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放射性脑病

合集下载

放射性脑病MRI诊断

放射性脑病MRI诊断

放射性脑病MRI诊断
邓开鸿;魏兴长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1996(017)005
【摘要】放射性脑病MRI诊断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邓开鸿,魏兴长,肖家和本文报道放射性脑病20例的MRI表现,特点如下:病变限于放疗野内(20/20);紧邻原发肿瘤灶区(20/20);T1加权像为低(8/20)、等(7/20)或低等混杂(5/20)信号,T...
【总页数】2页(P281-282)
【作者】邓开鸿;魏兴长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8.81
【相关文献】
1.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29例的MRI观察及治疗分析 [J], 肖来华;刘建国
2.鼻咽癌放射性脑病57例的MRI诊断 [J], 谢艺才;李耀志;高健全
3.低场强MRI诊断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25例 [J], 袁涛
4.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诊断分析 [J], 李建生;汤日杰;凌国辉;彭俊琴;张海南
5.低场MRI在放射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 [J], 陈颖;祝爱峰;孙惠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尤荣开脑病系列——放射性脑病

尤荣开脑病系列——放射性脑病

尤荣开脑病系列——放射性脑病放射性脑病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encephalopathy,REP)是指脑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并在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导致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而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REP可在放射治疗脑瘤、颅外(鼻咽癌)或白血病脑病等多种疾患时发生。

RE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是放疗治疗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目前,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X-刀、γ-刀应用日益广泛,肿瘤治疗剂量提升,局部控制率增高,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但由于REP 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所以REP不但放射科临床医生要重视,更应引起ICU医师重视,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疗。

【病因】实验证明REP 的发生与放射源、单次剂量、总剂量的分割和总的治疗时间有密切关系。

放射量越大,照射面积越广,越易发病。

目前认为,常规分割照射:全脑TD5/ 5 5500cGY,25%脑TD5/5 6500cGY,超过此限值可能引发REP。

此外REP 发生尚与年龄、身体状况、血管硬化程度、多程放疗、机体免疫状况、个体差异、是否联合应用化疗等多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REP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无定论,概括起来有四种学说:神经元损伤学说、胶质细胞损伤、血管损伤和自身免疫反应。

1.神经元损伤学说一般认为成熟神经细胞对电离辐射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处于发育时期(胚胎期、新生期)的神经元对电离辐射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关实验显示在放射后第3天神经元细胞即可出现改变,主要为染色质疏松和细胞的水肿,第7天可见明显的凋亡改变。

也有研究表明在放射性脑损伤早期神经元细胞较胶质细胞对放射线敏感。

2.胶质细胞损伤学说此学说认为,REP典型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脱髓鞘。

髓鞘主要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显然,少突胶质细胞死亡是脱髓鞘的主要原因。

大鼠全脑照后(1O~20 Gy)数小时,胶质细胞开始凋亡,主要发生在少突胶质细胞,而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

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讲诉1精品PPT课件

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讲诉1精品PPT课件
多数学者认为以上几种机制并非相互 独立,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
放射性脑损伤的三个阶段
➢ Ⅰ 急性放射损伤 ➢ Ⅱ 早期迟发放射损伤 ➢ Ⅲ 晚期放射损伤
急性放射损伤
急性期(数小时~3周)。临床上少见。主 要由于血脑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脑 水肿、颅内压增高和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 等,一般可自愈。该期组织学改变主要为血 管内皮的损伤,这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对放 射线较敏感,最易被损伤。此外,急性放射性 脑损伤与单次剂量关系密切,单次剂量>3Gy 及照射体积过大均可明显提高急性放射性 脑损伤的发生率。
放是颅内肿瘤、脑血管畸
形、头颈部恶性肿瘤(NPC)治疗后产生 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直线加速器、X 刀、γ刀、光子刀、组织间近距离放疗等放 射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脑 损伤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
发生机制
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尚不很清楚,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放射线直接损伤脑组织 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脑组织缺血、坏死 自身免疫反应 自由基损伤
1.7Gy,仅照射一次也会引起急性脑水肿。
早期迟发放射损伤
⒈ 脑放疗后数周或3个月内出现暂时、可逆性的白质损伤; ⒉临床多表现为嗜睡及精神障碍 最多见的是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儿童接受18~20Gy(1.8~2.0Gy/次)的预防性照 射全脑照射后,特别是3岁以下者,大约有50%在3~8周 后出现典型的“睡眠症”,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易 怒等。也可以出现一过性、自限性的疲劳感或局部神经症 状加重; ⒊基本病变形式为少突胶质细胞的脱髓鞘病变伴轴索水肿; 脑白质的片状脱髓鞘,类似于脑多发性硬化的组织学表现。 其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 与髓鞘的特有损伤相关;② 与 血脑屏障的破坏相关。 ⒋ 应注意避免将脑放射反应误认为是脑肿瘤的进展,而增 加剂量或采取其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化疗等,以致加 重脑放射损伤。

