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工伤保险调研报告工伤保险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工伤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时的权益,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改进工伤保险制度的有效途径。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针对100名劳动者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工伤保险的了解程度、参保情况、申请理赔经历,以及对工伤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等。

三、调研结果1. 工伤保险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只有55%的被访者知道自己是否参保工伤保险,其中仅有40%的劳动者实际参保。

2. 对于劳动者来说,申请工伤保险理赔的难度较大。

超过60%的被访者曾经有过申请工伤保险理赔的经历,但只有30%的人成功获得了对应的赔偿。

3. 劳动者对工伤保险制度的满意度不高。

近70%的被访者表示对工伤保险补偿额度不满意,同时近50%的被访者对工伤保险服务质量存在疑虑。

4. 调研结果显示,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着参保率低、理赔难、补偿额度低等问题。

调研结果也表明,劳动者对工伤保险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有着迫切的需求。

四、调研结论1. 加强工伤保险制度宣传,提高劳动者对工伤保险的认知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加劳动者对工伤保险制度的了解,提高参保率。

2. 简化工伤保险理赔流程,提高理赔通畅性。

减少劳动者理赔的各种繁琐手续,提高理赔的透明度和效率,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3. 提高工伤保险的补偿额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通过适当调整工伤保险金的补偿标准,确保劳动者在发生工伤时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

4. 加强工伤保险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效果。

完善工伤保险监管机制,加强对参保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伤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和效果。

五、改进方案1. 加强工伤保险制度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及时向劳动者普及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和政策规定。

2. 简化工伤保险理赔手续,提供线上申请和快速审核的方式,加快劳动者的理赔流程。

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调研报告

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调研报告

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调研报告《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农民工是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工伤保险是保障农民工权益和降低职业伤害风险的重要方式。

为了解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改进工伤保险制度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覆盖了多个地区的农民工,访谈对象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保险公司和工会代表等。

三、调研结果1. 工伤保险覆盖率根据调查数据,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覆盖率仍然较低,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建立工伤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覆盖率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

2. 保险待遇水平调查显示,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待遇水平较为低下,补偿金额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3. 社会保障宣传和知晓度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够了解,缺乏相应的知晓度。

农民工对于工伤保险的宣传和解释不够全面和深入。

4. 保险理赔难度和时效性调查数据显示,一些农民工在工伤保险理赔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理赔难度较高,时效性不足。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1. 覆盖率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工伤保险的普及力度,推动工伤保险制度在所有地区得到全面落地。

2. 待遇水平低的问题,建议适当提高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补偿标准,确保其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3. 知晓度不高的问题,建议加强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宣传和解释,提高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认识和知晓度。

4. 理赔难度大的问题,建议简化工伤保险理赔手续,提升理赔效率,确保农民工能够及时获得保险赔付。

五、结论与展望本次调研表明,农民工工伤保险在普及、待遇、宣传和理赔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改进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农民工的保障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劳动 仲裁 工伤保险 调研报告

劳动 仲裁 工伤保险 调研报告

劳动仲裁工伤保险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劳动纠纷频发。

为了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劳动仲裁制度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同时,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劳动仲裁与工伤保险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劳动仲裁和工伤保险,我们收集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并与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获取了权威、全面的信息。

三、劳动仲裁调研结果1. 劳动仲裁制度的推广普及。

根据调研的数据和专家的访谈,劳动仲裁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各地设立了劳动仲裁委员会,为劳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同时,劳动仲裁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2. 劳动仲裁案件类型多样。

调研发现,劳动仲裁案件类型多样化,主要包括工资、工时、解雇、福利、合同等方面的纠纷。

其中,工资纠纷是最常见的案件类型,占比超过30%。

此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新兴行业和新就业形态下的纠纷也逐渐增多。

3. 劳动仲裁流程繁琐。

调研显示,劳动仲裁流程相对繁琐,耗时较长。

从纠纷申请到仲裁结果的全过程,平均需要3-6个月,这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此外,一些地区和企业存在劳动仲裁机构资金不足、人员不专业等问题,影响了仲裁效果和效率。

