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河江对灵璧磬石雕刻的传承及其工艺特色摭论

合集下载

中国影像方志灵璧:灵璧石温润如玉,钟馗画传承至今,菠林喇叭奏出民间音乐的豪情

中国影像方志灵璧:灵璧石温润如玉,钟馗画传承至今,菠林喇叭奏出民间音乐的豪情

中国影像方志灵璧:灵璧石温润如玉,钟馗画传承至今,菠林喇叭奏出民间音乐的豪情CCTV-102019.11.6 22:47播出《中国影像方志》安徽卷灵璧篇灵璧篇预告片灵璧石温润如玉灵璧县渔沟镇的磬云山是灵璧石的主产地,这里地质地貌独特,千姿百态的灵璧石应运而生。

我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将全国的石头列为116种,其中灵璧石位居首位,为历代君王所赏识。

宋徽宗兴建皇家园林“艮岳”,曾下旨征用大批灵璧石,当时十船一组,为一“纲”,时人称为“花石纲”。

乾隆皇帝对灵璧石更是情有独钟,在他退位后居住的宁寿宫中,共有独立台座赏石33件,其中灵璧石就有12件。

“龙兴石”,气韵苍古,形如巨龙。

2017年,“龙兴石”正式安放于故宫建福宫。

钟馗画传承至今传说钟馗相貌丑陋,却才华横溢,他行走天地,驱邪除灾,一身正气,深受百姓的喜爱。

人们将其贴于门上堂中,祈福避灾。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灵璧人翟光远创作的钟馗画被评为金奖,饮誉国际画坛。

灵璧的钟馗画有一个独特的标志,那就是在钟馗人物的正上方,必定盖有三枚以“品”字形排列的灵璧县印。

尹友杰是灵璧钟馗画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已年过七旬,依旧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

2015年,灵璧县在北京举办了灵璧钟馗画艺术晋京展,170余幅钟馗画精品力作惊艳了各地的观众。

2016年,灵璧县打造钟馗文化园,在园内设置了钟馗画创作基地、民间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

菠林喇叭奏出民间音乐的豪情在大英图书馆,收藏着灵璧县菠林村周家班的唢呐演奏录音。

收藏证书上写道:周家班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中国音乐传统,其录音是对大英图书馆“传统与世界音乐”档案的重要贡献。

灵璧菠林喇叭,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清朝末年,宫廷乐师周景之辗转来到灵璧菠林村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庞大民间音乐族群,人称“菠林喇叭”。

周家班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中国首部民管音乐剧《中国元气之八仙桌》,以唢呐等中国传统乐器演绎出一个唢呐世家的悲欢离合。

灵璧石灵璧石

灵璧石灵璧石

灵璧石灵璧石灵璧石出自于安徽灵璧县。

“泗滨浮磬”(今俗称“灵璧磬石”)和“灵璧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是灵璧县石文化大系中的两个不同的支系。

“磬石文化”是指以灵璧县磬石山南麓古磬矿所产的片状磬石为原料,通过人力加工而成为各种形制的编磬。

"天下第一石"以磬石为原料,雕琢各种人物、鸟兽、鼎彝、文具等磬石工艺品。

“灵璧石文化”则指磬石山所产之奇形怪状,特具美学价值的孤块纯天然观赏石而言,两个支系,一为人工,一为天然,合而形成灵璧县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大系。

人工加工的磬石,就是现在市场上的砭石,灵璧石也是一种上好的砭石,灵璧石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能发出超声波和红外线,灵璧砭石加工出来的刮痧板,砭石棒,砭石手链等,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对人体十分有益。

灵璧自古出奇石,明朝时,即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灵璧观赏石分黑、白、红、灰四大类一百多个品种。

其中以黑色最具特色。

观之,其色如墨;击之,其声如磬。

其形或似仙山名岳,或似珍禽异兽,或似名媛诗仙。

被国内外石艺界誉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的石体(形、质等已另有专文论述)融透、漏、瘦、皱、伛、悬、蟠、色,以及音韵之美等诸多美学要素,既包容米芾“四字诀”,亦有为灵璧石自身所独具,诸美毕臻,美轮美奂,无愧“天下第一石”之美称。