放射科读片讲诉

放射科读片讲诉

相当于L5/S1椎间隙水平椎管内见大小约15mmX8mm的稍长 T1稍长T2 信号,抑脂序列呈稍高信号,内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成环形强化, 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坏死区。
增强扫描
考虑神经鞘瘤。
膝关节损伤综述
1、王毛毛 诊断:左膝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信号增高,考虑损伤。 关节镜结果:左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指点撕脱骨折。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2、蔡桓
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完整。
3、曾国花 女 43岁
诊断:胫骨平台髁间嵴骨折;前后交叉韧带轻度损伤。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
4、涂茶香
诊断:游戏外侧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股骨内外髁软骨3°损伤,游戏外侧半月板体部和前后角 呈放射状撕裂,半月板边缘毛糙 、纤维化。
放射科读片
2015-11-13
1、病例1
邓海英 女 76
病史:患者反复头痛2年,加重一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见及干湿啰音,心率: 76次/分,律不齐, 可闻及早搏。既往有颈 椎病史,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经常左侧腰腿 疼痛。
右侧额部见一类圆形长T1稍长T2信号,DWI及 FLAIR呈稍高信号,大小约3.4cmX3.5cm,边清, 可见脑膜尾征。
脑膜瘤
病例二:赵虹
肺呼吸音清,未见及干湿啰音,心率:78次/ 分,律齐。

读片放射性脑病PPT课件

读片放射性脑病PPT课件

合理布局放射性设备
定期检测辐射剂量
对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定期的辐射剂 量检测,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
确保设备布局合理,减少辐射泄漏的 风险。
患者管理及教育
告知患者风险
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前,向患者详 细说明可能出现的放射性脑病等
副作用,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监测患者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反 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良反应 。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预后评估对于放射性脑病患者至关重要,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 反应和康复进展等情况,进行全面的预后评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 建议和生活指导。
04 放射性脑病的预防与控制
放射防护措施
建立完善的放射防护制度
确保所有涉及放射性操作的工作人员 都经过专业培训,并熟悉相关法规和 操作规程。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关注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和康复。
挑战
放射性脑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治疗方法的个体差异等。此外,如何 降低放射治疗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肿瘤控制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供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 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
医疗机构的职责与监管
强化医疗机构的监管
医疗机构应定期自查,确保放射性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放 射防护知识和技能。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
医疗机构应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报告任何与放射性脑病 相关的问题,共同促进放射性脑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治疗放射性脑病:丁苯酞的疗效解析

治疗放射性脑病:丁苯酞的疗效解析

治疗放射性脑病:丁苯酞的疗效解析近年来,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脑病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疾病。

放射性脑病是由放射性物质对脑部组织造成的损伤引起的,其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而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放射性药物,在治疗放射性脑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丁苯酞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放射性脑病是由于放射性物质对脑部组织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而丁苯酞能够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脑细胞。

实验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脑病小鼠脑组织中的 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减少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丁苯酞能够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放射性脑病会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损伤。

而丁苯酞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增加放射性脑病小鼠的脑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丁苯酞还具有抗炎作用。

放射性脑病会导致脑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丁苯酞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脑病小鼠脑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丁苯酞还能够保护神经细胞。

放射性脑病会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凋亡,而丁苯酞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保护神经细胞。

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脑病小鼠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凋亡率。

丁苯酞在治疗放射性脑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其疗效是否会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剂量、暴露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其具体的机制如何,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放射性脑病是一种由于放射性物质对脑部组织造成的损伤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而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放射性药物,已经在治疗放射性脑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我要详细阐述丁苯酞的抗氧化作用。

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黎成;卜超;黄穗乔【摘要】放射性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特别是鼻咽癌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放疗技术的提高,放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不能完全避免.放疗导致的放射性脑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已远远超过肿瘤本身,而患者越来越注重生存质量,故放射性脑病日益受到关注,寻求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而放射性脑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本文将对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CT、MRI及分子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论述.【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8页(P11-18)【关键词】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性脑病;影像学;诊断【作者】黎成;卜超;黄穗乔【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佛山52800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R739.41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encephalopathy,REP)是指脑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导致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放射性脑病可在放射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特别是鼻咽癌等多种疾病时发生,是放射性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照射野的精准定位及照射剂量的控制,肿瘤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延长,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放射性脑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往往超过肿瘤本身带来的影响,故REP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期望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文将就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诊断包括CT、MRI及分子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发病机制放射性脑损伤根据放射治疗后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长短可分为急性反应期、早期迟发反应期、晚期迟发反应期[3],其中急性期及早期迟发反应期REP经治疗后尚可修复,晚期迟发反应期REP出现脑组织坏死而不可逆转[4]。

