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托轮瓦更换方案
回转窑轮带垫板磨损分析及更换

回转窑轮带垫板磨损分析及更换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东王艳艳(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济源 454650)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一、回转窑轮带垫板更换的理论依据球团回转窑轮带以及垫板磨损之后间隙过大,在耐火材料方面会导致窑内耐火砖的松动、碎裂、脱落;在机械方面会造成轮带裂纹、窑体裂纹、回转窑偏心旋转、轴瓦温度高等不良后果。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结合以下理论依据,建议利用停机时间及时更换垫板,以免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球团回转窑的轮带与垫板之间的冷态下设计预留间隙为8mm,是考虑筒体温度高,膨胀量大;窑转速高,线速度大;窑重力负荷大,磨损快而预留的间隙;因此筒体在轮带里活动的空间相对较大。
当轮带两边筒体出现较大温差的时候,温度高的一边筒体则刚度下降,挠度增加,下垂的筒体与轮带的接触面随之增大,而轮带另一端的接触面则相对变小,轮带两端与托轮的接触面发生变化,造成托轮两边轴瓦受力不均而引起发热。
轮带间隙最简单点的检测方式为:测出筒体与轮带的相对滑移量ΔS,再用公式ΔS/π计算便得出轮带间隙。
一般ΔS为5-15mm属正常值范围,大于或小于该范围应引起警觉。
ΔS≤5mm则表明可能会发生轮带将筒体抱死现象,严重时使筒体产生缩颈,引起窑内耐火砖松动,甚至掉落;在ΔS>15mm,若筒体温度在正常范围内,则表明可继续运行一段时间;若此时筒体温度过高,则应考虑添加或更换垫板,使间隙恢复到正常范围。
窑检修期间当垫板处于可换可不换时,应该更换,切不可忽视而因小失大。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耐火材料的龄期不一定会跟垫板磨损的限期相吻合,到时不可能因轮带间隙过大而停止正常的生产来更换垫板。
类似的实例很多,如某生产线的回转窑上,中间挡轮带与垫板间隙在设备大检修时,由于检修计划工作量大,轮带间隙处于垫板可换可不换的情况下,没有被列入检修计划之中,结果在大修完两个月左右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
回转窑检修方案

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回转窑检修方案审批:编制:二0一0年六月二十二日施工方案审批意见表一、概述回转窑运转时间较长,轮带、托轮磨损较严重,运转振动较大,主要维修项目:更换三挡轮带及托轮,托轮的重新找正,大齿圈翻面,液压挡轮更换挡圈。
根据回转窑安装及维修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和JCJ03-90《水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制以下方案。
二、施工流程及检验三、施工工艺及方法1.大齿轮检查1.1大齿圈在拆除前须进行一次复测,两半齿圈结合处应紧密贴合,用0.04mm厚的塞尺检查,塞入区域不大于周长的1/5,塞入深度不大于80 mm。
1.2转动筒体,检查大齿圈的位臵和径向、端面摆动值,理论允许偏差:大齿圈径向不大于1.5mm,端面摆动不大于±1mm。
如有偏差,作好记录和记号,待拆除后检查直径偏差。
作为安装时的调整依据。
2.回转窑顶升根据回转窑更换内容支撑,用分别用两台100T、五台50T千斤顶将窑整体顶升,窑体离开托轮后用道木将筒体垫实,支撑位臵如下图:其中为千斤顶顶升位臵3.托轮拆除及研瓦3.1当窑筒体全部离开托轮并确认稳定后,拆除托轮及铜瓦。
