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

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9.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达到(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一定目的,凭借政权力量而制定的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指导原则或措施。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10.两税法:780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佣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岁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征税名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财政负担,是我国封建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

11.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同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但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

12.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雍正上台后开始实行,是指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名词解释:

1、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它的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与市场的联系降到了最低限度。

2、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它实际上是若干租佃小农经济的集合体,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是为了自身的消费需要。

4、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关系中最典型的经济形式,即地主或国家把所占有的土地租让给无地或少地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立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或所有权,按契约规定的份额占有经营者劳动收获中相当一部分作为报酬。

5、商行制度:是指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要求下,特许设立的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采取一种特殊的行商制度。

6、<南京条约>: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勒索巨款、协定关税、取消洋行制度、开设租界、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面待遇。

7、<中美望厦条约>:是在美国著名政客顾盛来华对清政府软硬兼施之下,于1844年7月3日签订的。条约共34条,美国依据得益均沾的原则,除了取得英国已取得的一切特权外,还获得了在中英条约中没有或尚不明确的权利,是中美之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8、虎门销烟:18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用鸦片充当商品,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林则徐于1839年将之前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统统销毁。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贸易、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

9、领事裁决权: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凡中国人和英国侨民发生法律纠纷,英国领事有“查察”和“听讼”的权力。即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不按中国法律处置,而按英国法律处置,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

10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初期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依靠外资生存、发展,后期自行投资办厂。

11、汇丰银行:是1865年成立的,是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是英国洋行和资本家集资创办的。创办资本为500万港元,每股250元。总部设在香港,上海设管理行。它在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中国的国家银行。

12、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纺纱与织布过程就分离了。

13、耕织分离: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全被洋布代替,造成中国传统经济中的耕与织的分离。

14、种植结构:主要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结构比例,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种植结构。

15、商业性农业:中国近代商业性农业是在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经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的带殖民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表现。

16、<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下颁布的。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均天下田地给农民耕种,并制订了颇为详尽的分田方案。其目的是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17、<资政新篇>:是洪仁轩总理朝政作为施政纳领而提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宏大方案。它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科技、革新政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历史局限性的制约,明显脱离实际而无法实现。

18、圣库制度:为保证太平天国的军需,建立了圣库制度,不准将士私藏缴获财物。它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

19、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率先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继而又于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民有工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高潮,被称为洋务运动。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20、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通常是政府出面招集商人出资认股,委派官员负责经营管理。所收商股,大部分是地主、官僚、商人和买办的资本。由于这种企业具有明显的衙门习气和官场积弊,至19世纪末,这种形式逐步衰

21、官商合办:是清政府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又一种主要形式,通常由官商双方订立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利润分配办法,各按认股比例出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商人处于对企业管理无权的地位,因而不愿出资认股。这种形式未能盛行。

22、<马关条约>:是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严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社会和国家财政收支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划时代”条约。

23、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积级倡导变法维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振兴中国。1898年4月23日,清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了“百日维新”,但这严重地触及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得益,他们软禁了光绪皇帝,捕杀变法骨干,结果变法失败。这说明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4、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美国政府向西方国家发出照会,要求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就是要列强对美国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它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这就是说,“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要求在华的经济侵略,不受各国在华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所限制。美国承认各国在华的得益和势力范围,各国在华所划定的势力范围也不排斥美国所进行的经济侵略活动。

25.善后大借款: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称为“善后大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五百,债券9折出售,84实收。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部,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额,再加上直隶、河南、山东、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26.西原借款:西原龟三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政府的日本顾问,段祺瑞政府通过他向日本借了一系列债款,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到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为取得这笔借款,把东北的修筑铁路权、采矿权、砍伐森林权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27.黄金时期:1914年一战爆发到1921年这几年间,中国私人资本得到空前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压迫;铁路的修筑也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是战争造成进出品的大变动。

28.富农经济:是近代一些富裕农民雇佣长工种地,进行商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但中国的富农完全进行商品生产的较少,一般都有出租土地进行封建剥削的情况。这种生产方式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较多而比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有所提高。富农经济又分为新式富农经济和旧式富农经济。

29.新式富农经济: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经济,其特征是土地经营者从国家或地主手中租入土地,然后进行生产投资,采用雇工形式进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种经营方式是完整意义上资本主义农业经济。

