁,
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B超示:肝内占位,血管 瘤首先考虑;
自诉既往有“乙肝小三阳”,未正规治疗。
CT:右肝巨大占位,考虑囊腺癌或囊腺瘤可能。
肿瘤主要位于肝脏IV段和VIII段,突出于肝脏表 面,大小约7×5cm,与膈肌无粘连。术中冰冻提 示:右肝腺癌。
增强信号,多有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 背景,无肝硬化;肝糖原累积症:肝肿大
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可与正常 肝细胞似,并发症导致不同变化
相对特异性表现:中心血管样结构/强化, 包膜
与HCC鉴别
男,59岁, 1月余前体检B超发现左肝区低回声团,门
诊查肿标正常
肝脏第II,III段有一5X5CM肿块,质中,呈 外生型向下凸出,包膜完整,质中,色微 黄,呈鱼肉状,未见明显坏死出血。
-16岁)少见2%. 直径大多<5cm,大的病灶可引起症状,腹部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廉姗姗; 王德玲; 谢传淼; 杨雅迪【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作者】廉姗姗; 王德玲; 谢传淼; 杨雅迪【作者单位】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广东广州 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 R445.3; R739.4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是一种极少见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的中间性肿瘤,理论上,HPC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最多见于四肢、皮肤及腹膜后软组织,但出现于实质脏器及特殊部位者极为少见,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

笔者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颅内、鼻窦及肺的9例HPC,探讨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HPC患者,男5例,女4例,发病年龄31~73岁,平均(42.4±12.8)岁。

其中位于颅内者6例,鼻窦1例,肺部2例。

其中6例行MR检查,3例行CT检查,均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

1.2 仪器与方法 CT扫描采用Philips16排螺旋CT或Toshiba64排螺旋CT机,层厚5mm,矩阵256×256,对比剂为碘海醇(1.5ml/kg体质量)。

MR扫描采用GE Signa Excite II 1.5T超导型MR仪,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SE T1W平扫和轴位FSE T2W平扫,静脉团注钆喷酸葡胺(0.25ml/kg体质量)后行T1W序列增强扫描。

2.1 发病部位颅内6例HPC均位于颅内脑外近硬脑膜处,幕上4例(前颅底、左额部、顶枕部大脑镰旁、左枕部各1例),幕下2例(小脑幕处各1例);鼻窦1例位于右侧筛窦;肺2例,分别位于左肺上叶及左肺下叶。

2.2 影像学表现 6例颅内HPC均行MR扫描,均为单发,长径平均为(61.5±19.8)mm。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结合技术原理和病例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良恶性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应用。

通过临床效果分析,发现该技术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信息,从而提高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肝脏肿瘤、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效果分析、影像学表现、技术原理、病例分析方法、价值、展望和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鉴别良恶性肝脏肿瘤是十分关键的,而影像学检查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系统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非创伤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对肝脏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准确性。

磁共振诊断学---肝脏部分-肝脏血管瘤及胆管细胞癌ppt课件

磁共振诊断学---肝脏部分-肝脏血管瘤及胆管细胞癌ppt课件
fnhfnhmrifnht1t2t2t1t2mri明显均匀强化重要征象中心瘢痕无明mrispiokupfferkupffermrit1t2t2t2mr组织结构t1wit2wigddtpa脓肿壁略低略低强化脓肿周围水肿脓肿周围肝实质略低略高强化脓肿内分隔略低略低强化hccfnh疾病t1wit2wi包膜中心瘢gddtpahcct2wi呈高信号中心开花征象hcc疾病t1wit2wi包膜重t2wigddtpahcc多数有信号降mri部位长度cm管径cm扩张mm253503肝总管34050610胆囊管340203胆总管78050610mr肝内远端胆管不扩张与梗阻性胆管扩张鉴别mr型胆总管囊肿容易恶变
胆囊癌病理
腺癌最多见: 浸润型:最常见,胆囊壁的局限性 不规则增厚,晚期可使胆囊完全 闭塞 乳头型:约占 20% ,肿瘤向腔内生 长,形成菜花样肿物 粘液型:少见,呈广泛浸润生长
胆囊癌MR表现
胆囊壁增厚 胆囊内见 T1WI 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的实质性肿块 T2WI 上肿块周围的肝实质出现不规则 高信号带,提示肿瘤侵犯肝脏 淋巴结转移和胆道扩张 增强检查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胆囊癌大多并发结石。
肝脏疾病的鉴别(HCC与血管瘤)
GdDTPA HCC 低,不 高,不 多数有 信号降 快进快 均 均 低 出 血管瘤 低 明显高 无 信号高 早进晚 出 疾病 包膜 重T2WI T1WI T2WI
胆系MRI表现
胆系解剖
肝胆管和胆囊的解剖
部位 长度(cm) 管径(cm) 2.5-3.5 0.3 扩张 (mm)
肝脓肿MR表现
组织结构 脓腔 脓肿壁 脓肿周围水肿
脓肿周围肝实质 脓肿内分隔
T1WI 低 略低 低
略低 略低
T2WI 高 略低 高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MR分类标准肝结节是指在肝脏内出现的一种病变,它通常是通过医学影像检查如MRI(磁共振成像)来发现的。

