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功能整理
织物的功能整理

第一章绪论—纺织品的功能整理及功能整理剂第一节纺织品功能整理的要求和方法纺织品的功能整理是为了满足纺织品的某些特殊使用要求而赋予纺织物优良的使用、安全、外观等性能的特殊整理加工方法。
功能整理剂则是随化学、生物医学、高分子复合材料学、光化学、热力学、电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功能整理剂。
功能性纺织品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①用作生物医学的组织和器官;②用于预防医学的抗菌防病,保健美容的理疗塑身;③特种行业的阻燃、防静电、高低温防护、各类射线防护等等;④家居环境改善,吸尘防噪,妇幼生理卫生,杀螨防污;⑤各种易护理整理。
拒油拒水、防皱、防缩;⑥各种低成本的仿制技术。
从发展来看,功能性纺织品的整理内容和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正逐渐渗透到普通产品的生产与整理过程中。
1.1 功能整理的要求1 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功能性纺织品的生产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有害物溢出,有害气体和污水的排放,会直接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种群失调或消灭。
在功能性纺织品整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生物可降解助剂,以确保环境安全。
2 生产操作的安全性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特殊操作,防止给操作人员造成显性或隐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对尚不清楚会造成什么样影响的助剂应随时跟踪,对操作人员定期体检,获得可靠的无害证明后才能大量使用。
3 最终产品无毒副作用功能性纺织品一旦成成品,对环境及使用的生命体就不能有不良作用。
即便是残留有有害物质,其残留量也必须降到对生命体无害的范围。
4 功能持久功能性纺织品应根据其使用的生命周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持久能力。
通常,功能性纺织品多为中长期用品,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受反复洗涤、熨烫。
只有那些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原有功能的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才能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1.2 功能整理的方法1 物理整理法(1) 浸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溶性或溶剂可溶性的多功能整理剂。
与溶剂形成均匀溶液的多功能整理剂,随溶液渗透到纺织品内纤维之间的空隙中,与纤维表面形成分子间表面吸附而附着在纺织品上。
纺织品功能整理的应用资料

皮肤接触性抗菌剂对皮肤无刺激
有效地防止了微生物的繁殖和所产生的异
由于它与其他化学整理剂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可完全生物降解。非接触性抗
适宜在稀释状态和弱酸性条件下用浸轧法和浸渍法
108℃。对织物强力没有影响,对织物的毛效有所
产品经检测合格,各供应商会有对应的抗菌卫生整理的吊牌。还有一些工
后来在民用产品如童装、地
TiO2及其复合水溶液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
TiO2因其具有价廉无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吸收性
TiO2主要
、抗紫外线
TiO2不但可吸收紫外线,还可透过可见光。因此纳米TiO2作为抗紫外
抗菌
TiO2在光催化反应的基础上,使有机物分解,从而起到抗菌效果。纳米
在水和空气的体系中,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分解出自由移动的电
TiO2表面,当
TiO2表面时,活性氧与自由基会穿透细菌的细胞壁,进入菌体,从
TiO2杀菌的一个优势在于它能降解细菌死亡时释放出的
、免烫整理
在棉纺织品的免烫整理中,次磷酸钠是多元羧酸整理体系中最有效的酯交联