30.旧式富农经济:是近代中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占有部分土地的富裕农民,由于家庭劳动力不足而经常雇用一个或几个雇工耕种土地,自由也参加劳动,对所雇用的工人按月或按年支付货币工资,农业产品有一部分是商品。

31.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32.农牧垦殖公司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放垦官荒,即将大量生熟荒废地廉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不少官僚地主、商人、资本家纷纷筹款廉价领出荒、废地,大量雇工或招佃开垦耕种,于是出现了一些农垦公司或垦殖公司。其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个别看,基本上都是封建性的。

33.统税:是国民党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推广的一个税种,它是对卷烟、麦粉、火柴、水泥等工业产品征收的一种货物出厂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1932年成立统税署,统一管理统税事务。34.裁厘改统:国民党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即推广统税,如对卷烟、麦粉、火柴、水泥等工业产品征收的一种货物出厂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这就叫裁厘改统。这项税收政府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裁厘不彻底严重地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35.废两改元:国民党政府废止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的一次币制改革。规定自1933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废两改元客观上起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为实施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36.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37.四行二局:是国民党政府国家金融垄断体系的核心,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与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38.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主要经营在华铁路为主、还经营船舶、码头、矿业、钢铁、金融等,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宠大的调查机构,广泛招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七七”事变后,其业务被限制在经营铁道方面。

39.满业:是“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简称,是由关东军一手扶持起来的。它不仅吞并了原来满铁所经营的范围,而且还在东北新建了一些事业,如飞机,汽车等,垄断了东北的钢铁业、飞机业、汽车制造业等,是掠夺我国东北工矿业的主要机构。

40.华北开发会社:成立于1938年,是日本最高当局一手策划成立的一个经营华北重要工矿企业的实体,由大仓财阀太谷尊任总裁,资本7亿多日元。它龙断了华北地区大部分矿山、煤炭,交通运输、纺织等部门,是日本对华北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机构。

41.华中振兴会社:成立于1938年,由儿玉谦为总裁,资金1亿日元,主要从事华中各省的铁路水电、航运、电报、电话等项目,总部设上海,是日本对华中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机构。

42.伪满中央银行:是日本帝国主义1932年在东北原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改组成立的,是伪满政权金融的中心。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金融统治的主要工具。

43.粮食出荷:是日本侵略者强制东北农民将其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照日伪政府所规定的收购数量和最低收购价格交售的政策。日伪军警用打骂、关押等手段强迫农民交售粮食,造成了东北城乡严重的饥荒。

44.适地适产主义:174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国土计划设定要纲>,提出要求在“日、满、华三者之间,实行适当分业”,日本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伪满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一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华北着重发展开发盐业和矿业,华中则允许存在一些轻工业。这样的分工,就是要把沦陷区的经济完全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使沦陷区的工业发展服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与经济需要。

45.工业合作运动:它是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经济运动。1937年,斯诺夫妇在一次聚会上提出以合作社的形式动员后方的人力、物力,从事生产,支持抗战,得到与会者热烈响应,决定成立“中国工业合作设计委员会”。1938年,国民党同意其在武汉成立。在工业合作协会各级组织的领导下,大批失业工业、难民以及伤兵组织了各种合作社,从事手工及半机械化生产。其经营方式主要分为:集体式、分散式、混合式。

46.经济统制政策: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其统制范围很广,包括工矿业,金融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等,国民党政府实施的经济统制,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等方法。47.田赋征实: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为平抑粮价,规定按1941年田赋正附税总额折征稻谷、小麦、杂粮。田赋征实对解决军粮供应,保证城市居民粮食供应、控制通货膨胀有积极作用。

48.工厂内迁:抗战前,中国近代工矿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内地工业十分薄弱。为战时大后方建立长期抗战的工业基础,避免沿海民营工业遭受灭顶之灾,或防止其留下加强日军的侵华实力,国民党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49、资源委员会:其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它是抗战期间办理以重工业为主的国营工矿业的主要机构。

50.四联总处:是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银行四行联合办事处的简称,成立于1937年。它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国家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业的核心枢纽。

51.大生产运动:1941-1942年,在日伪蒋三面夹击下,抗日根据地为克服困难,突破封锁,保障军民物资供应,保障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及时地开展了生产自给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大运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军政人员的供给,减轻了人民负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52、<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1946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为美国全面控制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个条约从文字上看适用于双方,但中国是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根本不可能到美国去大量开矿,办企业。所以,这个条约中所谓的平等关系是虚假的,实际上它只是美国一方在中国享受的权利。