肝结节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分类标准来对其进行鉴别和诊断。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肝结节的MR分类标准。

肝结节的MR分类标准主要依据肿块在磁共振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和动态增强的特点来进行划分。

常见的MR分类标准包括国际肝脏研究学会(LI-RADS)标准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标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肝结节的磁共振图像表现。

肝结节在不同的序列上显示出不同的信号强度,常见的序列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增强图像。

在T1加权图像上,良性肝结节通常呈等或低信号;而恶性肝结节通常表现为等或高信号。

在T2加权图像上,良性肝结节呈高信号,而恶性肝结节通常呈低或混杂信号。

增强图像可以通过给患者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肝结节的血供情况,良性肝结节通常表现为轻度强化或均匀强化,而恶性肝结节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和不规则形态。

按照LI-RADS标准,肝结节被分为五个主要类别:LR-1、LR-2、LR-3、LR-4和LR-5。

LR-1代表完全良性肿块,例如囊肿;LR-2代表良性概率较高的肿块,例如血管瘤;LR-3代表肿块有中等良性概率,例如典型的脂肪瘤或典型的血管细胞瘤;LR-4代表有中等恶性概率,但仍有可能是良性的肿块,例如部分纤维瘤;LR-5代表有高度恶性概率的肿块,例如原发性肝细胞癌。

此外,还有LR-M、LR-TIV和LR-TR 代表不确定良性、合并肝硬化和转移性瘤,它们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分类。

EASL标准则较为简单,只将肝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肝结节通常显示为低信号或高信号,如囊肿和脂肪瘤;恶性肝结节通常呈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如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

总结起来,肝结节的MR分类标准主要通过磁共振图像信号强度、动态增强特征等来鉴别和分类。

LI-RADS标准是一个较为详细和完善的分类系统,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指导,但其应用相对复杂。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桑银保【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MRI影像特征性表现,探讨MRI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2例肝血管瘤进行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病灶多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T1 WI上病灶多呈均匀低信号;T2WI上一般呈均匀高信号,并随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信号强度随之增高,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结论肝血管瘤MRI检查有较典型及特征性表现,根据其MRI影像特征性表现,肝血管瘤的诊断可以确立.【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25【总页数】1页(P53)【关键词】MRI;肝血管瘤;特征性;灯泡征【作者】桑银保【作者单位】455000,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4%~7%,50%~70%的肝血管瘤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无症状的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需要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2例血管瘤。

男12例,女20例。

年龄35~76岁,平均45岁。

临床无症状经体检发现18例,右上腹不适9例,上腹痛3例,因其它不适作检查发现2例。

32例均做MRI检查。

5例做增强扫描。

1.2 扫描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常规行肝脏横断位及冠状位呼吸门控T1WI及T2WI 扫描。

SE序列。

TIWITR/TE 400~600ms/20ms。

T2WI用2500~3600ms/80ms,多回波序列用3000~4000ms/30,80,120ms。

视野300~400mm,矩阵256×256,信号采集平均4次,层厚5~10mm,层距0.5~1mm。

其中1例行GD-DTPA增强检查。

2 结果MRI检查结果:32例中共检出41个病灶;单发27例,多发5例。

圆形19个,类圆形17个,分叶状5个。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的MR分类标准如下:
1. 肝血管瘤:由于肝血管瘤内缺乏肝脏细胞,使用肝细胞特异的对比剂,肝血管瘤在肝胆期呈低信号。

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病变,T2中高信号,边缘结节状不连续的强化、对比剂滞留都是提示血管瘤的证据。

