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对 联

茶 对 联

茶文化心得体会带你去看不一样的茶文化

茶文化心得体会带你去看不一样的茶文化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下是由关于茶文化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 __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 __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 __、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茶诗

茶诗 茶的18种层面 第一量,不茶:就是根本不喝茶。茶,现已被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又为国饮,且有保健之功效,不喝实在可惜。第二层,厌茶:虽能喝,但是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喝茶的人多为习惯了可乐之类软饮料的年轻人,茶对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又需要时间来泡,自然不受欢迎。 第三层.惰茶:会喝,也不讨厌喝,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茶可清心,心不清静,哪还有时间来喝什么茶? 第四层,隐茶:会喝,也爱喝,却吝啬,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快乐。 第五层,商茶:会喝又爱喝,却只存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 第六层,美茶:此处之“美”非好茶,而是美人。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注意,非喝茶,乃为消费茶。 第七层,醒茶: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 第八层,饭茶:就是喝茶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第九层,学茶:谓之茶卒,学习茶的真境界。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

而是喝茶乃“喝在茶外”,就如佛家公案中的“吃茶去”一般。第十层,爱茶:谓之茶徒,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者。看茶汤、闻茶香、品茶味,产地、年代、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 第十一层,嗜茶:谓之茶客,沉谜于茶的真味者。不寻茶的出处、来源、年份,只为喝到自己心中喜爱的茶。 第十二层,耽茶:又谓茶豪,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者。 第十三层,暴茶:谓之茶狂,只求修炼茶道者。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一不小心,便陷入“痴、贪”之境。 第十四层,长茶:谓之茶仙,谙熟茶道,已得三昧者。就如《茶逋极意》中:夫茶者,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第十五层,惜茶:谓之茶贤,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也即珍惜当下。 第十六层,乐茶:滑之茶圣,已经达到喝茶也罢,不喝也罢,对茶当前,悠然自得之境界。 第十七层,观茶:谓之茶宗,见茶即乐,饱眼福重于口福。第十八层,废茶:谓之涅檠茶,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 茶诗

茶与对联_养生茶饮

茶与对联_养生茶饮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

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茶馆文化 论茶馆的社会功能

茶馆文化论茶馆的社会功能 2006-3-9 15:13:07 茶馆,又称茶肆、茶坊、茶楼、茶亭、荣家、茶园、茶室、茶屋、茶社等。千百年来,茶馆既充当着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又是人们身心休息之地;既是大众信息传播的渠道,又是各种民事活动的交流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的社会功能必然会更加完善和强化。 事实证明,茶馆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在我国茶文化事业中发挥了五大功能:休闲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和餐饮功能。 一、休闲功能 休闲的本意是于“玩”中求得身心的放松,以达到生命保健和体能恢复的目的。 休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是人们对体力和精力的一种调整;也是人们个性的一种充分展现;又是人们文化知识的一种补充方式。 品茶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现代人要调养自己的性情,提高自己的素养,通过品茶的休闲之道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品茶要讲究茶、水、落具和环境、心境的统一。其中的神妙之处,只有通过长期的细品.才能逐渐切实地体会到。 从古到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茶馆都是人们休闲时寻求的最佳场所之一。人们在茶馆除了品饮香茶、把玩壶具之外,还可以下棋、打牌、猜谜、玩鸟、听戏等等。当然也可邀友小聚、海阔天空、神聊半日。总之,每个人都可以到茶馆放松一下,同时又可以找到各自的乐趣。 近十年来,随着茶文化热潮兴起,茶馆业也日趋兴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纷纷兴办起富有现代气息的茶艺馆,更是引人注目,并赢得了青年人的青睐。这也许就是“休闲功能”给茶馆业带来的商机吧! 二、信息功能 所谓“信息”,其本义是指“音信”和“消息”。在这里,我们引申为“信息传递”。 茶馆的经营活动是“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茶科技”.“茶文化”的关系同样也是十分密切的。 要经营好茶馆,其管理者必须及时地获得有关茶科技、茶经济和茶文化的最新信息。只有这样,它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信息功能”。 上海湖心亭茶楼,每年都要举办几场富有特色的茶会,如春天的“龙井茶会”、秋天的