但含磷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了水源,国内外对含磷物
TiO2全部替代次磷酸钠时,可完全克服
,抗皱、防缩;防水、防油、
具有医疗、保健和防护等功能,抗菌防臭、防霉、防蛀、防静电、
主要体现在
1、印染企业受服装企业选择面料的要求制约;2、开发的功能性
3、根据印染之后的整理加
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从纤维的原材料、纺纱织造、印染、服装整条生产考虑,
功能性指标不高、功能性不耐久,很容易被山寨后而低
4、就目前而言,大多的功能性产品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从而达到防紫外线的功能。采用涂层整理工艺简单,可用常规设
织物整理

纺织品整理纺织品整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和化学联合的方法,改善纺织品外观和内在品质,提高服用性能或其他应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某种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
一、棉织物整理棉纤维及其织物具有柔软、舒适、吸湿、透气等优良性能,但经练漂、染色及印花等加工后,织物幅宽变窄且不均匀、手感粗糙、外观欠佳,为了使棉织物恢复原有的特性,并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改善和提高,通常要经过物理机械整理和一般化学整理。
另外,为了克服棉织物弹性差、易变形、易起皱等缺点,往往还要进行树脂整理。
以下就介绍几种比较常见,也是比较重要的整理方法。
1)定型整理在经过了印染等加工后,因为经纬向所受张力不平衡,织物经向伸长而纬向收缩,造成幅宽达不到规定尺寸,布边不齐、纬向歪斜等。
而定幅整理的目的就是使织物具有整齐均一且形态稳定的门幅,并克服上述其他缺点,这也是棉织物出厂前必须进行的。
定幅整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棉纤维在潮湿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将织物门幅缓缓地拉到规定的尺寸,逐渐烘干,并调整经纬纱在织物中的状态,从而使织物幅宽达到规定的尺寸和均匀一致,并使尺寸、形态稳定,纬斜等疵病得到纠正。
一般有布铗拉幅机和针板拉幅机。
2)预缩整理缩水率是棉织物出厂前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所以棉织物出厂之前同样必须经过预缩整理。
棉织物的预缩整理的方法有化学整理和机械预缩整理两类。
化学预缩整理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化学物质,主要是树脂或交联剂对织物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纤维的亲水性,抑制纤维的吸湿溶胀作用,达到降低织物缩水的目的。
机械预缩整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机械作用使织物经向织缩增加,织物长度缩短,潜在收缩减少或消除,达到防缩的目的。
3)手感整理根据不同的服用需要,我们可以对织物进行手感整理,以使面料手感或柔软或硬挺。
柔软整理:一般来说,采用化学方法整理较多,就是在织物上施加柔软剂,降低纤维和纱线间的摩擦系数,从而获得柔软、平滑的手感,而且整理效果显著,生产中常采用这种整理方法,而最常见的就是有机硅柔软剂。
纺织品功能整理

一、整理手段
1、一般整理方法:香精+低温粘合剂 浸轧或喷雾
乳液或溶液 KG—101
2、微囊香精整理:在织物整理前需要将香精包囊 包囊目的:增加香味的持久性
烘干或晒干
微囊化技术:P74
微囊香精的制造过程:P75~77 二、香味产生的机理
香精的各种组分分子的挥发扩散
三、香料和香精
种类 天然 调配,即调香技术 香料调配即成香精
二、防臭机理
积极法 消极法
杜绝臭味生成 吸附臭气 氧化臭气
§1-8 防昆虫整理
一、整理手段
消极的 驱赶法
积极的
灭杀法(常用于毛织物防蛀整理、棉麻织物的防蚊整理)
二、防昆虫机理 防虫剂的作用机理
驱赶 灭杀
三、常用防虫剂与织物的整理
作用
(一)常用防虫剂
1、防虫菊素:作用机理:灭杀
2、二氯苯醚菊酯:作用机理:(1)使昆虫中枢神经兴奋 消灭
四、功能开发与人才需求
I型
单一型
生物化学
T型
延伸型 功能开发涉及学科 辐射化学 固体物理
Π型
两个专业基础
技术
医疗保健
经营管理(In china, everything is possible,
nothing is easy)
