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的活动。活动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它和心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离不开活动的。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适动是游戏。

知识1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柬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适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取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已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知识2 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幼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

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幼儿初期心理的特点有: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生活目标扩大

小班幼儿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进餐、控制大小便、能在成人帮助下穿衣,能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要求,能与他人游戏。

2.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1)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2)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果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3)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无境的影响。如: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递为笑。

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人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人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

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3.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4.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

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儿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对儿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因为儿童不容易接受这种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知识点3:幼儿中期(4-5岁)的心理特点

1、更加活泼好动、爱玩、会玩

中班幼儿更加活泼好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反应、动作等比过去更加灵活。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贵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

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

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中班幼儿童竟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他们常常认为“儿子”一词的意思就是“小孩”。当他们听说某个大人是××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大,还是儿子?”为了使教师说的话能让幼儿明白,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教“笔直”一词,可以竖起一支铅笔,“笔直”就是像铅笔一样直,这样幼儿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记住。

3.开始接受任务

对小班幼儿布置任务,一般需要结合他的兴趣。严格地说,小班幼儿还不能理智地按任务的要求行动。如前所述,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受情感支配,常常是无意性的。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比较单调的任务,都只能从4岁开始。4~5岁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自我控制发展迅速。在坚持性行为的实验里,4-5岁幼儿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岁和5~6岁都大。在日常生活中,4岁以后的幼儿对于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小班幼儿完成值日生任务常常还是出于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兴趣,或对所用物品的兴趣。中班幼儿开始理解到值日工作是自己的任务,对自己或别人完成任务的质量开始有了一定要求。

4岁以后幼儿之所以能够接受任务,和他的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

动有意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思维的发展,他的理解力增强,能够理解任务的意义,由于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接受任务的重要条件。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小班幼儿已经有游戏活动,但是他们还不大会玩,需要成人领着玩。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他们不再像小班那样,出现许多平行的角色。他们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中班幼儿游戏的情节也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在沙坑里玩沙,能够

发展起钻地洞的游戏;搭积木时,搭好了“动物园”后,玩动物园游戏。在游戏中不但反映日常生活的事情,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件关系。他们不再总是跟看成人,而是用是多的时间和小朋友相处,一同游戏,只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求助于成人,或者是请求帮助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障碍,或者是请求判断是非,有时则是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

可见,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打破了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的优势地位,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当然,这时的同伴关系还只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很不稳定,成人的影响仍然远远大于小朋友的影响。

知识4 幼儿晚期(5~6岁)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也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

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4岁前幼儿往往不会比较两个或几个图形的异同,而5岁以后幼儿则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对比的方法。把图形或图形的相应部分一一对应地进行比较。注意的活动中,5~6岁幼儿能够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各阶段幼儿年龄特点

各阶段幼儿年龄特点

————————————————————————————————作者: ————————————————————————————————日期: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

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 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 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明确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新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举例讲授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对各趋势举例说明)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这些质变的显著差异,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2、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3)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定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举例说明) 2、幼儿心理年龄特征 (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末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3岁儿童年龄特点

2-3岁儿童年龄特点 科学 发展水平: 1.好奇心强,对外部特征明显,而且变化的事物兴趣很大。 2.对动植物感兴趣,喜欢观察动物的动作。 3.喜欢自己的动作产生的反应,比如敲一下风铃,风铃响了,他会接着敲,然后满意的欣赏自己产生的效果。 发展需要: 1.提供各种各样与儿童生活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物体,要求颜色鲜艳,有变化。 2.提供一些易发芽的植物和可以亲近的动物,让孩子亲眼看见变化。 3.用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一日常规,比如起床对谁问好,如何准备睡觉等等。 4.在让他们了解规则时候要从儿童的心理反映出发,尽量采取跳跃性大的语言或者动作。 社会和自我 发展水平: 1.在2岁左右,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自己身体的感觉,但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载前头,如“宝宝吃糖”。说明幼儿仍然不能把自己和外界环境分开来。 2.在2岁半后,幼儿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是幼儿终于把自己和客体分开的标志。这个时候幼儿处于“我自己……”的阶段,尽管不太会自己吃饭,但仍要自己拿勺,尽管走路不太好,也要自己找。独立性增强。 3.自我评价依靠老师或者其他成人的评价。 4.性别意识刚刚开始萌芽,只是知道自己是女孩或男孩,至于为什么会是男孩或是女孩以及分别的性别行为是什么,则不知道。 5.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感,包括嫉妒,但没有精确的分化。比如不明白痛苦和愤怒的区别。 6.在同伴交往中,多进行独自游戏或者平行游戏,喜欢挨在一起游戏,但不会有明确的合作。 7.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弱,孩子一着急可能会出现拳脚攻击的问题。