历史渊源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

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

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 调研报告

灵璧石 调研报告

灵璧石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灵璧石
调研时间:2021年6月
调研目的:了解灵璧石的历史背景、特点、用途以及市场前景。

1. 简介
灵璧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石材品种,产自安徽省灵璧县,被誉为“华东一绝”。

灵璧石具有纹理细腻、坚硬耐磨的特点,广泛用于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等领域。

2. 历史背景
灵璧石开采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早在明代,灵璧石就被选为修建紫禁城的石材之一,展现了其珍贵和价值。

3. 特点
灵璧石的主要特点包括:颜色多样,有白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种类;质地坚硬,硬度达到6级;纹理细腻,构造均匀,石纹自然流畅。

4. 用途
由于灵璧石独特的质地和美观的外观,其在建筑装饰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用途包括室内外墙面装饰、地面铺装、雕刻制作等。

灵璧石还可以用于制作石雕、浮雕、雕塑等艺术品。

5. 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建筑装饰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石材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而灵璧石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石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尤其在国内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灵璧石的市场潜力更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灵璧石作为中国传统石材的代表之一,在建筑装饰和雕刻艺术领域拥有较广泛的应用。

其独特的质地和美观的外观,使其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未来,灵璧石有望在石材市场中继续发展壮大。

中国灵璧奇石的历史渊源

中国灵璧奇石的历史渊源

48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人类自身的诞生、发展与石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和武器就是天然的石头,后来又发现了击石取火的奥秘,开启了人类文明史的新里程。

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采用美丽的玉石制造出了玉刀、玉斧、玉环等装饰用品。

商周时期就兴起了玩石之风,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奇石已大量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

文人骚客对石至爱、见石必拜。

皇帝也以赏石为趣、置石为乐。

近代徐悲鸿赏石、张大千品石也屡有佳话流传。

中国灵璧奇石传缘于远古,慢慢向我们走来,我们开始发现它,祭拜它,赞美它,使用它……灵璧奇石始采于殷周,流传于历代,兴盛于当世,它的光辉历史源远流长。

一、中国灵璧奇石始采于殷周灵璧奇石始采于殷周,春秋战国以后开始大量开采。

据《尚书·禹贡》记载,磬石山在灵璧县北70里,距泗水60里,禹时洪水横流,磬石山如浮水面,故曰“泗滨浮磬”。

战国时代,把灵璧磬石当作贡品,又曰“八音石”,扣之有声,清润悦耳,音色独具,非他物所能代之。

徐州上贡的“泗滨浮磬”就是灵璧奇石。

另据《枸橼篇》记载“泗水之滨多美石”。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得知后,即遣使者“以币求之”。

泗滨人获悉以“养食客数千”名满天下的孟尝君爱石,很高兴,便装了满满十车美石要送去,而孟尝君为此也亲临泗滨。

后来,这批美石分给“诸庙以为磬”。

这里的泗滨美石也是人们后来所称的灵璧奇石。

殷代古人利用灵璧磬石的独特音色制磬。

《帝王世纪》说:“舜平阳,敢谏之鼓,天下大和。

”“帝喾击磐,凤凰舒翼而舞。

”打击乐器中还有钟、专制磬等各种,《世本》说:“黄帝使伶伦造磬,垂作钟。

”“毋句作磬”。

1977年,在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相当于夏代的石磬。

这个石磬系灵璧磬石打制而成,长60厘米。

磬的上部有一个大孔,可系绳悬挂起来。

经试验声音清脆悦耳。

1980年前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遗址的墓葬中,也发现了一件石磬,青灰色石灰岩打制,在大型墓中与鼍鼓同出。

质地特殊,音色优美的灵璧奇石

质地特殊,音色优美的灵璧奇石

质地特殊,音色优美的灵璧奇石灵璧奇石,国之瑰宝。

产于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境内。

据考证,《尚书.禹贡》《后周书》《宋史》《素园石谱》等二十余部古籍皆有记载,尤以入编钦定四库全书之唯一石著《云林石谱》(宋.杜绾著)为最。

是书列载华夏一百一十六种奇石,以灵壁石冠首。

故明学者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云“石堪玩者,惟灵壁石为最”。

清乾隆皇帝曾盛赞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素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的审美特征和广泛的赏玩群体享誉赏石界。