技术
X 型 复合型人才 五、讲课内容和学时安排
经营管理
计算机 英语
六、主要参考书
三、消痒织物
皮肤发痒原因探讨:组织胺致痒理论
吸湿性良好的粘胶纤维、Tencel制品 整理工艺:坯布:浸轧 烘干 焙烘 成品
成衣裤:浸渍 脱水 烘干、焙烘 消痒整理效果:试穿,结论:对皮肤发痒有显效的达45%以上,
有减轻感的占30%以上 *作业:从文献或网上查找舒解儿SS-5、SS-6、SS-7、SS-8、SRS-A的详细资料
纺织品的功能性整理效果评价

纺织品的功能性整理效果评价在现代纺织业中,功能性整理已成为提升纺织品品质和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化学、物理或生物处理方法,赋予纺织品诸如防水、抗菌、抗皱、阻燃等特殊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和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要确定这些功能性整理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功能性整理效果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和消费者的期望。
如果整理效果不佳,不仅会影响纺织品的使用性能,还可能损害品牌声誉。
其次,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准确的评价有助于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再者,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产品的真实性能有助于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评价功能性整理效果的指标众多,且因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防水整理为例,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静水压、沾水等级和透湿量。
静水压是衡量织物抵抗水渗透能力的关键指标,通常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织物施加水压,直到出现渗水现象,此时的水压值越大,表明防水性能越好。
沾水等级则通过观察水滴在织物表面的浸润情况进行评级,等级越高,防水效果越佳。
透湿量反映了织物在防水的同时允许水蒸气透过的能力,以保持穿着的舒适性。
抗菌整理的效果评价相对复杂。
常见的方法有抑菌圈法、振荡烧瓶法和吸收法等。
抑菌圈法是将含有抗菌剂的织物与测试菌接触,观察在织物周围形成的抑菌圈大小,抑菌圈越大,抗菌效果越强。
振荡烧瓶法是将织物与菌液混合在烧瓶中振荡,一定时间后测定菌液中的活菌数,活菌数越少,抗菌性能越好。
吸收法是测定织物对细菌的吸附和杀灭能力。
抗皱整理效果的评价主要看织物的折皱回复角。
折皱回复角越大,说明织物抗皱性能越出色。
此外,还会考虑织物经过多次洗涤后的抗皱保持性。
阻燃整理效果的评价通常涉及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测试等。
极限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维持材料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LOI 值越高,阻燃性能越好。
垂直燃烧测试则观察织物在垂直火焰下的燃烧时间、续燃时间和损毁长度等。
纺织品的功能整理及功能整理剂

纺织品的功能整理及功能整理剂姓名:李志斌班级:电子类十班学号:12H0751330 序号:L69纺织品功能整理的要求和方法:纺织品的功能整理是为了满足纺织品的某些特殊使用要求而赋予纺织物优良的使用、安全、外观等性能的特殊整理加工方法。
多功能整理剂则是随化学、生物医学、高分子复合材料学、光化学、热力学、电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功能整理剂。
由于纺织品的功能整理是针对纺织品某些特定的性能的,因而目的性强,效果好,产品的附加值也高。
1.功能整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功能性纺织品的生产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有害物溢出,有害气体和污水的排放,会直接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种群失调或消灭。
