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如何鉴别三七的好坏三七的质量鉴别方法与步骤

如何鉴别三七的好坏三七的质量鉴别方法与步骤

如何鉴别三七的好坏三七的质量鉴别方法与步骤
方法与步骤
1、优质三七根整体均匀饱满,加工不使用任何化工原料,颜色为本色,有粗糙感;较差的三七干瘪,或者加工时使用石蜡、炭墨、滑石粉等,使三七有光泽并滑腻。

2、三七口嚼微苦、无麻辣感,易碎。

易与三七混淆的是莪术。

莪术体表不光滑,灰色、质硬,断面黄色或棕色。

有横纹路。

嚼之微苦,有辛辣感,气味大。

3、还可以用猪血来鉴别三七真伪,具体方法是将三七粉末放入少量猪血中,可发现猪血化为水状。

这主要是三七所含皂苷成分发挥了溶血的作用。

真三七特点:
1、一个手指蘸三七粉放于舌尖,抿嘴品尝,苦、回甜,最基本的,苦有苦的奥妙,甜有甜的分寸:
2、三七以个大、质量重、体表光滑、质坚硬、断面灰绿或者黄绿为佳。

在民间,其质量和价格常常按照没斤有多少三七来确定,头越大,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3、外形似倒圆锥或纺锤形。

表面灰黄色,一般长1.5—6厘米,直径1—4厘米。

顶端较平,可有根茎,周围有瘤状突起,整体有继续
的纵皱纹及少数横向皮孔。

断面灰绿或黄绿,木质部可见放射状纹理。

味微苦回甜。

常见假三七:
1、水三七,外形长圆或类圆,色棕色,顶端常见叶基,味苦。

2、藤三七,取其根茎,经加工而成,外形略似,断面类白色,细颗粒或黄棕色角质状,味微甜不苦。

3、莪术,是用其根茎雕刻而成,貌似三七,仔细观察,可见刀刻痕迹,外部特征都是伪造的,断面蜡黄,不见放射状纹理。

味苦伴有轻微姜辣味。

4、还有更恶劣者,是用树脂经压模仿造,外形极似,但断面可见树脂样光泽,伴有树脂样气味。

三七粉含量标准

三七粉含量标准

三七粉含量标准
三七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保健功效。

为了确保三七粉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对其各项含量进行标准化控制。

以下是三七粉含量标准的主要方面:
1.皂苷含量
皂苷是三七粉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三七粉中的皂苷含量因产地、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优质三七粉的皂苷含量应在8%以上。

2.多糖含量
三七粉中还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生物活性。

多糖含量也是三七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优质三七粉的多糖含量应在10%以上。

3.挥发油含量
三七粉中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成分,具有芳香性气味和一定的药理作用。

挥发油含量也是衡量三七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优质三七粉的挥发油含量应在5%以上。

4.蛋白质含量
三七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优质三七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应在10%以上。

5.脂肪含量
三七粉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成分,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但是,如果三七粉中脂肪含量过高,会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优质三七粉的脂肪含量
一般应在10%以下。

6.微量元素含量
三七粉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成分,如钙、磷、镁、铁、锌等,这些元素对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优质三七粉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应丰富且比例适当。

7.水分含量
三七粉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水分含量过高,会影响其质量和保存期。

因此,优质三七粉的水分含量一般应在10%以下。

三七质量标准

三七质量标准
【炮制】三七粉取三七,洗净,干燥,碾细粉。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鉴别】(1)本品粉末灰黄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4~30µm;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树脂道碎片含黄色分泌物。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5~55µm。草酸钙簇晶少见,50~80µ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5ml,温浸30分钟(或冷浸振摇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蒸干,国醋酐1ml一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另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橼酸溶液各1滴,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
文件名:三七质量标准
制定人:
制定日期:
分发份数:7
审核人:
审核日期:
颁发部门:GMP办
批准人: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分发至:质量保证部、质监科、质量检验中心、生产部、仓管部
[品名]三七
[拼音]Sanqi
[拉丁文]RADIX NOTOGINSENG
[代号]Y36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茎痕,干燥。支根习称“筋条”,茎基习称“剪口”。
【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若回甜。
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三七质量标准

三七质量标准

三七质量标准1、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

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质坚实,断面发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2、鉴别:2.1、本品粉末灰黄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μm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