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

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 中国著名的红茶有安徽祁红、云南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一般以产地的茶树命名,如铁观音、大红袍、乌龙、水仙、单枞等。 白茶是一种不经发酵,亦不经揉捻的茶。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类,故名白茶。其中以银针白毫,最为名贵,特点是遍披白色茸毛,并带银色花泽,汤色略黄而滋味甜醇。主要产地在福建福鼎县和政和县。 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

有关茶的字谜

1、茶根据发酵度不同可以分为几大种类?答案:茶分六种:绿 茶、黑茶、黄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绿茶是不发酵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白茶属轻微发酵茶,青茶亦叫乌龙茶,是半发酵茶,黄茶是一种特殊的绿茶。 2、用哪种水泡出来的茶味道最好?答案:泉水位上,江水为中, 井水为下。 3、茶叶应如何保存比较恰当?答案:保存在封闭的器皿,低温保 存,避免阳光直射。 4、什么时候采摘的茶称为春茶?春茶是指当年5月底之前采制 的茶叶;夏茶是指6月初至7月初采制而成的茶叶,7月以后采制的当年茶叶,就算秋茶了。 5、喝什么茶有利与减肥?答案:乌龙茶,柠檬茶,大麦茶,决明 子茶,普洱茶,玫瑰花茶,山楂茶。 6、哪种茶的抗癌效果最好?答案:绿茶,茶叶不但可以一直亚硝 基化合物的形成,还可抑制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科学家还发现,在各类茶叶中,尤以绿茶抗癌效果最佳。 7、世界上的4大红茶是什么?答案: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 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8、十大名茶?答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 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9、我国古代的茶圣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答案:陆羽《茶经》

10、泡茶的3要素?答案:1、茶叶用量2、开水温度3、泡茶的时 间和次数 11、茶的一些作用?答案:茶可明目清心,茶可抗老防衰,茶叶 可提神解暑,茶叶可补血利尿,茶叶可防辐射, 12、茶艺表演中的“观音入宫”指的的泡茶的哪个步骤?答案:把 茶叶放入茶壶 13、茶艺表演中的“三龙护鼎”中的三龙指什么?答案:人的拇指、 食指、和中指 14、25世界多少国家产茶,有多少国家的多少人口饮茶?目前 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产茶,有16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饮茶。 15、26世界年产茶叶多少吨?目前世界年产茶叶大约在280万 吨左右。 16、27世界年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个?世界上年消费量最多 的国家是印度,大约是46.2万吨;其次是中国,年消费量大约是 35.05万吨. 17、28世界人均饮茶最多的国家是哪个?世界上人均饮茶最多 的国家是爱尔兰,每年人均饮茶12公斤。而我国人均仅为0.3公斤左右。 18、29我国的产茶大省是哪几个省? 19、我国的产茶大省包括云南、福建、浙江等。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民间趣味对联精选合集

民间趣味对联精选合集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联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趣味对联精选合集 上联:兰亭狂草王下联:松江鼎彝范 上联:巴蜀丹青张下联:松苑痴乐鬼 上联:九泉楷圣张下联:残墨千秋香 上联:松苑大话鬼下联:松苑影竹郑 上联:鸿乃江边鸟下联:岩本山下石 上联:雨荷鱼儿伞下联:草原花儿毯 上联:品泉喝白水下联:望岚听山风 上联:古文故人做下联:禾火秋风起 上联:假期有梦难圆下联:真隙无聊易长 上联:孙子小众人从下联:女子妙佳人归 上联:缺鱼缺羊哪得鲜下联:无舌品甘怎知甜 上联:月朗星稀晴空夜下联:荷香风清雾霭池 上联:冰花点点化为水下联:古木森森连成山 上联:百舸争流万山过下联:千里江陵一日还 上联:燕雀安知鸿鹄志下联:泡桐怎敌黄杨质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忙人慢行盲人行

