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合集下载

报任安书1

报任安书1

刚开始写还没有完成,恰逢遭遇到这场 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遭 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如果 我真的能写成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 山,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流传进 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受辱 的旧债,即便我千万次地被侮辱,难道 会后悔吗?但是这些只能向智者诉说, 难以向俗人说清楚啊!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兵法》修列;——,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4、《诗》三百篇,——————。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6、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 用,————————————。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诎体 (qū) 关木索 (guàn) 摩灭 (m ó) 头枪地 (qiāng) 大底 (dǐ) 放矢 (yì ) 前辱之责 暴肌肤 (pù) (zhài) 箠楚 (chuí ) 圜墙 (yuán) 囹圄 (líng yǔ ) 强颜 (qiǎng) 槛阱 (jiànjǐng )缧绁 (léi xiè) 愠色 (yùn) 倜傥 (tì tǎng)
生存选择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 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 他以先贤为榜样,强调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 生价值。他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明“忍辱立名”的荣辱 观,以圣贤的教导和事迹激励自己,身处逆境奋 斗不止,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奋斗来创造价值。 这是对传统生死观和荣辱观的继承和突破,塑造 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直到 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述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意见?
关于"推贤进士"的意见。

报任安书中体现司马迁生死观的句子

报任安书中体现司马迁生死观的句子

报任安书中体现司马迁生死观的句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狱中写的一封信,其中体现了他的生死观。

以下是其中几句体现生死观的句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夫以一瞬之间,区区几纸,阴阳之别,岂在人力!”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句子表达了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无法改变。

他也强调了人生在世的态度,认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屈不挠。

这些观点反映了司马迁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身处逆境,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
“隐忍苟活”的原
第6段重点字词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不谦虚 •散乱的文献 •考订 纲纪、规律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探究
•通晓 •恰逢,正好
第5段重点字词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
•仲尼厄而作《春秋》 •困穷 •不韦迁蜀 •贬谪
•发愤之所为作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
•愤懑
•使……思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舒散
•流传 通“现”,显 示
第5段: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 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 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 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 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 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 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 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 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 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 世界。
第三节:
• • • • • • • • • • 固主上所戏弄 倡优所畜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志穷罪极 太上不辱先 其次易服受辱 系狱抵罪 衣赭衣 安在其不辱也 殆为此也 • • • • • • • • • • 本来 像乐师优伶一样 为动用法,为…而死;同等看待 只,仅仅 使动用法,使…受辱 交换/换 囚禁 穿着 哪里、怎么 大概
第4段重要字词 •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仆于妻子何如哉 • 亦颇识去就之分 •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恨私心有所不尽 • 鄙陋没世 • 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和屈原生死观异同