四、工伤保险调研结果1. 工伤保险制度覆盖面不足。

调研发现,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工伤保险参保率较低,未能享受到应有的保险待遇。

2. 工伤认定难度大。

调研显示,工伤保险的工伤认定难度较大。

由于工伤的定义和认定标准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工伤纠纷的判定过程繁琐,时间较长。

这给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工伤保险待遇不够充分。

调研结果显示,工伤保险待遇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大部分工伤者的实际需求。

2024年工伤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工伤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工伤保险市场调查报告引言本文是对工伤保险市场进行的调查报告。

工伤保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保护劳动者在工作时因意外事故导致的身体伤害。

通过对工伤保险市场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该市场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提供参考。

调查方法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对工伤保险市场进行了调查:1.文献研究:收集了相关的统计数据、政策法规和研究报告,对工伤保险市场的制度和运作进行了分析。

2.实地调研:我们走访了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和劳动保障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伤保险市场的经验和观点。

调查结果市场规模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伤保险市场在过去五年间稳步增长。

据统计,截至今年底,全国范围内工伤保险的累计参保人数超过了10亿人,市场规模达到了约6000亿元。

市场结构工伤保险市场主要由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垄断,这些公司占据了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其他私营保险公司在市场份额方面相对较小。

市场问题然而,尽管工伤保险市场在规模上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以下是我们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1.保险理赔难:一些劳动者在发生工伤后,由于保险公司的审核流程复杂和耗时过长,导致无法及时获得赔偿,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和生活上的困扰。

2.保费过高:由于工伤保险的保费是根据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来确定的,一些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较高的保费负担。

这使得一些企业难以承担工伤保险,也使得一些劳动者无法得到全面的保障。

市场发展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推动工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简化理赔流程:相关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应加强合作,通过优化审核和理赔的流程,缩短劳动者获得赔偿的时间。

2.降低保费负担:政府可以考虑给予中小型企业一定的保费减免或补贴,以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考虑根据企业的风险等级和行业特点来调整保费费率,使其更加合理和公平。

3.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工伤保险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江西工伤政策调研报告

江西工伤政策调研报告

江西工伤政策调研报告江西工伤政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工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劳动者的人身伤害、职业病或者因工致残、因工死亡。

工伤保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江西地区的工伤政策,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制定更加完善的工伤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江西地区工伤保险制度及政策概况。

(2)江西地区工伤事故统计情况。

(3)劳动者工伤保障意识和知识普及情况。

2. 调研方法(1)文献资料分析法:收集相关的工伤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2)访谈法:采访相关政策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受伤劳动者,了解实际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工伤保险制度和政策经过调研,江西地区的工伤保险制度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进行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和政策文件。

按照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劳动者一旦发生工伤,经诊断认定后,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工资保障,并享受相关的医疗费用报销和伤残津贴等福利待遇。

但是,我们调研发现,由于某些制度设计上的问题和执行中的不规范,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仍存在一些问题。

2. 工伤事故统计情况根据江西地区工伤保险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2019年该地区共发生工伤事故1000起,造成100人死亡,500人致残。

而在这1000起工伤事故中,仅有600起事故被认定为工伤,并享受相关工伤保险待遇,其余400起事故的劳动者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和赔偿。

我们认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是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3. 劳动者工伤保障意识和知识普及情况通过与一些劳动者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工伤保障方面的意识和知识相对薄弱。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政策文件晦涩难懂,导致劳动者对自己的权益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个别单位存在对工伤保险的不完全缴纳,以减少成本,导致劳动者意识弱化。

四、调研建议1.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和政策针对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关于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关于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关于工伤保险的调研报告工伤保险,是指由雇主或者工伤保险机构为工作受伤的员工提供的医疗、赔偿和康复治疗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工伤事故也呈现出高发的趋势。