2. 局灶结节性增生(FNH):FNH为肝细胞不规则增生,可伴中心坏死,好发于年轻女性。

MR诊断FN准确率较高。

平扫很难区分含肝细胞的FNH 与正常肝组织,T1WI呈等信号,T2WI可轻度高信号。

中心的坏死T1WI 可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

增强后,动脉期为均匀强化,门脉期与肝实质等信号,中心坏死可见延迟强化。

FNH不出现对比剂快速流出(washout)。

3. 肝硬化:肝硬化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混合型。

再生结节的大小和脂肪变性程度不同,MRI表现也有所不同。

4. 脂肪肝:脂肪肝的MRI表现包括SE和IR的T1WI呈正常信号,STIR序列和SE的T2WI信号可稍有增高,血管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作者】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安徽亳州 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732.2; R445.2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是一种发生于间叶组织血管源性肿瘤,它来源于毛细血管网状纤维鞘外的血管外皮细胞[1]。

其发生与毛细血管后的微静脉有关,故全身各部位均有发病可能[2]。

血管外皮瘤影像诊断缺乏特异性表现,为提高对其认识水平,现将10年来所见6例血管外皮肉瘤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6例血管外皮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21~51岁,平均年龄36.7岁。

颅内血管外皮瘤4例,(其中右枕部1例,额部2例,顶部1例);颈椎椎管内血管外皮瘤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1例。

上述血管外皮瘤患者4例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2例因出现局部不适就医检查发现。

所有病例均经术后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血管外皮瘤,其中2例为恶性血管外皮瘤,4例为良性血管外皮瘤。

1.2 扫描方法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患者行CT和MR平扫加增强检查。

使用美国GE公司Hispeed双层螺旋CT机,自膈顶上方5cm至肾脏下极,层厚7mm,螺距2连续扫描,扫描条件:120kV,200~300mA,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采用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非离子型) 100ml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3.0ml.s,延迟20s扫描,分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均以软组织窗片观察,分析其CT征象。

MR扫描使用Siemens Magnetom Symphony 1.0T超导MR仪进行检查,使用腹部线圈常规横断面、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为常规横断位、冠状位SE T1WI、TSE T2WI,层厚5mm,层间距1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堕竺墅堡兰垄查丝!!生笙垫鲞笙!!塑!竺型!竺!g虫g∑!!:丝型!:!!!!!!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M R I表现张亮1,程红岩1,周巍2,俞花3(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放射科上海200438;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超声科上海200438;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0438)【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 R I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 R I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

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多发l 例.表现为2个结节样病灶.其余4例均为单发。

M R I检查5例患者.T1w l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块状影.T:W l病灶呈混杂高信号.中心可见更高信号区。

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继续强化。

病灶中心低信号区始终无强化。

结论:平扫及动态增强M R I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5.7: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0i l(2010)12—1820—03M R I f i ndi ngs of m a l i gna nt l iver he m angi ope r i eyt om aZ H A N G L i an91.C H E N G H ong—r anl.ZH O U W ei。

.Y U H u a31.D epa rt m ent of R adi o l og y.Ea st e rn H epat obi l i a r y Surge r y H os pi t al.Se cond M i l i t ary M edi c al U ni ver s i t y S hang’hai200438.P.R.C hi na2.D epa rt m ent of U l t r as oun d,Sha n ghai Eas t e r n H epat obi l i a ry Surge r y H os pi t al.Sec ond M i l i t aryM edi c al U ni ver s i’t y.S ha n ghai200438.P.R.C hi na3.D e pa r t m e nt of Pa t hol o gy。