3.2铜瓦刮研轴瓦与轴颈的配合情况检测采用重新研磨的方式,对于不合格的情况必须刮研,直至满足如下要求:a)轴瓦与轴颈的接触角度为35°~40°, 接触点不少于1~2点/ cm2;b)轴瓦与轴颈的侧间隙,每侧为0.001-0.0015D (D为轴的直径);c)轴瓦背与球面瓦接触点不少于3点/2.5×2.5cm2;d)球面瓦与轴承底座接触点不少于1-2点/2.5×2.5cm2;4.托轮安装及找正将托轮吊装到拆除位臵并紧固连接螺栓。
5.大齿轮及三挡轮带的拆除要更换三挡轮带和大齿轮,必需拆除一节筒体,拆除顺序和方法如下:5.1拆除顺序3 4 2 1其中1、2、3代带轮带,A、B、C、D、E、F代带相对就筒体,4代表大齿轮拆除顺序:B、4、3、2、1,表示相应拆除部件的移动方向5.2拆除方法1)将顶升的窑筒体放到托轮上,将轮带、大齿圈和焊口位臵作好米字型支撑。
回转窑托轮轴瓦异响、过热的原因及处理

回转窑托轮轴瓦异响、过热的原因及处理
一、回转窑托轮轴瓦异响的原因及处理
(1)故障分析
①托轮径向受力过大,致使轴与轴瓦摩擦力增加,油膜破坏。
②托轮轴向力过大,使推力盘与轴承端面挡圈压得太紧,产生强力摩擦。
③选油不当,油粘度不够。
④窑体局部高温辐射轴承,使润滑油粘度变低,油膜变薄。
⑤轴承内冷却水长时间中断,使其温度升高,破坏油粘度。
⑥冬季低温时轴承内润滑油粘度偏高,流动性差,呈缺油状态。
⑦慢速转窑时间过长,使油勺带油量过少,不能满足轴与瓦之间的润滑要求。
⑧轴承内润滑装置发生故障或分油槽堵塞油面过低。
⑨轴与轴瓦接触角和接触点的密合程度不符合检修质量标准。
(2)故障处理
①调整托轮受力情况,更换轴承内润滑油,调大轴承冷却水量及采用其他冷却措施。
②调整托轮,减轻压力,保持托轮推力均匀。
③更换粘度较高的润滑油,增加隔热措施。
④临时换入粘度较高的润滑油,增加隔热措施。
⑤恢复冷却水,保持通畅,更换新润滑油。
⑥及时更换冬季润滑油,拆去轴承上隔热板。
⑦临时人工加油,提高窑速。
⑧及时修复、清理、补充新油。
⑨换入新油,重新修刮轴瓦并配准。
二、回转窑托轮轴瓦过热的原因及处理
(1)主要原因
①窑体中心线不直,使托轮受力过大,局部超负荷;
②托轮歪斜过大,轴承推力过大;
③轴承内冷却水管不通或漏水;
④润滑油变质或弄脏,润滑装置失灵。
(2)处理方法
①定期校正筒体中心线;
②调整托轮;
③检修水管;
④清洗、检修润滑装置及轴瓦,更换润滑油。
回转窑托轮瓦更换的方案

后、左右位置做出原始标示记号。
Ⅱ档2-2托轮瓦更换方案
培训教案
方案之二:出于修理方便考虑,需将2-1、2-2托轮吊 至地面进行轴面修磨及托轮瓦刮研。
(一)、修理步骤:
1、修理前的准备:
(3)、拆卸托轮座隔热板、冷却水管、测温
装置、石墨板支架等相应附件,并放至不阻
碍作业及行走位置。
Ⅱ档2-2托轮瓦更换方案
培训教案
(4)、利用2-2托轮轴端部两只M64螺孔, 旋入两根M64×500mm螺杆作为支承点, 架设顶板、100t调窑用千斤顶和垫高底座, 顶起2-2托轮轴离开托轮瓦面约8mm;
培训教案
球面瓦和托轮瓦待从托轮座中吊出图示
Ⅱ档2-2托轮瓦更换方案 方案之一:不吊卸托轮更换法。 (一)、修理步骤:
(一)、修理步骤:
2、顶窑、外移托轮及轴面修复:
(5)、检测“托轮瓦背与球面瓦面”是否存
在间隙及变形,并观察托轮瓦的表面状况,
依此决定是否进行修复或更换托轮瓦。
Ⅱ档2-2托轮瓦更换方案
培训教案
方案之二:出于修理方便考虑,需将2-1、2-2托轮吊 至地面进行轴面修磨及托轮瓦刮研。
(一)、修理步骤:
2、顶窑、外移托轮及轴面修复:
培训教案
Ⅱ档托轮瓦进、出口油隙及接触面图示
培训教案
托轮瓦研配图示
培训教案
托轮瓦刮削图示
Ⅱ档2-2托轮瓦更换方案
培训教案
方案之二:出于修理方便考虑,需将2-1、2-2托轮吊 至地面进行轴面修磨及托轮瓦刮研。
(一)、修理步骤:
3、托轮瓦研配技术要求:
(3)、托轮瓦研刮注意事项:
a、托轮瓦面与托轮轴应接触良好,用涂
洁、受力均匀。
回转窑托轮瓦更换方案

根据需要调整托轮瓦的间隙
总结词:适时调整