这些都是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和各国政府所不允许的。
对各类化学助剂不但要研究其近期生态影响力,还要研究其长效生态影响力,确保其永久的安全性。
因此,在功能性纺织品整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生物可降解助剂,以确保环境安全。
(一)生产操作的安全性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特殊操作,防止给操作人员造成显性或隐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对尚不清楚会造成什么样影响的助剂应随时跟踪,对操作人员定期体检,获得可靠的无害证明后才能大量使用。
最终产品无毒副作用功能性纺织品一旦成成品,对环境及使用的生命体就不能有不良作用。
即便是残留有有害物质,其残留量也必须降到对生命体无害的范围。
凡是有可能造成生命体急、慢性中毒,过敏、皮肤不适或病症,以及诱发其他病变,特别是恶性病变危险的,都是不允许的。
(二)功能持久力功能性纺织品应根据其使用的生命周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持久能力。
通常,功能性纺织品多为中长期用品,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受反复洗涤、熨烫。
因此,只有那些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原有功能的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才能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2.功能整理的方法一.物理整理法(1)浸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溶性或溶剂可溶性的多功能整理剂。
纺织品功能整理

第七章纺织品功能整理第一节防水、拒水和拒油整理第二节阻燃整理第三节抗静电整理第四节卫生整理第五节生物整理第六节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第七节微胶囊整理第八节柔软整理第九节抗皱整理第七章要点第一节防水、拒水和拒油整理拒水拒油原理rθr sr Lr sL表面粗糙拒水拒油条件=r<0 珠缩失,r L、r s L形成常见拒水拒油剂:拒水拒油剂:整理工艺:烘干40℃,70%轧余率150℃,3min.有机硅类拒水剂与有机硅柔软剂混用工艺流程多浸多轧整理液:甲基含氢硅烷乳液30g/L羟基硅烷乳液70g/L胺化环氧交联剂14.2g/L醋酸锌10.8g/L氯氧化锆 5.4g/L一乙醇胺 4.5g/L水至1000拒油整理工艺:整理液:有机氟FC-208 133g/LVelan PF 80乙醇80醋酸钠26水至1000拒水拒油性能测试:第二节阻燃整理纺织品的燃烧性:化、熔融氧化燃烧模式纤维热裂解玻璃化温度(Tg)熔融温度(Tm)热裂解温度(Tp)燃烧温度(Tc)LOI = 燃烧热火焰最高温度需氧指数LOI燃烧骨架效应:阻燃方法二、阻燃机理棉织物在~200℃开始裂解,500℃以上炭化,其间温度分解形成可燃物。
棉阻燃剂涤纶的阻燃机理:气体焦油状物残渣裂解成分30种以上。
产生烟雾火焰反应ROOH RO ROO 2 2 OH + CO CO涤纶阻燃剂MX M + X MX HX + M‘+ HX H OH + HX H 截获H ·、·OH ,阻燃。
阻燃剂:阻燃剂金属氧化物、卤化物硼砂磷酸盐有机磷阻燃剂阻燃剂使用:多种复合,综合效果。
阻燃整理工艺:1、棉织物的阻燃整理不耐洗阻燃整理半耐洗阻燃整理耐洗性燃整理工艺:浸轧42、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3、涤/棉混纺织物阻燃整理纺织品阻燃性能测试方法:第三节抗静电整理---摩擦带电序+抗静电方法:-P-ONa OHO抗静电整理剂及其应用: 1、非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2、耐久性抗静电剂静电大小的测量:第四节卫生整理卫生整理目的:微生物细菌---原核细胞型真菌---真核细胞型病毒---非细胞型致病性有益型抗菌机制卫生整理剂和卫生整理工艺: 1、有机硅季铵盐抗菌整理剂DC-5700℃)织物增重0.1~1%2、二苯醚类抗菌剂3、芳香族卤化物抗菌剂4、其它抗菌剂卫生整理测试:养基上,隔时检查菌落数,与空白对比。
功能性整理

“功能”性整理功能整理:通过特殊的化学助剂作用于织物表面,赋予织物特殊的效用的一种整理方式。
1.防水整理1.1防水整理:利用防水剂作用于织物上,使织物表面形成对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形成织物表面拒水的一种整理方式,通过高温焙烘170℃×3min,使之在织物表面固着,提高耐洗性。
