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疾病解说者》的创伤研究

《疾病解说者》的创伤研究作者:黄鑫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8期摘要:《疾病解说者》是印裔美籍女性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处女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2000年普利策小说奖的作获奖品。
同名短篇小说《疾病解说者》讲述了达斯夫人因向她丈夫隐瞒私生子的秘密长达八年之久而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在其与家人在印度旅游的途中,她向身为导游同时身兼疾病解说者的卡帕西先生倾吐了这一秘密,希望能得到治疗。
作为跨学科文学批评的分支之一,创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本文从创伤的症状、原因及治疗三方面对达斯夫人的创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疾病解说者》裘帕·拉希莉创伤理论一、引言英语中的创伤(trau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本意指对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
维基百科(wikipedia)对不同领域的“创伤”(trauma)进行了定义:在人体医学领域,创伤主要指由外部力量对生物组织造成的物理性损伤或伤害;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创伤则指极度痛苦的事件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因此,现在创伤既可以指身体上的所遭受的物理伤害,又可以指由强烈情感反应造成的心理伤害[1](“Trauma”)。
创伤理论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医疗保健领域,且多与越战老兵及其他幸存者群体的研究相关,例如受虐的妇女、儿童、大屠杀和灾害幸存者、难民和性侵受害者。
以病理学家卡西·卡鲁斯(Cathy Caruth)和朱迪斯·赫曼(Judith Herman)为代表,最近的创伤研究主要集中在妇女或儿童经历的创伤[2]。
根据先驱学者们的研究,创伤理论与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弗洛伊德有关精神分析的著作。
在《无法言说的经历》一书中,卡西·卡鲁斯总结认为,弗洛伊德的两部重要著作《超越快乐原则》和《摩西和一神教》为创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
《疾病解说者》是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小说集,并获得了2000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讲述了印度移民与印度后裔在他们继承的文化与新大陆交织的困境中生活的故事。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评《疾病的隐喻》

作者: 胡蓉[1,2]
作者机构: [1]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122-12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上海译文出版社;隐喻化;苏珊·桑塔格;政治压迫;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道德批判
摘要:�疾病的隐喻》收录的是美国女学者苏珊·桑塔格1978年连载于《纽约书评》的一组文章,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引进。
此书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疾病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一步步地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批判,或者一种政治压迫。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最典型,也是最主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疾病解说者》的食物叙事与身份认同

070裘帕·拉希莉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印度裔女作家,1967年生于伦敦,1969年随家人移居美国,幼年时常陪父母回印度加尔各答居住。
《疾病解说者》(Interpreter of Maladies )这部短篇小说集自1999年出版后几乎囊括了美国批评界的所有重要奖项,入选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集,同时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普利策小说奖。
小说叙事融入印度传统习俗、宗教、政治、历史等元素因而极具异域色彩,食物书写就是其中一个维度。
裘帕·拉希莉以其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叙事和独特的叙事视角反映了两代印裔女性流散者在美国异质文化中的生存困境和身份流变。
一、家庭关系与文化语境食物被用来构成人物关系和文化语境,并构建作品中的社会关系体系。
一次用餐就可能体现由语言、仪式、礼节等编码构成的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组合系统。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阐释,一次用餐除了能满足用餐者的基本生理要求,同时还将用餐者置于复杂的关系中,用餐者和某一个人一起吃饭,就可能是在确认用餐者之间属于同一个团体,又或是在履行用餐者之间的某种义务。
