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研究综述_上_

合集下载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历史观研究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历史观研究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历史观研究1. 引言1.1 概述明代文学家杨慎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创作活动不仅为后世带来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思想领域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见解。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杨慎的历史观,并通过分析其对历史观的重要性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杨慎及其历史观研究的背景。

然后,在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杨慎的生平背景与经历,以及他所取得的重要文学成就。

随后,在第三部分将对杨慎的历史观进行概述,包括他的基本观点、形成背景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将讨论杨慎历史观研究方法与思想体系,并评析其他学者对其研究的批评与反驳。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杨慎的历史观重要性进行总结评价,并展望未来杨慎历史观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历史观进行研究,探索其思想体系和文学创作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通过分析他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杨慎及其作品在明代社会和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其他学者对杨慎历史观研究的看法,并提出自己对于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期望本论文能为读者提供一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杨慎历史观以及中国明代文学与思想传统的视角。

2. 杨慎的生平与文学成就2.1 生平背景与经历杨慎(1476年-1559年)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字子敬,号南宫。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儒学者。

在其童年时期,他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后来,杨慎考入了北京国子监,并接受了严格而全面的教育。

在这里,他致力于经义、诗词和文章的学习,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动态和时事政治,并努力寻求理想中天下太平盛世的实现途径。

2.2 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杨慎以他出色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

杨慎史学述略

杨慎史学述略

要 。今试从史学批评 与史学思想、历史文献学成就、地方史
志 撰 述 三 方面 对 其史 学成 就 作 一 简 单 归纳 , 以就教 于 各 位 方
家 、 同仁 。
前 ,如 尚 书 趴 春 秋
国语
世本 > < 国策 及 自 > 战 、(
史记 以下 十七代之书 ,大抵 皆一人撰成。至元修 宋 辽 金 三史 ,乃成于众手 ,古法遂坏 ,贻害后世,其
思想”【,丰家骅先生 杨慎评传 中也辟 有 “ 2 】 杨慎 的史学
话说 :“ 论文则 文心雕龙 》 ,评史则 史通 ,二书不可不 观 ,实有益于后学焉。 然杨慎最为措意者乃是 史记》 ” ,
曾撰 ( < 史记题评 以发 明该书奥 旨, “ 该 题评”后来 收入 升
庵 外 集 中 ,与 汉 书 ) 题 评 ” 一 起 占了其 “ 说 部 ”几 )“ 史
所坏者 非仅宋一代之史,“ 其法遂使嗣代袭 用,今 日 ‘ 一代
收 稿 日期 :2 1 - 0 - 2 01 7 2
作 者简 介 :伍 成 泉 (9 0 17 一) ,男 ,湖 南 安 化人 ,湖 南 师 范大 学 副教 授 ,历史 学博 士 ,主 要从 事批评散见于 升庵集 总录
谭苑醍醐 等著述中 ,而 以 升庵集 卷四十七至
五 十一、( < 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至四十五 “ 史说部”和 丹 铅总录 卷十一、十二 “ 史籍类”较为集 中。 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至四十五之 “ 史说部” ,收辑 了其对 史记 ( < 汉 书 >以下历代正史以及 ( ) < 史通 路史 资治通 鉴 ( < 通
关键词:杨慎;史学; ( ( 升庵集 ; 升庵外集 中图分类号 :K 9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2 9(0 1 0 0 6- 4 63 2 1 2 1 )1- 0 4 0

杨慎在云南的行踪及主要著述

杨慎在云南的行踪及主要著述

杨慎在云南的行踪及主要著述垂老东还日,天涯此别稀。

关山归马地,江水钓鱼矶。

乘烛情何尽,啷杯泪欲挥。

相思幸相问,处处有鸿飞。

这是杨慎晚年准备离开云南时写的一首诗,题为《留别安宁滇城诸友》。

全诗似从他饱经沧桑的胸中自然流出,明澈见底,却充满了深挚的感情,耐人咀嚼。

杨慎之所以对云南友人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与他的坎坷遭遇是分不开的。

杨慎在云南(看云南网)杨慎(1488—1561?)字用修,号升庵,晚年自号博南山人。

四川新都县人。

出身于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嗜读诗书,24岁就“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