灵璧石品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约四十余类,五百余品,尤以灵璧磬石..灵璧图纹石和灵璧五彩石等诸多名品著称于世。

灵璧石以造形为主,但各品种皆奇而可赏。

兼具形,质,色,纹,声,韵,神和瘦,皱,漏,透,丑,雄,秀等多元审美要素。

灵璧石文化厚重。

“灵璧一峰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

”宋人戴复古一曲绝咏,流传千古。

灵璧石在中国赏石文化史上可谓成名最早。

从《尚书. 禹贡》记载”泗滨浮磬”始,至历朝历代有石文化记载的各类典籍,约二十余部对灵璧石载有诗词文赋。

从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商王朝御用之物——“虎纹磬”(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经专家鉴定,该“虎纹磬”为灵璧石所制),到公元一九七零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奏响“东方红”和二零一零年灵璧石编磬敲响上海世博园;从公元一一零一年宋徽宗艮岳寿山之“庆云万态奇峰”,到公元二零零四年灵璧县政府选送“玉树临风”和“洞天福地”两方灵璧石入住中南海;从南唐后主李煜之“灵璧研山”和宋徽宗之“灵璧小峰”,到当代石友马祥之“江山多娇”和吴子辉之“迎客松”; 从宋代杜绾之《云林石谱》,到当代巩杰先生之《中国灵璧石论》和《中国灵壁石文化史记》:从宋徽宗之“艮岳寿山”和乾隆皇帝之御花园,到天津之“宝成园”和苏州之”静思园”……。

灵璧石在万千奇石中独占鳌头,成为国之重器,赢得了令人仰慕的殊荣!灵璧石成因断代。

据1974年安徽省地质勘探队勘探报告提供:灵璧奇石矿床形成于震旦纪四顶山晚期,距今约8.44亿年。

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作者:朱纯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朱纯军(宿州学院美术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灵璧石在中国观赏石文化发展中历史悠久,为广大赏石者追捧乐道,其排名位居观赏石之首。

但是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灵璧石文化的发展也曾有过低谷,令人不堪回首。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始复苏,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精神生活也需要找到寄托,于是赏石文化之风才渐渐苏醒,灵璧石文化的发展重新获得了机遇,进入历史上又一个高峰时期。

灵璧石已不再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享用的产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百姓的精神食粮。

灵璧石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探索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系统性和全面性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关键词:灵璧石;灵璧石文化;当代;发展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200-02灵璧石以造型奇绝闻名于世,在中国观赏石文化发展中历史悠久,为广大赏石者追捧乐道,自古以来为人们把玩之首选,其排名位居观赏石之首。

有“石之堪玩者,唯灵璧石称最”之美誉。

但是在历史上对灵璧石文化的发展也曾有过低谷,令人不堪回首。

尤其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致使国力衰败,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加上外国列强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一次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出现了“十年动乱”,使得灵璧石文化的发展就此戛然而止。

因为人们都知道再美的石头既不能当饭填饱肚皮,也不能抵御寒冷当衣服穿,灵璧石文化的发展遭受重创。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始复苏,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赏石文化之风才渐渐苏醒,灵璧石文化的发展重新获得了机遇,进入历史上又一个高峰时期[1]。

参与灵璧石收藏、赏玩的人数越来越多,其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建成开放的各种灵璧石馆、展厅和成立的官方、民间赏石团体的数量,出版和发行的论著、书刊、画册等都在以往历史上是空前的。