小说《停电时分》正是以食物共享为契机,反映一对在美国生活的印裔夫妻的家庭关系变化和女性在异域新环境中经营家庭遭遇的挫折困境。
食物叙事离不开家庭中女性的身影,其中的女性形象尤为动人,而与女性生活最贴近的食物叙事和食物意象贯穿其中。
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展示人物的细微心理活动和真实的关系。
丈夫苏珂玛负责烹煮食物,他内心矛盾,既期待每日的停电时分,又害怕两人尴尬的共处。
伴随心理描写自然回述了夫妻的甜蜜过往,倒叙穿插在叙事主线中,夫妻日常生活的今昔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夫妻关系的变化,同时也因叙事的间隔拉长了时间轴,让短时的相聚变得漫长而充满回忆。
叙述看似冗长详尽,食物一一罗列。
苏珂玛每日从他们的储备里挖取食物,他们早已是坐吃山空了,而修芭依然是无视所有生活所需,自顾自地忙,苏珂玛形容她:“可现在这个家对她来说跟旅馆没什么两样。
“小历史”中的“大历史”

“小历史”中的“大历史”内容提要:2000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疾病解说者》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柏哲达先生来搭伙”运用第一人称女童叙事的独特手法,打破传统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二元对立,将作为文学稳定“背景”的历史置于文学的“前景”突显出来。
通过人物“小历史”的描述,小说把印度被殖民、被分而治之的“大历史”前景化,巧妙地谴责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民的戕害,批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少数族裔文化的压制与埋没,从而达到重新书写少数族裔历史,颠覆殖民话语及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的目的。
关键词:《疾病解说者》女童叙事历史文化霸权作者简介:薛玉凤,文学博士,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历史主义批评解构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的全新概念。
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不再是唯一、客观、本质性地存在于文学文本之外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文学文本一样也是一种叙事,一种文本,同样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
而文本的历史性指所有的书写形式,包括批评家所研究的文本和我们处身其中探究其实的文本所具有的特定历史含义和社会的、物质性的内容,指所有“阅读模式中包含的历史、社会和物质内容”(Greenblatt and Gunn 410)。
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被理解为“共建的互文性”(Felperin 77)。
2000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疾病解说者》(Interpreter of Maladies,1999)就是这样一部蕴含丰富“历史、社会和物质内容”的短篇小说集。
印度裔美国女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①有意混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界限,把历史事件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混杂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形式。
《疾病解说者》集中刻画了一群游离于古老的印度与令人迷乱的美国新大陆之间的人物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失败的自我救赎空间批评视角下的《疾病解说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18失败的自我救赎:空间批评视角下的《疾病解说者》穆 歌(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摘 要:裘帕·拉希莉的短篇小说《疾病解说者》展现了女主人公达斯太太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在家庭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压迫下,达斯太太希望从卡帕西那里获得理解和安慰,从而走向自我救赎。
但由于社会空间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不平等,导致达斯太太渴望得到自我救赎失败,最后只得重新回归家庭,继续压抑和隐忍。
关键词:《疾病解说者》;家庭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自我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40-03《疾病解说者》是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一经出版就颇受好评,并荣获了2000年的普利策奖。
小说集包含9个故事,每一篇都堪称精品,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同名小说《疾病解说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篇小说讲述了达斯太太在旅行途中偶然得知导游卡帕西的工作是疾病译解后,向其倾诉了不幸的生活以及隐藏多年的秘密的故事。
“空间就是产品”[1]26是列斐伏尔在其专著《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其强调了空间是可以被生产的以及空间具有极大的社会属性。
生产的空间“是思想和行动的工具;除了作为生产手段之外,它也是一种控制的手段,因此也是一种支配权力的手段”[1]26。
