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来源考及致误问题初探

我国玉米来源考及致误问题初探

摘要:我国各地因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不同,玉米出现形态的变化和文献记

载名称的差异而被今人误读、误判较多。综合来看形态变化、异名误读是导致玉

米是否产自本土还是域外传入以及传入路径、时间争议的焦点。

关健词:玉米;来源;致误问题

一、我国玉米来源考

我国玉米来源有两种观点:一是“本土说”,该观点多依据历史文献中记载

的异名、气候或出土文物作判断,且时间均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二是“美洲说”,持该观点者居多,认为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

后才从美洲辗转传入我国,[1]且在1560年前最早由西方陆路商道传入我国西北。[2]

(一)玉米来源“本土说”

王家祐、史岩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扶桑”是玉米,且在公元5世纪中

叶南北朝时期就已种植。此外,还提出我国可能早在“禅让”时就开始种植玉米

的观点。[3]胡昌钰对前述观点提出质疑,并结合古籍资料记载“扶桑”的形象,

查阅考古史料文献,对植物科学分类法等全方位分析论证后认为“扶桑”是树木,并非禾本植物的玉米。[4]

张鸣珂依据河南新乡市博物馆的一件以玉米芯做内范烧制的陶鸟作为依据,

认为玉米早在汉代就有。[5]咸金山对前述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该文物疑点多,不

足为信。[6]向安强则支持张鸣珂的推论,并以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的结论作旁证,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的“小包谷”“糯玉米”应是当地原产作物,或许中国是玉米

原产地之一的观点。[7]李晓岑对向安强所列举的论据逐一辨析,并驳斥了向安强

的观点。[8]

陈宗龙提出栽培玉米的地理起源中心的三种假说。排第三的是“亚洲起源中

心说”。支持该说的学者认为,沿喜马拉雅山系地区,玉米可与固有植物区系的

薏苡属植物或高梁或某些蜀黍族植物杂交。如玉米与薏苡(作母本)或高梁(作

父本)人工杂交,已获得或多或少可繁殖的后代实验。在喜马拉雅山麓的不丹、

尼泊尔、印度锡金邦至今还保留有株矮、雌穗多、雄穗下垂,子粒基部紧被稃片

等原始性状的爆裂玉米品种,与近代美洲玉米在形态上有些差别。[9]6-7该品种及

前述提及的我国西南地区的“小包谷”和“糯玉米”为当地原产作物的观点,可

能是“亚洲起源中心说”的依据。然而印度学者库马和萨莰从取自喜马拉雅南麓

不同海拔的66个玉米样本的染色体纽进行分析后认为,染色体纽的多样性较为

丰富,有26个之多,其中含12个高纽种,4个低纽种。通过染色体纽分析,喜

马拉雅南麓东北区玉米系谱有墨西哥和秘鲁两个玉米种族来源地,此后引入的多

为加勒比种质。[9]18-19故此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品系的玉米都有不同基因背景和

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传入亚洲和我国的时间上可能有先后。即使在亚洲或我国

存在玉米形态上具有原始性状的变化,也可能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性状变

异所导致,并不能改变玉米种族来源的遗传基因,也就没有本土之说。在亚洲喜

马拉雅山系区域从未发现有任何经得起推敲、确凿的考古证据,因而学界对此假

说提出了质疑。[9]7

(二)玉米来源“美洲说”

陈宗龙提出的栽培玉米地理起源中心的另外两种假说是“墨西哥起源中心说”和“安第斯起源中心说”。[9]2-7支持前者的学者认为,玉米和大刍草从远古时期

就混生在一起,具有相互杂交的自然条件,从而促成野生玉米演化成栽培型玉米

而被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栽培利用。20世纪上半叶,在对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特华坎

谷地、密乔坎州与阔热若州的巴尔巴萨河谷以及邻近地区进行的考古发掘,相继

在12处古代人类遗址发掘出土20000多件玉米穗轴、花粉、子粒、果穗、苞叶

等化石及残留物。1948年,在特华坎谷蝙蝠洞发掘出土的玉米穗轴化石样本,经

C14测定距今5600年。随后又在普埃布拉州科斯卡特林时期洞穴底层发掘出炭化

玉米穗轴,经碳 C14测定距今有7000年左右。在墨西哥城区修建“拉丁美洲纪

念塔”开挖地基时还曾发现距今6000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和混有玉米残留物的

石化排泄物。[9]2-4支持后者的学者认为,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地区的印第

安人有种植爆裂玉米的历史。考古学家在这一带从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600年

的8、9个古墓和贝丘等人类遗址中先后发掘出土包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等10

种大量农作物遗迹,说明这里的印第安人早已种植玉米了。[9]6玉米在远古时期就

以神的化身深深根植于美洲印第安原始宗教文化之中。玉米祭在印第安人每年6

个重要农作物宗教祭典中是最浓重的。[9]2-4上述考古物证为在美洲的两种假说提

供了有力佐证。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的考古及人文地理证据,被学界及玉米育

种专家所认可。[9]7

现学界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于1494年将中美洲加勒比

海沿岸收集到的不同品系的玉米带回欧洲种植。16世纪早期,玉米又从欧洲伴随

商贸和奴隶交易被带到欧、亚、非交汇的中东贸易集散地。随后,玉米即踏上西

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殖民者或阿拉伯商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9]13-14

二、玉米传入我国的路径与时间

目前,学界普遍倾向于我国玉米属舶来品,形成了玉米由单一路径

和多条路径传入我国之争。主要有六种提法:第一,西北陆路传入与时间。曹树

基认为“玉米由西班牙传入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2]程杰

主张此说,[10]并依据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11]对玉米形态、生长期有明确具体描述来认定是我国玉米最早、最详的记载。在传入时间上,曹树基认为玉米应

