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尘书法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大隐超尘:清静为天下正——我理解的王超尘先生书法

大隐超尘:清静为天下正——我理解的王超尘先生书法
逃 “ 学我者死 ”的结局 。 所 以然 ,故 难进行 自己创造性 的发 展 在笔墨 、线条和结 多枯笔 飞 白,致使 线条 与结体 的内在 体上所 擅长 的熟 与生 的辩证处理 ,更是 肌理如游 龙般浑 身腾绞盘扭 ,在浑然 有着 极高 的艺术 意趣 ,熟 中蕴生 ,飞 而
于书学的某 一方 向甚 至某一微 小变 意 ,在 楷 隶之 间求 张力 ,醇 和温 润 , 己独 特的艺术 体式与 风格者 。这需 茫 ,朴茂之 中有妩 媚 ,读之 品之 ,令
要 将 书家 放 置到 以 5 0年 或百 年 为 观 、严 酷 的考 查 。以这样 的方式 衡
基 本 单 位 的 时 间跨 度 中 去 进 行 客 法传 统 ,超尘先 生 有所 承 、有 所辟 、
者 。中 国书法 历经千 百年流变 ,各
人诚恳真挚 ,与人 为善 ,乐 于奖掖后 学 ,素来 与名 利无 涉 、与名 位无 干 ,
种 可 能性空 间 多被 反复 探 寻发 展 ,
今人 要在前人基 础上做 出一点点 新
古人之谓立德修 身行 仁 ,他完美 地做
超尘 先生广 研汉 碑 ,得益 张迁 、
同 ,可 见先 生之 于 《 好大王》,决 非 心 中无韵律 ,韵 不到味 ,强作东施 ,使 亦步亦 趋 ,而是 依照 自己的艺术趣 味 手 中笔徒作绞扭 之势 ,故但具外形而 实 与审美 追求来进 行取法 的 。学者若 只 无韵律内质也 。
是跟在 超尘先 生后面亦 步亦趋 ,而 不 又如 ,先生在结字结构的笔 画与笔
其 中也包 括许多喜 爱和学 习他书法 的 现 、韵 律 自张 。我喜爱 的胡六皆书法亦 人 。表 面看来 ,超尘 先生 的作 品如堂 是 肉中有骨 ,而后 来学 者多 只见其 肉 , 堂之师 、方 整之 阵 ,学其 书者 多 以为 不见其 骨与韵 。此仿学 者大难处 ,显现

老段的书法人生

老段的书法人生

老段的书法人生作者:汪志鹏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8年第02期段传新,号晚觉,又名东方段丁,1954年10月生于湖南澧县,现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洞庭印社理事、中国印艺术馆特聘书法家、湖南省“新乡土诗派”诗人。

自幼师从祖父习字作文,在《诗刊》、《星星》、《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文百余篇(首),并多次获奖,散文《追荒货》获全国二等奖。

书法初习颜真卿,后摹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王铎诸家,主攻草书,为王超尘先生唯一再开门生,获2009年“湖湘书坛十大年度人物”,数百幅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及爱好者珍藏。

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在芙蓉路《文萃报》美术馆一间书香弥漫的工作室里,老段嘴里含着一根烟,正在大笔挥洒,书写着李白的诗《将进酒》。

可能是进入了状态,太聚精会神了,我进门他连头都没有回过来,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没有去打扰老段。

这个时候的老段,不是在车水马龙的芙蓉路边,而是在采菊东蓠下的南山脚下,所谓大隐隐于市,此时用来形容老段是再恰当不过了。

老段,名传新,字若谷,出生于中医世家。

幼年时,十里八乡闻名的私塾先生老段的祖父就开始辅导他操练童子功,鸡鸣即起临颜真卿的《多宝塔》字帖,一早的时间,必须临帖100字,临完帖,经过祖父过目,才有早饭吃,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祖父过世。

饭后的日课是父亲布置的作业,一上午背诵四书五经当中的一页,背得滚瓜烂熟才有中饭吃。

说起这些记忆中的往事,老段沉默了好一会,眼里有泪水在滚动,那些痛苦并且快乐着的日子,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

湖湘一老王超尘先生一直崇尚先做人后学书。

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老段。

作为王老的再开门生,老段说起王老自是滔滔不绝。

学做人,必须内方外圆,前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到了做学问,王老的观点只有四个字:借故开新。

