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水环境,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
本文从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将上海市建设成高品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期优化未来上海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施情况,提高治理成效,促进地区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推进机制;实践一、引言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科学保护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合理规划与分配资源,沟道要符合生态标准,能够承受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扰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
这也是现阶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水生态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分析上海市近些年的水环境治理,主要通过补短板进行生态治理,具体涉及到消除劣V类水体以及消除黑臭水体,通过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水升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还存在一些骨干河道汛期水质不符合要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还存在黑臭反复的状况,同时,很多郊区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较低,实行粗放式管理模式,农作物耕种、农药化肥等的不当运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污染了水资源。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政府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把水源保护、人居环境建设以及水质改善等整合起来,系统进行治理,从而达到生态环境假设的要求。
二、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现状及问题(一)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现状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总体布局为“151+1574”,即151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包含1574个治理单元。
在对小流域进行划分时,主要将行政区当作前提,借助于湖长制、河长制,在上海中心城区,将区当作划分单元,在上海郊区,则将街镇(乡)当作划分标准,据统计,上海市总计小流域151个,根据水系的自然特性对小流域下的治理单元进行划分,从而开展连片治理。
在中心城区划分治理单元时,多将骨干水系当作标准,总计划分了11个治理单元,郊区多根据村落水系划分治理单元,总计有1563个治理单元,总计有1563个治理单元,上海市总计有1574个治理单元,预计到2025年,上海市将会完成“42+X”个高品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发表时间:2016-03-22T09:41:06.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作者:李寿贵[导读] 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本文还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今的发展模式。
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土流失与水质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思路便在此时被提出。
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可以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该建设得到了极大推广。
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除此之外,本文还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今的发展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意见。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江河湖海水质日益恶化,水体污染愈加严重,富营养化现象屡见不鲜。
传统的以水土资源治理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为了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部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本文便简要叙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地域特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所遇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小流域通常是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50k㎡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
小流域是最基本的集水单元,也是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的基本单元,是水体保护的管理单元。
只有治理并保护好小流域,才有可能治理并改善我国水体质量,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法。
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以此实现流域内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案例研究,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以国内不同地区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山地、平原和沿海地区。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
三、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和重要性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保护和修复小型水体流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污染的影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性:1. 生态保护: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缓解水土流失,减少水污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水资源管理: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3. 气候调节:恢复和保护植被覆盖,改善气候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关键措施1. 湿地修复:通过恢复植被和改善水文条件,提升湿地的水净化和水源涵养能力,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2. 水土保持:采取防护林、草地和植物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和水源供应。
3. 河道治理:对流域内的河道进行整治,修复和规划,增加河道的贮水能力,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4. 农田管理: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和水资源智能化管理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5. 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城市空间的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能力。
五、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山地小流域的修复该山地小流域之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问题。
经过相关部门的修复和管理,通过植被恢复、河道治理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土壤和水的流失,提高了水净化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该流域的水质显著改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2. 案例二:某平原小流域的保护该平原小流域面临着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和污染问题。
以管理标准化为笔,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书写使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建议及展望!

以管理标准化为笔,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书写使命——生态清洁
小流域建设建议及展望!
那山那水 ID:BJshuibao
政务 | 专题 | 交流 | 分享
自水利部在全国启动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起,至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全国取得了长效进展。
各地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结合所在区域发展定位,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了多种切合实际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总体来说,最有代表性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有:
在重要水源地保护区,以水源涵养、水质保护为目标的面源污染防治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以保护原生态和水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地区,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在山洪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这些模式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了资源禀赋、产业方向和现实需求,工程设施与产业布局结合紧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效果显著,很好地发挥了保生态、惠民生的示范作用。
目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仍存在发展提升的空间。
作为与水资源保护紧密关联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在现有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其工作内涵可进一步向水资源和土壤资源质量的提高和维护方面靠拢,在严格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区分水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治理目标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管理标准化为笔,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书写使命,使其成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摘要:小流域治理是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在水土保持、水质保护以及安全供水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实际要求,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需要。