在1560年以前传入我国;程杰则把嘉靖(1523-1529年)期间,天方、撒马尔罕

的使团频繁来华定为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第二,东南海路传入与时间。罗尔纲

和万家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在《玉蜀黍传入中国》[12]和《中国种玉米小史》[13]中提出我国玉米是从东南海路先传入福建,再传入安徽。在传入时间上,

罗尔纲认为在1567-1572年前后。万家鼎认为约在1500年前后。第三,西南陆

路传入与时间。劳费尔提出玉米最早由欧洲传到印缅甸等地,再从印缅传入我国

的西南各地。[14]游修龄以《滇南本草》中有“玉麦”记载和印度手持“玉米果穗”的石雕佛像为据认为玉米在1492年之前传入我国。[15]第四,西北、西南陆路传

入与时间。梁家勉认为玉米最早可能从相邻的印缅传入云南,之后传到黄河流域,也可能从中亚顺北方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再经平凉引入中原。而玉米传入的

时间应在1560年以前。[16]485第五,西南陆路及东南海路传入与时间。何炳棣依

据当时中缅边境民间贸易往来频繁及西方传教士于1575年访问福建时谈及过玉蜀黍税收一事,提出西南陆路及东南海路都有玉米传入我国的观点,传入时间约在16世纪中叶。[17]第六,西北、西南陆路及东南海路传入与时间。陈树平依据有关文献对玉米种植的记载提出玉米可能从西北、西南陆路及东南海路分别传入我国的新观点。在传入时间上认为,东南海路在1531年传入广西,16世纪中叶传入福建,1579年传入广东;西北陆路在1560年前传入甘肃地区,1573年前再传入浙江等地区;西南陆路在1563年前传入云南。[1]

三、玉米研究的致误问题初探

从前述我国玉米来源及传入路径、时间的梳理来看,学界研究未达成共识。基于此,笔者就玉米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作进一步分析。

(一)玉米来源“本土说”的误判

玉米在全球的传播因受环境、气候、土壤、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性状变异,才有遗传分化使得形态各异、子粒特征突出的各种类群。库列索夫将这种栽培玉米划分为硬粒型、马齿型、粉质型、蜡质型、爆裂型、甜质型、甜粉型、有稃型等8大类群。[9]33

在云南,因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的影响,形成较大温差,易诱发玉米的性状变异。云南西双版纳所种的“四路糯”具有一系列的原始性状,有人认为此类玉米产自本土。如李璠认为“西南地区的小包谷,包括有糯粒型、爆粒型和有稃型三大类,分为‘巴地黄’‘七皮叶’‘四行糯’等。其中还有多穗类型,种类不一,在广西山区分布的糯玉蜀黍种类也很多,国外学者也公认糯玉米起源于中国”。[18]69-70实际上,玉米多穗现象主要是因营养过剩和个别品种的遗传特性两个方面引起的。尤其品种的遗传特性引起的多穗现象,不论是种植在肥沃或贫瘠的土壤中都会引发多穗,特别含有热带玉米抗病基因的某些品种更易引发多穗的变异现象。[19]李根蟠认为“玉米传入我国后,在云南、广西等地形成一种糯质的玉米,有‘中国腊质种’之称,因此瓦维洛夫称中国为玉米起源的二级中心”。[20]即云南出现的糯玉米,是在玉米传入我国后经遗传变异才形成的次生产物,这是玉米性状不稳定导致的,而非本土产。

此外,坚持“小包谷”为本土产观点的李璠在对西南考察时认为丽江的“七

皮叶”,川西的“雪玉米”,西双版纳的“四行糯”及思茅坝区的“低头玉蜀黍”等特殊玉米类型是在寒冷或炎热地带等特殊温度区域被发现的。[18]71这说明玉米

是随着不同气候温度发生突变引起遗传变异的结果。总之,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出现的小包谷,不管是糯粒型(蜡质型)、爆裂型、有稃型、还包括多穗类型

的玉米都属遗传变异所形成的,且在8种遗传类型之列。从世界各地玉米变异实

情来看,我国西南此类玉米仍在美洲玉米变种范围之类。

(二)异名误读造成玉米传入时间的错误

早期方志中记载的作物名称及性状描述简略或空白,易被今人误读、误判的

情况较多。其中明代有关方志、史料中出现的“玉麦”并非“玉米”。这是异名

误读导致判断美洲玉米传入中国时间错误的根源。如1476年成书的《滇南本草》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

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21]12此虽有清晰的性状描述,其性状也明

确指向玉米,但此由滇人兰茂(1397-1476)所撰的药物名著,从成书后至清朝

的100多年间,累经后人传抄增补,覆盖兰茂著述甚多,现存《滇南本草》已失

原貌。[8]其它版本《滇南本草》中有“玉蜀黍”和“玉米”之称的性状描述,这

说明是不同时代传抄增减内容的结果。因此,“玉麦”的表述及其性状描述为后

人所增添。程杰认为,所谓玉麦应为穬麦之属而非玉米。[10]

再如万国鼎《五谷史话》依据嘉靖10年《广西通志》卷21中记载:“麦,

有大小二种”。包裕麦黄歌:“大麦黄,小麦黄,家家男妇登麦场……”。将

“包裕麦”误判为玉米,认为玉米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广西。[1]实则“麦黄歌”是“包裕”这个人创作。[2]

(三)云南玉麦被误读之由来

云南“玉麦”之名,在明嘉靖42年《大理府志》中首见:“来麰之属五:

大麦、小麦、玉麦、燕麦、秃麦”。[22]这是云南方志中记载“玉麦”的源头。其

中卷首作序人赵汝濂介绍,《大理府志》在嘉靖20年由知府蔡绍科(浙江黄岩人)创始。嘉靖31年由知府毕鸾成书梓行。毕鸾是陕西凤翔人,在北方多地任

过职,在主修《大理府志》时,将北方的麦类知识移用到《大理府志》中,[10]从

此云南方志中就有了“玉麦”一词。正如曹树基所讲在明代长江以南有“玉麦”