53、金元券:国民党政府大规模制造内战,造成军费开支激增,再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已不可能,就于1948年8月19日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金元券分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金元券1元含金量为0.22217克,合美元0.25元,但不能兑换。规定限制法币收况,1元金元券前面的法币300万元。国民党政府这一紧急“币制”改革,标志着法币的彻底崩溃。

54、银元券:国民党政府临覆灭前,由代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长闫锡山,于1949年7月公布银元券发行办法。规定银元券1元含纯银23.4932448公分,面额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及辅币4种,实际仍然是不兑现的纸币。银元券一出笼就遭到群众抵制,纷纷拒用,也宣告彻底失败,银元券的崩溃,标志着国民党政府金融的彻底破产。

55.<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发布了<五四指示>,对减租减息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提出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发出后,在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发展成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革命运动。

56.<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总结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更加适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土地政策,推动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共中央工委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于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西柏村召开了全国运动队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57.土地改革:抗战胜利后,全国内战危机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已取代了民族矛盾。同时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已不满足减租减息的要求,锋芒直接指向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四指示>,提出土地改革。于是在各个解放区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群众性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高潮。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①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②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③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④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2.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3.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4.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①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②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③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④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5.<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①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③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④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6.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①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②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③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④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7.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①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②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③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④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8.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①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②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③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④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9.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②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③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10.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11.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①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②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③提倡引用外资兴办实业

12.1912-1927,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①部门发展很不平衡,缺乏重工业的基础

②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生产效率差

③许多企业的机器设备从外国进口,技术指导也要聘请外国人担任,使民族资本企业明显具有依赖性 4.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12.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①地区比较集中②人数比较集中③深受剥削压迫

13.帝国主义对农村经济的掠夺

①输出资本,直接经营农业

②输出商品,打击中国农业经济

③控制中国农产品市场,直接支配农业生产

14.1923-1937,国民党政府经济方针和政策

①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②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③建立重化工业战略,加速工业发展

15.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

①赋税政策②租佃政策③农村金融政策④农业改良措施

16.国民党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

①对重要经济资源实行国家控制②对重要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③对重要产业部门实行国家控制

17日本对华北华中沦陷区金融的控制与垄断

设立伪银行,发行伪钞

②排斥打击和利用法币③滥发伪币,实行通货膨胀,榨取敌占区人民的血汗

18.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合作运动

是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经济运动,1938年8月5日,在征得国民党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由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任技术顾问

其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1.集体式2.分散式3.混合式

19.工厂内迁对后方经济的作用

①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②工厂内迁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这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③内迁工厂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

20.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困难的原因

①从外因上考察,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人力和资源,也增加了中国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由于日军在海上和陆上的封锁与禁运,使得国统区的外货来源几乎断绝

②从内因上考察,国民党政府压制私人资本和对农民的掠夺政策,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萎缩,使本来就发展不足的国统区的生产力就更无法应付激增的物资需求,因而国统区的物资遂日益缺乏

22.战后美国如何独占中国市场

①美国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②美国对中国商品市场的独占

③美国对中国投资市场的独占

23.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破产

①首先是美国商品的倾销

②其次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和打击

③最后是国家垄断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排挤打击

24.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②农民翻身成了主人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翻身农民支援了解放战争

25.中国近代工业为什么从创办军事工业开始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遇到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威胁,太平天国革命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直接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希望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借此来增强国家实力。洋务派受到外国坚船利炮的影响,对机器工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26.国民党政府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的内容

①②③④整顿财政体制。生要措施是建立和加强财政管理机构,明确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划分,确立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系,基本建立起了较完整的财政体制

①实行税制改革。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关税自主,清理盐税和设立统税

②建立金融体制。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四行二局的金融体系

③进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分两步进行,第一是1932年废两改元,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第二步是1935年的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实行法币制度

27.简述抗战后美国商品进入中国的途径

①通过美国所控制的经济机构

②国民党政府给美国商品倾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国民党国家资本经营的公司或国民党官僚私人资本与美国合营的公司推销其商品

④美国在华大量设立公司,经营对华贸易

⑤通过大规模走私活动。

28.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是鸦片贸易本身就是鸦片战争的起因;有的学者则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英国不能通过正常渠道通商,而鸦片贸易不过是诱因。请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说明。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根本原因,而鸦片问题则是诱因。