自我在哲学中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体验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我是在个人体验基础上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救赎。
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将自我定义为会以意识思考的东西,能感觉到快乐或痛苦,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疾病解说者》中移民的身份建构——以舌尖上的隐喻解读为视角

———以舌尖上的隐喻解读为视角
黄新辉
摘要:在印裔作家拉希莉获得普利策奖的小说集《疾病解说者》中,“食物”作为重要的意 象在《停电时分》《森太太》《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三篇小说中反复出现,蕴含着丰富的隐 喻意义。三个故事中主要人物的饮食方 式 和 食 物 选 择,揭 示 了 拉 希 莉 所 要 传 达 的 主 题 意 义———书写印裔移民通过食物获取情感体验和身份认同的过程,再现了海外印裔移民的真实 生存状态,反映了其在异域文化中身份建构的矛盾与纠结。 关键词:拉希莉;《疾病解说者》;身份建构;食物;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20)01-0051-08 作者单位:黄新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州 510420
引言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满足生存需求的基本自然行为,同时又是深受文化 影响并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的社会行为。席焕久(1994:68)指出,“饮食并不仅 仅只是一种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更构成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最基本形态,是 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文化研究角度看,饮食的一系列过程:准 备、烹饪、食用,远非其表层意义那么简单,还给读者传递出所谓“胃口的政治” (Parker,1998),隐含着意识形态的色彩。国内学者陆薇(2001)说,胃口是一种 受文化约束、表达社会关系的代码,它既象征着主体(人)与客体(食物)之间的 关系,又是“自我”与“世界”间的桥梁。就是说食物作为隐喻性的语言代码,具 有丰富的个体性 和 交 流 性 的 功 能。 英 国 评 论 家 特 里 · 伊 格 尔 顿 (TerryEagleton, 1998:204)曾经这样总结食物的象征属性:如果食物有一个确定的属性的话,那 就是它不仅仅是食物,它是可以无限阐释的人类物化的情感。换句话说,食物与
摇曳在莎丽下的孤独灵魂

摇曳在莎丽下的孤独灵魂摘要:《疾病解说者》是裘帕·拉希莉的第一部小说集,这本出手不凡的处女作集子里,九篇小说准确描绘了故事人物跨越国家和时代追求爱的情感之旅。
文化差异和双重乡愁使沟通成了奢望,人们无奈地关上心灵之门,独自忍受心灵寂寞。
关键词:疾病解说者印度文化渴望诉说孤独“我知道我的成就不过是普普通通。
我不是唯一一个、也断不是第一个远离家园追寻幸福的人。
很多时候,我仍然会为我走过的每一里路、吃过的每一餐饭、认识的每一个人、睡过的每一个房间而迷茫不解。
这一切尽可以显得平平常常,然而总有一些时候,它们却是超乎我的想象之外的奇迹。
”——《疾病解说者》《疾病解说者》是裘帕·拉希莉的第一部小说集,问世以来,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的小说奖,其中最大的就是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这本出手不凡的处女作集子里,九篇小说准确描绘了故事人物跨越国家和时代追求爱的情感之旅。
主人翁大多来自印度或孟加拉,深陷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人物卑微,故事琐碎,像是裘帕·拉希莉父辈的虚构。
故事聚焦于居美印裔移民,通过多重视角艺术地再现了游离于两种文化边缘的流散族群在异质文化中所体验的孤独、困惑、尴尬和无奈。
一、拉希莉:温雅淡然、细腻动人正如书名所提示的,拉希莉自己就是一位处在祖先严格传统和令人迷惑的新世界之间的传译者。
《疾病解说者》带来了美国小说美妙的新声,是一部洋溢着智慧和奥妙的小说集。
不得不说,看完之后真是惊艳。
原来写作真真需要天分,拉希莉就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作家。
我总觉得短篇比长篇更有难度就某种程度而言。
毕竟长篇有的是篇幅,作者尽可以从容地添加枝枝蔓蔓,描画各色人物。
即使某些部分有所疏漏,也不致影响大局的繁荣稳定。
短篇则不然。
一点点小瑕疵也纤毫必现,非得构思精巧,架构严谨才能博得满堂喝彩。
当然,看小说的时候,并不会想那么多,只是单纯地觉得非常好看。
我是一个典型的浅薄的读者。
裘帕·拉希莉的父母是印度移民,所以写起文化冲击下的印度移民或平民自是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从创伤理论角度分析裘帕·拉希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疾病解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创伤理论角度分析裘帕•拉希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疾病解说者》为例姚依萍 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摘 要:《疾病解说者》(Interpreter of Maladies)是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于199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该作品也是她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荣获2144年普利策小说奖。