记载仅见于云南[2]之原因。在北方有“玉麦”记载的省份较多,主要见于河南、

甘肃、宁夏、湖北等一些地区,其中以河南出现最早。[10]如嘉靖19年河南《许

州志》载:“大麦、小麦、裕麦(穬麦)荞麦”。[23]裕麦即玉麦,同音异字,这

是我国方志中最早的玉麦信息。[10]天启5年《滇志》卷3载:“(云南府)荞有

苦有甜,稗有山有糯,麦有大、小、燕、玉、西番”。[24]该志“玉麦”和“西番麦”并载一目了然,说明“玉麦”与“西番麦”是不同的两种作物。这里“西番麦”指玉米,也是云南玉米记载之始。康熙35年以前,云南方志中记载的玉米

都只称番麦或西番麦”。“因明人认为玉米来自‘西番’,名‘西番麦’‘西天麦’”。[10]玉麦在北方称“穬麦”,在云南称“麰麦”。均指一种麦粒稍大,皮

色偏白的一种“小麦”并非“玉米”。

参考文献

[1]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情况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0(3):187-204.

[2]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我国路线新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4):62-66.

[3]王家佑.史岩.玉米的种植与美洲的发现新探[J].社会科学研究,1982(3):72-78.

[4]胡昌钰.“扶桑”与玉米考辨[J].农业考古,1983.7:100-102.

[5]张鸣珂.我国玉米的种植是明代从外国引进的吗?[J].农业考古,

1983.07:103-105.

[6]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J].古今农业,1988.04:99-110.

[7]向安强.中国玉米的早期栽培与引种[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

(3):239-248.

[8]李晓岑.关于玉米是否为中国本土原产作物的问题[J].中国农史,2000(4):102-107.

[9]陈宗龙.云南玉米科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10]程杰.明朝玉米传入与传播考[J].科技史,2021(1):101-126.

[11]赵时春.(嘉靖)平凉府志·卷4[M].明嘉靖39年刻本.

[12]罗尔纲.玉蜀黍传入中国[J].历史研究,1956(3):70.

[13]万国鼎.中国种玉米小史[J].作物学报,1962(2):173-178.

[14]蒋彦士译.中国几种农作物之来历[N].农报4卷20期,1937.

[15]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及其起源问题[J].古今农业,1989(2):1-10.

[16]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17]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世界农业,1979.05:21-31.

[18]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9]唐月琴.司应彦.玉米几种生长发育异常现象浅析[J].种子科技,

2009.06:38-39.

[20]李根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中少数民族的伟大贡献[J].农业考古,1984(1):275-279.

[21](明)兰茂.滇南本草·卷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1980.

[22]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2[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明嘉靖

42年本.

[23]张良知.嘉靖许州志(卷3)[M].明嘉靖十九年刻本.

[24]刘文徵.(天启)滇志·卷3[M].续修四库全书,影抄本.

基金项目:四川旅游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清末民国时期玉米、马铃薯与云南社会发展关系的历史民族学研究”(2023SCTUSK69)

作者简介:罗夏梓平,土家族,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我国玉米来源考及致误问题初探

我国玉米来源考及致误问题初探 摘要:我国各地因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不同,玉米出现形态的变化和文献记 载名称的差异而被今人误读、误判较多。综合来看形态变化、异名误读是导致玉 米是否产自本土还是域外传入以及传入路径、时间争议的焦点。 关健词:玉米;来源;致误问题 一、我国玉米来源考 我国玉米来源有两种观点:一是“本土说”,该观点多依据历史文献中记载 的异名、气候或出土文物作判断,且时间均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二是“美洲说”,持该观点者居多,认为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 后才从美洲辗转传入我国,[1]且在1560年前最早由西方陆路商道传入我国西北。[2] (一)玉米来源“本土说” 王家祐、史岩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扶桑”是玉米,且在公元5世纪中 叶南北朝时期就已种植。此外,还提出我国可能早在“禅让”时就开始种植玉米 的观点。[3]胡昌钰对前述观点提出质疑,并结合古籍资料记载“扶桑”的形象, 查阅考古史料文献,对植物科学分类法等全方位分析论证后认为“扶桑”是树木,并非禾本植物的玉米。[4] 张鸣珂依据河南新乡市博物馆的一件以玉米芯做内范烧制的陶鸟作为依据, 认为玉米早在汉代就有。[5]咸金山对前述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该文物疑点多,不 足为信。[6]向安强则支持张鸣珂的推论,并以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的结论作旁证,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的“小包谷”“糯玉米”应是当地原产作物,或许中国是玉米 原产地之一的观点。[7]李晓岑对向安强所列举的论据逐一辨析,并驳斥了向安强 的观点。[8]