与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相比较,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具有显著的创新性特点,不仅具有较新的理念、思路、目标,而且也具有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实现了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使得生态建设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策略前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人们一定要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使得水土资源能够长久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长久的可持续维护,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合谐、统一及共融。
在实践发展中,一定要把小流域治理与水生态环境、景观建设融合到一起,积极构建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的发展。
1.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价值1.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众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给人们的饮水安全和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定要积极探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与大自然的发展合谐统一。
从我国的实践发展来看,每年的水土流失都非常严重,给人们的饮用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
针对这种情况,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重源头治理,有效控制污染范围,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小流域治理的更高要求。
(二)是水土保持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我国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也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

山区 面积 10 .4万 k 占全 市 总 面 积 的 6 % 。 山 区 水 土 m, 2
流失治理工作始 于 15 年 , 9 1 主要分 3个治 理阶段 : 第一 阶段是
1 8 年 以 前 的 分 散 治 理 阶段 , 要是 以 修 梯 田 、 坝 阶 、 造 护 91 主 垒 建 地 坝等 农 田基 本 防 护 设 施 为 主 , 得 了 初 步 成 效 ; 二 阶 段 是 取 第 1 8- 19 9 1 9 0年 的小 流域 综 合 治理 阶段 , 以 往 措 施 单 一 的 分 散 由
土地生产力 、 营养元 素状况 等将 发 生变 化。另一 方面 , 小流 在 域 内部 , 人类 活动建立 了相 应的 生产力 系统 和生 产关 系系 统 ,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 进行着物质资料 的再生产 和生产关 系的再
生产 , 具有 明 显 的 社 会 经 济 特 征 … 。
北京是我 国 的首都 , 地处 华 北平 原 北 端 , 面 积 1 6 总 . 8万
则 、 标 体 系及 其 治 理 措 施 体 系做 了深 入 的 研 究。 指
[ 中图分类号]S5 . 1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0 0 0~04 (00 0 0 1 0 9 1 2 1 ) 3— 0 8— 3 近年来 , 随着 全球 经 济 的发 展 和人 类 生活 水平 的不 断提 高, 人类对环境的要求 有 了新 的转 变 , 以往 的 向环 境要 资源 从
态学、 水土保持 学、 生态经济学和可持 续发展 等理论 , 结合流域地 形地貌特 点、 土地利 用方式 和水土 流失的 不同形式 , 开
展 小流域 综合 治理 。基 于北京市小流域治理的实践 经验 与现 代治理要 求 , 我们 进行 了生态清洁 小流域 内涵的界 定和建 设技 术体 系的探讨 , 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 法, 大量 调查研 究基础 上对 生态清 洁小流域 “ 在 三道 防线” 的划分 原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土保持发展的要求,在本篇文章中,首先对生态的含义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了阐释,然后对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含义、目标以及治理模式作了简要说明,最后给出了综合治理的定义、基本原则、具体治理措施和意义,着重强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态、有效保护水源、对提高人民生活生产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已日渐突出,尤其是江河湖海污染,这些流域内的环境污染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环境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生态1.1含义生态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此系统是开放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
1.2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俗话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实际上阐述了生态环境状况与文明发展兴衰的直接关系[1]。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所以,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环境的恶化,才能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协调。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卫虎朝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卫虎朝发布时间:2022-01-22T12:25:06.809Z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12期作者:卫虎朝[导读] 摘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在逐年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小流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对周边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各界认识已经深刻意识到水土流失等问题的重要性,并想尽一切办法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仍旧不能获取到一个良好的治理效果。
基于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小流域的治理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原有的治理手段和理念进行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具体问题;解决对策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卫虎朝(阳城县水务局 048100)摘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在逐年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小流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对周边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各界认识已经深刻意识到水土流失等问题的重要性,并想尽一切办法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仍旧不能获取到一个良好的治理效果。
基于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小流域的治理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原有的治理手段和理念进行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具体问题;解决对策引言:通常情况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本质与国民生计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其所具备的系统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小流域问题予以解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产质量。
一、我国当前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现状我国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家具有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丰富、人口数量多等特点,三胎政策开放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压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各地区的工厂不得不对在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对那些自然资源以及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这样一来出现水土流失的几率就会大幅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长江科学院 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途径。在纵览国内近
年来有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与建设成效,对生态清
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北京市在 2003 ~ 2008 年建设清洁小流域期间,累 积减少土壤流失 321 万 t,减少流失总磷 204 t、总氮 321 t、CODMn2 989 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 400 万 t[6]。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2010 年底全市 547 条 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6 640 km2 ,共治理小流域 401 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 428 km2 ,其中建成生态清洁 小流域 150 条,治理面积 1 903 km2[8],有效地保护了 水源,切实保障了首都水环境安全。
第 42 卷 增刊( Ⅱ) 2011 年10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2011) S2 - 0115 - 04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Vol. 42,Supplement( Ⅱ) Oct. , 201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 振 华,李 青 云,黄 茁,赵 伟 华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 键 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三道防线; 治理模式; 技术措施; 管理制度
