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作品鉴赏

合集下载

吐纳古今 翰墨流芳——新乡市博物馆藏近代书法作品赏析

吐纳古今 翰墨流芳——新乡市博物馆藏近代书法作品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博物馆,十分重视对历代书法作品的征集、收藏与研究,历经70年的努力和积累,馆藏历代书法作品数量达近千件,形成了脉络清晰、规模庞大的书画艺术珍藏。

在新乡市博物馆藏的众多书法作品中,有许多近代书法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流派纷呈、名家汇聚,全面地展示出近代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社会政治的革命、中西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碰撞都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深深地影响到传统的书法艺术。

近代书法发展史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二为民国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清末民初的书坛在“乾嘉学派”的影响及碑派书家的倡导之下,学碑之风大盛。

在阮元、何绍基等著名碑派书法名家的引领下,学习南北朝石碑和墓志一时成为风气。

康有为在其代表作《广艺舟双楫》中指出,“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言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吐纳古今 翰墨流芳——新乡市博物馆藏近代书法作品赏析新乡市博物馆 周 舟图1 翁同龢行书对联西学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场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有的封建文学,提倡新文学,造成了强烈的新旧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尤其是钢笔写字的流行,使书坛产生了全新的多元化的格局。

随着以文人、学者、政客为代表的新派书法家渐趋成为书法创作和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另一方面还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因而在书法创作中既展现出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力,又表现出强烈的时代个性,他们在传统书法与近代西方艺术的交流中推动着中国近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翁同龢行书对联(图1)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10
《 送 梨 帖 》
王献之《送梨帖》,两 行,十一字。草书。仅“殊 不”二字连绵,其余字字独 立,但又笔意贯通,从“今” 字起笔一贯到底,折、搭 承接有序,形断意连。笔 画尽管收笔分明,但气势 却如山泉出谷奔腾倾泻不 可遏止。
/wangxianzhi/songli.htm


15
颜真卿的政治生平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 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天宝十四 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 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 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 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 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 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 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
2
王献之生平简介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 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他敢 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 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 “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即 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 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目 录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后世誉为“行书天下第二”《祭侄文稿》, 是颜真卿在“忘我”状态下无意识的书写, 是真实情感融入笔端的千古绝唱之作,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 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在当今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书法艺术的今天,《祭侄文稿》的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会更深更远更广。

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兰亭集序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九岁那年,我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毛笔书法。

刚开始我很抵触这门枯燥的课程,但很快便沉迷其中乐不思蜀。

我一直坚持学书法直到11岁,两年间我学了楷书和隶书,但就在我要开始学习我最想掌握的行书时,我不得不因为要转学到外省而放弃学习的机会。

虽然我没有学过行书,但是在众多字体中,我还是比较钟情于欣赏行书。

喜欢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美,自然、流畅、连贯、不受拘泥、字体随心境千变万化。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整体感观上不像楷书那么死气沉沉,又不像草书那么放荡不羁;笔画上既有楷书的笔锋美,又有草书的流动美;它去粗取精,吸收了楷书和草书的优点,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新颖的、独具一格的美。

行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之一,开始只是单纯把它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欣赏,欣赏它字体的美感和整篇作品给人飞扬奔放,自由洒脱的感觉。

直到高中,我开始详细地学习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发现我以前对它的欣赏是片面的,因为当我结合了它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王羲之的心境,我发现我重新认识了它,就好像把这幅作品的肉体与灵魂融合到了一体,这时作品才是完整。

我一直都觉得优秀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赋予的。

撇开它的内容,单看《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

整个作品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的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和谐,很完美,整体上给人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疏密相间的艺术美。

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书圣”。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等等诗句都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潇洒飘逸,灵动的特点。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1000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1000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全篇笔走龙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首先,从整体上看,《兰亭集序》的章法布局非常精妙。

全篇共有324个字,笔意流畅,气脉贯通,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错落有致。

特别是其中20个“之”字,各有千秋,无一雷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无常,尽显书家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兰亭集序》的笔法也十分精湛。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隶书的浑厚和草书的飞扬,既有圆润婉约之美,又有挺拔刚劲之势。

在《兰亭集序》中,他运用了丰富的笔划和变化多端的墨色,展现出了一种“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美感。

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兰亭集序》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作品中所表达的“齐物论”思想,体现了王羲之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独特思考。

他通过书法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的鉴赏价值不言而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行书鉴赏3000字

行书鉴赏3000字

行书鉴赏3000字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气韵生动。

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

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是它是形和意的统一体。

唯有具备良好道德、正义这些优秀品质的书法家,在书写时才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才会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三是它具有点线面的结构美。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

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四是具有笔墨交融的线型美。

五是诗书并茂的文采美。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法的发展是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而来的,从文字的产生发展到随时代的更迭,书法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极盛而至于延续的历史。

中国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明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变化.也不论其岁月变迁而如何体现时代之风尚.其本质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精神,士人情怀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

《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

《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中国书法史上,书家辈出,名作灿若星河。

在行书之中,最有影响的三幅作品分别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三幅作品因其书法特色和情感寄托,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下面依次来赏析一下这三幅作品。

一、《兰亭序》赏析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他的成就是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

行书《兰亭序》是王曦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有人说《兰亭序》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足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喜爱。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柳永(宋)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柳永(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南唐后主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临江仙杨慎(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千字文
梁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召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辟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恒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感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飒游鲲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洁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