陈宗龙提出栽培玉米的地理起源中心的三种假说。排第三的是“亚洲起源中 心说”。支持该说的学者认为,沿喜马拉雅山系地区,玉米可与固有植物区系的 薏苡属植物或高梁或某些蜀黍族植物杂交。如玉米与薏苡(作母本)或高梁(作 父本)人工杂交,已获得或多或少可繁殖的后代实验。在喜马拉雅山麓的不丹、 尼泊尔、印度锡金邦至今还保留有株矮、雌穗多、雄穗下垂,子粒基部紧被稃片 等原始性状的爆裂玉米品种,与近代美洲玉米在形态上有些差别。[9]6-7该品种及 前述提及的我国西南地区的“小包谷”和“糯玉米”为当地原产作物的观点,可 能是“亚洲起源中心说”的依据。然而印度学者库马和萨莰从取自喜马拉雅南麓 不同海拔的66个玉米样本的染色体纽进行分析后认为,染色体纽的多样性较为 丰富,有26个之多,其中含12个高纽种,4个低纽种。通过染色体纽分析,喜 马拉雅南麓东北区玉米系谱有墨西哥和秘鲁两个玉米种族来源地,此后引入的多 为加勒比种质。[9]18-19故此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品系的玉米都有不同基因背景和 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传入亚洲和我国的时间上可能有先后。即使在亚洲或我国 存在玉米形态上具有原始性状的变化,也可能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性状变 异所导致,并不能改变玉米种族来源的遗传基因,也就没有本土之说。在亚洲喜 马拉雅山系区域从未发现有任何经得起推敲、确凿的考古证据,因而学界对此假 说提出了质疑。[9]7 (二)玉米来源“美洲说” 陈宗龙提出的栽培玉米地理起源中心的另外两种假说是“墨西哥起源中心说”和“安第斯起源中心说”。[9]2-7支持前者的学者认为,玉米和大刍草从远古时期 就混生在一起,具有相互杂交的自然条件,从而促成野生玉米演化成栽培型玉米 而被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栽培利用。20世纪上半叶,在对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特华坎 谷地、密乔坎州与阔热若州的巴尔巴萨河谷以及邻近地区进行的考古发掘,相继 在12处古代人类遗址发掘出土20000多件玉米穗轴、花粉、子粒、果穗、苞叶 等化石及残留物。1948年,在特华坎谷蝙蝠洞发掘出土的玉米穗轴化石样本,经 C14测定距今5600年。随后又在普埃布拉州科斯卡特林时期洞穴底层发掘出炭化 玉米穗轴,经碳 C14测定距今有7000年左右。在墨西哥城区修建“拉丁美洲纪 念塔”开挖地基时还曾发现距今6000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和混有玉米残留物的 石化排泄物。[9]2-4支持后者的学者认为,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地区的印第

通辽市玉米生产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通辽市玉米生产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通辽市玉米生产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摘要:玉米生产在通辽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也存在玉米种子市场不规范、防灾抗灾能力低、机械化水平低、平均单产低、耕地质量逐年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通辽市阿贵嘎查为例,分析了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通辽市玉米生产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米增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通辽市玉米种子市场、防灾减灾能力和生产机械化角度着重分析玉米生产问题,揭示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限制因素,提出玉米生产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通辽市玉米生产概况 (一)通辽市玉米生产概况 通辽市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其余土壤主要有风沙土、灰色草甸土等十个种类,以风沙土为主,占总面积的43.5%。通辽市的气候特征为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5℃,年均降水量为550-600mm。 通辽市地处“中国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玉米是通辽市的重要粮食作物,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1003万亩,产量达到436万吨,占全市粮食产量的84%,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辽市目前玉米加工企业有200多家,以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顺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加工成饲料、淀粉、酒精、味精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50万吨左右。通辽市玉米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新开河两岸冲击平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推广及普及,通辽市的玉米产量稳步提高,实现了玉米总产量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9176901.html,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作者:田帅军王卢平秦少峰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重点从玉米育种、栽培过程、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用途等方面提出我国玉米当前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玉米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玉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用途广,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玉米高产栽培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合理密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玉米的产量。玉米作为饲料近年来逐渐被人们重视,玉米秸秆是重要的可利用资源。这些年玉米深加工业也飞速发展,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如何实现玉米产业的增值是我国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玉米加工业对于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原料增值空间、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育种方面。一是种植资源匮乏;二是育种领域秩序混乱,存在不正当竞争;三是玉米品种的栽培技术被忽视;四是育种存活率低、易感染病虫害;四是玉米育种领域投入不足。 2.栽培方面。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玉米产量没有明显的提高,必须更加重视研究和探讨更加有效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并且加大玉米高产技术的推广,使更多玉米种植户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升我国的玉米总体产量。 3.作为饲料用途方面。玉米作为饲料应用发展历史已久,但存在的问题仍较多。一是玉米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方式与优化设计缺少创新性;二是饲料玉米品种选育、玉米秸秆的处理方法、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玉米作为饲料应用粗放、不够精细。 4.作为化工原料方面。玉米加工业虽然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玉米深加工品种少,结构不合理。加工水平和技术比较落后,初级加工产品比例过大,占到85%,深加工只占15%。从工业意义上讲,品种分布不合理,结构也不合理。二是企业规模小,玉米品种种类少,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提升产品档次。小规模企业科技含量低,生產成本过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单一,收益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竞争力弱。 二、解决途径