树脂道碎片含黄色分泌物。

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及螺纹导管直径15~55μm。

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50~80μm。

2.2、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滴,搅匀,再加以水饱和的正丁醇5ml,密塞,振摇10分钟,放置2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饱和的水,摇匀,放置使分层(必要时离心),取正丁醇层,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人参皂苷Rb1对照品、人参皂苷Re对照品、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及三七皂苷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子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溶液(1→10),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3、检查3.1、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通则0832 第二法)测定.不得过10.0%。

3.2、杂质应不得过3.0%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301杂质检查法检验)。

3.3、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3.4、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通则2302)。

三七的质量标准及检测

三七的质量标准及检测

三七的质量标准及检测
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质量和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和形态:三七的外观应具有块根、佛手状、颜色鲜红,表面结节状或多皱褶。

形态上应无明显虫蛀、淤泥、外来杂质等。

2. 组织结构:三七的横切面应呈肉红色,并有清晰可辨的脉络组织。

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有所不同,根茎部分应由多层的表皮细胞和含细胞浆的柔软纤维组织组成。

3. 含量分析:三七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皂苷,其含量是评估三七质量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4. 杂质:三七中的杂质主要包括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微生物检测一般包括总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测。

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需要符合国家药典或相关标准的限量要求。

5. 其他指标:除了上述主要指标外,三七的质量标准还包括水分、挥发性物质、灰分等其他理化指标的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三七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可能会因国家、地区和企业而有所不同,具体以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准。

三七的质量标准

三七的质量标准

三七的质量标准三七的质量标准研究三七,又称人参三七,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独特的药效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三七被视为珍贵的中药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七的应用价值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认可。

本文将围绕三七的质量标准展开探讨,分析影响三七质量的因素,历史质量要求与现行标准,技术进步在三七品质管控中的作用,实际检测方法及操作流程,不合格产品处理措施与监管机制完善方案,以及结论和展望。

三七质量标准指标外观:优质的三七通常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质地坚实,断面呈灰绿色或灰黑色。

表面光滑,有明显的纵皱纹。

劣质三七表面多有破损,颜色暗淡或表面粗糙。

颜色:优质三七的颜色为灰黄色或淡黄色,颜色均匀一致。

劣质三七的颜色则往往不均匀,颜色偏深或偏浅。

杂质:优质三七应无杂质,无霉变,无虫蛀。

劣质三七则往往含有较多的杂质,甚至有霉变或虫蛀的现象。

历史质量要求与现行标准在历史上,三七的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其药效和安全性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三七的质量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现行标准不仅关注三七的外观、颜色、杂质等物理指标,还对其成分、药效、安全性等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进步在三七品质管控中所体现及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三七品质管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电子监管码技术可以实现对三七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全程监控,提高监管效率;权威实验室认定可以准确检测三七的成分、药效等指标,为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和保证道地三七实物规范性与可靠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际检测方法及操作流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和操作流程:1. 外观检查:对三七的形状、颜色、杂质等进行检查。

2. 成分检测:通过光谱、色谱等方法检测三七的主要成分含量。

3. 药效测试: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手段测试三七的药效。

4. 安全性评估:对三七进行毒性试验、不良反应监测等,确保其安全性。

5. 实验室认定:将三七送至权威实验室进行成分分析、药效测试等,为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三七质量标准

三七质量标准

三七质量标准摘要:五加科多年生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是云南白药的第一味主要成分,三七的人工栽培历史可在640年以上,2003年11月在文山通过GAP认证。

随着三七的生产、开发及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假冒、参假和质量低下的三七在市场也随之大量出现。

为了三七资源可持续发展,医疗保健及临床用药安全,本规程按我国《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作了规范化研究,并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三七的主要生产区、交易市场及研究开发所。

关键词:三七质量标准三七皂苷人参皂苷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是五加科植物。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功效。

随着三七的开发,三七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

三七不仅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也是云南白药、活血止痛胶囊、舒筋活血丸、三七活血丸等多种中成药的原料,特别是久负盛名的云南白药中的系列产品,已成为中成药出口创汇的骨干产品。

近代研究发现,三七对治疗心绞痛、冠心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

现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已达百种以上,《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和部颁标准(1-19册)及新药转正(1-12册)收载的中成药中有214个使用了三七原料,约占国家标准收载中成药的4.92%。