此中真意,一在故字上做文章,另一个字便落在了新字上边。

老段之前,王老已经在天津收了一个关门弟子。

关门的意思便是此门已经关闭,不再开启。

我不晓得老段打动王老心弦的是什么,与才气有关?再加上悟性?至少在国内所有的艺术传承中,从来都没有再开门生这种提法,单从这一点上看,老段不知不觉中开了先河。

国庆书法展欣赏书法家的作品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国庆书法展欣赏书法家的作品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国庆书法展欣赏书法家的作品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国庆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放松身心、感受美好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有幸参观了一场国庆书法展。

在展览中,我欣赏了许多书法家的作品,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以下是我对其中几位书法家作品的感受与赏析。

作品一:《山水心境》这幅作品由著名书法家李华创作。

整个作品运用了楷体写意的技法,将山水和心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山势挺拔,气势磅礴,仿佛将人们带入了崇山峻岭之中。

墨色浓淡相宜,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品中的每个字均流转自然、流畅有力,展现了李华卓越的书法功底和艺术才华。

作品二:《丹青山水》这是一幅来自年轻书法家王云的作品。

与传统山水不同的是,王云在作品中加入了丹青的元素。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墨色,而是运用红、黄、绿等多种色彩勾勒出山水的轮廓。

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自然丰富多彩的恋慕之情。

作品三:《古韵京华》这幅作品是知名书法家张磊的杰作。

他以古代京华为背景,运用行书的技法创作出一幅充满古韵的作品。

作品中的每个字犹如古代楷书一般流畅自然。

通过行书的特点,作者巧妙地再现出古代京城的繁荣景象。

整个作品充满了力量与稳重,并通过书法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观赏这些作品,我不禁感叹中国传统书法的博大精深。

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才情,表达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这些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国庆书法展不仅让人欣赏到了书法家的杰作,也让人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通过笔墨纸砚的结合,书法家们创造出一幅幅艺术的精品,让观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国庆佳节,书法展不仅使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月光如水照缁衣

月光如水照缁衣

052文学·艺术《名家名作》·品味月光如水照缁衣张 玉陈东胜近年来在庐州书坛可谓崭露头角。

论资历,他并不属于前辈名宿,但他的书法风格却是地道的老派名士之风,这让我眼中的他多了几分沉稳和儒雅。

他以超逸的笔法外取万物于毫巅,内抒十思于笔下,使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的古雅浑厚,又具现代生活洒脱的浪漫情怀,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及艺术魅力。

 陈东胜行草不泥陈规,写来十分随意,乍一看是野路子,处处不合规矩,仔细观摩方知其闲云野鹤之真味。

欣赏过其书法的人,会在这恣意纵横的笔墨中追寻其跌宕起伏,感悟人生中一波三折的意蕴。

源于自身审美取向与性格使然,我个人对行草很喜欢,它讲究一气呵成与天然风致,它比楷书放纵流动,又比草书端正从容,是清平的文字,陈东胜深得三昧。

“南去雁声远,北来风信渐,月上东山,人倚西栏,一湾秋水谁相伴?”词是好词,字是好字,这幅尺牍小字,书于洁白熟宣,清秀如明人的小品,尽显陈东胜的才情。

它结体遒丽、用笔流畅,线条飘逸灵动,有翩若惊鸿的美。

字与字之间偶然有一点牵连,细若游丝,令人遐想。

点画以露锋入纸居多,欤侧回环,牵丝顾盼,意随笔动。

“风”与“信”二南去雁声远,北来风信渐,月上东山,人倚西栏,一湾秋水谁相伴?春回花姿妍,夏至雨缀枝,日坠秋江,雪映冬窗,数朵腊梅为君开。

陈东胜/作 053月光如水照缁衣|张 玉字俯仰勾连,说不尽秋风动水、月色生凉,天地有情照人归。

《无题》是鲁迅先生的杰作:“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春日本应阳光明媚、心旷神怡,然而流离战乱却使人生离死别。