发展需要: 1.尽量保护幼儿的独立性,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性别等等。 2.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儿童产生嫉妒的消极情感。 3.对孩子的排泄活动要采取适当的态度,不要过多申斥。 4.不为儿童提供非亲社会性行为的榜样,如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身体与运动 发展水平: 1.骨骼短而细,非常柔软。肌肉重量占身体重量的30%以下,肌肉特别容易疲劳。扁桃体开始发育,声带短。心脏的容积为出生时的两倍,胃容积很小。排尿次数多。植物型神经发育基本形成,但动作的平衡还有待发展。 2.生长发育的速度较前慢些,活动能力开始加强 3.不能自如的运用双腿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只能进行简单的动作,手和腿的动作不能协调。 4.发展大脑皮质的机制逐步完善,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建立。从母体获得的免疫能力已经消失。 发展需要: 1.合理的营养膳食和卫生习惯。 2.适当的户外活动。活动要动静交替。 3.要进行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体育游戏,动作幅度不要太大,要简单,有必要的重复。4.因先天的免疫能力消失,加上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易患各种传染病,应该重视预防措施。 数学 发展水平: 1.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比如他们对东西的描述都是用“多多”,“好多”来表示,而不去考虑物体的精确数量,比如玩玩具时候有五块积木,在孩子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两块,孩子也不会察觉。同时也不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了。另外,也不会进行精确的数字对应了。如上面有三朵花,孩子下面同样会放上三朵花这种情况在这个年龄段很难看到。 2.对物体的特征开始感觉,有了一些具体概念分类的方法。但大多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比如他们经常见的人,动物等等。不能进行一级类概念的分类,如水果,车辆等等。3.基本不会加减运算。

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大班 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阶段

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AgestagesofChildren’sMentalDevelopment)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心理上发生持续不断的变化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儿童心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以年龄为标志,所以叫“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点,那些在一定年龄阶段里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按顺序向前发展的过程,其顺序是不能颠恻或超越的。比如,少年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就是在学龄前期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学龄初期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发展起来的,发展的顺序是不能超越的。并且,抽象思维并不是少年期所独有的心理现象,抽象思维这种心理活动是在持续不断地发展着,在学龄初期已经发生,并在青年期继续得到发展。这就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持续性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

到抽象,不断加深内容,避免歼击和跳跃。然而,儿童心理连续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等速的均匀发展,有的时期发展较快,有的时出发展较慢,有的时期发展比较平稳,而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还带有不同质的特点,每经过一次质变,儿童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也就使得儿童心理发展带有阶段性。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教育上要有不同的坚求和措施。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的速度和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大体相同,也就是说儿童的年龄特征带有相对稳定性。比如,少年期由于性的成熟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在各个年龄阶段里儿童生理发展、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以及他们的主导活动基本相同。这也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一般性、成共性。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每个儿童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具体生活实践不同,性别不同,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因此在同一年龄阶段里,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时,既不能不注意年龄特征,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儿童在年龄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

到幼儿年龄特点

育儿常识— 5 - 6 岁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1、身体和动作发展 幼儿5 岁时脑重约为成人的75%,6 岁时约为成人的90%。脑的结构已相当成熟,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进一步加强,但仍不够平衡,兴奋强于抑制。动作的灵活性增强,能较熟练地做大肌肉运动,如单脚跳、多种方法玩球、玩绳等。平衡能力提高,能攀爬、滑行等。精细动作机能得到较大提高,能较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灵活地使用一些工具,如剪刀、锤子等;能用泥捏出造型的精细部分。 2、认知能力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感举的活动能集中较长的时间。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集中时间能延长约15 分钟左右,有了初步的任务意识。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能主动观察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如芽和树的变化、蚕和蝌蚪的变化等,并能掌握一些观察方法。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能主动记忆所学的内容或成人布置的任务。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求知欲和探索欲强,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以使用一些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做科学实验等,渴望寻求

科学的答案。喜欢动脑筋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猜谜等。 3、语言发展 5-6 岁幼儿能条理清楚的独立讲述所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和故事,随着言语的发展,在幼儿思维中,形象和词语的相互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词语使用加强,能发清楚全部语音,语言连贯性也增强,逐步摆脱表象、形象的束缚,开始成为思维的工具。内部言语逐渐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形成,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逐步发展起来。词汇量迅速增加。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能较清楚、连续甚至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讲得生动、形象。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交流,能自信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主张。开始对文字符合产生兴趣,会创造自己想像的文字,能较独立地、专业地看图书,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4、社会性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当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不相符时,会表示反对和进行争辩。多数幼儿有相对稳定的爱好和朋友。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较强,能与小组或几个同伴共同玩游戏和完成某些任务。自律意识增强,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坚持性。 5、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欲望增强,喜欢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的增强,能通过自己的想像,感受和表现几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或舞蹈,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能用多种材料和使用辅助工具等进行美术创造,能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5-6岁儿童年龄发展特点