因此,对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工伤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工伤保险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折磨。

在现代社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劳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工伤事故也呈现出高发的趋势。

因此,完善和优化工伤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员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伤保险制度的优化方向1.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细节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细节,例如:如何合理计算工伤保险金,如何规范企业的工伤保险缴纳标准等等。

只有在制度细节上做到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员工的权益。

2.工伤保险的覆盖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成本。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伤保险的覆盖率,尤其是对于一些弱势群体,要加大保障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和康复治疗。

3. 加强工伤保险的宣传和教育。

工伤保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让员工和相关从业人员充分了解其作用和重要性。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工伤保险,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制度的完善和优化。

三、工伤保险制度的挑战尽管工伤保险制度对于员工和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工伤保险的赔付问题。

由于工伤保险赔付需要涉及到多个环节,如医疗费用、康复治疗费用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四、结语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和优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优化和完善。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让工伤保险制度更好地为员工和企业服务,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工工伤险调查报告

民工工伤险调查报告

民工工伤险调查报告为深层次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我县十分重视高风险行业民工工伤险工作中的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各项任务的领导干部,立即创立考察组,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了对高风险行业民工工伤险工作中的调研工作。

现将××县的社保工作中整体状况和进行高风险行业民工工伤险的工作中情况报告以下:一、XX年我市社保工作中的整体状况在县委会、县委县政府的十分重视下,在市、县工作和劳动保障局及上级领导各个部门的指导下,以贯彻执行市社会保障工作中会议精神和今年初个人社保工作报告制订的工作目标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非公经济缴纳社保扩面等重点工作,以服务项目全乡是社会经济发展、维护保养改革发展平稳大局意识为服务宗旨,坚持不懈以民为本,加强民本观念,突出主题,真抓实干,历经全体人员员工的勤奋,圆满完成了XX年的各项任务。

(二)个人社保涉及面不断扩大。

到迄今为止,有69户企业开展了社会养老保险备案,有缴纳社保员工7699人,具体缴纳社保5250人,在其中:个人、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人员工作人员1146人,新扩面361人,完成了市局下发的260人扩面每日任务的138.85%,另外,进一步加强了对私人帐户的管理方法,用心清除和核查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保证了规范管理,私人帐户管理方法达标率达100%;参与工伤险的企业有130户1435三人(民工参与工伤险总数960两人,为每日任务数8878人的108.15%),在其中高危公司72户10321人,新扩面2073人;参与生育险的企业有58户403两人,在其中新扩面827人,进行扩面招生数320人的258.43%;乡村社会养老保险缴纳社保总数有8569人,在其中新扩面456人,完成了市区下发的450人的扩面方案的101.33%。

社保覆盖面积的扩张,进一步扩展了社保资产的征缴方式,发展壮大了社会保险基金。

(三)缴纳社保工作人员外流获得合理抵制。

2020年,共为1146名个人、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人员工作人员及断保工作人员延续了个人社保关联,进而摆脱了“这里进、那里出”的怪圈。

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以L市建筑业为例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以L市建筑业为例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以L市建筑业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农民工在城市建筑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工作环境复杂、安全风险较大,易受工伤事故的威胁。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民工因工受伤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然而,当前L市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是探究L市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更全面、更规范的实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研究的意义在于:1. 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当前建筑行业中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改进建议。

2. 掌握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增强劳动权益意识,避免因缺乏保障而陷入经济困境。

3. 建立健全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劳动力转移率,促进劳动力平等就业,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L市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开展深入研究。

1.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选择L市建筑行业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对工伤保险的认知情况、参保情况、保障水平等,通过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了解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建筑企业的工伤保险实施情况、保障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改进建议。

四、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本研究重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L市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政策法规背景和保障标准体系。

2. L市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和保障水平,农民工参保意愿和保障需求等。

3. L市建筑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实施情况,保障水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工伤保险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县高度重视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调研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调研组,并组织人员开展了对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调研工作。