暗夜茫茫,长路漫漫,有多少惊涛骇浪、血雨腥风动荡于城头变幻的王旗之下。

唯有月光如水,千年不变,照耀诗人的缁衣。

全诗五十六字,陈东胜写来有风雷之感,瘦劲苍翠,淋漓尽致。

在这里他一扫上一幅小笺的秀丽流转,摇身一变而冷然凝绝。

王超尘书法艺术赏析

王超尘书法艺术赏析

王超尘书法艺术赏析作者:甘润芳来源:《艺海》2018年第08期〔摘要〕王超尘先生书法艺术独特的“书相如磬、用笔如铸、字发如松、章法如阵” 的美学境界,格调高古、气韵生动、雄浑苍厚的艺术风格,其一,是源于他心胸坦荡、游于艺的博大情怀和人生态度;其二,是源于他将音乐、绘画、太极拳之理,融会贯通于书法之中;其三,源于他对传统书法名家碑帖学习即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

〔关键词〕王超尘;书法艺术;特点我与王超尘爷爷相识,是源于我父亲甘泉,他们是师徒,又情同父子,对爷爷的书艺精髓,心摹手追。

我耳闻目睹,逐渐也喜欢上了书画艺术,课余坚持学习书画,经常请父亲解析老师作品。

我们每次回长沙,都要去拜访爷爷,可以说爷爷做人和艺术思想,对我爸爸和我的人生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一、王超尘先生简介爷爷1925出生于湖南津市,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师从孙世灏、张一尊习山水画,后来从事美术教学与设计工作。

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书画并重。

以后又开始侧重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篆、隶、楷、行、草皆擅,尤好隶书,积五十余年磨炼之工,主攻隶书,研习历代名家碑帖,吸诸家精髓以为己用,最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相如磬、用笔如铸、字发如松、章法如阵”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境界,令当代书画界刮目相看。

爷爷为人谦和,超尘脱俗,心静儒雅,淡泊名利,他是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又是一位勤劳、简朴、热爱艺术的开拓者。

爷爷也是首届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书协顾问,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湖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还是多所大学的特聘教授。

书作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展,其书艺被多家报刊杂志做专题介绍,书作被众多纪念馆、博物馆等收藏,并收录多种专集辞书。

国内近百处名胜古迹:黄鹤楼、岳阳楼、炎帝陵、曲阜、雁荡、南岳等都有墨迹勒石收藏。

出版有《王超尘隶书》《王超尘书法选集》《王超尘隶书岳阳楼记》《王超尘隶书桃花源记》《王超尘隶书醉翁亭记》《王超尘书法》等。

二、王超尘先生书法艺术的特点我个人理解王爷爷的书法艺术造诣,突出表现在:书相如磬、用笔如铸、字法如松、章法如阵等四个方面。

王氏书法后继有人——杨茁女士的书法欣赏

王氏书法后继有人——杨茁女士的书法欣赏

◆张楚务( 长沙)法后继有人——杨茁女士的书法欣赏王超尘先生以其独特的隶书风格饮誉全国,追随者众,在这群追随者中能完全接过王老衣钵者,非女弟子杨茁莫属。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这是杨茁女士的新作,其内容是我国历史名人王夫之湘西草堂联,此作完全一派王氏风采,至简至厚,法度与风骨共存,骨气与逸气圆满,不仔细辨认还以为是王老的手笔,实在难分伯仲。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一生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历尽艰辛,矢志不渝。

清风有意联是一种归来后的回望、坎坷后的大道、壮烈后的清寂。

杨茁女士的书写亦从容地把这种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任花开的美丽超然、星光不问过路人的洒脱,令人过目难忘。

齐白石大师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学生有学生的使命、担当,于是有了一种索古求真的壮举。

杨茁女士怀抱王超尘先生的书风宝典,奔向金文、古篆等古文字库,吸纳书法传统上流的精髓,融入自已的学养基因,掺入王氏书风的书写创作,自然就有了杨氏自己的见解与气息。

有人说隶书的基本技巧是比较单纯固定,学形容易,得气韵难,但要学得王超尘的隶书形和气都难,王超尘隶书的书写已越过许多隶书的技术要求,有强烈的个人面貌。

他取《好大王碑》之宽阔融入自己的生命密码与气质,不仅字的造型多变,布局与气韵也时常出新,要学王字光临王超尘现有的作品是不够的,这方面杨茁女士有着一种高明的自觉。

不通篆隶,难致高格。

杨茁女士正是基于这种理想,在书法学习中刻意打通篆隶,寻求古意。

篆隶不仅是书法的重要源头,还是理解书法流变中笔法转换的钥匙。

篆书魏源故居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也是杨茁女士的新作。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