”但不幸在议“大礼”案中被逮下诏狱,两受廷仗,最后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杨慎以风华正茂之年谪戍边疆,其痛苦抑郁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可是他到云南之后,却被少数民族的勤劳纯朴所感染,为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所陶醉,便把仕途失意后的满腔抱负都倾注到学术活动中来,他和各族人士都有广泛联系,其中与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锜特别亲密,被称为“杨门六学士”。

加上吴懋称为“杨门七子”。

在杨慎的影响下,学术气氛十分活跃,杨慎语:“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

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年)秋被发配南下,以受杖创痛的病体远驰万里,次年正月到云南。

乍到戍所因户在军籍,须向军营投到,一遇团操,尚须荷戈就伍。

“天地侧身孤旅外,江湖短发乱兵前”。

罪卒生涯,不胜凄愤。

幸得知府严时泰的存护,命充作文书,免却荷戈团操之役,心情却也开朗起来,对他的写作也是有利的。

杨慎在放逐云南的30多年中,除奉榭去蜀勾当或告假省亲六、七次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云南直至去世,云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

”他经常到各地讲学著书,实地考察和访朋会友。

或切磋问难,研讨学术;或留连胜迹,诗酒酬唱;或编纂史志,纵论古今。

写下不少有关云南的史地著作和描绘云南风光的诗文杂著。

在大理,他与白族学者杨士云、李元阳十分投契。

杨士云字从龙,号弘山,正德十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

金吾刻 本 为底本 , 参校 单刻 本诗 文杂 著 , 乾隆 翻 及
刻本而 成 。 慎词 曲作 品明代一再 重刻 , 杨 其后刻 本
流行者 少 , 明人 刻 书 , 事伪托 , 题名 家姓 氏 . 而 好 妄 又拙 于捏合 , 时行艳 曲杂 于杨 慎作 品 , 将 以求 炫弄 翻新 , 而欺 世 俗 。王文 才点 校 的《 慎 词 曲集 》 。 杨 。, 在 任二 北先 生编 订 的 《 升庵 夫妇 散 曲》的基 础之 上, 对杨 慎词 曲作 品进行 精 审 的整理 , 又广泛 阅览 明清著述 , 阅方 志 、 石碑 刻等 , 录《 参 金 辑 升庵 诗文 补 遗》 《 、 升庵词 补 遗》 《 、升庵 乐府 补遗》 以求 彰显 , 杨慎 作 品的全貌 。 王 文才还 对杨 慎 的文学作 品延 伸整 理 。杨升 庵诗歌“ 及群 书 , 工隶事 , 博 最 辞重 句 法 , 尚渊 义 博 , 中故实 又 皆前 人所 未用 , 之为 难 。” 凡 滇 读 K 例
收稿 日期 :0 9 0 ~ 9 20—62
项 目基 金 : 文 系 四川 师范 大 学 巴蜀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2 0 本 0 8年 重 点 资 助项 目“ 慎 与 明 代 巴蜀 杨
文 学 ” 阶段 性 成 果 。 的
作 者 简 介 : 钊 (9 6 ) 男 , 川 省南 部 县 人 , 杨 16 一 , 四 副教 授 , 士 , 要 从 事 中 国古 代 文 学 和 巴 蜀 博 主
丈刘 大 昌刻 《 品》 卷 、 遗一 卷为底 本 , 《 海 》 焦 升 本 、李 函
本 ”“ 、 天都 阁本” 择善 而从 。 , 杨慎词 学还表 现在词 选、 词评 著 述 , 对此 , 杨升 庵 丛 书》 《 中有 白敦 仁校