中图法分类号: X171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江河湖泊水体污染 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已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大量研 究表明,点源污染得到基本遏制后,伴随水土流失而产 生的面源污染成为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1]。
( 3) 生态保护防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最后 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内沟( 河) 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 带,包括沟( 河) 道和河滩地,坡度不大于 8°。该区土 地利用类型有水域、未利用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一般 不大于 30% ,土壤侵蚀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区内 具有沟( 河) 道挖沙、采石导致沟( 河) 道的坍塌而影响 行洪,生活污水、垃圾滞留沟( 河) 道导致水体富营养 化和水质恶化等特点。
( 1) 生态修复防线。即第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一般为坡上 部,坡度大于 25°。该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 度大于 30% ,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区内 具有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等特点。
( 2) 生态治理防线。即第二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内农业种植 区 及 人 类 活 动 频 繁 地 区,一 般 为 坡 中、下 部,坡度不大于 25°。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 设用地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不大于 10% ,水土流失 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和细沟侵蚀。区内具有人口密 集、生产生活集中,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废 水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特点。该区是生态清洁小流 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节。
三道防线的创新工作思路,现已成为我国各地构 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每条小流 域各有其地貌、地形、治理现状不同、规划目标不同等 自身特点,因此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各地需 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三道 防线。
4 治理模式与技术措施
4. 1 治理模式
各地因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建设生 态清洁小流域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在实践中, 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各有侧 重,探索和总结出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 种适应 不 同 区 域 和 需 求 的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治 理 模
3 “三道防线”的概念及其特征
2003 年北京市从实际需要出发,率先提出了构筑
“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 清洁小流域的 工 作 新 思 路[4,7,12],即 以 小 流 域 为 单 元,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 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 复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小流域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 况,依据小流域地貌部位与河( 沟) 道的距离,由远及 近,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 护区,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构成小流域水土 资源保护的三道防线。
伴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国 内一些学者对其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以及 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1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 提高和完善。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的主要内涵是以小流 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 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 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 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是在传统小 流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 整 的 “社会 - 经济 - 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系统论、景 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 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 的不同形式,以及面源污染物来源及其迁移特征,以水 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甘肃省秦安县在 2006 ~ 2008 年建设生态清洁小 流域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积达到 9. 41 km2 ,治 理程度达 79. 2% ,林草覆盖率达 44. 2% ,年均减少地 表径流 12. 1 万 m3 ,减少土壤流失 6. 9 万 t[10]。
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 90% ,每年可减少土壤 侵蚀 1. 42 万 t,增加水源涵养 8. 26 万 m3 ,水体中氮、 磷含量分别减少 20% 和 30% ,流域出口水质明显改 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1]。
浙江省永康市自 2008 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 来,对 53 条小流域实施了“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 境”五同步治理,河道水体“黑、脏、臭”的状况彻底改 变,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庄、院落生态清洁的新 格局。杨 溪 水 库 水 源 区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面 积 16. 85 km2 ,治理程度达到 81. 1% ,水库水质已由Ⅲ类提升到 Ⅱ类[6,9]。
2011 年
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 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 治理,人工 治 理 与 自 然 修 复 相 结 合,治 沙 与 治 污 相 结 合,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流域生态系统,使流域内 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类活 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最终实现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3,7]。
业界所指的小流域,其面积一般为 5 ~ 30 km2 ,最 大不超过 50 km2[2 - 3]。小流域是最基本的径流产生及 汇流系统,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的基本单元,又 是水源保护的管理单元,只有把一条条小流域治理好、 保护好,才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入河入库水质才能 得到基本 保 证[4]。 大 江 大 河 的 治 理 需 要 立 足 于 各 个 水系,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然而,传统的以水 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水环境污染加剧,对小流域综合 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水土保持防治基础上,增 加了水源与水质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 目标[5 - 6]。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孕育而生。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明确提出,仅有几年 的历史,但由于它易被决策者与公众理解和接受,迅速 成为小流域治理的目标与方向。2007 年水利部开始 在全国 30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 81 条小流域开展 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经过近几年各地的探 索实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内
容和技术措施日益丰富[6]。2011 年初,《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实 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 设”,作为搞 好 我 国 水 土 保 持 和 水 环 境 保 护 的 一 项 重 要措施,这标志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始进入大规 模的实践应用阶段。
与以往小流域治理模式相比,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具有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新和机制新等主 要特点,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与面源污染治理、水资 源保护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2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成效
自 2003 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水保部门相继开展 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清洁 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已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 效益。
收稿日期: 2011 - 05 - 10 基金项目: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101027) 作者简介: 王振华,男,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面源污染机理与控制、农业节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 - mail: wzh04@ 163. com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