解读灵璧石雕历史源流与工艺特质

解读灵璧石雕历史源流与工艺特质

解读灵璧石雕历史源流与工艺特质朱铁军,黄凯【摘要】解读灵璧石雕的起源和述记其历史脉络,在探查灵璧石种类分布和灵性特质的基础上,深入解析灵璧石雕自成一格的工艺技法,彰显其带有皇族血统的民间传统工艺的气质与魅力,同时辑录部分灵璧石雕现代传承人,以强调灵璧传统石雕工艺在传承中的求变求新,在创新中的发扬光大。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7)006【总页数】5【关键词】灵璧石雕;历史源流;品种分类;工艺特质;现代传承【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chuzhou-university_thesis/0201235110733.html灵璧县,安徽省东北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城,虽仅为一个县城,却是中华奇石——灵璧石,又称磬石的主产区,《词源》记载:“磬石,山名,在灵璧县北,泗水之南”。

灵璧石与钟馗画和虞姬并称为“灵璧三绝甲天下”,并享有“山川灵秀之钟,石皆璀粲如璧”的美誉。

灵璧石以其独到的“玉质金声”闻名遐迩,从古至今,一向深受王室贵族,文人墨客所喜爱,同时也是古代用来制作编磬的最佳材料。

相传早在战国时代,便有孟尝遣送使者专程来灵璧采集磬石,而灵璧磬石雕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自成系统,有着独树一帜的特色,目前已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灵璧石雕历史源流灵璧石是经过七亿多年的复杂且漫长的地理变化而形成的特殊质地和形态造型的碳酸盐岩的变化品种。

对于灵璧石的开发,据史书可考的即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有“泗滨浮磬”的字句,正是当今灵壁县渔沟区内磬云山。

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人们采用灵璧磬石制作编磬,与编钟的前身“钲”配合使用,编钟以青铜为骨,属金属乐器,而编磬以石为质,故中国古代“金石之乐”由此而来,至此,“磬”也成为代表皇权的礼器、乐器乃至神器。

《诗经》也有磬作为乐器的诗句。

对石磬的认识

对石磬的认识

对石磬的认识作者:杨丹丹来源:《神州民俗》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元岗社区石磬传承人汪穗罗自制自演石磬的过程,对石磬的起源、特性及传统文化传承提出粗浅看法。

[关键词]石磬起源;礼乐;《磬竹和鸣·灞桥柳》在中华民族传统器乐中,最具代表中华民族特性的民族器乐当数“石磬”。

从目前在地下挖出的文物“石磬”经考古鉴定,“磬”这种器乐早在公元前七千年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那时还未发明冶炼技术,金属制造的青铜编钟及其它金属乐器远未问世,因此“磬”不容置疑应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古老乐器。

“磬”,是用能发声的特殊石头,俗称“响石”。

它是按一定规则磨制而成的打击乐器。

单件形状“古磬”多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平行四方三角型,现代人为方便演奏多研磨成长方形。

“磬”可追根溯源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先民,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能发声的石头,打磨成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块,按照“宫、商、角、子、羽”(相当于现在简谱的1 2 3 5 6)五音标准调好音阶,敲打磬面,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与箫、笛配奏,用于拜祭天地、庆祝丰收等庆典,喜庆效果明显不同,古称“金石之声”。

故深受上层贵族及帝王的接受和喜爱,每逢欢庆节日,祭祀天地,歌舞聚会等场合必作为主奏乐器并广泛使用,“磬竹和鸣” 这一成语就此诞生。

但随着青铜编钟及其它乐器相继出现,“石磬音乐”逐渐式微,“磬竹和鸣”这样的“金石之声”难以再闻。

石磬在我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度构筑起尧、舜、夏、商時期金石之乐的辉煌,成为那时历朝历代统治阶级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发展过程中虽未能长盛不衰,但幸未断代,现在保护性拯救和弘扬正是时候,更是必要。

“磬”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器乐,从诞生开始,就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播。

从考古之地下出土磬件看,内蒙赤峰、湖北江陵、湖北随县、山西夏县、青海喇家、广东南越王和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等等都有典型时代特征的石磬显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河江对灵璧磬石雕刻的传承及其工艺特
色摭论
【摘要】灵璧磬石雕刻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美术,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工艺特征明显。

故此,其传承与发展问题,也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吴河江是安徽的省级“非遗”项目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灵璧磬石线刻工艺传承方面成就斐然,因此,分析代表性传承人其人、其作就成为认识和把握灵璧石线刻工艺的一个有益视角。

