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

合集下载

[嘎达梅林,长号,独奏曲]长号独奏曲《嘎达梅林》赏析

[嘎达梅林,长号,独奏曲]长号独奏曲《嘎达梅林》赏析

长号独奏曲《嘎达梅林》赏析场号独奏曲《嘎达梅林》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情的曲目,描写蒙古大草原上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事迹。

马友道先生在1959年秋利用长号特有滑音等多种技巧来变现蒙古的长调和蒙古人们的情怀,感情色彩是及其浓厚的。

此作品自诞生以来,深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长号演奏者们和广大听众喜爱。

一部深入人心的伟大作品,值得每位音乐爱好者用心聆听、感悟,更重要的是,需要演奏家的不断传承,让这部伟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长号器乐作品可以源远流长,感动更多的心灵。

一、乐曲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一)乐曲简介。

《嘎达梅林》是马友道先生改编为长号曲。

在乐曲中,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来描绘这个故事。

1、引子:着重描写蒙古草原上壮丽而绚丽的风景;2、奋起反抗:嘎达梅林带领与恶势力进行激烈的战斗;3、思念家乡,战死沙场:描写嘎达梅林怀念家乡的情感与嘎达梅林在战役中不幸牺牲;4尾声:以光辉明朗的曲调描写蒙古人民对嘎达梅林的怀念之情。

(二)写作背景简介。

故事中的嘎达梅林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蒙古族人,汉名孟青山。

清朝末期,为了防止沙皇的进一步侵略,中央政府逐渐在蒙旗开垦荒地,从1916年开始,军阀张作霖开始大量放垦。

1929年。

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继续开垦土地,嘎达梅林等人终于开始反抗,最后嘎达梅林的起义失败,战死沙场。

马友道先生在这个时期改编创作长号独奏曲《嘎达梅林》无疑是印证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迎合着时代背景和艺术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更加有深意,是有血有肉的成功作品。

二、《嘎达梅林》中主要的音乐特色表现手法及应用(一)演奏技巧的运用1.引子部分的技巧。

引子中长号长音的表达以及音准的把控很重要,在连续的几个长音中将用平稳的音色的演奏。

引子可以说是整曲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最适合长号来演奏的部分,慢而低沉的表现形式突出长号乐器本身的演奏特色。

2.音乐展开部分的技巧。

音乐展开部分,节奏较快,需要连续运用打键来缓解拉管在快速演奏中的不便。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民歌《嘎达梅林》作为我国蒙古族民歌的代表性作品,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蒙古族的人民中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传播之久足以看出它的地位及意义。

分析《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特征,从而更好地窥探其审美特质,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背景嘎达梅林(1892-1931),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

嘎达是儿子的意思,梅林则代表着官职。

在当时的社会上,欧洲列强入侵我国,年代处于动乱时期。

达尔汗旗王爷与军阀反动派相互勾结,强行开垦草原。

嘎达梅林为了群众的利益强行阻止,结果丢失官职,被逐出王府,定为死罪。

嘎达梅林出狱后带领农民起义抗争,领导七百多人的队伍,与军阀进行激烈战斗,最终因实力悬殊,战死在辽河流域。

在科尔沁草原上,关于嘎达梅林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广泛而深远。

代表性的题材有叙事诗、民歌、交响诗等。

嘎达梅林这一人物也是蒙古人民崇拜的对象和英雄。

其中民歌的传唱与流传甚广,家喻户晓。

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歌词“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反抗王府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幸福。

”三、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1.整体结构分析这首蒙古族民歌整体风格为慢板,调式为 A 羽五声调式。

其曲式结构为两句类一段式。

第一乐句 5 个小节,第二乐句也是 5 个小节。

两个乐句之间的关系为对称性。

2.主题乐句分析民歌《嘎达梅林》的主题乐句在前五小节便展现出来,其中第一和第二小节为动机材料,也属于核心材料。

第三四小节是一二小节的引申发展。

前两小节使用的节奏类型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可以划分出三个三音组。

也是三个具有特征性的曲调。

前三个音为五度旋律音程上行进行,属于主音到属音的关系。

嘎达梅林的歌曲简介

嘎达梅林的歌曲简介

嘎达梅林的歌曲简介这歌呀,就像是从大草原深处吹来的一阵风,带着浓浓的草原气息。

它讲述的是一个特别英勇的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

在那片广阔的草原上,嘎达梅林为了保护牧民们的土地和权益,挺身而出。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就像一个人要单挑一群大坏蛋一样勇敢。