【地理】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地理】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来源:太原晚报 玉米,又叫玉茭、玉蜀黍、御麦、苞米等名称。玉米原产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一带。当地古代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已有7000年的历史。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最早记载玉米的地方志是明正德年间(1511年)的《颍州志》,颍州在安徽省北部,由此可见,玉米最早在安徽种植,当时称玉米为“珍珠秫”。到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河南《襄城县志》也记载了当地种植玉米,称为“玉麦”。又过了9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甘肃《平凉府志》也记载了当地种植玉米的情况,称玉米为番麦、西天麦。俟后,田艺衡著的《留青日札》(1573年)和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都对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说明玉米引入中国大陆后在农业生产上很快显出了优势,各地也纷纷引种种植,迅速推广开来。到了清代,玉米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大面积栽培种植。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著的《植物名实图考》就记载说:“玉麦,陕、蜀、湖皆曰苞谷,山氓持之为命。”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3种:其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引种到中国西北地区;其二为先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度、缅甸引种到中国的西南地区;其三说先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在葡萄牙人或菲律宾等地经商的中国人经海路传到中国。多数学者认为,陆路传入的可能性大,传播方式先边疆,后内地;先丘陵,后平原。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收集并保存玉米品种资源12000余份,主要分为硬粒型和马齿型两大类型。此外,还有3种类型,即糯玉米型、甜玉米型、爆粒玉米型。这3种类型产量不高,种植面积也不大。 山西种植玉米有记载的时间是从清朝康熙时开始的,道光6年的《太原县志》有种植玉米的记载;光绪18年的《长治县志》也有:“御麦,今潞属广植,每灶必需,以饼与粥糜同煮,谓之疙瘩”的记载。解放前,主要以硬粒型的农家种为主。1931年,由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铭贤学校从英国引入的马齿型玉米“金皇后”,由于产量高,品质相对优良,很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开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农家种的产量较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生产上主要推广从苏联引入的双交种维尔42、维尔156等品种,使产量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玉米大斑病危害很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推广我国自己培育的单交种以及我省新培育的系列杂交品种。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但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生产、质量、市场等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一、生产问题 1.低效率生产 我国玉米生产中存在低效率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生产技能低下,缺乏妥善的管理和科学的耕作。此外,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景气周期性以及雨量不稳定也是生产低效率的原因。 解决方案: 1)加强技术扶持。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玉米生产效率。 2)增加耕地。要加大耕地面积,扩大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提高玉米生产的规模和产量。 3)加强自然灾害防控。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降低灾害造成的玉米损失。 2.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玉米生产中,土地质量较差,土壤养分、微生物等生态系统功能下降,造成玉米生长缓慢、成熟期延迟、品质下降等,也影响到玉米的产量。 1)开展土地整治。要加强沟槽治理和地面植被恢复,增加土地的稳定性和肥力,保障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要培养农民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环保意识,增加废弃物的回收量,小麦秸秆等农作物秸秆可以通过粉碎处理,加强残留茬地的有机肥料供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二、质量问题 1.强化玉米品种改良 我国玉米品种存在普遍问题,比如抗草害性不强、抗病性不足等,导致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有所下降。

1)加强玉米科研。注重提高玉米的耐受性、抗病性、抗旱性、抗草害性,培育高产、优质、适应力强的玉米新品种。 2)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采购国外优质良种,为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提供新动力。 2.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我国玉米生产存在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其表现在清理玉米秸秆和化肥、农药等过 程中,存在一些不合格产品,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1)加强监管力度。政府要加大对玉米生产中的质量监管力度,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各地质检机构有足够的权力来控制生产质量。 2)加强执法力度。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规范产品生产行为,消除不合格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 三、市场问题 1.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玉米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市场信息传导不畅,缺乏规范的市场机制方法。 1)完善市场机制。政府和企业要推动玉米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融合各种市场资源,加快玉米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2)提高品牌和质量。提高玉米的品牌和质量档次,提高生产企业的形象,推动美国的玉米田品牌和标准化。 2.价格波动频繁 我国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价格的影响因素多,玉米保护政策存在缺陷,玉米 生产者的收益不稳定。 1)加强市场咨询。通过召开研讨会,在政府和玉米生产协会普及市场信息,加强市场咨询,为玉米生产提供金融和市场保障。 2)加强政策引导。政府要通过市场保障机构,增加政策引导,根据市场投入调节需求,实行玉米市场监管的定向政策。 总之,在我国玉米生产领域,生产、质量、市场等问题仍较为普遍。解决玉米生产中 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长期性的措施,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 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玉米一直以来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农民的增收问题。本文从问题与对策两方面对当前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玉米生产;问题;解决对策 在我国,玉米一直就是高产量的作物,玉米可以作为粮食、蔬菜、经济、饲料等,具有多项功能,玉米的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状况。可见,不断研发新技术、玉米生产的新方法,对保证玉米的高产优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省在玉米生产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玉米的质量与产量。 1.当前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玉米品种布局杂乱无章 从玉米品种的布局上来看,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杂乱无章的玉米种植布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播种的玉米品种单一,缺乏具有高产、稳产与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造成了同样品种的玉米种植面积过大,以致于增加了玉米种植品种布局的结构性风险。造成玉米品种布局杂乱无章的原因之二是因为在种植良种玉米时,没有与其相配套的玉米高产技术做指导,从而抑制了良种高产玉米水平的发挥。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在玉米种植品种单一化与多、杂、乱并存的现象,不同品种的玉米混种混收,极大的降低了我省玉米质量的一致性。 1.2播种的玉米质量差 玉米生产中还存在着播种的玉米质量差的问题,在开始实施玉米播种机大面积播种玉米技术之后,播种的玉米质量严重下降,表现为玉米缺苗垄断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玉米播种机的性能较差,以致于大面积的播种玉米使玉米播种机的负荷量增加,导致免耕硬茬机播的深浅程度不一致,玉米品种与

