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_三国鼎立(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5课_三国鼎立(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5课_三国鼎立(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5课三国鼎立

一、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2、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作用。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教材要点解析

1、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人民生活十分艰难、无法生存。184 年,

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

2、在平定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地方割据的形势,出现军阀混战的

混乱局面,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当时北方逐渐形成曹操和袁绍两个较大的军阀。袁绍力量大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主动。3、公元200 年,袁绍进攻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

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在曹操统一北方时,长江流域包括刘备和孙权在内的几股南方势力,力量都

很弱小。为壮大自身力量,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自己。

5、统一北方的曹操在公元208 年率领大军南下,想进一步统一全国。诸葛亮促

成孙刘联合抗击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少胜多打败曹军。曹操实力大伤,狼狈逃回北方,从此不敢轻易南下。

6、此后,孙权趁势巩固地位,向南扩张;刘备也乘机占领了荆州部分地

区,又夺取了今四川地区,向西南发展。从而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第 1 页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册课本内容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 册课本内容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2.下列历史事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相关联的是() A. 漠北之战 B. 大泽乡起义 C. 赤壁之战 D. 雅克萨之战 3.某班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这两次战役的一些共同点,其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①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 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是曹操率军参加 ④都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⑤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A.③④ B. ①④ C. ④⑤ D. ③⑤ 4.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事件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6.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的交流

7.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程,下列关于三国形成排列正确的是() ①刘备—蜀—成都②曹丕—魏—洛阳③孙权—吴—建业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9.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二、综合题 10.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人物图和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 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360docs.net/doc/8817316705.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 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第八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曹操洛阳 B、刘备一成都 C、孙权建业 D、曹丕一洛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商朝、三国 C、商朝、三国、秦朝 D、三国、秦朝、商朝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右边“三国鼎立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第20课三国鼎立

20课三国鼎立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主备人:杜明辉课时:1第14周第课2时累计课时:22 【教师寄语】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 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 一、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特点.历史作用。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3)三国发展经济的原因、发展特点。 2、理解: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的认识。 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自主先学:(12分钟) K 1分钟浏览课本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什么?主要讲几个问题?认识了什么人物? 本课主题:-------------------------- 人物 ------------------------- 主要讲的问题:-------------------------------------------------------- b> ------------------------------------------------ 2.11分钟仔细阅读课文正文,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过程: 200年,------------- 之战, --------- 以少胜多,打败 --------- ,奠定了统一北方的 基础。 208年,------------- 之战, --------- 联合大败 --------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形成 (3) 曹魏:注意发展生产,兴修许多------------ o 蜀: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 吴2——业发达,船队曾到达--------- ,加强了内地同——地区的联系。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本课的主线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因。这段历史,学生较熟悉,但是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本课头绪多,内容复杂。首先师生建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不足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最终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准备资料,学唱歌曲《曹操》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

第16课 三国鼎立 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 A.刘表 B.孙权 C.刘备 D.袁绍 2.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3.东汉末年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4.三国时期,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5.据历史文献记载: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 A.台湾 B.夷洲 C.流求 D.琉球 6.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下面这段叙述存在五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脱颖而出,政治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增强了经济实力。200年,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打败了袁术,为以后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打下基础。接着,曹操挥师南下,企图一统全国。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官渡,曹操败走华容道,再也无力南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植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古人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他,则可说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3)错误:;改正:。 (4)错误:;改正:。 (5)错误:;改正:。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第20课 三国鼎立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的形成(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并且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的了解,从生活中各方面都会有所了解,比如说大家基本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现在电视上比较火的《易中天品三国》,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多,但是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区分演义和史实。 3.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第15课 三国鼎立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

第15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15课“三国鼎立”(屏幕显示) 2.学习新课 (1)东汉王朝的崩溃 请学生阅读课文p76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东汉王朝崩溃的原因。(屏幕显示原因) (屏幕显示,看图说史: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让学生通过看地图了解当时各地出现了许多军阀割据势力。 (屏幕显示,看三国人物) (2)官渡之战 让学生阅读课文p77的内容,提问:统一北方的军阀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当学生回答出曹操之后导入,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寻找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后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观看动画官渡之战) a.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可以从双方心理态度入手) b.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 出曹操写的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屏幕显示) 老师解释这首诗是由于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过渡到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 先出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同时说明当时战前形势,刘备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观看动画三顾茅庐的影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 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官渡之战胜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

第15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概述官渡之战的特点,概括其影响,归纳曹操获胜的原因。 2.概述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曹操失败的原因。 3.描述三国鼎立的史实,说明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卫温到达夷洲、西晋统一全国的影响。 4.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预习导学 1.东汉王朝的崩溃 (1)黄巾起义:184年,以 张角 为首的 黄巾军 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民大起义。 (2)军阀互相混战,东汉名存实亡。 2.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 想一想: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①曹军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适应南方水土,疾病流行,造成士气低落。②曹操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③曹军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造成行动不便。④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言之有理均可) 3.魏、蜀、吴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发展经济 (3)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280, 西晋 统一全国。 合作探究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立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结局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兵力的多寡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政治因素,其次是战争指挥者的正确决策和指挥,战术运用是否得当。官渡之战曹操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阵地。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运用火攻,烧了曹操的水寨并延及岸上兵营。这些都是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出奇制胜的典型战例。 问题二: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削弱,转向经营西北。刘备逐步占有荆州大部分地区,趁势向西进军,夺取了今四川、重庆地区,后向西南发展。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转而向南扩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基本处于一种均势状态。南方和北方都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蜀国占据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吴国占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为刘、孙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两国力量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曹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北方经济因长期割据混战破坏严重,尚待恢复,短时间内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这就是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并维持了几十年的原因。 *问题三: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阴险狡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这符合历史实际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提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戏剧舞台上曹操的形象是个白脸奸臣,这是被丑化的形象。实际上曹操博览兵书,精通兵法,戎马一生,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为后人留下了《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贡献。曹操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尤其擅长诗歌,留下了如《碣石篇》、《蒿里行》等千古传诵的名篇。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虽然他有阴险狡诈的一面,但纵观曹操一生,他功大于过。诸葛亮足智多谋,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流传的三国故事中,诸葛亮被神话了,这是艺术的夸张和虚构,他是人,不是神。他的智慧源于他广博的知识和对实际的调查。如《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赤壁之战中孔明“借东风”,这东风绝不是他在七星坛祭天借来的,是由于他熟知天文地理知识,掌握了当地天气变化的特点,巧妙地利用了自然风力。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