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陈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陈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陈鲲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李玉才审稿人阎明刚

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起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二目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第三目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五、教学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

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

讲解:(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3)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原因。在完成下面表格的基础上,谈谈你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

学生通过填写上述表格,然后由老师进行精讲解析。

1、铁力牛耕的的形成发展概况

讲解:(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已使用并逐步推广。(2)两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以改进并进一步推广,并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时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以及犁评的安装,铁犁牛耕技术进入完善阶段。

2、古代耕作技术及制度的发展概况

讲解:(1)耕作方法——中国古代耕作方法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到西汉时的代田法,不断在进步。(2)耕作技术: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耕耙耱技术,一直沿用至今。(3)耕作制度:逐渐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甚至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讲解:(1)水利工程受到重视,在战国时有著名的都江堰;在汉朝由著名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1)灌溉工具也都得到不断的改进。曹魏时期将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了风力水车。

探究三 1、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讲解:(1)了解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公有到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进而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2)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根本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动力。

2小农经济的形成

讲解:(1)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讲解:——

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评价:(1)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2)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进行自救。

(四)反思总结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当堂检测。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A.巩固皇权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地方割据混战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耜耕B.石器锄耕C.火耕D.铁犁牛耕

3.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B.铁犁牛耕的普及

C.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4.“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答案(BDBB)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发达的古代农业,那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及特点的特点,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外销历史,理解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以及民营手工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起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3耒耜的出现和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和集体劳动

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3、小农经济系的农民状况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学生对经济史掌握的现状。学生对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及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问题的练习。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陈鲲审稿人阎明刚

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3、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二、预习内容

1、从第一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

⑴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耕作方法,农业工具,及农作物。

⑵认识古代耕作方法,农业工具,及农作物。

2、从第二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

⑶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发展及完善。

⑷中国古代耕作技术及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概况。

3、从第三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

⑸认识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概况。

⑹认识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含义。

⑺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3、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学习重点是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难点是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二、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检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指名学生阅读回答预习所列问题。

2、合作探究

探究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

讲解:(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

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3)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

学生通过填写上述表格,然后由老师进行精讲解析。

1、铁力牛耕的的形成发展概况

讲解:(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已使用并逐步推广。(2)两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以改进并进一步推广,并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时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以及犁评的安装,铁犁牛耕技术进入完善阶段。

3、古代耕作技术及制度的发展概况

讲解:(1)耕作方法——中国古代耕作方法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到西汉时的代田法,不断在进步。(2)耕作技术: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耕耙耱技术,一直沿用至今。(3)耕作制度:逐渐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甚至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讲解:(1)水利工程受到重视,在战国时有著名的都江堰;在汉朝由著名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1)灌溉工具也都得到不断的改进。曹魏时期将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了风力水车。

探究三 1、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讲解:(1)了解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公有到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进而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2)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根本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动力。

2小农经济的形成

讲解:(1)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讲解:——

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评价:(1)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2)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进行自救。

3反思总结: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4当堂检测: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A.巩固皇权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地方割据混战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耜耕B.石器锄耕C.火耕D.铁犁牛耕

3.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B.铁犁牛耕的普及

C.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4.“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答案(BDBB)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的水排鼓风冶铁

2、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4、宋代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标志是()

A.出现间作、套作复种技术B.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

C.出现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D.出现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曲辕犁

5、下列关于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6、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 曲辕犁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7、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

A 火耕

B 牛耕

C 耜耕

D 铁犁的运用

8、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

9、中国形成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在

A 五六千年前

B 七八千年前

C 六七千年前

D 八九千年前

二、非选择题:

10、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

(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答案

选择题:DBCCB CBAB

非选择题:

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铁犁牛耕(2)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3)自给自足;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教部编版学期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学案) 知识要点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 2.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4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5.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6.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ー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基础练】 1.(2019?林)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古国是(B) A.古巴比伦王国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C)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在尼罗河边 B.埃及人是喝尼罗河水长大的 C.尼罗河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3.(2019新宁模拟)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探究这一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A) A.公元前3500年左右B.公元前3100年左右 C.公元前2500年左右D.公元前525年 1.古代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列哪一项文明成就属于这里产生的(C) A.公历B.农历C.太阳历D.太阴历 5.(2019?永州)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选项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是(B)

A.秦始皇陵B.金字塔C.种姓制度D.《汉谟拉比法典》6.(2019·博)如图是某地仿建的古代建筑,该建筑的“真实版”见于(B) A.古代阿拉伯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希腊文明 7.(2019?整底)如果你署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A) A.沿罗尼河而上,赞美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B.在恒河南岸驻足,品味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 C.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汉漠拉比石柱的古老 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欣赏印度古城的异域风光 8(中考?西宁)以下对图中建筑解读错误的一项是(C) A.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B.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C.该建筑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 D.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9.法老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下列哪些权力于一身(D)

初中地理 农业 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第一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1)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就是为了“刻意强调”。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 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1840年) 2、内容:古代农业 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探究,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本课主要探究①——⑥点。⑦⑧⑨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 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 (图片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 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 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 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同步练习题