【关键词】灵璧磬石吴河江线刻工艺特色传承
千百年来,灵璧磬石雕刻承载着我国灵璧磬石工艺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与持久的艺术影响力,是我国雕刻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灵璧磬石雕刻作为一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文试通过以吴河江及其线刻工艺为典型,对灵璧石雕刻和线刻工艺传承状况与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就传承状况、革新与发展以及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来一窥灵璧磬石雕刻艺术能够持久传承的缘由。

一、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传承状况
灵璧磬石作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
价值、艺术价值成为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雕刻工艺更是磬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璧磬石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作为皇室贵族祭祀或祭孔的器具,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

灵璧磬石雕刻后期吸取了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优秀的雕刻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

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经过千年的积淀,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继承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美术师,其中宿州市灵璧县磬石线刻工艺师吴河江、赵君等人为此中的代表人物。

灵璧点睛斋的主人公吴河江,是一位深识磬石之美,又能够创造美的优秀工艺大师,他的线刻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对灵璧磬石雕刻方面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入选省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河江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灵璧石线刻工艺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得金奖。

基于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我国传统工艺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

当然,任何成功的取得皆非偶然,自幼就喜爱书画、篆刻的吴河江也不例外。

20世纪80年代初,他应招进入灵璧县工艺厂并因其表现突出,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厂继续深造,为其以
后研究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克服诸如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诸多困难,推陈出新创作出“磬石茶壶”。

为了弘扬磬石线刻艺术,吴河江查阅了大量的线刻绘画书籍,观赏国内的优秀石刻线画,并对石刻手工作坊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积极借鉴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地区的优秀线刻技艺,融会贯通,转益多师,兼收百家之长,又自出己意,走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使磬石雕刻艺术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并根据灵璧磬石的特点调配出雅致的着色颜料,对灵璧磬石雕刻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尝试,为古老的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现实机遇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道路,在保留传统雕刻工艺精华的同时,合理地发展、创新成为灵璧磬石雕刻艺人们的当务之急。

吴河江对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精湛追求,使其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深切体会到灵璧磬石雕刻艺术的精美和神奇,领悟到中华灵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吴河江对于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放眼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无疑是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史和民间审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

灵璧磬石雕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且它的传承是连续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更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是以,在国家加强传统工艺保护的进程中,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灵
璧石雕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断加大力度,成绩斐然。

另外,高校、学术界对灵璧磬石雕刻的学术调查与研究,还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收藏家、艺术家的关注与收藏,都为灵璧石雕刻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吴河江的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在保持自身独特审美欣赏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天然的肌理纹路,游刃有余地将具有深厚功底的线刻技艺与灵璧磬石独特的材质纹理结构完美结合,那些灵璧磬石自身所具有的纹路经过创作之后成为线刻艺术品完美的一部分。

吴河江线刻技法功底深厚,通过其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精美绝伦、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灵璧磬石线刻工艺品。

如《清明上河图》《金刚经》《永恒世界》等都是其微雕线刻的代表作,屡次斩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金刚经》是在10.5×11.1厘米的灵璧磬石板材上,采用正楷繁体微雕5600多字,是吴河江凭借其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不断改进雕刻技术,在材质硬度大、并不适合进行微雕的灵璧磬石上进行雕刻,创作出的首件微刻佛家经典线刻工艺品。

线刻工艺给吴河江带来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思,也给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探索之路上带来了无尽的信念与力量。

就吴河江线刻画工艺的代表作而言,其用半年多的时间刻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在90厘米长、8厘米宽的磬石板上采用微雕技法雕刻而成的。

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风俗画的无限魅力,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磬石名传几千年,河江线刻亦无情。

清明上河一览后,似乎真游汴梁园”的艺术享受。

如今的磬石雕刻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一件件前所未有的精美磬石雕刻艺术品不断涌现出来,使磬石雕刻艺术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

简约而不简单的线条,情感丰富的内容,匠心独运的构图,使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在中国线刻艺术界独树一帜。

吴河江很多优秀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使得灵璧磬石工艺声名远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