西方学者回避鸦片问题是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如果真是鸦片引起中英战争,英国的行为就是非正义的。

中国学者强调鸦片的因素,则是不了解西方国家对商业的重视,这也导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付出了代价,却没有解决鸦片走私问题。

需要反思的是,英国是否有权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贸易政策,而清朝在面临挑战时的应对,也值得批判。

29.中国的“封建”与日本的“封建”有何不同?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不利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参考答案要点:

按照某些马列主义学者的历史分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始自秦代。事实上,秦代封建社会已经终结了,进入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封建的本质是地方分权,而专制社会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社会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相互博弈而又不能消灭对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形成的规则能够维护每一群体、每一个人的利益,这种规则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日本的封建与西欧的封建类似,它是地方分权的,表现为权力主体多元化,因而在接触西方社会后,转型比较容易。中国则因权力集中于某一利益集团且不受监督,资源分配取决于权力,因而在注重经济增长时,往往向权贵资本主义发展。

30.请谈谈家族企业在近代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局限性,以及家族企业未能转化为现代大公司的制度原因。

参考答案要点:

家族企业的发展是近代化过程中经济自由主义得到认可的结果,在近代企业发展中,它代表了最高的发展水平。

中国家族企业具有一般家族企业的共同缺陷,就是社会化不足。在公司发展初期,家族企业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有向现代大公司转变的可能。但在近代中国并未发生这种转型。原因很多,一是中国的近代企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即因政治原因中断,一是中国缺乏非家族性社团及超越于家族伦理的经济伦理,而这是由中国的中央集权传统决定的,专制统治者排斥、压抑一切民间组织,从而实现政治集权与经济统制,但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设置了障碍。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 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是在__________________ 初出现的,是由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____________ 在他的著作______________ 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 个名称的。 2. 资本主义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 了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个阶段。 3. 预付资本总周转由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平均周转构成。 4. 年剩余价值率是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的比率。 5. 利息率是____________ 对 __________ 的比率。 6. 级差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对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8.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这就是 和______________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0.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性,价值是商品的 属性。 11. 个别资本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两种形式增大的。

12.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_______ 和____________ 两个条件。 13.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14.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现象则表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 前提。 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相结合的资本 主义。 17.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政治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其统治。 18. 生产价格就是___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_ 。 19. 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2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调节经济主要手段是国家财政调 节___________________ 、、 21.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括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_________ 成正比,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反比。 2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二、单项选择题 1. 布料与缝纫机在服装厂的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

辽宁大学 中国经济史 期末考试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 些发达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李静博士论文)。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分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涉剥夺。 2、条约制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基本特征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 商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 4、厘金:商品过境税。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最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它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由于厘金征收混乱,它成为一种扰民剥商的恶税,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D ) A. 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B. 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 )商品交换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4.通货紧缩的迹象是(B) A.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上涨 B.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下降 D.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上涨 5.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A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 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7.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C)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B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 1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讲义及习题

历史必修二——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学习方法点拨: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练习题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3、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①耒耜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普遍推广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①③④ 4、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①③④ 7、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8、.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耒耜②青铜农具③铁锄、铁犁④耧车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使用 B.铁农具的出现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 10、《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反映() A .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推广 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1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 1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是() A.垄作法 B.代田法 C.区田法 D.精耕细作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2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 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D按比例发展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C社会分工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 A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 B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7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8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 A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 B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C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 D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2年剩余价值率是 A年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之比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作者:————————————————————————————————日期: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2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4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5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 6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7.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9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0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1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12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13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级中国经济史试卷 一、填空题(30分) 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②生产工具的发明 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④自耕农的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的是() A 牛马 B鸡狗 C猪羊 D兔鸭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6.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8、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汉代的山东是指:() A泰山以东 B恒山以东 C崤山以东 D华山以东 10、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 兵役徭役繁重 D环境恶化 二、问答题(30) 1、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专题复 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考点分析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重点 知识: 〔一〕精 耕细作的 古代农业 1.耕作方 式 〔1〕原 始社会和 商周时期 是简单协 作,集体 劳作. 〔2〕春 秋以后, 个体农耕 成为主要 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 〔1〕治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考试题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题库(简答、名词解释) 简答: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经济史课后答案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