上联:雨荷尘喻绿有漪下联:草原云舒白如絮 上联:雪碧可乐风无影下联:冰啤茅台醉有形 上联:荷舞白纱鱼戏水下联:苇摇碧波云追月 上联:草原情歌声声慢下联:至者莫来智者来 上联:丽鬼无惊厉鬼惊下联:蓝天心曲步步高 上联:情歌声声变成哥下联:蝶舞翩翩幻为妹 上联:夜郎枉作白日梦下联:倩女虚行暗幽魂 上联:雨荷有盖我荫凉下联:草原无边尔朝阳 上联:曲水抱山山抱水下联:游云依月月依云 上联:一对二表三分鼎下联:五湖四海群言堂 上联:湖泊澄清波漾漾下联:菡萏葳蕤莲芳芳 上联:一口一木矢口非知下联:一女一子女子是好 上联:绝对佳联联佳对绝下联:孝子贤孙孙贤子孝 上联:单传孽子子孽传单下联:无双才俊俊才双无 上联:解解元解千古难题下联:进进士进万民箴言 上联:天上下雪,雪既化下联:地下升烟,烟瞬散 上联:春晓曲,白雪芳草渡下联:秋夜雨,绿意荷叶杯 上联:夏彩虹,初晴瀑飞帘下联:冬梅香,无意苦争春 上联:雨荷鱼儿伞一柱擎天下联:草原花儿毯百媚铺地 上联:见仁见智思水淼石磊下联:听风听雨念火焱木森 上联:雨蝶淋雨雨沾雨蝶羽下联:花仙如花花醉花仙貌 上联:女子好女少妙女生何姓下联:木土杜木卜朴木易姓楊

茶的对联大全

茶的对联大全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茶以及茶馆文化

茶以及茶馆文化 一、茶文化 茶文化源源流长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色彩纷呈,独成一景。有朋自远方来,或日常的交友待客,捧上一杯清淡的香茗,许多热情和恭敬也往往就蕴涵其中。旧时,饮茶与品茶的嗜好,风行于士大夫阶层,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密切相融,向来被视为高雅之举而倍受推崇。即便到了高度商品化社会的今天,在争名斗利的喧嚣浮华之余,邀三五同好或独携亲密知己置身茶坊茶肆,也很区别于斗酒的酒徒,而别有一番浪漫无限和诗情画意。 茶的最早史料记载,见于成书在秦汉时代的《神农百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也就是说,茶的最早用途,是作为一种解药被发现的,当作饮料传播普及,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因为气候条件所致,茶的种植产地多限在南方地区,流入长江以北自然就弥足珍贵,由是,在流传下来的史章典籍、正史野史中就有许多关于茶的传奇。《赵飞燕别传》里有这么一段故事,说:汉成帝遗孀飞燕娘娘某日梦里见到了先夫陛下,毕竟一别经年,陛下对娘娘十分热情,急忙吩咐手下“看茶”,但立即招致了群臣的反对,指责娘娘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无数,没有资格饮茶。故事的真伪不去说它,但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到茶在当时的身价。既然茶如此高贵,被后世的文化人儿争相在追捧中附庸风雅也就不再奇怪。读史读诗,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因茶而有的思想澎湃和浪漫主义色彩,唐宋八大家等等的诗文中都不缺少饮茶品茶的感慨和感受。 提到茶,不能不提到一个叫陆羽的人物。陆羽,字渐鸿,生活年代与李白、杜甫大致相同,幼年孤苦,身事佛寺,曾专为和尚煮茶,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晚年隐居浙江苕溪,著《茶经》三卷十节,就茶的植、制、饮等系统总结,对后世的茶文化影响巨大,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本人也因此被尊为“茶圣”、“茶神”。自陆羽的同时期开始,我国的茶产品逐渐外传,在盛销东亚地区和南太平洋诸岛外,也多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易货贸易的抢手物资。尤其是在朝鲜、日本,宠茶风盛,社会上下无不崇尚,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茶道”,逐渐演化为一种高度的饮食文明。后世东西方贸易兴起,把中国的茶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因为茶本身具有的芳香清馨、醒脑提神等特点,大受各个阶层欢迎,看看当时的有关文献,我们可见“东方恩物”、“康乐饮料之王”的誉称。如此风靡世界的一种商品中的文化、文化中的商品,曾几何时被国人自贱自轻,当“可口可乐”一把一把掏走世人口袋里的银子的时候,俺千年一剑先生常有颇多遗憾和说不出的心痛。 茶文化中有一种“茶佛一味”的说法,是说茶与佛的关系密切。我国的佛教,盛兴于南朝时期,当时的寺院多建在名山秀川之间,位处或邻近各个产茶地区。佛倡素食,作为清素之品的茶,与佛教的主张并无差异,加以茶能提神,恰好有助于和尚们精神抖擞的事佛打坐,自然就结下了因缘关系。发展到后来的茶道文化中,三口一“品”,先苦后甜,也就更有了几分洞悉人生的朴素的禅意。 茶的历史和文化,精深博大,远非千八百字可以说得清楚、概括完全。我这里笼统为之,是为引出下一个话题:茶馆文化。