详细描述:根据回转窑的工作条件和托轮瓦的磨损情况,适时调整托轮瓦的间隙,以保持回转窑的稳定运行,防止因间隙过 大或过小引起的设备故障。
注意设备的润滑和清洁
总结词
保持良好状态
详细描述
定期对回转窑托轮瓦进行润滑,并保持设备周围的清洁,以减少不必要的磨损和防止杂物进入设备内 部,确保托轮瓦的正常运转。
03
更换方案
更换前的准备
安全检查
确保回转窑处于安全状 态,无火灾、爆炸等隐 源自。工具准备人员培训
准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如起重机、托轮瓦、润 滑油等。
对参与更换工作的人员 进行安全和操作培训, 确保他们熟悉更换流程 和注意事项。
现场清理
清理工作区域,确保无 杂物阻碍更换工作。
更换过程
停窑操作
按照操作规程将回转窑停在指定位置。
谢谢聆听
使用耳塞
在高噪音环境下,应使用耳塞或耳 罩以保护听力。
操作注意事项
确认电源关闭
遵循操作规程
在开始更换工作前,必须确保回转窑 的电源已经关闭,并采取措施防止意 外通电。
在进行托轮瓦更换时,必须遵循制造 商提供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指南,不得 擅自更改操作步骤。
检查托轮瓦安装情况
在开始更换前,应仔细检查托轮瓦的 安装情况,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 态,并检查是否有松动的瓦片。
间隙调整
根据需要调整托轮瓦的 间隙,保证回转窑的正 常运转。
性能测试
进行回转窑的性能测试, 确保更换后的托轮瓦满 足使用要求。
04 安全注意事项
个人防护措施
穿戴防护服
在进行托轮瓦更换时,操作人员 必须穿戴完整的防护服,包括但 不限于防滑鞋、安全帽、手套等。
回转窑托轮瓦安装及调整演示幻灯片

10
(3)压铅丝调整法 就是用比托轮宽150~200 mm长Φ4~6 mm粗细的保险丝与托轮母
线平行地放入转动的托轮与轮带表面之间,随着轮带和托轮的转动将 铅丝咬入,通过吃力点A和B后便被碾压成各种不同的基本形状,见图 20b。根据压出的铅丝形状和薄厚程度分析,就可以判断出窑体中心 线是否弯曲、托轮与轮带接触是否均匀和托轮负荷的大小等。
a.铅丝的喂入位置 b.碾压后铅丝的基 本形状
图20 铅丝检验法 示意图及压出铅 丝的基本形状
2020/4/12
11
压铅丝调整法是一种比较复杂,但也是比较科学的方法,熟练而正 确地掌握铅丝检验法,对管好、用好、检修好回转窑,尤其是指导托 轮调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着重介绍这种方法:
㈠铅丝检验法的操作
2020/4/12
8
三、回转窑托轮调整方法
1、调整方法: (1)仰手律法:握双手,手心向上,大拇指 与窑中心线一致,大拇指指尖指向窑筒体预 想窜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握四指, 使四指指尖的方向同窑的旋转方向。这样就 可以根据窑的旋转方向和预想窜动方向选择 左手或右手,然后在选择的手上沿四指的中 间关节连成一线,这条直线就是托轮轴线的 调整方向。
①先在每个轮带上(3等分或4等分)作标记,作标记时,一是要在一 个轮带的两侧对应,二是全窑所有轮带对应,即在纵向同一母线上。
②铅丝保持与托轮母线平行放入转动的托轮与轮带表面之间。
③碾压后的铅丝按挡位号、高低端、托轮号、轮带标记号。用千分尺 和卡尺测量及记录其厚度及宽度。
㈡铅丝检验法的分析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现以下图21为例加以分析。
2020/4/12
2
二、托轮瓦结构、安装基本情况
1、托轮瓦结构 天津院、南京院所设计的各类窑型托轮及瓦的设计并不一样,主
回转窑同时更换多个轮带大修工艺[1]
![回转窑同时更换多个轮带大修工艺[1]](https://img.taocdn.com/s3/m/6d14203ef111f18583d05ab3.png)
图!