此联是魏源人格、思想的真实写照,在杨茁女士的笔下亦入古出新、光彩照人。

大篆的书写中对抒情表意的限制更大于隶书,因为字体的规定导致它的线条极少有波挑动作,其情感的抒发也只能靠用笔的节奏与结构造形来完成。

超然尘滓之表——王文治行书《论书》立轴赏析

超然尘滓之表——王文治行书《论书》立轴赏析

28超然尘滓之表□冯勇——王文治行书《论书》立轴赏析王文治(1730-1802),清代诗人、书法家。

其书法与刘墉齐名,世称“淡墨探花”和“浓墨宰相”,一淡一浓,各具特色,皆擅名当代并名传后世,影响深远。

此作最能代表王文治的行书风格。

文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余书不足学,学者辄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

”句选自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书》,正文后小字写有“涪翁书实有东坡所不及处,顾推服如此,知大贤未有不虚怀者”为王文治之慨叹。

认同黄庭坚所说,因而有“涪翁书实有东坡所不及处”之语,此也是审美差异。

王文治书法冲淡雅逸,与董其昌近似,此亦是性之所近。

王文治推重董其昌,认为“直与唐之颜鲁公、宋之米南宫抗行”“追踪晋唐绝轨,平视南宫,俯临承旨”,又说“董公深入右军之室,颜、米者右军之曾、孟也。

董公以右军神髓,现颜、米变相”。

言而总之,他认为董其昌水平至高,可与颜真卿、米芾媲美,可谓倾倒之至。

从此作来看,实有董之风神,姿态优雅,神情萧散,运笔灵逸,落落大方,超贤者虚怀若谷,此等境界实为人所景仰。

王文治选取黄庭坚此段文字,定是慕其为人行事,非慕其书法,因为此作与黄庭坚书法比照,全然不类:黄书为小行楷,字势审慎,小巧温雅,跳脱甚少;王书却是大行书,情绪饱满,韵而有致,姿态横生。

王文治与苏轼书法皆娟秀,然前者淡雅,后者遒厚。

黄庭坚说苏轼“用墨太丰”,王文治抄录此段大概也有此意。

黄庭坚大字用笔摇荡,墨浓则难以驰骋,故用墨不丰,此恰是个人风格,观念差异基于个人实践之不同。

王文治应《论书》(局部)29然尘滓之表。

明末清初,学董其昌书法者甚众,但多落入俗套,盖因学之不当。

如同后人学《兰亭集序》,如不得法,必然“欲换凡骨无金丹”。

王文治认为,“大凡后之人学古人,非从学之而已,必学古人所学之古人,尤必学古人之所以学古人”,指出学书之途径,论述精辟,独具慧眼。

一般人学董,内质恨无,神采涣散,此为只学董之面貌,未能学董之所学之古人。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赏析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赏析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河图的一幅风格独特、笔墨精湛的书法作品。

此作品堪称明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下面对这幅作品进行一些展开的赏析:一、作者简介河图(约656年-约713年),字溥、渊,号河满子,唐代书法家。

他是唐代王羲之法帖的领悟者和传承者,被誉为"唐朝第一名家"。

据载,他曾到湖州(今浙江湖州)寓居,那里的风景和环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灵感。

二、作品概况《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是河图在湖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整幅作品构图简洁,布局合理,行草书法书写流畅自然,气韵生动,充分展示了河图书法的独特风采。

三、书法特点1. 用笔精细河图的书法用笔细腻、工整,线条流畅,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讲究,看似随意的行书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 墨色浓淡相宜在作品中,河图运用了浓淡相宜的墨色。

墨色浓淡的变化,让整幅作品更加生动有致。

3. 行草书法娴熟行草书是河图的擅长之处,他在这幅作品中将行草书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笔法刚劲有力,点画结合有致,展现出了行草书法的独特魅力。

四、艺术价值《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是河图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当时湖州的风景与人文环境,更展示了河图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这幅作品在书法造诣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工整流畅的笔墨、精湛的技巧、凝重深沉的气韵,成为明代书法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五、历史意义河图的书法在明代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行草书法尤为引人注目。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作为河图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六、结语《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粒珍珠,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人展现了一幅极具价值的书法艺术画卷。

它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宝贵遗产,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传承发扬。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这幅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书法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SHUIMODANQING 水墨丹青
47
(二)用笔如铸
自古以来,书家都非常讲究用笔方法,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爷爷的用笔方法,以“用笔如铸”来意会是最为恰当的。