1.2助剂类别:硅系、氟系两类。
硅系一般初始状态尚好,但不耐水洗,一般在五次以内,有的不耐洗。
价格也不相同,氟系的初始状态较好,一般耐10次以上水洗,同时具有防油功能,成本较高。
1.3工艺流程:染色布(半漂布)→浸轧烘干→焙烘→预缩→成品(注意布身的PH值:弱酸性,洁净度:不含表面活性剂)1.4指标和价格:1.5检测标准:AATCC-193-2004拒水性测试(滴水法):本测试用以确定处理后布料对液体的耐湿性能。
将具有不同表面张力的水、醇混合溶液滴在布料表面,观察润湿表面的扩展。
本测试提供了一种耐水性沾污染的大致评估方法。
一般来说,耐水级别越高,处理后布料耐水性沾污物性能越好。
标准测试溶液的成分如表1所示。
测试步骤:1. 将待测布正面向上放置于水平板上的白纸中央。
开始时以一号测试液进行测试,在待测布面的3个点上小心地将待测液滴成5毫米直径的圆形或约0.05毫升的量3。
2. 以45°观察这些滴点约10秒钟。
3. 如果3个点中至少有两点未渗透或润湿织物纤维,则请用2号测试液滴于其邻近地方,并重复第2步骤4. 持续此步骤,直到三个点中至少有两点渗透为止。
若所使用的测试液号码越高,且织物的三个点中至少有两点未湿透或现出中心,则其抗水等级越高。
••AATCC-22-2001沾水度检测方法:洒水法2.“三”防整理2.1“三防”包含的内容是:防水、防油、防污。
防水、防油可以检测一般为初始:W/O :6/5,10次水洗后:4/3,为合格,防污是概念,无指标。
通过高温焙烘170℃×3min ,使之在织物表面固着,提高耐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整理:凡是能赋予纺织品某种特殊实用功能的整理加工统称为功能整理。
包括:抗皱、防缩、防水、防油、阻燃、抗菌防臭、防霉防蛀、防静电、防紫外线、防辐射、香味整理、陶瓷(保健)整理等等。
止血整理:整理手段:化学接枝变性(赋予织物新的化学和物理性能)止血机理:1、物理作用:吸收水分而膨化(增加血液粘度,减缓流速)紧贴产生压力(膨化胶体堵塞毛细管末端)2、化学作用:粘附及凝集血小板3、生理作用:促活凝血因子-----活化凝血酶抗冻疮整理整理手段:纤维上连接(化学嫁接(为经得起重复使用中酸性汗液和碱性洗液的侵蚀))某种化学物质。
抗冻疮机理:制止动脉的痉挛收缩(通过生理性舒解、物理性扶摸)消痒整理整理手段:选择一种在结构上近似组织胺(致痒的代谢产物,脱羧的组胺酸),活性又比组织胺较强的物质,连接在纤维上。
抗菌整理整理手段:抗菌剂化学结合等方法留存在织物上。
抗菌机理:抗菌剂直接作用或缓慢释放作用,抑制菌类生长。
抗霉腐整理整理手段:在织物上生成不溶性的抗霉腐物质、伯醇基化学变性、与纤维素纤维中羟基结合形成共价键。
抗静电整理整理手段:物理方法(带不同电荷的纤维混纺或交织添加油剂、给湿、车间接地)化学方法(用抗静电剂进行整理来消除,在疏水性纤维表面形成导电层:提高纤维的吸湿性表面离子化)。
防臭整理整理手段:抗菌法(使杂菌无法在织物上繁殖生长)吸收法氧化法。
防紫外线整理整理手段: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选用适当的纤维,用紫外线吸收剂,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选用适当的纤维,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用反光性强的物质)。
防污整理易去污整理:指通过这种整理后的织物沾污后在水中易于洗除。
拒污整理:拒污整理是指通过这种整理后的织物在空气中不易被污物沾污。
1.含氟整理剂适合作拒油整理剂。
2. 聚丙烯酸系整理剂适合作易去污整理剂。
污物分类(1)油脂类物质:乙醚溶解物、食品油脂、汗脂。
(2)水溶性物质:盐、糖、尿、汁、酸、碱,果汁、菜汁、难除的淀粉、胶水、蛋白质、牛奶,易再沾污。
(3)固体颗粒物质:煤屑、尘埃(通常是无机物)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易去污原理①共聚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经浸轧焙烘后,产生一层薄膜附在织物表面上能降低纤维的疏水性。
②静电斥力:因为这类共聚物在碱性洗液中带负电荷,而油的粒子在洗液中一般也呈阴电荷,所以覆盖在纤维上的丙烯酸酯共聚物,能将油污排斥而脱离织物。
③为高分子电解质:在洗除液中有剧烈的膨化作用,因而嵌留在织物表面、纱线间隙中的油污,也可因此排挤到洗液中去。
两性结构的防污整理剂的二重作用机理在不同的环境中,两性结构的防污整理剂的大分子的排列会发生改变,使其处于界面能最低状态。
在空气中:拒油性全氟链段排列在表面织物上具有拒油性。
在水中:亲水性链段排列在表面织物上具有亲水性。
