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

高考命题规律一、有关特征的描述............................ (一)地形特征................................ (二)气候特征................................ (三)河流特征................................ (四)农业生产特征............................ (五)工业生产特征............................二、成因问题..................................三、分布规律描述..............................四、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型........................1.农业布局:...............................2.工业布局:...............................3.城市布局:...............................4.人口分布:...............................5.铁路布局:...............................6.港口分布:...............................7.旅游区位:...............................五、判断说理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解决措施型................................ 补充:对方向的描述............................一、有关特征的描述(一)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有哪些地形)、地势及起伏状况(海拔、相对高度)、主要地形区分布、以那些地形为主、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二)气候特征气温(生长期、积温)--热量条件、最高最低气温、年较差;降水(干湿状况)--水分条件、季节分配情况、年际变化大小、总量多少;大气运动(盛行风(季风)、风带、气压带);水热组合—同一地区时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地区空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地区差异(三)河流特征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补给类型,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凌汛,流速、落差、水能资源等。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总结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总结作为高考地理考试的一名考生,我们要想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并要掌握一些规律,下面来总结一下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
一、认真审题认真审题,是答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明确问题,从而避免我们走题,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解答问题。
1、分析命题趋势在高考中,地理题的难度其实是比较平均的,考生在备考时,不仅要熟悉各章的内容,还要认真分析命题趋势,这样在考试时才能更好的把握出题者的出题思路和考点的要求。
2、做好理解解题方式高考下高中地理题的命题风格相比初中的题目更加突出理解,所以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做好理解解题方式的准备工作,关注解题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题意。
3、掌握考点在做题时,考生要对地理的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并且要对各个考点进行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考试时知道出题者在考察什么。
二、合理选答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选择题和论述题。
对于选择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阅读题目选择题中有一些比较细微的差别,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注意题干中的特殊标志,这样才能避免因为一些小错误被扣分。
2、排除法在做选择题时,经常会遇到两个选项看起来都相对正确,但是我们只能选一个,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排除法,逐个分析出哪些是不是题目所要求的选项,再进行排除,逐步缩小答案的范围,更容易选择正确答案。
对于论述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答题范围在回答论述题时,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范围,不要跑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失分。
2、答案的层次性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把答案的层次性分明,逐步展开,尽量把答案写的统一、连贯,言简意赅,避免语言表述上的问题。
三、巧用图例地图和图例在高考地理考试中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大,图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地图,而且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地理概念。
1、多维度观察合理巧用地图上的图例,通过将地图和图例结合起来,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地理概念,从而帮助我们更自然、更准确地理解地理现象、规律等问题。
2023年高考地理学科新课标卷高考方向研究命题原则

2023年高考地理学科新课标卷高考方向研究命题原则2023年高考地理学科新课标卷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地理学科的素养导向:高考命题以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为特色,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这一原则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深度和地理素养认知程度的考察。
2. 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高考命题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通过丰富的情境依托,如文字材料、地图、拆线图、示意图等,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开放性特征明显: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在设问角度和方式上体现了非常强的开放性特征。
例如,试题中可能包含多项组合题,这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与难度,旨在“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4. 综合考查模式:高考地理命题持续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旨在提升选才效度,考查关键能力。
5. 区域选题分布:综合题以中国扬州和亚洲孟加拉国为背景区域,这符合高考的区域选题分布惯例。
总之,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原则主要围绕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情境的真实性、试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同时遵循区域选题分布惯例。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整理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整理随着高考各科目难度的不断增加,地理学科余波不轻。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应对地理学科的考试,但如果你掌握了一些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你就能够更好地通过考试,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
1. 熟悉图表地理学科中的很多题目都和图表有关,如底图(地形图、地质图、农业区划图)、表格、统计图、示意图、剖面图、气象图、土壤剖面图等等。
因此,在准备考试时要花时间熟悉各种图表,仔细理解其代表的意义,掌握图表上的各项指标和符号。
2. 对复合题掌握方法地理学科中的复合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需要有一些特别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查找答案时,我们可以先将所有与题目有关的信息扫描一遍,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模型。
然后,按照题干中的要求,逐步围绕这个模型展开思考,寻找答案。
3. 善于运用知识框架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我们既要理解某一知识的具体内容,还要将它与其他相关的知识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这样,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框架进行推理,快速找到答案。
例如,在计算人口增长率时,我们可以运用“年末人口总数=年初人口总数+自然增长数+外部迁入人口”这个框架,轻松地完成计算。
4. 注意解题的角度对于地理学科的某些题目,一个小小的角度变化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答案。
因此,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角度问题。
例如,在考察某个地区的人口集聚规律时,我们要考虑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背景因素。
只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才能够找到最全面、最准确的答案。
5. 学会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对于地理信息的丰富利用。
这些信息包括一些数字、图表、图像等等。
我们需要善于解读这些信息,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考察某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该地区的温度、降雨、风速等数据,来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
6. 小题大做高考中的地理学科题目往往都很细致、具体,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高考地理地球运动考点例题解析