十大茶诗茶诗10首茶诗100首茶诗

十大茶诗茶诗10首茶诗100首茶诗 十大茶诗茶诗10首茶诗100首茶诗有哪些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诗固然是少不了的,跟着华祥苑一起学习吧。 1、《题山居》【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 2、《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与赵莒茶宴》【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4、《即目》【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5、《咏贡茶》【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6、《寒食》【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7、《回头诗》【清】曹雪芹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8、《自述》【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9、《茶》【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10、《茗坡》【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11、《湖州贡焙新茶》【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12、《尝新茶北》【宋】曾巩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13、《中国—茶的故乡》【近现代】赵朴初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让故乡。 14、《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卢纶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15、《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绿色生态观光游 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 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 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 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 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 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 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 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 3.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 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 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 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 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4.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茶诗发展至宋代,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然是苏东坡。苏东坡对茶一往情深,一生写过茶诗数以百计,经典之作颇多。以下这首诗就是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把壑源新茶赞为仙山灵草,并且强调这种茶是不加膏油的。苏轼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将茶独具之美用了一个拟人手法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品茶美学意境的最高体现,也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后人常把苏轼另一首诗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之相对成联。 诗题表明了曹辅(,字子方,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嘉祐八年(1063年)登進士乙科。元豐(1078——1085年)中勾當鄜延路經略司公事,元祐三年(1088年)自太僕丞為福建轉運判官,七年(1092年)為尚書職方員外郎。曾以尚書郎守虢州,又嘗知衢州。紹聖(1094——1098年)中提點廣西刑獄。與蘇軾及蘇門四學士多有交往。見蘇軾《送曹輔赴閩漕》詩施註、黃庭堅《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詩史容注註、秦觀《曹虢州詩序》及本書所收諸文)寄给苏轼的新茶。诗中大意说:犹如仙境般的茶山,流动着的云雾滋润了灵草般的茶芽。山之清,雾之多,洗遍了嫩嫩的香肌(茶芽)。好友曹辅投我所好,把壑源出产的这样好的像月圆般的团茶寄给我(作者自喻是茶仙“玉川子”卢仝),品尝个中滋味,顿觉两腋清风而生,从而感到习习春意就要来到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了。要知道这等冰清玉洁的茶叶不但内质(心肠)高雅,而且是不加任何添加素(油膏),真是新芽新面,美轮美奂。(油膏:指在茶饼上涂一层膏油,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作法。但有人也提出异议。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既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宝銙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自辨之。”)先作小诗一首,请君千万不要见笑,实在是自古好茶犹如美女,让人神魂颠倒、情怀顿开啊。

小学五年级语文《茶酒联趣》优质教

小学五年级语文《茶酒联趣》优质教 学设计范文三篇《茶酒联趣》向我们讲述了一富商为使茶楼生意红火,巧征对联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联这一语言艺术的魅力。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茶酒联趣》优质教学设计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茶酒联趣》优质教学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准备 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对联。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等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对联有关的文章《茶酒联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一)读文识字。 1.xx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读准“悬”“赐”“吩咐”等词语。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点评。 三、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发挥xx,探究对联的妙处。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