荷叶效应荷叶的“自洁性”源于其表面的微细结构。
荷叶表面有许多乳头状凸起,凸起部分的高度为5 ~10μm,凸起之间的间隙为10~15μm,乳头状的表面又被许多直径为1 nm 蜡质晶体所覆盖. 在这些微小的凹凸之间,储存着大量的空气。
当水滴落到荷叶上时,由于空气层、乳头状突起和蜡质层的共同托持作用,使得水滴不能渗透,而能自由滚动。
荷叶拒水具有的条件:1)表面材料必须拒水,水在其表面接触角必须大于90。
(2)表面必须是粗糙的,而且粗糙程度必须是纳米水平或接近纳米水平。
拒水、拒油和易去污整理的本质是在织物表面施加一层特殊结构的物质,使其高能表面变为低能表面,以此获得具有拒水、拒油、易去污效果的织物,且表面能愈小效果愈好。
一般“三防”整理是通过控制表面粗糙度与降低表面能,使与水或油的接触角高于120º来达到拒水拒油的效果。
易去污整理(提高纤维的亲水性)。
内聚功是将截面为单位面积的液柱分割成两个液柱所需之功,反映了液体自身间的结合程度。
要将液滴从固体表面上撕裂,必须克服其单位面积的粘附功。
固体临界表面张力γc 的物理意义表面张力低于γc 的液体,才能在该固体表面铺展,而表面张力高于γc 的液体,则在固体表面形成不连续的液滴,其接触角大于零。
表面粗糙度对拒水拒油的影响一个水不能润湿的光滑表面,如表面粗糙则水更不易润湿;一个水能润湿的光滑表面,如表面粗糙则水更易润湿。
防水整理在织物表面涂有一层不溶于水的薄膜,使处理后的织物不透水。
拒水整理在织物上施加拒水整理剂,改变纤维表面性能,使织物不易被水润湿,但仍能透气。
拒油原理和拒水原理极为相似,都是改变纤维表面性能,使其临界表面张力降低。
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拒水整理剂时,在纤维表面形成柔性薄膜,具有良好的拒水透气性,因其无活性基团,与织物粘结性差,耐洗性能差。
聚甲基氢硅氧烷中硅氢键具有较大的活性,在催化剂下,易水解,形成硅羟基键,可自身脱水缩合,交联成弹性膜,或与纤维素上的羟基反应形成醚键,可赋予织物耐洗涤的拒水性能。
但其手感粗糙,薄膜呈脆性,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使用。
极限氧指数: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使材料恰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氧氮混合气体中氧的最低浓度,用LOI表示。
不燃纤维明火不能点燃>35 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石棉纤维、碳纤维等难燃纤维遇火能燃烧或炭化,离火自熄26~34 氯纶、偏氯纶、芳纶、改性腈纶、酚醛纤维等可燃纤维遇火能燃烧且离火能继续燃烧20~26 涤、锦、维纶、蚕丝、羊毛等易燃纤维遇火能迅速燃烧,离火能继续燃烧至烧尽<2 棉、麻、粘胶、丙纶、腈纶燃烧包括:裂解和燃烧两个过程纺织品无蒸气压,在燃烧前,必然先发生分解,生成挥发性的可燃性气体,再与氧反应发生燃烧。
燃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加热(热量从火源传递到织物)热裂解(织物受热开始分解)挥发(热分解化合物的扩散及对流)氧化(热分解产物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光和热))。
阻燃整理理论覆盖层作用(阻燃剂受热后,在纤维材料表面熔融形成玻璃状覆盖层,成为凝聚相和火焰之间的一个屏障,这样既可隔绝氧气,阻止可燃性气体的扩散,又可阻挡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反馈给纤维材料的热量,从而抑制热裂解和燃烧反应。
)气体稀释作用(阻燃剂吸热分解后释放出不燃性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氨、二氧化硫等,这些气体稀释了可燃性气体,或使燃烧过程供氧不足。
另外,不燃性气体还有散热降温作用。
)吸热作用(某些热容高的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相变、脱水或脱卤化氢等吸热分解反应,降低了纤维材料表面和火焰区的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的速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熔滴作用(在阻燃剂的作用下,纤维材料发生解聚,熔融温度降低,增加了熔点和着火点之间的温差,使纤维材料在裂解之前软化、收缩、熔融,成为熔融液滴滴落,热量被带走使火焰自熄。
涤纶的阻燃大多是以此方式实现的。