现将××县的社会保险工作总体情况和开展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2008年我县社会保险工作的总体情况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贯彻落实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和年初社保工作会议制定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围绕非公经济参保扩面等重点工作,以服务全县经济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本意识,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经过全体职工的努力,全面完成了2008年的各项工作。

社会保险费征缴和清欠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在准确核定缴费工资基数,为地税部门及时提供征缴计划书的同时,协助其抓好征缴清欠工作。

2008年企业养老保险费收入合计2611.75万元;征收当年保险费1608.94万元,征缴率为计划数1820.35万元的99.87%,共支出基本养老金1940.06万元,年末累计基金结余4549.34万元;应征工伤保险费293.73万元,实际征收301.90万元,完成计划数的102.78%,共支出工伤基金223.92万元,年末累计结余工伤基金238.95万元;应征收生育保险费71.91万元,实际征收69.31万元,完成计划数的96.38%,共支出生育保险基金22.16万元,年末累计结余生育基金129.40万元;征缴农保基金161.83万元,支出7.15万元,年末累计结余农保基金826.73万元。

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

到目前为止,有69户单位进行了养老保险登记,有参保职工7699人,实际参保5250人,其中:个体、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1146人,新扩面361人,完成了市局下达的260人扩面任务的138.85%,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帐户的管理,认真清理和核实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做到了规范管理,个人帐户管理合格率达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有130户14353人,其中高风险企业72户10321人,新扩面2073人;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有58户4032人,其中新扩面827人,完成扩面计划数320人的258.43%;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8569人,其中新扩面456人,完成了市中心下达的450人的扩面计划的101.33%。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渠道,壮大了社保基金。

参保人员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共为1146名个体、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及断保人员接续了社保关系,从而走出了“这边进、那边出”的怪圈。

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

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按时足额。

我们与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相互配合,不断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管理,有效地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就近方便,一分不差地领到养老金。

共发放1518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955万元;发放189名“先养后退”人员退养生活费223.06万元;实行了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从未发生过拖欠现象。

另外,按上级有关政策,完成了企业离休干部和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工作,及时调整了养老金标准。

使广大离退休人员深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

认真开展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为维护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严肃性,按照市、县的统一安排,深入到企业进行现场稽核,共对30户参保单位2700名职工的缴费情况进行了核查,稽核面达43.48%,完成了市中心下达的稽核任务。

各项基础工作扎实。

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认真执行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与财政、税务、银行等单位密切配合,共同管好社会保险基金,保证每笔基金都能及时入帐、转储及支付。

同时配合审计部门对经办的各项保险基金进行了专项审计,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二是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不断规范。

完成了企业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开展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我县应进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1819人,实际进入1819人,社区管理率达100%;社会化管理率达100%。

组织县城5个社区开展了企业退休人员敬老节文艺演出活动,开展了其它社管服务工作。

出台了《××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并进行了广泛宣传,且做了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二、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情况我县的工伤保险工作,在省厅和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局以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保障为目标,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不断加大工伤保险的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从《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进一步抢抓机遇,着力推进了工伤保险工作。

按照《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劳动保障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文件的通知》及《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文件的通知》要求,我县与煤炭、安全等部门密切配合,于2005年对矿山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工伤保险条例》做了大力宣传,2006年10月正式启动了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工作,当年就有50户煤矿2781人纳入了工伤保险范围。

至2008年底,参加工伤保险的高风险企业达58户8248人,当年征缴工伤保险基金301.90万元,支出223.92万元,年末累计结余工伤基金238.95万元。

以下是我县2006年至2008年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相关数据统计表:从参保情况看:2007参保人数是2006年的260%,基金收入是2006年的318%;2008年参保人数是2007年的114%,基金收入是2007年的131%。

可以看出,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面,也增大了工伤基金的总量,保障了全县参保单位职工工伤、工亡及遗属待遇的正常发放。