放射性脑病学习笔记(鼻咽癌)[可修改版ppt]

放射性脑病学习笔记(鼻咽癌)[可修改版ppt]
尽管如此,放射性脑坏死与肿瘤复发及感染性病变在传统 性MRI上常不能区别。
灌注加权成像、MRS、MRP等方法可进一步确诊。PET 在鉴别脑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方面也优于CT和MRI 。
2
诊断——MR检查
CT 对诊断放射性坏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在放射 性脑病的急性期用于鉴别脑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病 变时有用.
放射性脑病学习笔记(鼻咽癌)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精神好,高级皮层功能正常,粗测双耳听力下 降,余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近端肌力5-级,余肢体 肌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左侧Russep征(+),右侧Babinski征 (+),四肢针刺觉对称,共济检查正常。
头颅MRI(仁博医院,2016-02-16):左侧颞叶异常信号。
2
诊断——临床表现
放射性脑病可以是致命的,它可引起占位效应,出现癫痫、局 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等综合征。
急性期:以急性颅高压表现为主:头痛、头晕,严重时有恶心、 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早期:(儿童)嗜睡综合症、学习、记忆力下降,部分患者可 以出现烦躁、不自主哭闹等精神异常症状。
晚期:放射性坏死-局灶性病变 弥漫性脑萎缩-认知下降、人格改变、步态不穏
2
诊断——晚期临床表现
①额、颞叶受损患者可出现定时、定向力障碍,甚至 出现痴呆、癫痫发作;脑功能区损伤可造成相应的 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失语、失认等。
②脑干损伤可有颅神经和锥体束损害症状,如复视、 呛咳等;
③小脑受损导致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
2
诊断——体征
精神状况:颅内压增高者、幕上损伤者 皮层功能:失语、失用、注意力、忽视、空间视觉、计
REP 发生尚与年龄、身体状况、血管硬化程度、 多程放疗、机体免疫状况、个体差异、是否联合应用 化疗等多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免疫损伤机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放射线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细胞蛋白或类脂质
发生结构变化具有新的抗原性,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水肿, 脱髓鞘或坏死。
由症状及临床表现分析 急性期REP、早期延迟型REP的发生可能与放射线直接损伤、免 疫损伤关联更密切;对晚期延迟型REP而言,血管因素可能是其 发生的首要机制。
诊断-临床表现
病例三男性,1952年10月出生,顺德本地人。
2011年10月出现右眼睑下垂,伴头痛及双侧鼻塞。2012年2 月在外院行MRI检查提示鼻咽癌,2012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 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癌T4N0M1 Ⅳb期(肝内多发转移), 2012-03-20至2012-09-21行放疗鼻咽颅底TD4020CGy/21次, 症状好转。2012-10-25至2012-11-05行鼻咽颅底部追量 18Gy/9次。
2.发病机理
REP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无定论,概括起来有三种学说。 ①、放射线直接损伤:放射线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作用, 可造成神经细胞脱髓鞘、变性甚至死亡。 ②、脑血管系统的继发损伤:放射线使血管内皮细胞肿 胀、渗出增加、变性、脱落;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 甚至闭塞,进而引起脑水肿,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 导致退行性变,最终出现神经元坏死、液化。血管损伤 机制:放射线会造成正常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增厚,管 壁透明样变性,内皮增生并形成血管闭塞,放射后早 期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核碎裂,内皮细胞凋亡使血 脑屏障破坏,产生血管性脑水肿。血管损伤是时间依 赖性的,它随着时间延长和剂量增加逐渐加重。
病例一 女性,1968年7月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 2010年确诊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T4N2M0 Ⅳ期,后行 根治性放化疗,后患者定期复查未见转移及复发。3月前反 复出血,左耳鸣伴左耳流液。