杨慎六朝诗学述论

杨慎六朝诗学述论

杨慎六朝诗学述论
杨慎是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纵情豁达、疾
风骤雨的风格著称,成为了六朝时期诗坛上的佼佼者。

而在杨慎的诗
学中,他更是强调自由,反对古人的套路,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诗歌表
现方式和诗论思想。

首先,杨慎强调自由创作的重要性,认为诗歌应该能够表达诗人
真实自我,反对套路化、禁锢思想的批判。

他以自己的诗歌作品为例,鼓吹诗歌应该自由创作、尽情发挥,反对墨守成规、抄袭模仿。

其次,杨慎的诗学主张“字画合一”,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画意,
并且要求诗歌的意境及造型要富有想象力,并谴责平淡乏味的诗歌表
现方式。

他主张诗歌应该通过文字来描绘色彩、形状、位面,使读者
在心理上能够感觉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此外,杨慎的诗学主张在表达个人感受和思想的同时,还要注重
社会现实的反映。

他认为诗歌如果只局限于自我的表现和情感抒发,
就会失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杨慎是六朝时期诗坛上的佼佼者,他的诗学主张深刻影响
了当时的诗歌创作。

通过自由创作、注重意境描绘、实现个人与社会
的互动,其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亦拓展了社会视野。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6 12 05[作者简介]白建忠(1975 ),男,内蒙古察右前旗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孙俊杰(1974 ),女,河北衡水市人,衡水学院中文系教师。

2007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 .,2007第36卷 第2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6 No .2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白建忠1,孙俊杰2(1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2 衡水学院中文系,河北衡水053000)[摘 要]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

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

其中50 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关键词] 杨慎;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02 0088 06杨慎生活的时代距我们已有五百余年了,其间对他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在明代就出现过研究杨慎的专著,如陈耀文的 正杨!与胡应麟的 丹铅新录!、 艺林学山!等,但总体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札记式的、随笔式的序跋或点评。

在清代以 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给予了杨慎较多的贬抑与否定,致使这种评价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几乎成了定论。

与明清时期相比,20世纪杨慎研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杨慎研究界出现了一些自成系统的著作,如王文才的 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和丰家骅的 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其二,20世纪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学人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和研究杨慎,使杨慎获得了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本来应有的地位。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学家杨慎(1033-1077)是宋代先驱,他在宋朝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发现新的历史学史学术语,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篇文章将研究近代杨慎史学应用在宋代历史研究中的贡献。

杨慎是宋代历史学家,他是公元1033年出生在宋朝,他在那里开创了历史学。

他主导了宋代历史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历史学史学术语,并创造了宋史的史学术语和体用。

他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述深深影响了后人,因此他成为宋朝著名历史学家的先驱。

杨慎的主要贡献是他的《新书》,它大胆有效地概括了宋史的史料,他把历史人物和宋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归纳到十六个分类中,加以分析史料,完成了大体的宋史史料收集和分析工作。

杨慎把宋史发展成了现代历史学的根基,他创造了宋史的史学术语和史学体用,使宋史变得更规范严谨。

杨慎还著有多部史学著作,如《董贤传》、《赵兴传》、《清平乐》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书》,其中提出了对宋史的重要史学联系,以推进宋史研究。

杨慎的史学思想影响了许多后世的历史学家,他们根据杨慎的史学思想研究宋史,这种思想使宋史前后史无缝衔接,并且使宋史研究更系统化。

此外,他也被公认为宋朝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综上所述,近代杨慎作为宋代历史学家,对于宋朝历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他的史学著述,包括《新书》,开创了宋史升华的新意义,并给于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发掘和新的洞见。

他的史学理念和史学著作影响了后人研究历史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宋史研究,并对宋朝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

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

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

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雷 磊(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3)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学术大家,以博学著称。