司马迁和屈原生死观异同
工力纪士明20161602021
•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衡量生死 的标准。 •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从屈原的话语中,我仿佛看见了 一个羸弱却不屈的身影。 • 同是政途失意,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司马迁选 择了饱含屈辱的活,屈原选择了决绝的死。我们无法 判定二人的生死观谁贵谁贱,但我们都由衷承认,二 人的选择都令人敬仰和敬佩。
以宁 皓赴 皓湘 之流 白, ,葬 而于 蒙江 世鱼 俗之 之腹 尘中 埃。 乎安 ?能
司马迁 是积极 入世的, 面对挫 折百折 不挠, 忍辱发 奋。
司马迁不 赞成悲观 地结束自 己的宝贵 生命,要 想得长远, 顾全大局。
越王勾践,卧 薪尝胆,终于 “三千越甲可 吞吴”。也如 鲁迅所说:请 愿是不在其中 的,更何况是 徒手。 项羽为刘邦所 败,自刎于乌 江;文天祥受 俘,元世祖以 高官厚禄劝降, 却宁死不屈, 从容就义。
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 终极指向。面对生与死,应该怎样抉择呢? 儒家说舍生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 不懈努力,因为理智知道永生 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 朽的理念。
轻人 于固 鸿有 毛一 ,死 用, 之或 所重 趋于 异泰 也山 。, 或
不赞成无 谓的死, 那样既糟 践了生命, 也于社会 无益。 他们以 一死, 照亮了 中华民 族的节 气。
可以说, 屈原也 是入世 的。
屈原不赞成 委曲求全, 低声下气地 苟活于世, 丧失尊严, 不如一死摆 脱功与名。
担忍 千天 秋地 至奇 重辱 ︐︐ 赋成 无史 韵家 离绝 骚唱 ︒︔
对于生死,司马迁看重的是生的价值,死的意义。倘若杀 身成仁、舍身取义,死亦有何惧! 司马迁认为举事成名,为国而死是值得的。 司马迁赞扬志大功高者,也欣赏隐忍就功名的志士,并尽力歌 颂他们不死小义,成就大业。 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强调:“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何所不勉焉。”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如果现在死了没什么 价值,则要避免无谓的牺牲,以求日后做出更大的功业。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犹:犹且,尚且
引决:自杀. 隐忍:克制忍耐 幽:幽禁,囚禁 粪土:指监狱,污秽之地 恨:遗憾 鄙陋没世:平平庸庸地死了 文采不表于后世:文章不能在后世显露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懦夫如果仰 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 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能识别取舍的界 限,怎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中呢?就 是奴隶婢妾还能下决心自杀,更何况像我 这样不得已呢?我克制忍耐、苟且偷生, 被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肯去死的原 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 平庸庸的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
下流:身处下流,地位卑微, 宁得:岂能 名声不佳 为……所:被动句的标志词 引:引退 乡党:同乡之人 累:延续,经历 垢:耻辱 弥:更加 俯仰:应付,周璇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 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 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 陈固陋。谨再拜。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 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 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 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膑脚:被剔去膝盖骨。
流俗之所轻 形作动:轻视 名作动:穿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四、特殊句式
衣赭衣 请略陈固陋
重为乡党所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为……所: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
重点字词:
司马迁再拜言 若望仆不相师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拜两拜 怨望、效法 隔了很久,回复 责备

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二语文《报任安书》学习资料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能够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

由于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能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

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由于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

由于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

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

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能够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

就如孟子以前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

所以一旦人们在能够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

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个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而这个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有,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

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

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写作技巧分析
(1)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 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 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 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译文: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晓古往今来的变化,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 解。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 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 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 以抵偿以前所受的屈辱,即使碎身万段,又有什么 可后悔的呢!
小 结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 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 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 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 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 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 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不 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 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章培恒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 复迟表示歉意。(1- 2 )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自己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揭示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3、4)进一步说 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 《史记》。(5 、6 ) 第三部分: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 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7)
①研习第1、2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 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

于是,司马迁作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人中最富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天才之一而活了下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完成了一部大书——《史记》: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和梦想,苦难与悲怆。

人固有一死,既然都是死,那就不如铤而走险,死中求活,死中求富贵,求生存,于是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为之风云骤变,英雄奋起,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也有了司马迁的苟且偷生,在愤激中完成不朽之作《史记》,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

正如歌德所言:“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英国培根也曾经说过:“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创造的。

”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厄运既可摧残和毁灭弱者的肉体和生命,但也可激起强者的生命巨浪,成为其创造人生价值的催化剂。

人生世上,厄运难免伴我而行。

面对现实,司马迁不企盼生活中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航程中只有坦途没有暗礁,人生只有幸福而没有灾难。

宫刑,在古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是对人的肉体
和精神无以复加的摧残和打击。

这对于司马迁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

然而,宫刑并没有毁灭司马迁,反而促使司马迁成就了一番事业,促使他“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使它成为斐然旷世、名扬千古的百代伟人。

其实,我认为人死都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求生欲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所以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夫人情莫不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

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生存的过程中,各人的经历不同,耐挫心理也不同,在很多的挫折困难中,有的人选择了轻生,有的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是对生活的轻率,对生命的怯懦,不负责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简单而伟大的概括出来生命的意义,以及思想灵魂的作用。

肉体的生存过程是短暂的,如何让思想以灵魂在肉体腐烂消失后依然“活着”,这正是我们所要想的和所要做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者,高贵、低贱、伟大、平庸、积极、颓废……林林总总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躲不过的是时间,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有所为也需要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将来,期待未来,也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

生命像火炬般燃烧,昨日是燃烧的灰烬。

错过了太阳你流泪,夜里是否还会有群星?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之著,《史记》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作为一位学富无车、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面对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司马迁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