茶韵诗情入联香

原载于《海峡茶道》2012年7月077期 茶韵诗情入联香 ——佳茗篇 作者:在天 题庐山云雾茶 欲识庐山真面目 兴吟云雾好茶诗 在天简评:“欲”为全联的联眼,引领全联,引人入胜。苏轼诗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揭开庐山的神秘面纱,品赏到绝美风光吗?想拨开云雾,了悟真谛吗?动了心“欲”,试问有什么好办法来实现美好的心愿呢?还真有好办法,就是喝茶,喝好茶。 题西湖龙井茶 院外风荷西子笑 明前龙井女儿红 在天简评:湖畔品茶,曲院婷荷,荷风拥翠,碧水萦回。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院”字,说明品茶不在别处在庭院。“风”字,激活了视觉和嗅觉美感,春风善睐,诸香袭人,荷香茶香美人香。“笑”字,泄露品茶的快乐好心情。“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视界由外而内,聚焦眼前的一杯龙井茶。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湖山第一佳,龙井好问茶。“明前”,清明节前,又指眼前。“红”字,泄漏品茶的喜悦心和女子的含蓄美;谁家龙女佯羞脸,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龙井茶,喝出的却是世所罕见的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打上龙井水,冲泡龙井茶,二三知己,共我消闲一刻,真可谓酣畅淋漓,极尽茶趣。 题黄山毛峰茶 毛峰竞翠,黄山景外无二致 兰雀弄舌,震旦国中第一奇 在天简评:自古以来,黄山美景,驰誉江湖,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竞翠”写意,为上联的联眼,赋予鲜活的视觉享受,品赏黄山毛峰茶,仿佛亲历一部翠色连绵的风光大片。东方为震,日出为旦,震旦即东方。“黄山乃震旦国中第一奇山。”兰雀弄舌,莺歌雀语,妙赞东方:一赞黄山美景奇绝,二赞毛峰好茶奇美。毛峰好茶,形似雀舌。“弄舌”写意,赋予清越的听觉享受,品赏黄山毛峰茶,宛如聆听一曲雀舌闹春的吟咏赞歌。 题君山银针茶 川迥洞庭开,君山拔萃尘心去 境清天趣尽,云彩镶金好月来 在天简评:品茶品洞庭,远眺君山,山环水抱,一尘不染。品茶品天趣,境由心生,烘云托月,心情大好。 题安溪铁观音茶 七泡余香溪月露 满心喜乐岭云涛 在天简评:七泡余香,赞美铁观音茶的观音韵,持久而芳香。泡的是茶,又不只是茶。泡入茶汤中的,有溪有月有甘露。有道是“心安喜乐”,暗含铁观音发源地福建安溪的“安”,与上句的“溪”相呼应。抓住了喜乐,就抓住了观音韵特有的茶趣。这喜乐的,是茶人的心,又不只是茶人的心,仿佛一起感到喜乐的还有茶岭、云天、松涛。 题云南普洱茶 香陈九畹芳兰气 品尽千年普洱情 在天简评:“陈”为全联的联眼,着意注重表现普洱茶的陈香美感和独到价值。任凭毛茶自然发酵和陈化,历经10年以上,让自然力量磨圆茶的刚烈野性,显扬荷香、枣香、樟香、兰香,自然雕琢出普洱茶的真我陈香:细腻温润醇和。真我陈香,越陈越香,浓情普洱,千年流芳。经自然雕琢后,野性普洱茶可呈现淡淡荷香;茶树与野枣树下的枣泥嬉戏、两小无猜而汲得枣香;茶树与樟树林为邻、青梅竹马而汲得樟香,樟香浓于茶气则突显樟香;茶气胜于樟香则显为珍贵的兰香。宋代诗人王禹偁(954~1001)赞咏普洱《龙凤茶》的真我陈香说“香于九畹芳兰气”,可见他品饮的茶幸得樟树林的熏陶,且茶气胜于樟香。 题祁门红茶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前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因此茶叶的展销空间设计是非常苛刻的,要结合茶文化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要将茶和茶文化一并体现在人们面前,对各大茶行调研是必要的. 调研地点:xx市各大茶行 调研时间:xxxx.xx.xx---xx.xx 调研目的:通过对合肥若干个茶行的调研了解茶文化,了解茶的品种和茶行的装饰的风格,通过对茶楼的调研,对茶楼实地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增加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并认识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此后的茶楼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加深对室内综合设计的课程的理解。 调研成果: 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所以在茶行或者茶楼的设计上更加要注重表现其历史性文化的性,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茶楼装修的类型:1、传统型茶行设计,传统型茶行设计多是一些有着悠久历