从工伤情况看:2007年工伤是2006年的325%,工亡是2006年的4倍,遗嘱人数也是2006年的4倍,基金支出是2006年的160%;2008年工伤是2007年的264%,工亡是2007年的150%,遗嘱人数是2007年的125%,基金支出是2007年的179%。

从就医情况看:2007年人均住院天数是2006年的51%,人均医疗费是2006年的61.6%;2008年人均住院天数是2007年的107%,人均医疗费是2007年的72.4%。

可以看出,工伤人数逐年成倍增加,人均报销数额逐年减少,说明他们参加工伤保险后,大小工伤都进入,轻工伤数额增多。

从基金运行情况看,基本达到了“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要求,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业务操作规范,财务核算准确,待遇支付符合规定,对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主要做法有:大力宣传,营造声势,为推进工伤保险创造良好氛围。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随着参保企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工伤保险工作认识也逐步提高了,具体做法是:我们结合安全生产形势,从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入手,把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上升到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高度来抓,为促进此项工作,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组织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针对部分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认为参加工伤保险会使人工成本增加,加重企业负担,交纳工伤保险“不划算”的思想,组织人员上门做矿主的工作,从工伤无过错赔付到劳动能力鉴定等方面进行宣传,逐步使业主意识到参加工伤保险的好处,逐步使职工意识到参加工伤保险是平安致富的必经之路。

三是帮助企业算大账、算长远账,用贴切典型的事例教育引导,从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看问题,算工伤保险分散风险、互利互惠的社会大账,使企业业主理解社会保险的不可替代作用,了解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不同效果。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据政策,严格程序,切实保障参保职工待遇。

一是认真做好工伤认定工作。

成立了工伤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受理工伤职工的申报和调查核实、因工受伤职工的工伤认定工作。

在事故处理中,一方面对企业申报工伤事故进行规范,要求企业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书面或电话报告事故情况,并及时填写相关表册和报送有关材料;另一方面,对申报的工伤事故,尽可能在12小时内组织人员做好勘验调查,并在规定的时效内进行工伤认定,使工伤认定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是严格程序,按时支付工伤待遇。

参统企业在报送工伤事故报告时,由企业把相关情况报社保经办机构备案,在工伤认定结论未下达前,先由参统企业垫付医疗费用,待工伤认定结论下达后,由参统企业持相关证明到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费用;对工伤认定结论下达后还需继续住院治疗的,由社保经办机构出具垫费证明,由协议医院垫支工伤职工的医疗费用,医疗终结职工出院后,由社保经办机构与协议医院结算相关费用。

对经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工伤等级的,严格按规定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月伤残津贴等待遇。

2008年,支付工伤待遇人数为139人,共支付工伤医疗费107.05万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51.14万元、工亡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3.21万元,保障了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生产生活。

慎重运作,规范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为了规范工伤保险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工伤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

一是按照行业风险确定费率,下达收缴计划,2008年,应征工伤保险费293.73万元,实际征收301.90万元,完成计划数的102.78%,进一步壮大了基金结存总量;二是将企业缴费高低与其工伤事故状况联系起来,把缴费与安全生产联系起来,对安全生产连续无事故的企业,调整缴费比率,实行浮动费率;三是以工伤保险促安全生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降低保险费用的支出。

四是严把工伤认定关口,接到工伤报案后,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到企业、医院进行调查核实,确保工伤认定的准确性,2008年共查处虚报、冒名顶替等欺诈案件起,从入口上严格把关,避免非工伤原因导致基金支出的风险。

五是严格工伤基金管理,严把基金支付关。

加大社会保险稽查力度,严格核定待遇,对每一个报销凭据严格按工伤药品目录认真审核,规范工伤事故支付待遇程序。

六是在审批工伤事故赔偿待遇方面,采取了经办人审核,财务复核,中心负责人审批等多项监督制度,确保了基金安全运行。

七是加强社会保险监督工作,为工伤基金安全完整提供保障。

成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和协同监管体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开展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开展反欺诈工作,严厉打击少报漏报、隐瞒缴费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