病例二 男性,1956年3月出生,顺德本地人。 2001年因“发现颈部肿物10余天”在我院住院,鼻咽镜确诊 为鼻咽分化性非角化性癌,予钴60外照射70Gy,并辅以PF 方案化疗2段,治疗后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左耳 放疗化后4年失聪,右耳听力下降。 2013年3月在外院行鼻咽镜活检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 因患者恶病质,未予放化疗。
一般而言,明显的影像学异常和较轻的临床表现常是 旱期REP最突出的特征。
治疗
1、高压氧:提高组织氧合能力,加速侧支循 环建立,降低血管通透性。 2、药物:激素、脱水、改善循环、营养神经 维生素。 3、手术 4、其他。
预后
REP虽经系统治疗,多数患者仍会后遗认知、定向力、 智能及记忆力障碍,并因此丧失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力。 因此,一定要重视REP的预防,正确使用TDF(时间、 剂 量、分割),注重CRE(累积放射效应)是预防REP的关 键。放射治疗前正确射野,治疗时正确摆位、保证摆位 的重复性是预防REP的基础。
急性期:以急性颅高压表现为主:头痛、头晕,严重时有恶 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早期:较典型的嗜睡综合症、学习、记忆力下降,部分患者 可以出现烦躁、不自主哭闹等精神异常症状。 晚期:主要为放射性脑坏死及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额、颞 叶受损患者可出现定时、定向力障碍,甚至出现痴呆、癫痫 发作;脑功能区损伤可造成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 失语、失认等。脑干损伤可引起颅神经和锥体束损害症状, 如复视、呛咳等;小脑受损导致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
(2)、鼻咽癌颅内侵犯,主要改变为鼻咽部肿块向 颅内侵犯,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可见肿块呈连续关 系,颅底骨质破坏,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男性,45岁。 鼻咽癌治疗后1年余,现诉头痛,左侧为甚,双目失明。
(3)、星形细胞瘤,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颅内肿瘤的17%, 男女发病比例1.89:1,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位于幕下。 CT:幕上星形细胞瘤(I、II) 脑内低密度灶,类似水肿,少数为混合密度灶,肿瘤边界多不清 楚,90%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增强常无强化,少 数囊壁或壁内间隔轻度间隔,壁结界甚至花环状强化。 幕上星形细胞瘤(III、IV)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瘤内 高密度为出血或钙化,钙化率仅为2.3-8%,91.7%有水肿,几乎所 有肿瘤都有强化,可呈不规则或环状强化,环壁上还可见强化的 瘤结节。 MRI:肿瘤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常不均匀,与瘤内出 血、坏死、囊变有关。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 性的多有强化,强化表现多样。瘤周水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 号。
女性,41岁。 主诉:反复头痛2个月,加重伴呕吐2日。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右颞区持续性隐痛为主,反复发作, 伴头晕,双眼视物模糊、异味感等表现。近两日,患者症状加重,伴呕吐一次,呕 吐物为胃内容物。
手术名称:右颞极切除术。 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右颞叶实质内,并与正常脑实质界限部分显示较 清,部分显示不清,肿瘤呈鱼肉色,血运丰富,质地较脑组织稍韧, 边界隐约可见,大小7.5*6.5*5cm。 病理诊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
一、临床分期与分型
1、根据放射治疗后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长短分为 急性期:发生在放射性治疗后数小时、数天至一个月内; 早期延迟型:发生在放射线照射后1-6个月内; 晚期延迟型:一般在脑部放疗后6个月-2年内,个别患者 潜伏期可在6年以上。 2、根据发病部位分为: 颞叶型:多位于颞叶底部,可累计额叶后部及顶叶下部; 脑干型:多以脑干为中心,偶向两侧延伸,上至丘脑,下 达颈髓上端; 小脑型:以小脑半球为主,亦波及小脑蚓部或沿小脑脚至 脑干周边; 混合型:上述2型或以上同时发生。
病理表现:
大体标本病变脑组织早期变化为脑组织充血、肿胀 等,晚期主要为脑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囊性变以 及胶质增生甚至脑皮质继发萎缩。
影像诊断