5-6岁儿童年龄发展特点 身体与运动 发展水平: 1.骨骼发育进一步发展,坚硬度增加。肌肉重量开始占体重的三分之一。心率为每分钟95次左右。触压觉和痛觉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敏感性。 2.手部小肌群开始发育,初步能做些精细的动作。能够双脚并跳。 3.动作概念基本明确,主要依靠肌肉感觉调节控制动作,动作协调,准确,熟练,省力,相对前期来说,能够基本运用自如。 4.能够听信号变速走,跑,追逐,立定跳远,完成各种复杂的游戏,比如跳绳。单足站立,灵活钻爬,手脚交替灵活攀登,能根据复杂的规则做出集体队形的变化。 5.喜欢集体游戏和讨论,能够按照规则自由的游戏。 发展需要: 1. 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 2.安排丰富多彩的刺激和经验,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要求幼儿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3.消除一切使幼儿精神紧张的因素,保持平等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4.设置各种游戏,来巩固儿童已经掌握的动作,比如儿童掌握跨跳动作后,就可以设计“山沟里的狼”的游戏,同时培养孩子的配合能力,拦截与逃跑中发展动作,培养互相合作的能力。 5.在户外体育活动时应该注意游戏规则的明确性,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来游戏。 6.多开展多人运动和配合或者合作的活动。 数学 发展水平: 1、幼儿能准确地给物体分类,能理解数的组成并进行加减运算。这些必须建立在具体形 象的基础上,比如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发生联系。儿童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整体总是多于部分。 2、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达到守恒。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开始出现抽象的数字运算。 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有进步。一般到后期,可以计数到100到 100以上,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能达到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4、逐渐出现按群计数的能力,比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 5、形成自然数列的完整概念,理解三个数的相邻关系和10以内数的等差关系。

各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敏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3.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对教育的启示: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对幼儿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我们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

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对教育的启示:那种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和把握它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左后说”的行为,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使他们生活的更愉快。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一日生活用有趣的游戏贯穿,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教师还应该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活动“情绪化”的特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儿童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情况也不相同。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儿童心理发展会经过几个时期,依次为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和最近发展区。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表明,学前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

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二、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来源:考试大 2006/8/11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 首先,人类知识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不能违背这个顺序来掌握它。谁都知道:先要学整数四则,才能学小数、分数;先要学算术,才能学代数;先要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先要学动物植物,才能学生物进化;先要知道历史事物,才能懂得社会发展史;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默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如此等等。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绝不能使不懂算术的儿童掌握代数,不懂欧几里得几何的学生掌握解析几何。 其次,同是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循序渐进的。小学生可以掌握代数,但就其掌握的水平或深度说来,是和中学生不同的,更不同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儿童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但和青少年的理解比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 再次,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再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是立刻实现的。最初,儿童的智力或思维活动主要是依靠感知运动来调节的(如乳婴儿),以后,可以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如学前儿童),最后,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逻辑概念和判断推理来调节(学龄儿童)。 最后,谁都知道,掌握知识经验是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是学习活动。而儿童的脑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在学习某一事物时,脑中所建立的联想也是有一定次序的。 儿童心理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 首先,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儿童的年龄主要分为7个阶段,依次是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婴儿期,是0到1岁,幼儿期1到3岁,学龄前期3岁到学龄前,学龄期大约6到12岁,青春期是指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发育特点,是8岁之前也就是在咱们国内是上大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发育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 1.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受精后的第四周开始,到婴儿出生前为止,以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 2.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止,此4周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为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真正适应外界环境突变的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出生后7天,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在这第一周内需要加强访视,在新生儿期要求访视两到三次。访视的时候主要针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做评价,指导母亲的母乳喂养,实施新生儿免疫接种计划。 3.婴儿期 婴儿期是从婴儿出生到满一周岁,又称为乳儿期。这个时期需要充分适应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 婴儿期的第一个特点,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最重要的是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在母乳中有充分的蛋白质可以保证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倡母乳喂养。 生理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消化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完善,对喂养的要求非常高,喂养不当,会影响婴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发育。这个时期需要保证营养,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二个特点,在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功能、知觉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得到重要的发育。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鲜明的颜色装饰婴儿房,刺激小儿视觉的发育。另外可以经常让婴儿感受不同的物品,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这个时期语言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要用言语不断的跟婴儿去交流,包括给他讲故事,为后一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一)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1.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3.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5.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5-6岁儿童年龄段特征

5、5岁年龄段特征(5-6岁)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 有社会化的过程。 1、社会性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当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不相符时,会表示反对和进行争辩。多数幼儿有相对稳定的爱好和朋友。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 规则。合作意识较强,能与小组或几个同伴共同玩游戏和完成某些任务。自律意识 增强,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坚持性 2、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 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 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 3、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 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 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 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 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 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各阶段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 “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 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 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 “是什么?”还想知道: “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其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 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放人二愿参急林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 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 它只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的特点,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点。从总的方面

说,心理年龄特征代表该年龄的一般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而同龄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往往在于非本质的特征。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定本质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差异,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受外界条件,主要是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制约,而社会和教育条件是经常在变化的。 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