各档预留垫板示意
安装垫板时, 不能在预留位置连续安装, 必须 ") 每隔 # 块装上 % 6 " 块, 最后再装空的, 否则最后几块 垫板装不上就造成返工。 安装的大原则就是先装 " 个 角, 再装其余。 (4 ) 装垫板前要事先依据图纸划好线, 保证 %! 块 垫板均匀分布, 位置正确, 同时筒体与垫板应接触严 密, 轮带与垫板间隙要求均匀。 #" # 确保窑体的直线度 多个轮带在一次大修中同时更换, 窑体被切割成 多段。保证各档的窑线就成为大修的重点。 大修前进行动态测量, 测出各档坐: -$$# 1 23.. ) #$$% * $# 1 $$!" 1 $#
我厂氧化铝 - 号回转窑在 #$$$ 年 -# 月大修时, 要求同时更换 ! 、 由于起吊设施的 "、 # 档 % 个轮带。 限制, 同时安装多个轮带具有很大的难度。
平整。安装时必须原位安装, 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垫板 外径的圆度, 还会造成最后几块垫板装不上。 ) 否则在轮 # 相邻 # 档拆除垫板的位置必须错开, 带到位装垫板时无法转窑。这是多个轮带同时更换 最大的难点和重点。由于安装垫板只能在顶部进行, 需要间断旋转窑体, 而! 、 "、 #% 档或者其中 # 档同 时下部无垫板, 则会造成窑筒体弯曲甚至损坏, 出现 事故。 拆除 %!$ 筒节垫板位置, 除考虑各档错开, 还 %) 必须结合窑的转向, 考虑 %!$ 筒节对接时纵缝与相邻 筒节纵缝错开 3$$55 以上,吊装时位置必须准确无 误。 根据 - 号回转窑转向, 、 ! "、 #% 档预留垫板位置 见图 - 所示。 具体安装时, 若遇上轮带下方无垫板, 可 加稍薄垫板做为临时过渡措施, 确保筒体安全。
#
回转窑托轮瓦更换方案

2511回转窑“2-2托轮瓦”修复方案由于2-2托轮瓦出高温“拉瓦”现象,被迫停窑进行修理,特制定“托轮瓦”修复方案:一、Ⅱ挡2-2托轮瓦现状:1、“托轮瓦”大面积拉瓦,托轮轴大面积粘铜屑;2、“油勺及淋油盘”严重损坏。
二、主要维修内容:1、淋油盘重新制作,“油勺”整形修复;2、“托轮瓦”更换。
三、Ⅱ档2-2托轮瓦更换方案:出于修理方便考虑,需将2-1、2-2托轮吊至地面进行轴面修磨及轴瓦研配。
(一)、修理步骤:1、修理前的准备:(1)、将顶窑用的工具运至现场,并在具备作业条件时就位;(2)、用錾子或直尺对2-1、2-2托轮座前后、左右位置做出标示记号,并割除底座端板(靠一线侧)。
(3)、拆卸轴承座隔热板、石墨板支架等相应附件,并放至不阻碍作业及行走位置。
2、顶窑、外移托轮及轴面修复:⑴、顶窑前,应办理停电手续,放净轴承座内润滑油,拆除油封、上盖、淋油盘、油勺等相关附件;⑵、架设顶窑工具,用2只320t千斤顶将Ⅱ挡轮带顶起5mm 左右后,用保险垫板将千斤顶保住;⑶、拆卸2-1、2-2轴承座固定螺栓及顶丝,并用2只16t千斤顶将2-1、2-2托轮座外移400mm左右。
(4)、用25t吊车将2-1、2-2托轮及2-2球面瓦及衬瓦吊至地面落实放稳。
(5)、检测“轴瓦背与球面瓦面”是否存在间隙,并观察轴瓦的表面状况,依此决定是否进行修复或更换轴瓦。
(6)、用细锉刀及油石对轴面进行修理,应重点磨削铜屑高点,要求轴面光滑、无高点。
3、轴瓦研配要求:⑴、先将“轴瓦背与球面瓦”研配磨削,接触角为90°。
待符合要求后再进行轴瓦面与托轮轴研配工作。
⑵、研配轴瓦时,要注意检测进、出口侧的油隙及端面接触状况。
主要技术标准为:轴瓦背与球面瓦配合刮研后,每 2.5×2.5cm2上的接触斑点不少于3点;轴瓦面与轴颈的接触角度为30°,接触斑点不少于1—2点/cm2;轴瓦面与轴颈的侧间隙为0.001—0.0015D(D为轴的直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11回转窑“2-2托轮瓦”修复方案由于2-2托轮瓦出高温“拉瓦”现象,被迫停窑进行修理,特制定“托轮瓦”修复方案:
一、Ⅱ挡2-2托轮瓦现状:
1、“托轮瓦”大面积拉瓦,托轮轴大面积粘铜屑;
2、“油勺及淋油盘”严重损坏。
二、主要维修内容:
1、淋油盘重新制作,“油勺”整形修复;
2、“托轮瓦”更换。
三、Ⅱ档2-2托轮瓦更换方案:
出于修理方便考虑,需将2-1、2-2托轮吊至地面进行轴面修磨及轴瓦研配。