)提高热裂解温度(在纤维大分子中引入芳环或芳杂环,增加大分子链间的密集度和内聚力,提高纤维的耐热性;或通过大分子链交联环化,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等方法,改变纤维分子结构,提高炭化程度,抑制热裂解,减少可燃性气体产生。
)凝聚相阻燃(通过阻燃剂的作用,改变纤维大分子链的热裂解历程,促进发生脱水、缩合、环化、交联等反应,增加炭化残渣,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生。
)气相阻燃(通过阻燃剂的热裂解产物,在火焰区大量地捕捉高能量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从而抑制或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在气相发挥阻燃作用。
)阻燃协同效应(不同的阻燃元素或阻燃剂之间,往往会产生阻燃协同效应。
阻燃协同效应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多种阻燃元素或阻燃剂共同作用的效果比单独用一种阻燃元素或阻燃剂效果要强得多;另一种是在阻燃体系中添加非阻燃剂可以增强阻燃能力。
如P—N协同效应、卤—锑协同效应等。
例如,尿素及酰胺化合物本身并不显示阻燃能力,但当它们和含磷阻燃剂一起使用时,却可明显地增强阻燃效果。
关于阻燃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缩合相机理在阻燃剂作用下,改变材料的热裂解历程,减少热裂解产生可燃性气体的量,而更多的生成炭,二氧化碳和水。
抗皱原理目的:提高织物的弹性减少折皱,提高纺织品形态的稳定性使织物外观平挺,免于熨烫裙子、裤子等保持褶裥。
织物产生折皱的原因:在外力作用下,纤维发生弯曲变形,外力放松后,不能恢复原样,即产生折皱。
防皱整理原理沉积理论(具有多官能团的树脂的初缩体是很小的微粒,能够扩散到纤维无定形区内,树脂化后即沉积于纤维中,和纤维分子建立氢键,将纤维分子互相缠结起来,结果限制了分子链的相对移动性能,改善了织物的变形。
)共价交联论(防皱整理剂可与纤维素纤维发生反应,在大分子之间建立共价交联,从而:封闭了部分羟基,减少了羟基引起的应变硬化分子间的交联提高了纤维从形变中恢复的能力)。
抗菌整理目的获得抗菌、防霉、防臭功能,保持纺织品清洁卫生;不仅防止织物被微生物沾污而损伤,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传染疾病,保证人体的安全健康和穿着舒适,降低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
织物后整理法:表面涂层法(将抗菌剂添加至涂层剂中,按常规方法对织物进行涂层处理,使抗菌剂固着在织物表面的涂层膜中。
)浸渍—烘干(—焙烘)法(将抗菌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整理液,需要时可添加其它助剂,织物置入整理液中浸渍,离心脱水至一定含水量时烘干,根据需要可进行焙烘固着。
此法主要用于针织品及巾被类产品。
)浸轧—烘干(—焙烘)法(此法是将整理液以浸轧的方式施加至织物上,主要适用于平幅连续加工,是机织物常用的整理工艺。
)抗菌的机理(1)使细菌细胞内的各种代谢酶失活,达到灭菌效果;(2)与细菌细胞内的蛋白酶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机能,达到灭菌效果;(3)阻断DNA的合成;(4)极大地加快磷酸氧化还原体系,打乱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5)破坏细胞壁或阻断细胞内外的传质。
织物发霉腐烂的原因是组成织物的纤维能为微生物滋长提供食料和生存条件。
防霉途径(1)将纤维变性使其不能成为霉菌食料。
(2)在织物上建立障碍物,将菌隔开。
(3)采用防霉剂对织物进行整理。
防霉整理方法(一)不溶性铜剂整理方法(整理手段都是在织物上生成不溶性的抗霉腐物质以达到防霉目的。
)(二)锡、锌、铬和汞剂整理法(三)酚类整理法(四)变性整理法(纤维素分子结构上第六位的羟基容易接受化学变性反应,因此可以用氰乙基化和乙酰化两种反应来进行抗霉腐整理。
)(五)树脂整理法(纤维素纤维经各种含氮树脂整理后,不但具有抗皱而且具有抗霉腐性能。
)毛织物被蛀蚀的原因要在于蛀蛾产卵孕育出的幼虫依赖羊毛角质生存,食毛蛀虫的消化系统内含有一种可破坏二硫键的还原性物质使二硫键断裂,使羊毛蛋白质分解,并从中吸收营养物质,形成对羊毛的蛀蚀作用,因此羊毛纤维受到破坏。
静电的定义静电就是静止不动的电荷。
它一般存在于物体的表面,是正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
电量半衰期T1/2:电荷泄漏至起始电量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