其著作号称四百种,现存200种左右。

杨慎长于考证,其考订著作———《丹铅》诸录,风靡一时,开清代考据学派之先河。

不仅如此,杨慎可谓学术全才,在诸多方面,影响了晚明及清代学风。

明代学术演进至清代学术,杨慎是重要一环。

然而清代考据学后出转精,杨慎学术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至今其研究未能全面展开。

一、文献整理。

20世纪杨慎著作整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集中在词曲方面。

尤其是散曲,如《杨升庵夫妇散曲》(中华书局1934年版)、《杨升庵夫妇散曲三种》(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版)、《杨慎词曲集》(王文才辑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杨升庵夫妇散曲》(金毅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杨升庵夫妇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就有五种之多。

其次,杨慎诗话也颇受重视,如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汇编各种版本、予以比勘笺证,使杨慎诗话遂有善本可依。

杨文生《杨慎诗话校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亦续有增订。

其他,如《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王幼安点校《词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历代史略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等,于杨慎选本、词话、诗歌、弹词等也有整理。

但是,对于颇能代表杨慎学术成就的诗文集以及考据学、音韵学著作,除影印本或丛书本外,却没有整理成果,不能说不是缺憾,因此整理范围亟待拓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献整理的状况决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杨慎研究尤其如此。

因为,杨慎著述宏富,且多有杂出互见之处。

例如,杨慎文集,通行的是81卷本,但其他单刻、合刻集子(不算版本),不下30种。

对此进行综合整理,以求完备,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但对于学术研究却关系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1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1 No .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 .2006收稿日期:2005-07-25作者简介:高小慧(1975~ ),女,河南平舆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

杨慎研究综述(上)高小慧(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3)摘 要:杨慎是明代中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目前学界关于杨慎的研究在生平著述、学术成就、文学成就、诗学思想和文化史意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杨慎;研究;综述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明史·杨慎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与他同时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六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

”稍晚于他的顾起元《升庵外集序》说:“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余录》在批评了杨慎“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枣梨”之后,又客观地说杨慎“以博洽冠一时,使其覃精研思,网罗百代,竭平生之力以成一书,虽未必追踪马、郑,亦未必遽在王应麟、马端临下”,“然渔猎既富,根柢终深,故疎舛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

求之于古,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其在有明,固铁中铮铮者矣”。

所以作为学者的升庵先生,其研究成果被《四库全书》编撰者所采用的多不胜计。

杨慎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他不满前七子“宗唐法杜”的主张,第一个起来批判其复古主义,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掀起一股宗尚六朝的思潮,直接启发着后来的主情派及性灵派的诗学探索(王力坚《性灵 佛教 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带来了晚明文艺思想的活跃。

杨慎的文学理论专著有《升庵诗话》、《千里面谭》、《五言律祖》、《绝句衍义》、《绝句辨体》、《词品》、《草堂诗余》等,单篇论文有《陆韩论文》、《李华论文》、《李耆卿论文》、《周受庵诗选序》、《答重庆太守刘崇阳书》等,都集中反映了杨慎的文学思想。

杨慎在明代有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在他去世之后,人们纷纷编撰其年谱,梳理其著述,研究其思想,阐发其要义。

历代皆有学问大家对杨慎的诗歌和其他方面的文学成就进行研究,构成了明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流。

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的杨慎研究,多存在于大量的诗话、笔记中,或对杨慎一生的著作进行整理,或津津乐道于杨慎的趣闻轶事,或对杨慎著作里面的纰漏进行驳正和论辩,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杨慎其人其文。

但其形式十分零散随意,又往往用儒家伦理标准来衡量杨慎,较少关注其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缺乏系统的研究探讨,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观。

目前,杨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已经理所当然地得到充分肯定。

固然,这源于杨慎作品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和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但也得益于一批研究者扎实勤奋的工作和锲而不舍的探索。

笔者仅就目前学界对杨慎研究的状况作简要梳理,俾有益于后来的研究者。

一、生平著述(一) 对于杨慎字号的研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对于“升庵”这个号,学人有4种解释。