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渊源流长,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饮茶可以说是是人们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它可以使人神清气爽,精神百倍。由于中国地势广阔,所以每个地域都可以说有特殊的茶种。中国不愧是茶叶的发源地。现在世界的茶叶起初都是由中国传入。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同她的历史一样悠久,多少年来,中国茶文化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无比丰盛的营养,容宗教、哲学、绘画、美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本文从各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可看出茶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制茶和吃茶的历史之长。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不仅是作为一种饮料,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茶诗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茶叶诗词。我国狭义的茶叶诗词是指“咏茶”诗词,既诗的主题是茶,这种茶叶诗词数量略少;广义的茶叶诗词不仅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不是茶,但是诗词中提到了茶,这种诗词数量就很多了。我国的广义茶叶诗词,据估计:唐代约有500首,宋代多达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当在2000首以上,真可谓美不胜收、琳琅满目。三、茶的分类 中国的茶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绿茶淡雅,红茶深沉,茉莉香,乌龙醇,龙井如西湖引人神往遐思,普洱使人倍感亲切,铁观音茶如其名,似乎也染上了一丝历史沧桑。中国十大名茶早就享誉全球,包括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君山银针,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庐山云雾,西湖龙井,其中每一种都是茶中精品。 四、茶具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就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主要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此外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到了唐以来茶具才出现了近代人比较熟悉的如茶壶、茶盏(杯)和茶碗。 五、茶道 中国人讲究以茶待客,数千年来被尊称为礼仪之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道有渊源的历史,它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联 茶谚 茶谜

茶联茶谚茶谜 (一)、茶联凡是“以茶联宜”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晒药竹斋暖,茶松院深 唐许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宋苏轼客来茶香留舌本,睡雨书味在胸中宋陆游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明陈继儒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明陈子升瀹茗夸阳羡,论诗到建安清郑作客思秋议图赤脚婢,品茶入室为仿长须奴清杭世骏青松磊节承甘露,紫笋干云瀹醴泉清沈铭彝焚香读画,煮茗敲诗 清赵福几净双钩摹古帖,瓯香细乳试新茶清江恂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清张廷济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清郑燮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清吴让之兰台架列排书目,顾渚香浮瀹茗花清曹秀先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清曹雪芹茶香秋梦后,松韵晓吟时清袁枚昼茗荚香闻灶,夜阁琴丝月满窗清陈鸿寿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清林则徐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人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清何绍基世间重任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慢斟茶清温仲和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吃碗茶去; 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清汪次闲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清赵之谦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清樊增祥守破砚残书著意搜求医俗法,吃粗茶淡饭养家难得送穷方清吴昌硕泉烹苦茗能留客,水绕甘棠当惠民 清金粟香岩泉澄碧生秋色,林树萧森带曙霞 北京静心斋焙茗坞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宋翁元广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广州陶陶居茶楼嵌茗联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浙江绍兴驻跸岭巅亭联客到烹茶,旅社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佚名江苏苏州存驿亭亭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全诗翻译赏析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注释】 (1)有怀:怀念亲朋至友。 (2)泠泠:清凉。 (3)瑟瑟:碧色。尘: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 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4)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参考译文】 坐着舀着清凉的泉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端起一碗好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将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作者在诗中所怀念的爱茶人,可能是他的妻舅杨慕巢,如作者在<睡后茶 兴忆杨同州>诗中提到的"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作者 白居易【生于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卒于卒于武宗会昌六年(公元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谥文公。 【赏析】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 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 生动地描述了泉边煮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有感而发: 这么好的泉水, 这么好的茶 叶,可惜不能寄给爱茶的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当然,这故人是跟自己一样 的“爱茶人”,而不是世俗之人。 读者可以看到此诗前两句是一对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 “坐酌”与“看煎” 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可见作者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

常生动具体的意象,描述的是煮茶的情景。 后两句是作者的抒情,是通过抒发对茶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知心人的渴望, 强烈的感情中带着丝丝的哀伤,从而体现作者对远方知己的极度想念。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前两句传景色之神,后两句传心情之神,可谓茶诗 中的典范之一。 唐代名茶尚不易得, 官员、 文士常相互以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 表示友谊。 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 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 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还 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杯还不过瘾, 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 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 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