本小说集由9个故事组成,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有因为误会而渐行渐远的年轻夫妇,有从根源文化中脱离远嫁美国的孤独太太,也有饱受病痛折磨依旧期盼组建幸福家庭的女孩,各个构思巧妙,语言简洁凝练,将人物内心孤独,悲伤,绝望不露声色地表达出来,女性所承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创伤在作者的着墨之下也更加触动人心,本论文从女性创伤角度,以《停电时分》和《比比•哈尔达的婚事》两个故事为例,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创伤;女性形象作者简介:姚依萍(1990.8-),女,汉族,河南灵宝人,硕士,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文化以及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44-02裘帕•拉希莉(1967-)生于英国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自幼随父母移居美国罗德岛,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主修文学创作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获博士学位。
她一方面沿袭了印度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有着西化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再加上她的严谨客观,使得对世间百态的观察更为深刻精透,多面立体。
同时她的故事结构设计精巧,人物形象刻画细致丰满,作者擅长用简洁凝炼的语言描述人物内心,越是不动声色越是触动人心,因为深刻的东西在于情感的真挚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这是她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赞誉的重要原因。
这部《疾病解说者》是她的处女作,但赢得了普利策小说奖,海明威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发表时间:2019-04-22T14:41:16.2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作者:文杨
[导读] 针对《疾病解说者》所探讨的话题,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集中分析小说中不同短篇所反映的共同的社会历史内容,解析战争、移民潮等历史大背景下的“疾病”所包含的异乡情绪、身份意识与文化斥力等因素。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针对《疾病解说者》所探讨的话题,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集中分析小说中不同短篇所反映的共同的社会历史内容,解析战争、移民潮等历史大背景下的“疾病”所包含的异乡情绪、身份意识与文化斥力等因素。
同时,对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倾向进行考察,进而上升到对小说浸淫的正面情感力量的探索。
这种探索表明,拉希莉在《疾病解说者》中的书写是一种积极的书写,“疾病”的阴郁与“愈合”的明亮赋予了小说更加昂扬的情志。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疾病解说者》;战争;移民潮;社会意义
一
印度有将近90多年被英国殖民的历史。
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但是“蒙巴顿方案”的通过造成了印度的分裂,史称“印巴分治”。
1971年,“巴基斯坦内战”打响,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再次面临分裂。
[1]拉希莉通过《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和《真正的看门人》两个短篇将这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出来,将流离失所的小人物嵌入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从细节处拖曳出复杂的历史况味。
《真正的看门人》中的布梨大妈由于印巴战乱,从孟加拉逃难来到加尔各答,做起了楼道清洁工。
她恪尽职守地看守大门,却因为一桩失窃案被众人反咬一口,逐出大楼。
布梨大妈的出场带有喜剧性,这仿佛是作者对苦难的刻意冲淡,但当楼道中那些怀着“酸葡萄”心理的邻居们相继登场后,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嬉笑笔触间的尖锐。
紧接着,拉希莉又将目光转向美国这个异域空间,《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实践。
印裔小女孩莉丽亚用自我的经验理解着柏哲达先生,虽然她不知道地球另一端的战乱意味着什么,也始终分不清印度人与穆斯林人的区别,但是她始终置身于柏哲达先生的情感现场。
电视新闻、失败的鬼脸灯笼、深埋掌心的哭泣,这些见证串联起了一个小女孩最单纯的体认和最蓬勃的情绪,唤起了一种跨越代际的共鸣。
而这所有的呈现都包含着拉希莉对印度殖民历史及其“后遗症”的反思,包含着对历史的一种回忆性的凝视。
历史上印度人向美国移民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世纪末至1945年;二是1945年至1965年;三是1965年至今。
[2]在移民潮的时代大背景下,拉希莉从移民者身上挖掘出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以及微妙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汇聚成了一副生动而独特的移民图景,成就了历史深处的想象。