(一)、修理步骤:
1、修理前的准备:
(1)、将顶窑用的工具运至现场,并在具备作业条件时就位;
(2)、用錾子或直尺对2-1、2-2托轮座前后、左右位置做出标示记号,并割除底座端板(靠一线侧)。
(3)、拆卸轴承座隔热板、石墨板支架等相应附件,并放至不阻碍作业及行走位置。
2、顶窑、外移托轮及轴面修复:
⑴、顶窑前,应办理停电手续,放净轴承座内润滑油,拆除油封、上盖、淋油盘、油勺等相关附件;
⑵、架设顶窑工具,用2只320t千斤顶将Ⅱ挡轮带顶起5mm 左右后,用保险垫板将千斤顶保住;
⑶、拆卸2-1、2-2轴承座固定螺栓及顶丝,并用2只16t千斤顶将2-1、2-2托轮座外移400mm左右。
(4)、用25t吊车将2-1、2-2托轮及2-2球面瓦及衬瓦吊至地面落实放稳。
(5)、检测“轴瓦背与球面瓦面”是否存在间隙,并观察轴瓦的表面状况,依此决定是否进行修复或更换轴瓦。
(6)、用细锉刀及油石对轴面进行修理,应重点磨削铜屑高点,要求轴面光滑、无高点。
3、轴瓦研配要求:
⑴、先将“轴瓦背与球面瓦”研配磨削,接触角为90°。
待符合要求后再进行轴瓦面与托轮轴研配工作。
⑵、研配轴瓦时,要注意检测进、出口侧的油隙及端面接触状况。
主要技术标准为:轴瓦背与球面瓦配合刮研后,每2.5×2.5cm2上的接触斑点不少于3点;轴瓦面与轴颈的接触角度为30°,接触斑点不少于1—2点/cm2;轴瓦面与轴颈的侧间隙为0.001—0.0015D(D为轴的直径)。
图示为:
(3)、轴瓦研刮注意事项:
a、轴瓦面与轴颈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法检查,着色要均匀,并符合技术要求。
b、在研刮过程中,轴瓦在托轮轴颈上应紧贴推力板并作稳定径向运动,要求瓦面清洁、受力均匀。
c、刮瓦时,要仔细分析着色点的情况,若余量较大时可用磨光机修磨,但在精刮时应用刮刀修整接触角面及油隙过渡面。
d、为了保证刮瓦精度,作业时应架设临时遮阳棚,以消除高温天气的影响。
e、轴瓦进、出口侧油隙应作两次各分五处用塞尺进行测量,即:第一次放在轴颈上测量;第二次在组装受力时测量,并作好相关检测记录。
f、作业时应作好轴瓦防护措施,讲究轻吊轻放,避免轴瓦受到伤害。
4、“托轮”吊装及轴承座复位:
⑴、全面清洗2-1、2-2轴承座后,将2-2球面瓦及衬瓦落至轴承座内,并用25t吊车将“托轮”吊装落至2-1、2-2轴承座内,注意在轴瓦面上抹润滑油并用白平布覆盖,落下时要防止“托轮”滚动,且控制其轴向窜动;
⑵、用2只5t葫芦同步将2-1、2-2轴承座内移至记号相应位置,注意在底板上抹润滑油;
⑶、将轴承座复位后,调整止推板与轴瓦端面的间隙在
6±2mm;
⑷、落窑后,检测轴瓦进、出口侧油隙是否符合要求;
⑸、待淋油盘、油勺、上盖等附件组装完毕后,对轴承座进行加油并试慢转窑一圈。
(二)、工器具、材料及备件准备:
四、组织准备:
1、成立“2-2轴瓦”更换作业组:
(1)、组长: 周明科
(2)、技术负责:史召、程良庆
(3)、人员组织:徐文龙、陈博宁、黄勇
(4)、作业人员:本检修项目由胜利分厂保全工段承担,按两班制排定,每班钳工4人、起重工2人、焊工1人。
2、时间安排:
实行两班工作制(早班8:00-20:00,晚班20:00-8:00),计划用3天时间完成此项工作。
五、工作计划安排:
六、安全保障措施:
1、因属抢修工作,参加人员要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2、在现场作业时,必须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每班领队为兼职安全员。
3、拆卸吊装时,要注意钢丝绳、葫芦、千斤顶等工器具的可靠性,对拆卸、吊装的物件要轻拿轻放,并注意对托轮轴面、轴瓦进行保护;
4、现场用电要按规定程序办理,要在办理停电手续后进行修理工作;
5、研配轴瓦时,切忌磕碰现象出现,并注意挥动刮刀的移定性。
6、组装时,要注意轴瓦面、油勺、油池等部位的清洁度,不得残余焊渣、毛头等不洁物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伤现象。
200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