高考地理地球运动考点例题解析
一.考试要求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应用。
日界线;国际标准时刻;北京时刻。
二.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阻碍、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时刻运算等知识。
2.从对知识的能力要求上看,更侧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3.从考核形式上看,有两大规律:一是直截了当以日照图或区域图来考查,二是以一些重大地理事件、自然地理现象或某些现实生活情形作材料来考查。
4.从考试内容来看,本部分知识在各省市考试题中都属于每年必考的内容。
5.从题型看,近几年较多地在选择题中以组团形式显现,分值常常达到8到12分。
三.近几年命题趋向
1.地球运动、太阳光照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等是近几年高考中较稳固的考核方向,说明本部分知识的考查方式差不多趋于稳固,其变化多显现在示意图的表现方式的差异,试题更加注重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深入明白得程度和对光照图原理的明白得和想象。
2.联系实际,利用社会热点和生活常识作为背景材料,提供隐性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刻运算等核心知识的明白得和综合应用能力。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及规律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及规律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技巧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剧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淡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技巧二: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需留意的两个方面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留意以下两个方面:1.绘制转换新图时,肯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技巧三: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要力求一次精确作答,简单做的要尽快作答,对难题要赐予适当的时间。
技巧四:答题时应画帮助图地理学科几乎大部分试题都与地图有关,这段时间考生要加强对地图的复习,要拿出地图册把它完整看一遍。
不能只是手中有图,最终要达到心中有图,高考题当中以前曾经考过没有图的题,考生自己需要构建一个图。
考生在做题的同时还应把地图册拿到手里,而高考答题时最好画帮助图,对答题特别有关心。
技巧五:选择题不宜二次检查过去老师总提倡考试结束之后假如有剩余时间可以检查选择题,把当时做错的题改过来。
但从目前的高考来看,检查选择题不是最佳(方法),由于选择题的容量特殊大,假如其次次检查会很匆忙,没有第一次答题的时候细致,所以简单把对答案改错。
从这几年的命题方式来看,选择题都是由简洁到简单,建议考生最好根据挨次答,不要跳着答。
高考地理答题留意事项考生应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考生首先必需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答题要求。
答题时要留意反馈教材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答案尽可能简洁明白,切中要害。
因此,在答题时仔细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仔细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区分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殊是图中有无指向标、隐含风向和河流流向、图例和注记等简单忽视的内容,做到精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留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敏捷运用。
普通高考文综地理命题规律及复习策略.

普通高考文综地理命题规律及复习策略周立国(怀柔区第二中学板块一重点、热点知识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一、命题规律分析1. 全国题命题规律①从考核内容上看, 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黄赤交角、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和时间计算等知识;②从对知识的能力要求上看 , 单科题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并重,文综题更侧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明显更高;③从考核形式上看,有两大规律 : 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区域图来考查 , 二是以一些重大地理事件、自然地理现象或某些现实生活情景作材料来考查, 文综题尤其如此。
2. 上海题命题规律①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地球的生命现象、太阳活动影响、黄赤交角、地球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等知识点;②从考核形式上看,一方面侧重以原理图、日照图、区域图等图形方式考查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注重创设新生活情景和重大地理事件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基础知识。
3. 综合全国卷及北京、上海卷命题规律①考核内容上,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黄赤交角、地球运动特征及意义、时间换算等知识点;②由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的考查上升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 ③从考核形式上看,一方面侧重以各种日照图和区域图的形式,另一方面特别注重以一些重大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和某些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材料, 设置问题。
(二、命题趋势预测1. 考核内容上,宇宙环境探测及宇宙资源的开发、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地球运动特征及意义、时间问题仍是命题重点所在;2. 考核形式上,继续强调以现实材料为背景设问和以区域图、光照图形式考查。
3. 注重培养用地理运动基本规律解释现象的能力和意识。
(三、专题能力聚焦1. 人类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认知过程及启迪。
2.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 地球运动形式及两种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 地球运动的形式及关系、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内在联系。
6. 地球运动的原理和规律与地理环境要素 ( 如气候、水文、生物、自然带、农业等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与分布的内在联系。
高考地理答题规律汇总