随着三七的生产、开发及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假冒、参假和质量低下的三七在市场也随之大量出现。

为了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促进三七药材、饮片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含三七制剂中成药质量和研究水平,促进药材和中成药的出口;促进优质中药材生产和规范管理;促进现代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确保三七的质量稳定,本规程按我国《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作了规范化研究,并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三七的主要生产区、交易市场及研究开发所。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七的质量判定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三七的质量检验2、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3、标准内容3.1来源本品为名贵常用中药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

三七粉质量标准

三七粉质量标准

三七粉的质量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颜色:高质量的三七粉颜色应为灰黄色或接近灰黄色,颜色过深可能表示品质不佳。

颜色越浅,质量通常越好。

2.细度:粉质的细度也是评判三七粉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粉质越细,质量越好。

3.气味:三七粉应具有特有的香气,气味浓郁且纯正。

如果闻到刺鼻或者霉味,则可能是劣质产品。

4.口感:优质的三七粉口感应顺滑,无明显的砂粒感。

5.纯度:高纯度的三七粉中,三七的有效成分含量更高,效果更好。

6.安全性:三七粉应无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仅作为一般的参考,实际的质量判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厂家和产品标准来进行。

在购买三七粉时,建议从信誉良好的厂家或商家购买,并尽可能获取产品的检测报告和证书,以确保购买到的是高质量的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七质量标准摘要:五加科多年生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是云南白药的第一味主要成分,三七的人工栽培历史可在640年以上,2003年11月在文山通过GAP认证。

随着三七的生产、开发及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假冒、参假和质量低下的三七在市场也随之大量出现。

为了三七资源可持续发展,医疗保健及临床用药安全,本规程按我国《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作了规范化研究,并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三七的主要生产区、交易市场及研究开发所。

关键词:三七质量标准三七皂苷人参皂苷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是五加科植物。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功效。

随着三七的开发,三七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

三七不仅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也是云南白药、活血止痛胶囊、舒筋活血丸、三七活血丸等多种中成药的原料,特别是久负盛名的云南白药中的系列产品,已成为中成药出口创汇的骨干产品。

近代研究发现,三七对治疗心绞痛、冠心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

现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已达百种以上,《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和部颁标准(1-19册)及新药转正(1-12册)收载的中成药中有214个使用了三七原料,约占国家标准收载中成药的4.92%。

随着三七的生产、开发及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假冒、参假和质量低下的三七在市场也随之大量出现。

为了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促进三七药材、饮片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含三七制剂中成药质量和研究水平,促进药材和中成药的出口;促进优质中药材生产和规范管理;促进现代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确保三七的质量稳定,本规程按我国《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作了规范化研究,并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三七的主要生产区、交易市场及研究开发所。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七的质量判定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三七的质量检验2、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3、标准内容3.1来源本品为名贵常用中药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

始载于《本草纲目》,又名山漆,金不换。

李时珍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

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

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又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如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

”以上所述与今所用者一致。

3.2性状3.2.1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

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苦回甜。

3.2.2常见三七伪品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冠以三七名的药材涉及11科21种植物,这些品种比较混乱,某些地区甚至常年冒充三七使用,尽管有的药材部分功效与三七的某些功效相近,但其植物来源和化学成分差别很大,即使有几种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但其主要成分的皂苷也不相同,因此不能作为三七药材使用。

常见伪品如下:3.2.2.1竹鞭三七根茎呈竹鞭状,扁圆柱形,稍弯曲,长5~22cm,直径0.8~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绿色,粗糙,节密集,节间长0.8~2cm,每节上有一圆形深陷的茎痕,有致密的纵皱纹及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黄色,有多个淡黄色维管束点痕,排列成环,气微香,味苦,微甜。

3.2.2.2大叶三七根茎圆锥形,类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菱角形,直径0.5~2.5cm,一端或两端残留有细的节间,也有呈串珠状的,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中部略有环列的疣状突起及细根痕,有的可见略凹陷的茎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白色,粉性,有黄色点状树脂道。

气微,味苦,嚼之刺喉。

3.2.2.3藤三七藤三七来源于落葵科植物的干燥瘤块状珠芽。

3.2.2.4血三七血三七来源于蓼科植物的干燥根茎。

3.3鉴别3.3.1显微鉴别3.3.1.1三七根的横截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栓内层不明显。