S ha ng ha i Eas t e r n H epat obi l i a ry Surge r y H os pi t al.Se cond M i l i t a r y M edi cal U ni ver s i t y Shan ghai200438.P.R.C hi na[A bst r ac t]O bj e ct i ve:T o i nves t i gat e t he M R I per for m a n c e of t he m al i gna nt l iver hem angi oper i c yt om a a nd t o i m pr o ve t hedi agno st i c ac cura cy.M et hods:A r et r o spect i v e anal y si s of f ive cas es of pat hol og i cal l y pr ove d m a l i gna nt l iver he m a ngi oper i-c y t om a pat i ent s w as per f o r m ed a nd a l l pat i ent s un de r w entM R I s ca n a nd t hr ee dyn a m i c con t r ast‘enhan ced exam i nat i on.R es ul t s:()f5cases.1cas e s how ed m ul t i pl e t um or s.w i t h2no du l ar l esi ons.and t he r em ai ni ng4cas es w e r e s i ngl e.I n M R Iex am i nat i o n.5pat i ent s s how ed l u m p l ikeun e venl ow s i gn al w i t h cl ear bo und a ry o n T t W I.()n T2W I.t he l esi on s s ho w ed m i xe d hi gh s i gnal.a hi g her s i g nal ar ea c an be s e en i n t he ce nt er.O n art er i al pha se of M R I t he l esi on s s how ed u n e v en l i ght e n ha nce m ent a t t he ed ge.a i r r egul a r l ow s i gnal ar ea w i t h n o e n ha nce m ent c an be s e en i n t he l esi on een t er t he e dge st i l l had e n hanc em ent a t t he e dge o n por t al vei n pha se a nd t he de l a yed ph ase t but t he l es i on cent er ar ea a l w a ys had n o en—ha nc em ent.C oncl us i on:T he pl an s c an a nd dyn a m i c cont r as t e nha nced M R I c an r efl ect t he m a l i gna nt l iver hem angi oper i c y-t om a i m a ge f eat ur es i n s om e de gr e e a nd i m pr o ve ac cur ac y of di agnosi s.[K ey w ords]l i v er neopl a s m s;H e m a ngi ope r i c yt om a;M a gne t i c r e so n a n c e i m a gi ng血管外皮细胞瘤(H em angi oper i c yt os ar com a)发生于血管外皮细胞,由S t out于1942年首次报道,是发生于血管的Zi m—m er m a nn氏外皮细胞的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l j,好发于头颅、躯干、上肢、腹膜后、盆腔、下肢等部位,发生于肝脏罕见。

该肿瘤是一种潜在的恶性具有侵袭性肿瘤,易复发作者简介:张亮(1983~),女.安徽省人,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枉读顿I:研究乍.主要从事I tH l J!皇};像学诊断通汛作者:挫£J:岩主任医m p.教授.颁+f:研究乍导师E—m ai l;chengys9304@ya hoo.cor n.C111820及远处转移,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笔者总结近8年来经我院诊治的5例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检查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在M R I的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该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2002年2月~2010年5月在我院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6.5岁。

体检发现肝脏肿块1例,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隐痛不适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3例,1例无明显诱因发热就诊时发现肝脏肿块。

5例患者中1例有肝炎病史,其余肝功能均正常,甲胎蛋白定性和定量均为阴性。

1.2影像学检查由本科室4名主治及副主任医师分别对5例患者的M R I表现进行描述并诊断,意见不一致时以3名医师意见一致为主。

采用C-E公司Si gna I ni f i ni t y T w i n Spe ed1.5T 进行扫描。

扫描条件为T,:T E=I n phas TR:180m s,带宽:31.25K H Z,矩阵:288X192,N EX1,FO V:40em X40em,层厚8m m,间隔2m m,采用FSPG一次性屏气扫描时间16~20s。

T2:T E一85m s,TR:4000m s,ETL:21,带宽:50,矩阵:320×224,N EX一2,FO V:40e m X40er a,层厚8m m,间隔2m m,采用FR FSE加脂肪抑制后扫描时间120~180s。

增强扫描时:T E:1.9m s,T R:180m s,带宽:41.67,矩阵:320×192,N EX=1,FO V:40e r a X 40em,层厚8m m。

间隔2m m。

使用的对比剂为G d—D TPA(德国拜耳先灵),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总量为0.1m m ol/kg,注射完毕后再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速率为2.0~3.0m l/s,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25s再行动脉期扫描,55~65s后行门脉期扫描,120~160s后行延迟期扫描。

2结果2.1影像学表现M R I检查5例患者共6个病灶,在T,w 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块状影(图1);T z W I病灶呈混杂高信号,中心可见更高信号区(图2)。

G d—D T PA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图3),f-1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继续强化(图4),病灶中心低信号区始终无强化。

2.2手术病理表现5例患者中病灶均位于肝右叶。

病灶大小约3.6~23.7em,平均直径约13.65e m。

肿瘤切面呈灰白色,中央可见一腔,周边有部分包膜,有出血坏死,余肝无明显肝硬化。

显微镜下瘤组织围绕多角形血管腔呈放射状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或杆状,胞浆含有小空泡,核大深染,可见较多核分裂(图6),肿瘤内见片状出血,瘤周有纤细包膜,邻近肝组织及切缘未见肿瘤细胞生长,余肝无假小叶结构。

特染:M as s on(+),A B(一),网染(+)。

免疫组化:C D34 (+),Ⅵ(++),al—A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