王文才认为《补续全蜀艺文志》卷四十六引朱秉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6)01-0082-06器《楮谈》云“杨升庵先生在滇南,每出游,乘一木肩舆,仅仅容膝,即所谓升庵也”一说不妥,他认为“升庵”这个号“似取《易·升卦》:南吉吉,大明志行之义……慎贬南中,自示志行益高,因号升庵”[1](P13)。

骆小所《修辞:神、圣、工、巧——杨慎修辞理论再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升庵,曰德日益高大之意。

”不知演绎从何而来。

董晓萍认为:“他还自号升庵,形容自己喜欢乘坐形状如升的轿子的心情,流露了对自己远大前程的自信。

”[2](P4)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之《文人自号的特点及其风格》一节中把杨慎的号“升庵”和术语联系起来:“所谓术语,是指古代文化中的专用词。

常用字有道、心、易以及卦名、干支名等。

例如:冯光裕号损庵;王国维号观堂;杨慎号升庵;关汉卿号己斋。

”[3]以上4说中王说和尹说比较合理。

但是王文才先生的推理,前半部分是正确的,是因为杨慎的其余3个弟兄的号也分别是叙庵、贞庵和孚庵。

可见,“升庵”当为杨慎年少时所起的号,和他后来被贬之地云南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升庵”此一字号的来历,目前尚未找到具体可考的材料来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 杨慎的卒年杨慎的卒年,《明史·杨慎传》记载:“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此外,学界还有5种说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增祺有感于针对聂索的《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昆明师院学报》1979,4)沿袭《明史》有关杨慎卒年的记载,撰写《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0,1),对杨慎的生平卒年、进士及第和谪守云南4个年代做了详细的考证。

对于杨慎的卒年,张增祺根据《明史·王元正传》的有关记载和50年代末期在昆明市郊发掘出土的杨慎《故明威将军九华沐公墓志铭》等资料,推断出杨慎的卒年在隆庆二年。

紧接着,针对张氏的文章,穆药分别撰《也谈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1,1)和《杨慎卒年新证》(《昆明师院学报》1983,3)两文来批驳。

在第一篇文章里,穆药认为杨慎《故明威将军九华沐公墓志铭》是杨慎生前先行写就墓志,日期留下空白,然后在沐绍勤归葬日期定下之后,再填写进去的。

而张增祺所引用的《王元正传》的资料则是“竟以争‘大礼’,谪戍茂州卒。

隆庆初,赠修撰”,纯粹的标点错误了。

然后,他根据李元阳的《七十行戍稿序》和《游石宝山记》等推断出杨慎的卒年应该在嘉靖三十九年或者嘉靖四十年。

时隔不久,穆药又撰写了《杨慎卒年新证》,考订杨慎卒于嘉靖四十年。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陆复初根据50年代末期在昆明市郊发掘出土的杨慎撰于嘉靖三十八年夏天的《故明威将军九华沐公墓志铭》和万历《云南府志》载杨慎《重修弘圣寺记》关于记载李元阳出资修建寺庙的记载,推断出杨慎嘉靖四十年依然在世,进而分析到:“我的猜测是嘉靖四十二年之后,他又悄悄回到泸州……卒于隆庆元年。

”[4](P65)丰家骅《杨慎评传》从杨慎的妹夫刘大昌《杨子卮言序》“握节云中三十六年”推断杨慎卒于嘉靖四十一年左右[5](P169)。

流云《云南人慕才筑楼杨状元谪途育人——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之历史钩沉》(《创造》2003,2)云:“到嘉靖三十八年末,杨慎还为云南沐氏写了《明故明威将军九华朱公墓志铭》。