爷爷用墨浓重,掺水不多;行笔凝重、圆韵沉厚;笔画一波三折,古拙苍涩,骨气洞达有篆意。

运笔“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虚实,有偏正,有藏有露”。

爷爷“以手运笔,以心运手,干非无墨,湿非多水,他的字既见其笔又见其墨,笔实处则墨沉,笔虚处则墨苍,墨浓而不滞,墨淡而不薄,神明活便,使运由心”。

爷爷的笔法骨肉血脉相连,似熔炉中之铁水注入铸模子之中的铁水流,气势恢宏,苍劲而流畅,圆韵而古厚。

爷爷的用笔如铸,得雄浑、苍厚、力沉、流畅之意象,我们深深地被爷爷“用笔如铸”而感叹不已。

(三)字法如松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也就是说,字法与笔法是互为表里的。

在结字造型上,爷爷承袭秦制,无明显波势,字形趋向方整、宽博、严谨、苍劲、朴茂、古拙、雄健而不板滞,形态以“简、稚、朴、拙”形成自己的造型艺术特色,是其一大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对字形结构笔画的伸缩藏留形成的空间,再加之运用笔墨自然漫漶形成的白处形态变化,天然造化,营造出字势的稚拙、机巧、古雅之意趣,有鬼斧神工之妙。

总之,爷爷之字法,宛若苍古奇松,性强,姿奇,势险,根拙,枝苍,叶峻之趣,得妙造自然之奇趣。

是谓爷爷将笔法融合于字法之中并造化出——字法如松的象征。

(四)章法如阵
蒋骥在他的《续书法论》中说道:“篇幅以章法为先。

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

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

书法艺术是笔法、字法和章法的统一,章法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布局而已。

笔墨表现、字法结构,都对章法产生影响,它能反映出一个书家全面的素质修养。

爷爷在七十岁后,在承袭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喜以有直行无横列,隶中带行意的字式,大小任其自然的参差布局,全然不同于今人书汉简和秦诏版之体制。

而爷爷之书意在疏朗灵烁、温润典雅、古厚纯和、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

通篇章法如同将帅派兵布阵,有主次、轻重、虚实、穿插、收放之变化。

整幅作品错落有致,显得茂密质朴、雄浑恣肆、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他极其重视“计白当黑”的辩证法则,深谙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这一道理。

不仅着眼于表层意义上的“黑”“白”,而且能从“匡廓之白”(整齐平匀之白)和“散乱之白”(变化不定之白)去理解分间布白的奥妙。

可见他已经不满足于静态地理解书法空白的美学意义了,这正是爷爷独到的高人之处,充分展示爷爷的才情和智慧。

当代著名书家胡小石先生说的好:“结众字为一体,而布白之说生。

结体为点画与点画之关系,布白则为字与字之间关系。

一纸之上,每字各有其领域。

著字之为墨,无字处为白。

墨为字,白亦为字。

书者须知有字之字之固要,而无字之字尤要”。

他还说:“论布白,当自分行之整齐与否为其入手处。

不整齐者参差得天趣之,以一行或全章为单位”。

可见,爷爷正是深谙此理,他不仅仅注重单个字的黑白空间之奇思妙想,而且对整幅作品的黑白空间之布局,犹如指挥百万将士,派兵布阵,而运筹帷幄在胸,将笔法、字法、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气势恢宏、章法如阵的艺术特色,爷爷不愧为行家里手。

三、王超尘先生的书法艺术取得成就的具体原因
在我看来,爷爷的成功之路,得力于三个方面的修养:其一是源于他心胸坦荡、游于艺的博大情怀和人生态度;其二是源于他将音乐、绘画、太极拳之理融会贯通于书法之中;其三是源于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苦执着的勤奋精神和深厚的传统功力。

(一)格调高古——是源于他的心胸坦荡、游于艺的博大情怀和人生态度
就书法艺术内在本质而言即是心理的描绘,也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心绪情感的变化。

古人云:“书,心画也”一语,这足以表达书法之精义。

唐张怀瓘云:“文则数言,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先圣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以士必先修其德,以植根本;后事文艺,以焕其彩华”。

这就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晚清名士莫友芝云:“书本心画,可以观人。

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上”。

又如清代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从客观上讲书法的功成名就,不是仅仅单一地在书法本身上面,它与人品、学识等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爷爷的人品在湖南艺术界可谓“口碑载道”,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