玉米机播方式的要求不相配套、玉米的出苗整齐度差等原因,导致播种的玉米质 量差。 1.3玉米水肥的管理不科学 玉米在每个生长时期对水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需要玉米种植者能够对玉 米每个时期不同情况进行熟练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对玉米进行科学、合理、适宜 的水肥管理。但是,目前存在着对玉米水肥管理不科学的现象,玉米肥料的利用 率较低,对玉米田间水分的排灌不及时等问题。其中,在肥料的使用上,主要以 氮肥为主,对微肥、钾肥、磷肥的使用率较低,造成了玉米种植所需养分的不平衡,并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对玉米生产中水分的排灌上不及时,给玉米的 生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解决玉米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选地及整地 土壤质量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对土壤质量要求较低 的作物,玉米在大多数条件下都能生长良好。然而,如果农民想切实提高玉米产 量及质量,首先就必须要选择一块较为良好的种植土地,来为玉米创造良好生长 环境。玉米更适合在沙质土壤中生长。在选择土壤时,应严格按照玉米生长特点,选取土层较深、结构良好、肥力水平高、营养丰富、通风疏松、储能易排、pH值 接近中性,以及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在整地过程中,宜将玉米地深耕至 33cm左右,并注意增加耕地施肥量。耕后适当耙土,勤耕,多浇水,促进土壤成熟,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如果土壤需要改良,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翻土、填料、淤积和搅拌的方法,以改造土层和调整土壤。 2.2玉米品种挑选 玉米品种的选择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直接相关。山东省内的农民在选择玉米种 子时,应根据种子适宜性原则,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玉米种子。结合山 东种植区域的自然环境,科学选择种子。分析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根据土壤质 量确定品种,根据植物病虫害多发的分析,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以提高产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我国玉米生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种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本文将就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虽然庞大,但土地资源利用并不合理。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和管理,导致土地的肥力逐渐下降,给玉米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一些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2.种植结构不合理 我国玉米种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种植面积广泛分布、种植品种过多等问题。由于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差异,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了玉米生产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3.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玉米生产的技术水平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并不算高,主要表现在育种技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这些问题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二、解决途径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首先要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其次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的肥力流失。还可以通过地力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解决种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调整。首先可以通过科学种子选育和推广,鼓励农民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种子,提高种植效率。其次可以通过科学的种植结构调整,防止不同品种之间的种植面积过大或者过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主导玉米种类,减少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西耕化这两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 要解决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玉米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首先要加强对玉米育种技术的研究,通过选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其次要加强对玉米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还可以通过加强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是指对玉米进行深加工,制造出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目前,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现状 1.发展壮大: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已经逐步发展壮大,产值在逐年增加,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品种类丰富:目前,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品种类丰富,包括淀粉、糖、酒精、淀粉糖、乳酸、氨基酸、生物制品等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3.区域分布广泛:玉米深加工产业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其中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最为迅速。 二、存在问题 1.技术水平有限:目前,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缺乏品牌意识: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 3.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 三、解决对策 1.加强技术研发: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

进水平保持同步。 2.建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意识建设,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加强资源节约:加强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玉米深加工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 总之,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建立品牌意识,加强资源节约,优化产业结构,以推动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玉米生产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将探讨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一、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1. 土壤质量下降 随着长期的单一种植和过度施肥,很多地区的土壤质量出现了下降。土壤质量下降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 产量不稳定 受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这给生产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3. 水资源浪费 玉米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存在着浪费的现象。 4. 病虫害防治不力 由于单一种植和过度施肥等原因,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较高,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5. 种植结构不合理 一些地区的玉米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解决途径 1.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 通过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的单产,增加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 加强病虫害防治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5.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调整玉米种植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投入,加大对高产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提高玉米价格保护政策的力度。 企业应加大对玉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促进玉米生产的现代化,提高玉米的 产量和品质。 农民应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支持,提高自身的科学种植水平,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规 划和管理。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 同努力。只有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推广和科学种植管理,才能真正解决玉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我国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新时期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玉米育种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领 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在新时期的玉米育种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物种资源的缺失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玉米品种数量及种类仍较少,许多地 区甚至缺乏适宜的玉米品种。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制约玉米 育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品种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不足 目前,许多玉米品种在生长过程中易出现异质性,使得该品种的生长表现十分不稳定,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非常大。此外,许多品种还存在着同质性不足的问题,这不仅会增加 种植成本,还会影响玉米品质的提升。 三、抗病性和抗逆性不强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病害的加剧,许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表现不佳,很难适应 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这也是目前玉米育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加强物种资源调查和收集 玉米品种的丰富程度和遗传多样性对于我国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重视玉米物种资源的搜集和保护,建立全国性的玉米资源数据库,并加强与 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使得玉米品种得到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二、加强品种的改良和选育 针对玉米品种的异质性和同质性问题,应加强品种的改良和选育,并将重点放在品质 的提升和生长特性的稳定性方面,使得玉米品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要求。 三、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基因编辑”等新型的技术手段,找到影响 玉米抗病性和抗逆性的关键基因,并将其应用到玉米的选育中,使得玉米品种更能够抵御 外界压力。 综上所述,玉米育种是我国农业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我们应加强物种资源的搜集和保护,加强品种的改良和选育,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 段找到有效的对策,为我国玉米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的道路。

关于玉米制种产业情况调研报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关于玉米制种产业情况调研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玉米种植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更是玉米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对我国玉米制种产业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其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通过对玉米种植现状、种子生产与销售以及市场前景的调研,希望能够全面了解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促进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 1.2 文章结构 本报告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次调研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介绍了本报告的撰写意义和读者的受众群体。同时,还对本报告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玉米种植现状、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以及玉米种子市场前景三个方面的调研内容。其中,玉米种植现状部分将对玉米种植的

地区分布、种植规模、技术水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部分将对玉米种子的供应链、生产技术、市场竞争状况等进行深入调研;玉米种子市场前景部分将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潜在机遇和挑战进行前瞻性分析。 结论部分将对前述调研结果进行总结,提出行业发展建议并展望未来。在总结调研结果中,将对玉米制种产业的现状进行概括,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行业发展建议中,将提出对于企业和政府的建议和意见,以推动玉米制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展望未来中,将对玉米种子市场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 1.3 目的 本调研报告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当前玉米制种产业的情况,包括玉米种植现状、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情况以及玉米种子市场前景。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调研分析,我们旨在全面把握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状况,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发展建议。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发布,为玉米制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正文 2.1 玉米种植现状:

运城市玉米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运城市玉米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玉婷 来源:《种子科技》 2015年第10期 李玉婷 运城市种子管理站,山西运城 044000 摘要:玉米是运城市三大主要作物之一,在该市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介绍了运城 市玉米产业发展概况,对目前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运城市及其他类似地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玉米;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玉米是山西省种植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运城市作为山西省农业大市,玉米是发展本市畜牧业的保障,是满足人们对蛋、禽、奶日益增长需要的重要饲料来源, 因此必须抓好玉米生产工作。 1 运城市玉米生产概况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年均气温14.5 ℃,无霜期220 d,年光照2 139 h,属华北平原、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光照条件均适合于玉米种植[1]。 有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度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为68.59万hm2,玉米种植面积为30.15 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3.96%,是继小麦之后全市第二大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品种包括晋单 52号、浚单20、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6、浚单29、浚单18、晋单51号、丰黎2008等。 2 运城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多、杂、乱 优良品种是玉米高产的基础。不同品种在区域适应性、生育期、耐旱性、抗病性以及抗倒 性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导致产量差别达30%以上[2]。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品种繁杂,关于品种之 间的不同特征特性、区域适宜性等信息,大多数农民不了解,仅凭销售商介绍而加以选择,容 易造成购种盲目性。因此,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要十分谨慎。 2.2 肥料配比不协调,土壤养分失衡 近年来,由于农家肥施用少,加之各地重视氮肥、轻视磷肥,造成土壤氮、磷含量比例严 重失调;农民普遍重用地、轻养地,有机肥使用量偏少,造成土壤板结严重、耕层变浅、保水 保肥性能差等现象,由此导致土壤总养分偏低且极度失衡[3]。 2.3 种植密度偏低 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4]。玉米是C4作物,光合效率较高(玉米产量=叶面系数×光合系数×光合时间)。单穗重保持不变,株数越多,产量越高[4]。当地玉米种植密度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影响玉米产量。 2.4 耕作层浅,保水保墒能力差

我国玉米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玉米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 1.1 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玉米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国内玉米产量过剩, 导致国内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另国内需求增长乏力,玉米库存压力较大。与此部分地区的玉米产量虽然增加,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无 法及时输送到需求旺盛的地区,导致供给短缺。 1.2 贸易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玉米面临着诸多贸易壁垒。一些国家对我国玉米 实施了高额关税和配额限制,限制了我国玉米的出口量;另一些国家 对我国玉米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加重了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 1.3 品质标准不合格 我国玉米出口中存在部分产品品质不达标的问题。因为在一些地区生 产环节存在管理不善,导致玉米的质量无法达到国际出口标准,造成 出口形象不佳,影响了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 2.1 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玉米供需矛盾问题,建议逐步调整我国玉米的种植结构,促进玉 米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加快培育高端市场需求,推动玉米产业向精深加工、创新发展方向升级。 2.2 多渠道拓展国际市场 针对贸易壁垒问题,建议我国玉米出口企业应该多渠道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寻找新的出口目的地,推动玉米出口多元化。加强与国际贸易组

织的合作,共同应对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 2.3 加强质量管理 为解决玉米出口中存在的品质问题,建议加强对玉米生产环节的监管 和质量管理。加大对玉米生产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力度,提高玉米产品的质量水平,提升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结语 当前我国玉米进出口贸易面临着诸多现状问题,但是也有许多对策和 建议可以采纳。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多渠道拓展国际市场、加强质量 管理等举措,相信我国玉米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可以得到逐步缓解,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 作物,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面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产业不仅仅是满足国内需求,也需要面向国际市场。解决玉 米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 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来促进玉米进出口贸易的持续 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 统筹国内玉米产销,通过政府购销、临时收储等方式稳定市场价格,缓解供需矛盾,减轻玉米库存压力。 2. 提高技术补贴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 设备更新,提高玉米质量水平,以满足国际出口标准。

浅谈当前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当前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王春华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7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玉米生产大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但要求种 植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时还需要玉米育种方面的技术创新。我国的玉米品种主要经历了农家品 种和部分品种间杂交种、优良农家种和双交种、单交种等发展阶段,到21世纪以来,随着玉米品质的不断优化,我国开始进行玉米产量和玉米质量并重,不断推广特制玉米品种。文章基于 当前玉米制种发展的现状,开始了对当前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探究,以期为下一步 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玉米育种产业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玉米产量得到不断增长,玉米增产已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体现,但伴随 着近年来玉米产业消费总量的不断上升,玉米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逐渐由玉米出 口国变成了玉米进口国。据报道2009年以后,我国每年都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玉米,进口数量从2009年的100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230万吨。作为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 我国每年玉米所需的杂交种9亿kg。基于现实需求,我国种子企业发展迅速,种子市场得到全 面开放,虽然在种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由于产业发展起步晚,时间较短,产 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农民看中品种却不识品牌,对市场不够了解,呈现出多而散、小而乱的 局面。 二、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 1、育种针对性不明确,种植资源狭窄 玉米育种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等多个条件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地域,玉米育种 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河北省北纬36°-北纬42°,北部张承海拔较高,多为山地,平 原面积较小;南部石家庄、邯郸平原面积广大,而当前在审定的玉米品种中,这些品种对气候 条件的适应性较窄,多个品种只是适应局部小气候,育种针对性有待增强。目前新培育的新品种,多个品种间遗传背景相似,未能有效的利用各地方资源的优势,导致品种间抗逆性和抗病 性能类似,一旦出现病虫等逆境危害,玉米产量和品质将会遭受严重破坏。 2、科技创新力不高,技术应用水平不一 当前国内玉米自交系新品种的推广性不够强,多个地区仍然种植杂交系列品种,这主要是 因为玉米种质原材料创新性不高,选用的玉米品种自交系的适应性不够广泛。通过对近年来河 北省新的玉米种质资源双亲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多为在二环系、系谱法及目前已有的自交系 的回交改良下研发的,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效果不错,但是长期看,创新力不足,新品种遗传 性狭窄,适应性不强,不利于重大突破成果的出现。同时,玉米育种行业间技术应用水平不一,比较先进的公司在应用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单倍体育种等方面已渐近熟络,也有一些 企业在技术方面上掌握不够,操作不规范,差距明显。 3、育种秩序不规范,重利益轻科研现象突出 受利益驱使,许多非玉米育种行业进入该领域,他们多通过盗取或者高回报收集其他公司 的自交系品种更换名称,简单组合后,便发表成功研发新品种,极大的扰乱育种秩序,这不仅 破坏了玉米育种行业的稳定,还深深打击了科研工作者的自信心。同时,育种技术的商业化,