有《云南民族文化史》言,杨慎被‘逮’回云南后,受到沐氏和云南文武官员的多方关照,均为秘密行动,故传其已卒。

杨慎大约一直活到隆庆元年前后。

”这几种说法虽然都有确凿的史料作为证据,但是大都是孤证,而且猜测的成分比较大,根据现有材料,尚难遽以论定,所以姑且以本传为准。

因为明末清初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四游居敬《翰林修撰升庵杨公墓志铭》:“乃七月六日乙亥丑时,先生卒于昆明高峣之寓舍,为嘉靖己未岁也。

距生弘治戊申十一月六日乙丑年七十有二……”此时距离杨慎去世时间不长,应该比较准确。

(三) 著述考杨慎一代雄才,知识渊博,领域广泛。

如果杨慎仕途顺利,也许同他父亲—样,成为“有经济之远略”,“扶危定倾、功在社稷”(《明史·杨廷和传》),“佐理匡救、启沃扶翊”(乔宇《杨文忠三录序》)的一代名臣。

但是,命运偏偏让他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文化之旅。

杨慎从37岁遭贬逐,至72岁去世,整整35个年头,未得皇帝赦免。

然而,报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坎坷遭遇,豪情壮志与黑暗现实的冲突,少数民族异域文化的熏陶,西南边陲奇丽风物的激发,却将他铸造成明代中期文坛上杰出的诗人和学者。

人们大都叹服杨慎著作之巨,如简绍芳《杨升庵年谱》说他:“平生著述四百余种,散逸颇多,学者恨未睹其全。

”李贽《续藏书》卷26《修撰杨公慎传》计杨慎书目共117种。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载杨慎著作88种。

焦竑《升庵外集题识》附录杨慎著作138种。

胡应麟谓:“凡用修所辑诸书几百种。

”(胡应麟《艺林学山》卷八《升庵诗话》)刊刻于万历三十年的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中记载杨慎著作140种:“杨用修著述之富,古今罕俦。

予所见已刻者二十九种、未见已刻者三十九种、闻未刻者尚有七十一种。

”(应该是139种)明代先后有张士佩将杨慎著作之精要者编为《升庵全集》81卷,杨友仁、陈大科等编成《升庵集》81卷,杨金吾编成《升庵遗集》26卷,焦竑编成《升庵外集》100卷。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杨慎著述45种。

《明史·艺文志》载杨慎著作有54种,《明史》本传谓:“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

”《四库全书》收录杨慎著述42种共332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录》谓:“平生所叙录不下二百余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余录》)光绪年间郑宝琛又编成《总纂升庵全集》200卷。

李调元《函海》辑刻杨慎著作45种186卷,并且编《升庵著述总目》200卷。

民国时期,李之鼎《增订丛书举要》收录杨慎著作共160种。

其中重复者15,共145种。

《丛书集成初编》收录杨慎著作80余种。

在云南,有杨崇焕辑、雪鸿印刷厂出版的《升庵遗文录》和1943年大中印刷厂出版的《梅花唱咏百首》。

到了现代,学人依然孜孜不倦地整理杨慎的著作,以使杨慎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298种。

林庆彰汇集各书目所收录及各书所述及者,共得250余种(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湾学生书局75年)。

其著作的数量确实是惊人的。

对杨慎的各种著述考证最细的,当推王文才的《杨慎学谱》。

该书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共收录数杨慎著作300余种。

由于杨慎在明代辉煌的学术成就,所以也有很多的著作假借杨慎的名气得以发行刊印和流传。

而且由于历史客观原因,杨慎的作品也像古代许多的诗人作家一样,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遗漏甚多,而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杂入了他人的作品。

所以各代学者对杨慎的作品整理与考辨工作确也费力颇多。

明清时期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杨慎的著作进行整理方面,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都对杨慎的作品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与甄辨。

基于杨慎的著作整理已经初见眉目,现在的学人基本上都在论述和甄别个别篇章的归属问题。

蓝勇的《〈全蜀艺文志〉的编者是谁?——400多年前的一桩著作权遗案》(《文史杂志》1997,1)一文对《全蜀艺文志》的编者到底是杨慎还是周复俊这一问题,作了合情合理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