一代移民由于各种原因搬迁到美国,在那里定居,他们对故土有一种顽固的依恋情结,而对美国文化却难以认同。
《森太太》中的森太太随丈夫来到美国,无法遏制的思乡情绪让她将客厅装饰成印度风格。
她每天换不同色彩的莎丽、在发际间涂朱砂粉;她喜欢听印度的拉伽音乐,一次次去买在印度常吃的鱼。
对饮食习惯、日常打扮、文化习俗的坚守铸就了森夫人孤独的抵抗,这种抵抗是森夫人家园依赖情感的一种变形,是她与故土建立情感连接的唯一方式。
二代移民生于美国,长于美国。
他们“没有生活的失落与再创,只是在他们的背景里隐隐约约有那些异域文化的影子罢了,然而,面对‘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充满困惑”。
[3]他们在印、美两种文化中都被视为另类,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作为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体现出了作者的总体情感。
小说的叙述主人公“我”是典型的印度第三次移民大潮中的一员,美国是他踏上的第三块大陆,也是他最后定居的家园。
“我”在包办婚姻的传统之下娶了并不熟悉的印度女人玛拉为妻,以疏远、甚至带点嫌弃的态度对待新婚妻子,这种冷漠是对印度传统文化的抗拒。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与代表美国文化的克罗夫特夫人相处时表现出的是谦卑、钦佩的情绪。
拉希莉将这种文化上的趋避式冲突写得很透彻,但她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依着这个线索勾勒出了两种文化紧密交融的积极景观,结尾处关于“平凡的奇迹”的剖白就是对这种景观的最好注解。
从对疾病的解说到最后满含历史温度的剖白,拉希莉厚积薄发,让最后的情感表达成为托举起整个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力量因子。
也因此,《疾病解说者》于阴郁下有了根本的光亮底色,这一光亮使小说的整体情感得到扬升,也指明了小说的精神方向。
二
通过追溯拉希莉的生平及经历,我们找到了其小说历史深度的来源。
首先,拉希莉的祖籍是印度,她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美国罗德岛长大,是典型的印裔二代移民。
所以她觉得于她而言,印度文化是相当远的。
[4]可以说,正是拉希莉的这一背景为她提供了极高的文学敏感度,为她塑造的二代移民形象增添了真实感、生动感。
而从西方教育的层面来说,拉希莉的移民经历为她能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西方艺术以及西方优秀的文化氛围赞佐了拉希莉的文学天赋,令她在创作中脱离平庸,始终高人一筹。
其次,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拉希莉的文化趣味。
她对契诃夫、弗兰纳里•奥康纳等作家称赞有加,对《都柏林人》也很喜爱。
这些短篇大师或经典短篇小说集或多或少给予了她影响,以至于使她出手便不凡。
[5]所以,我们看到《停电时分》暗藏悲伤、《森太太》孤寂疏离、《性感》佻达醒觉、《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坦然悠扬。
拉希莉将这些情感处理得滴水不漏,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这是难得的。
再者,“慢‘炖’小说”的创作理念也成就了其小说的社会历史格调。
最后,在关于“文化身份”这一观点的探讨上,拉希莉的见解始终是前瞻性的、灵活的。
这一点从短篇《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个短篇中,她没有赋予“我”以确定的姓名,这样一来是表达一种普遍经历,二来是意在表明“我”的身份的流动与变化。
移民主人公在空间的移动中积极地构建自己新的身份,最后在美国家园中寻找到皈依感,这正是拉希自我文化倾向的一种表达,也是当代印裔美国移民作家主流的情感方向。
她的这一文化见解以历史为基石,以情感为经纬网,最后于小说尾部完美收束,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接洽,波澜不惊而又暗潮汹涌,令人回味无穷。
在全球化的今天,《疾病解说者》的书写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开辟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
在展示严肃的历史主题时,它坚决从宏大的叙事中脱离出来,以历史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将一段历史包裹在琐碎的对话、复杂的个人情感中,实现了社会历史与人物形象的完美沟通。
它调整着艺术的焦距,将历史的真实与经验的真实兼容并包,在增强现场感的同时反馈给读者回溯历史的新方法:我们需要铭记历史,也需要回忆性的审视;我们需要“观看”历史,也要掌握观看之道。
其次《疾病解说者》对于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境遇、文化困惑、生存状态的书写无疑会引起异乡人群体的共鸣,也会由此及彼,加深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思。
而更重要的是,《疾病解说者》所展现的包容视野与多元胸襟会为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一种方案,也激发着人们对在流动、开放的空间建构跨越文
化鸿沟的精神家园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1]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毕素红.1965年以来美国印度移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4]唐嘉遥.空间视域下的裘帕•拉希莉作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5]吉尔•欧文斯,林果.移民文化的阐释者——裘帕•拉希莉访谈[J].译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