第1课古代埃及 一、选择题 1.“瞧,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这些就是他的礼物,比金银更贵重。”“他”是指 ( ) A.尼罗河 B.埃及法老 C.金字塔 D.狮身人面像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他的意思是( ) A.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 B.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的势力范围 C.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3.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是在( ) A.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3100年 C.中王国时代 D.新王国时代 4.埃及人在一切神或王的名字四周都装饰有特别的图案。右图文字就出现在装饰图案中,是法老拉美西斯九世的名字。该文字应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拉丁文字 5.诗句“高塔巍巍数千寻,二百万方石砌成”描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 )

A.埃及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C.大运河 D.故宫 6.右图为法老雕像。下列对于法老相关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 ②权力至高无上 ③被认为是“神之子” ④服务于国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上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 材料二2003年9月17日,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考古队借助最先进的机器人突破“死神之翼”进入胡夫金字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地上陵墓。这是人类第一次深入窥探金字塔内部。 材料三世界上1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亿万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考古队在胡夫金字塔内部进行考古研究的过程。 (1)金字塔现在所在的国家地跨哪两大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 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 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

高中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东北为例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课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学案1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课标要求与目标设置】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复习检查】 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有哪些? 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概念理解】农耕文明: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社会结构和管理系统较复杂,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农业的发展让国家得以对外扩张。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鼎盛时期还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3)亚述帝国:组建了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在内的多兵种部队,数百年时间里几乎战无不胜。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4)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知识拓展: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条件 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谷地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城邦特点: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的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 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出现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经济利益严重受损,他们追求民主,希望政治改革的渴望强烈。 2.雅典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及局限性。 进步性: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于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②雅典民主 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质,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居鲁士二世称王,创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始对外扩张。先后经过了冈比西斯二世和大流士一世,迅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等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 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古代埃及 学案

新世纪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82072847.html,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第一框古代埃及 一、学习目标: 1.图文配合,了解古埃及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四大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埃及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埃及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自主学习: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2.古代埃及的国王又称,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叫。 3.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历法。 4.世纪时,埃及国力强盛,成为一个地跨的军事大帝国。5.古代人类文明与河流息息相关,其中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6.古代埃及在距今()前创造了象形文字。 A.3000多年 B. 5000多年 C .4000多年 D .2000多年 7.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所灭 A.蒙古 B.波斯 C.阿拉伯 D.大食 8.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在今天的开罗一带。() 9.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的埃及奴隶制国家初步统一是在公元3000年左右。() 10.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源于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四、自主探究: (一)导入:古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 (二)问题探究: 1.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2.按照你的想象,四五千年前金字塔的建造者是用什么办法开凿、搬运重达十几吨的石块的? 3.结合上述资料以及七年级所学的有关尼罗河流域的内容,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P4) (三)师生共评: 五、当堂练习: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4)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二目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第三目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埃及学案()

古代亚非文明——古代埃及学案 导入读图思考,标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并思考他们有何共同点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探究一阅读材料,你是如何理解希罗多德的“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赞叹? 材料一:尼罗河每年均有一次泛滥。泛滥期间,大致从夏至之日起,延续100天左右。经此泛滥,沙漠速变为沃土。大水一退,埃及便处处花开。尼罗河的泛滥对于埃及而言,借用希罗多德的话来说,是“一种思赐”。埃及之所以成为人类文化发源地之一,尼罗河的泛滥足可以解释。其他河流泛滥,往往都会成灾,可是尼罗河泛滥,不但不成灾,而且利于灌溉,更因泛滥定时,人类可预为控制,于是,灾祸变成了福祉。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得北上的航行变得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显得毫不费力。这样,埃及人就拥有了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它促进了整个流域的统一。 探究二根据材料,说说古埃及文明的表现,并谈谈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关系

材料一因泛滥埃及人把一年分为3季,每季分为4个月。尼罗河涨水,泛滥,至水退,为第一季。播种五谷使其生长,为第二季。最后收成为第三季。埃及人把一天分为若千小时,一月分为30天。这种分法较期历每月定为29.5天,计算上来得便利。为了凑足一年之数,使太阳与尼罗河泛滥吻合,他们在第12月月尾加上5天。埃及人把尼罗河河水涨得最高的一天——这天也是天狼星(一颗最亮之星)与太阳同时升起的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由于一年只有365天一一实际上应为365又1/4天—因此每4年便有一天之差。 材料二尼罗河泛滥,是整个埃及生活之所系。为了计算及保存涨水退水之记录,为了清理土地之疆界,测量学与几何学即应运而兴。从数学理论所举若干例子中,我们知道古埃及人由于对谷仓容量及田亩广衰之计算,代数观念已经萌芽。 材料三古埃及宗教思想中独特来世观的形成受到尼罗河流域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古埃及人的眼里,现世只是短暂的一瞬,来世才是永恒长存的。因此,他们在生前就开始为来世做准备,尽其所有修建和装饰坟墓,以便在来世有一个舒适而富有的家。尸体正是灵魂依存的基础,没有尸体,灵魂无所依,人也就无法再生。因此,尸体要制成木乃伊,以保证它保存久远。 材料四 探究三对金字塔的修建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材料一: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此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胡夫金字塔的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 材料二:炼身的石块之间没有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每块石头磨得很平。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高中地理 4_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1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01271147 郭玉军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必修三前两单元关于区域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产业活动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国家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并且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豆和木材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地位比较重要。学习本节内容更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问题,认识农业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