高考地理答题规律汇总作为考生的你,必须做到享受高考的境界,才能拿到高分,才能体验到我的高考,我做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答题规律汇总,仅供大家参考!高考地理答题规律汇总1.城市小专题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⑶ 上海市的发展:优越的区位因素:① 便捷的交通;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 居住拥挤;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 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城市规划: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命题规律一、有关特征的描述 (2)(一)地形特征 (2)(二)气候特征 (2)(三)河流特征 (2)(四)农业生产特征 (3)(五)工业生产特征 (3)二、成因问题 (3)三、分布规律描述 (6)四、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型 (9)1.农业布局: (9)2.工业布局: (9)3.城市布局: (10)4.人口分布: (10)5.铁路布局: (10)6.港口分布: (11)7.旅游区位: (11)五、判断说理型 (11)六、解决措施型 (11)补充:对方向的描述 (12)一、有关特征的描述(一)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有哪些地形)、地势及起伏状况(海拔、相对高度)、主要地形区分布、以那些地形为主、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二)气候特征气温(生长期、积温)--热量条件、最高最低气温、年较差;降水(干湿状况)--水分条件、季节分配情况、年际变化大小、总量多少;大气运动(盛行风(季风)、风带、气压带);水热组合—同一地区时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地区空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地区差异(三)河流特征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补给类型,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凌汛,流速、落差、水能资源等。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弯曲状况、是否有地上河等。
如:松花江水文特征和成因分析:松花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夏汛,有两个汛期;流经地区林木茂密,含沙量较少;由于水量较充足,汇入支流较多,水量较大。
(四)农业生产特征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部门结构、生产水平(五)工业生产特征发达程度、部门结构、技术水平、地域分布二、成因问题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因果关系规律。
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
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如此:(一)自然环境特点—综合成因分析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
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要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成因分析(1)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2)降水多少风带、气压带、季风—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夏季风);洋流—寒暖流;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海陆位置—距海远近;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下面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在小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格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又如: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天(气候因素)--夏季多暴雨;地(地形因素)--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因素)--地壳活跃,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再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天(气候因素)--夏季多暴雨;地(地形因素)--千沟万壑,地形破碎;(土壤因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河流因素)--河流比降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因素)--地表植被稀少;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此外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华北春季缺水的原因、西北荒漠化的原因等都可以按此思路思考分析。
(三)地理事物时空特点的成因分析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
以季节变化原理、大气运动原理、河水补给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等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1、如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分析,用“气温-气压-气流-天气”进行逻辑分析。
2、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3、对于河流的补给要掌握不同地区的补给类型和规律(与气温、降水类型有关):我国东北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补给;华北是夏季雨水大量补给;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等。
三、分布规律描述(一)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的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1.“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疏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市市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如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2.“线”状方位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疏密特点。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又如“我国1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为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3.“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
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二)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的分类1.按形状分类(1)线状地理事物(2)面状地理事物(3)点状地理事物2.按属性分类(1)自然地理事物(2)人文地理事物3.按变化特点分类(1)渐变性地理事物(2)非渐变性地理事物4.按情境分类(1)看图描述(2)推理描述(三)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的主要方法(1)分段描述法;(2)分区域描述法;(3)分季节描述法;(4)分类描述法;(5)定性与定量描述法;(6)极值描述法;(7)成因描述法;(8)先分后总法;(9)原理描述法。
例: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年际季节日变化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例:(等值线图中)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法:极值描述法: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极值,再由极大值向极小值连续描述。
(有时需要指出极值所在方位)等值线:的描述方法:延伸方向(走向)、疏密四、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型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农业布局:自然因素─气候(气温、光照、降水、温差等)、地形、水源、土壤社会因素─市场(国内、国际)、交通、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冷藏保鲜技术)、政策、地价、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数量及价格、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
2.工业布局:自然因素─土地、资源、能源、水源、环境经济因素─农业经济基础、距离(距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市场的远近)、交通、劳力(技术和素质)、科技、地价、信息(广告、品牌效应)社会因素─政策、国防需要、解决就业、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社会服务和生产协作) 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地理位置—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条件较好3.城市布局: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资源、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农业基础4.人口分布: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经济、文教、开发历史、农业基础5.铁路布局: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生物。
经济因素─经济条件(经济水平和经济需要),科技水平,沿途资源状况(矿产、农业产品、旅游资源等)社会因素─政治(政策支持、维持国家稳定繁荣),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国防(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边疆)6.港口分布:水域条件─航道深度和宽度,泥沙淤积和潮汐影响,船舶停靠港湾,陆域条件─开阔平坦的地形,腹地广阔,城市依托。
7.旅游区位:游览价值(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市场距离,交通条件与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开发现状五、判断说理型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理由要充分,思路要清晰。
先审清题意,找出关键词,回归教材;然后结合提供的信息,理清具体理由;最后分析判断,得出问题的结论。
六、解决措施型不论哪类问题的解决措施首先要明确原因,对症下药;此类问题开放性强,要点要尽量多;措施可以包括法律、行政、宣传、经济、工程技术手段等,地理学科重点答工程技术手段。
生物、工程、技术措施等。
水、石油、矿产等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还可以从开源、节流上思考;国际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可以答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自然灾害的解决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理等。
补充:对方向的描述1.教材知识:地理方位法─如东北方向、自西向东等经纬线法─经线或纬线延伸方向经纬度法─经度或纬度变化的方向2.地理事物:山脉走向:无向性。
如太行山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南-东北走向。
河流流向:有向性。
如密西西比河的流向是自北向南。
等温线走向:依托法。
如某大陆等温线东段与海岸线平行,西段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