我国玉米进口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玉米进口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粮食作物和可再生能源作物,玉米对于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以来我国玉米市场供需日益紧张,进口量逐步增大已成为玉米净进口国。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了威胁。故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数据调查分析法首先分析了我国玉米进口规模大、对外依赖度高和进口区域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然后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对我国玉米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研究提出应加强自主生产能力、构建储粮体系、改善进口政策调控和预警及玉米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对策以改变玉米净进口的现状,平衡我国的玉米贸易维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及增强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玉米进口;粮食安全;影响因素 一、引言 作为粮食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玉米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玉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从新世纪以来,不论是中国的玉米生产水平还是世界玉米上产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根据研究发现,近几年中国玉米市场存在着供不应求趋于净进口的发展态势,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任由这种态势的发展,这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此,我对我国近几年的玉米进口状况进行了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遏制净进口过度依赖进口的状况,改善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保障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稳定。 对于我国目前玉米的进口现状,陈叶盛、潘华斌对中国玉米进出口的相关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近年来中国玉米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玉米未来的贸易形势进行展望[1]。对于粮食安全而言,粮食的顺利进出口及自由贸易是十分重要的,方兰、朱荣花根据我国粮食安全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结构和规模,通过分析玉米在我国粮食安全进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2]。针对我国在国际贸易政策及国内贸易产业政策上存在的缺陷,张秀芳以玉米为例子进行了研究,得出替代效应和经济效应在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贸易产业政策的变化同时对进出口量和结构产生了影响,证明了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贸易产业政策调整的有效性。我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应向推进贸易进出口结构多元化、高质量转变[3]。 本文首先对我国的玉米进口状况进行了解介绍,然后更深一步的对影响我国玉米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加深玉米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认知,进而平衡我国玉米供需的平衡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从而提出相应的有效解决措施。 二、我国玉米进口的现状 (一)我国玉米进口规模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其中玉米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在保证自给的情况下还能进行适当的出口贸易,但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改革及玉米消费需求的不断上涨,国内玉米供给不足,对外玉米进口的数量也在不断上涨。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从2012年到2018年不断从外进口大量玉米,其中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521万吨,其进口金额为683627千美元;其后几年

最新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及其应对之策.doc

最新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及其应对之策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最新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及其应对之策,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摘要:国家玉米收储政策的改革,给我国玉米主产区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玉米价格下降、农业生产风险加大,规模经营放缓等情况连续出现,有些地方问题严重,不仅造成种植玉米收益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甚至影响到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这些情况和问题将会给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与挑战,亟须加强对玉米加工业的重点扶持,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确马铃薯主粮化地位,解决好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带来的返贫问题,在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透明性、及时性,保证玉米收储政策改革顺利、平稳进行,以达到改革的目的和效果。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镰刀弯地区”①农业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从202X年开始在“镰刀弯地区”实行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对玉米价格实施“市场定价”与“价补分离”相结合的机制。吉林省作为“镰刀弯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责无旁贷。202X年以来,吉林省在实施玉米收储政策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改革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这些情况和问题也是“镰刀弯地区”在推进玉米收储政策改革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将会给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带来新的困难与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今后的粮食收储政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 一、改革出现的新情况 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镰刀弯地区”实施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很必要,也很及时,但是广大的东北地区准备不充分,“三农”发展为此受到了影响。调查显示:202X年国家玉米临储价格的调整以及农资补贴的按比例下发两项政策的实施,使吉林省长春市农民人均减收600余元②,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更为明显。202X年,吉林省调减籽粒玉米面积332.58万亩。其中,农业部门落实调减籽粒玉米面积252.58万亩,畜牧部门落实调减籽粒玉米面积80万亩。③吉林省调减的籽粒玉米只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5%,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影响很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1.玉米价格过低,加大农业生产风险 1997年国家对玉米实施保护价收储政策以来,玉米的市场价格总体上呈现出一路上涨的态势,到202X年玉米价格达到顶峰。伴随着长达18年粮食收储政策的实施,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在国家鼓钚滦团┮稻营主体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粮食主产区争抢流转耕地的现象普遍发生。随之而来的是,耕地流转价格不断飙升,吉林省很多县(市)生产粮食的耕地流转租金每亩超过600元④,不仅高于粮食的每亩纯收益,甚至高于粮食的每亩物化成本。长期临储价格收购,导致农用地流转租金过高,农业成本上升,农业风险加大。在农业高成本已经形成的背景下,降低或取消临储价格,导致玉米市场价格过低,甚至接近耕地流转价格,加大了农业生产风险,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其不利。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农学 研究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7年5月 文案大全

摘要 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市场容量大,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随着玉米产业的生产发展,其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使玉米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玉米不仅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又是食品、化工、燃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本文在产量、进出口、需求等多方面对目前玉米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总结了玉米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了目前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玉米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玉米生产发展;玉米需求;发展趋势 文案大全

Abstract Maize is the second largest grain crop in our country. It is rich in nutrition, healthy and large in market capacity.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od sources for human be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ain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The use of high-tech means to increase corn production, while making corn in more area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At present, cor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eed crop, but also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in the food, chemical, fuel, 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demand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rn industry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summed up the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s put forward, and on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 Keyword: Maize production development;Corn demand;Developing trend 文案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