MRI:放射性脑病的诊断首选MRI检査,病变多位于颞叶,早期表现为 脑水肿,T1WI上呈低信号,T2W1和质子密度加权像时呈高信号,可无 或有轻度占位效应,晚期形成液化坏死时,则会出现清楚的T1WI上呈 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 CT:1、呈斑片状低密度区,间杂有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斑点 2、增强扫描病变有强化,且呈不规则斑点状,线条状、团块状、增 强灶多位于脑内照射剂量最大的位置 3、周围脑髓质呈指状水肿 4、可有占位效应 5、脑水肿治疗后可消退。
病因与发病机理
实验证明REP的发生与放射源、单次剂量、 总剂量 的分割和总的治疗时间有密切关系。 放射量越大, 照射面积越广,越易发病。目前 认为,常规分割照 射:全脑TD5/5 5500cGY ,25%脑TD5/5 6500cGY,超 过此限值可能引发REP。此外REP发生尚与年龄、身 体状况、血管硬化程度、多程放疗、机体免疫状况、 个体差异、是否联合应用化疗等多因素有关。
病例:
女,60岁,头痛伴呕吐10天,无明显畏寒、发热。既往有癫 痫病史30多年,因癫痫发作频繁于去年9月份在某医院行伽 玛刀治疗(曾查脑电地形图,据家属介绍病人伽玛刀治疗前 颅内未发现肿瘤性病变)。现行MIR+增强检查。
MR平扫
MR增强:
手术后复查CT:
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脑组织水肿、坏死及囊变,诊断放射性脑病
病历摘要:肺ca两年,术后半年,术后化疗,目前自觉头晕头痛无呕吐,精神差,20 天前颈部出现一肿块,穿刺检查为转移性病变。 临床诊断:排除脑部转移。 图像所见: 原:肺ca术后半年。 双侧大脑半球均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等,ct值20-37hu,边界清晰,部分 病灶壁呈稍高密度影,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受压,脑池、脑沟及脑裂未见增宽,中线结 构居中。颅骨结构完整,未见骨质破坏。 诊断意见:双侧大脑半球类圆形低密度影。多考虑:肺ca脑转移瘤。
鉴别诊断 (1)脑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 CT:1、常位于大脑皮层下区,呈类圆形,60%-70%为多发病灶; 2、平扫可呈等、低、高密度,若为较大的低密度灶,可见低 密度灶的外壁; 3、增强时,病灶强化明显,多结节强化较均一,较大病灶中 心有坏死,可呈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均匀 4、瘤周水肿严重 5、占位效应明显; MRI: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亦可局限于白质内;小者为实性结界, 大者多有坏死。可单发亦可多发,大多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瘤周水肿明显,小肿瘤大水肿为特征性表现,但4mm以下结界周围 常无水肿;强化时表现多样。
病例四男性,56岁。 主 诉:鼻咽癌放化疗后5年,头痛半年,加重4天。 现病史:患者5年余前,因“涕血半年,鼻塞1月”就诊于肇庆市人民医院,考 虑鼻咽癌III期,于2007-10-23日至2007-12-24日完成放疗,同期行化疗(具体 不详),后复查病灶明显缩小,之后身体较前变差,易感冒。半年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头痛,双颞部,隐痛,未予特殊诊疗。2月前出现头晕,为天旋地转感, 程度较轻,仍未予特殊诊疗。21日,突然出现晕厥,不伴肢体抽搐,无口吐白 沫、大小便失禁。 手术及病理 手术名称:右侧额颞开颅右颞占位切除术 术中所见:局部脑皮质沟回变浅,可见一囊腔,淡黄色囊液流出,颞极底面 可见一灰红色,质韧,边界欠清,血供中等的结节。在显微镜下整块切除占 位连同部分颞叶约5X6X5cm。 病理诊断:(颅内肿物)呈簇状生长的扩张的薄壁血管腔,伴广泛的出血和 含铁血黄色沉积,但未见典型的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病变须鉴别海绵状血 管瘤伴出血和放射性脑病,鉴于患者有鼻咽癌放疗病史,不排除放射性脑病 的可能,请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出院诊断:1、炎性肉芽肿(颞,右);2、放射性脑病(额、颞、顶、岛, 右;颞,左);3、鼻咽癌放化疗后。 病例分析 放射性脑病行手术治疗的非常少见,这个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行开颅手术其 实也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该患者除了肉芽肿外,还合并囊变。
(4)脑脓肿:临床常有发热、感染史,发病突然,进展迅 速,青壮年多发,病变多位于皮质浅层,囊壁光滑,壁薄均 匀,有膨胀感。 CT:脑脓肿的演变可分为四期:脑炎早期:发病4日内,病 变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伴或不伴有斑片状或脑回状强化; 脑炎晚期:发病4-10日,病变为低密度,环形强化,有占位 效应及周围水肿,延迟扫描中心有强化;脓壁形成早期:发 病10-14日,边缘清楚的环形增强,壁薄而光滑;囊肿壁形 成晚期:脓肿壁增厚,水肿及占位效应减轻。 MRI:急性脑炎期,病灶在T1WI上呈不规则低信号,T2WI上 呈高信号;脓腔和脓壁形成后,T1WI上脓腔和外周水肿呈低 信号,脓壁呈等信号,T2WI上脓腔和水肿区呈高信号,脓壁 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脓壁呈环形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