在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有树脂道散生,形成环状,有时呈波状弯曲,木射线宽广,木质部有导管1-2列纵向排列。

本品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射线细胞中尤多,草酸钙簇晶稀少。

3.3.1.2粉末灰黄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多角形。

直径3-10-30μm,脐点呈点状或裂缝状;复粒多见,由2-10分粒组成。

网纹、梯纹或螺旋导管,端壁多斜置,直径15-40-55μm。

②树脂道碎片,直径60-130μm,分泌细胞及腔道内含棕黄色滴状或块状分泌物。

③导管主为网状,带黄色,亦有梯纹及少数螺纹导管,直径15-55μm,纹孔较大,宽至7μm。

④木栓细胞淡棕色多层叠。

表面观呈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壁菲薄,细波状弯曲,微木化。

⑤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48-80μm,棱角较宽钝。

3.3.2理化鉴别3.3.2.1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5ml,水浴温浸30min,过滤。

①取滤液1ml,蒸干,加醋酐1ml与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

②去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干后置于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示淡蓝色荧光,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橼酸各1滴,干后,置紫外灯下观察,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

3.3.2.2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滴,搅匀,再加以水饱和的正丁醇5ml,密塞,振摇10分钟,放置2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饱和的水,摇匀,放置使分层(必要时离心),取正丁醇层,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人参皂苷Rb1对照品、人参皂苷Re对照品、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及三七皂甘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溶液(1:10),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3.4检查3.4.1水分烘干法取三七粉末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05℃干燥5小时,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干燥1小时,冷却,称重,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 为止。

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三七粉末中含水量(%)。

不得过14.0%(附录ⅨH水分测定法)。

3.4.2总灰分将三七粉碎,能通过二号筛,混合均匀后,取2~3g,置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缓缓炽热,注意避免燃烧,至完全炭化时,逐渐升高温度至500~600℃,使完全灰化并至恒重。

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三七中总灰分的含量(%)。

不得过6.0%(附录ⅨK灰分测定法)。

3.4.3酸不溶性灰分取炭化后所得的灰分,在坩锅中小心加入稀盐酸约10ml,用表面皿覆盖坩锅,置水浴上加热10分钟,表面皿用热水5ml冲洗,洗液并入坩埚中,用无灰滤纸滤过,坩埚内的残渣用水洗于滤纸上,并洗涤至洗液不显氯化物反应为止。

滤渣连同滤纸移置同一坩埚中,干燥,炽灼至恒重。

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三七中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

不得过3.0%(附录ⅨK灰分测定法)。

3.4.4重金属含量照药材重金属含量测定法(附录ⅨE.重金属检查法)测定,应符合下表规定项目铜(Cu)汞(Hg)铅(Pb)镉(Cd)砷(As)含量(mg/kg)≤20.0≤0.2≤5.0≤0.3≤2.0图表1重金属含量3.4.5农药残留量照药材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测定,应符合下表规定项目六六六(BHC)滴滴涕(DDT)五氯硝基苯(PCNB)艾氏剂(Aldrin)[DW]含量(mg/kg)≤0.1≤0.1≤0.1≤0.02图表2农药残留量3.5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X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用甲醇做溶剂,不得少于16.0%。

3.6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3.6.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nm。

理论板数按三七皂苷R1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时间(分钟)流动相A(%)流动相B(%)0——12198112——6019——3681——64图表33.6.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人参皂苷Rb1对照品和三七皂苷R1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人参皂苷Rg<[1]>0.4mg,人参皂苷Rb<[1]>0.4mg、三七皂苷R<[1]>0.1mg的混合溶液,即得。

3.6.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0.6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放置过夜,置80℃水浴上保持微沸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人参皂苷Rg1(C42H72O14)、人参皂苷Rb1(C54H92O23)和三七皂苷R1(C47H80O18)三者的总量不得少于5.0%。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2[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2001.4中国标准出版社[3]黄泰康.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管理(GAP)方法及技术.2004.8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p500-509[4]元四辉.优质无公害三七药材质量标准(讨论稿)[J];中药材;2001年09期;80-81[5]黄鑫.三七.2005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6]张玉萍.中药质量检测技术.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7]吴锐,梁勇.中药材GAP管理系统与软件开发.2007.1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