歌曲的旋律呢,特别的悠扬,就像马背上的缰绳,一下就把你的心给牵住了。

开头的时候,那音符就像是小羊羔在草原上轻轻跳跃,慢慢地带你走进那个充满传奇的世界。

等旋律慢慢展开,就像是草原上的骏马开始奔腾,充满了力量。

听着这旋律,你仿佛能看到嘎达梅林骑着马,带领着牧民们与那些贪婪的坏人斗争的场景。

歌词也特别的有画面感。

每一句歌词都像是一幅草原上的画卷,描绘着草原的美丽,也诉说着嘎达梅林的英勇事迹。

它不是那种文绉绉的词,而是特别直白又充满感情的话,就像牧民们围坐在篝火边,你一言我一语讲述这个英雄故事一样。

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嘎达梅林》可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就像我们心中的超级英雄一样,嘎达梅林永远活在这首歌里。

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只要这首歌的旋律响起,大家都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

而且呀,这首歌还传播得特别远呢。

它让很多没有去过草原的人,也知道了嘎达梅林这个英雄,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蒙古族的文化。

每次听到这首歌,就感觉自己好像被带到了那片蓝天白云下的大草原,能看到成群的牛羊,能感受到牧民们的热情。

《嘎达梅林》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音乐的皇冠上。

它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历史,传递着勇敢和正义的力量。

不管时间怎么流转,这首歌都会一直传唱下去,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和它所蕴含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以三首科尔沁民歌为例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以三首科尔沁民歌为例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科尔沁民歌种类多样,有反压迫剥削的《嘎达梅林》,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诺恩吉雅》,更有表达爱情、互诉衷肠的 《韩秀英》 。

三种不同种类的科尔沁民歌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背景内容、音乐本体等角度对以上三首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出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一、科尔沁民歌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关于科尔沁民歌的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有:陶秀珍的《科尔沁民歌文化研究》,色音套格特的《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等五十余篇。

2.研究创作方面的论文有:包清文的《科尔沁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入的研究》一篇。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论文有:王兴斌的《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七篇。

二、科尔沁的历史概况科尔沁原本是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现在是科尔沁部族居住、生活的地区。

十三世纪初,科尔沁部落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之后,于明朝中叶进入松嫩平原。

目前,科尔沁地区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兴安盟以及周边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受到部落文化的发展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当今的科尔沁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名称,科尔沁文化可谓是以蒙古科尔沁部落社会文化为基础组成的地域文化范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时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语。

到忽必烈时代,藏族喇嘛八思巴于1269年创造了一种蒙古新文字,即八思巴字。

1307年,蒙古族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创造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

中国的蒙古语的使用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语言结构要求的严谨,使得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母语交流,语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风格、形成及特点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欣赏《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欣赏《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

有长调和短调之分。

长调民歌高亢悠远,与草原的环境和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既善于叙事又善于抒情。

《嘎达梅林》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统治的英雄事迹。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循序渐进的学习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简易的音乐欣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音乐欣赏习惯,但对音乐的文化背景等把握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教师对音乐知识上的教学继续加强并有针对性地引导。

教师要做到注重因材施教,利用生动活泼,赋予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音乐习惯,提高音乐学习欣赏能力;用激励性的语言,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

三、教学目标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通过欣赏及演唱《嘎达梅林》,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四、学习重点难点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都是本课欣赏的重点。

《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叙事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及交响诗等,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我把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作为重点内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达梅林》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活动1.课前播放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光片。

2.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教师播放马头琴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提问:这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这是哪个名族的乐器?他的音色有什么特点?3.认识马头琴、讲马头琴的故事。

(1)认识马头琴。

(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嘎达梅林》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嘎达梅林》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嘎达梅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嘎达梅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歌,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歌词描绘了嘎达梅林英勇斗争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感受民歌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蒙古族音乐特色较为特殊,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嘎达梅林的故事可能不太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感受民歌的魅力。

2.学会《嘎达梅林》这首歌曲,并能用正确的姿势和表情进行演唱。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嘎达梅林》这首歌曲,掌握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特色,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背景。

2.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3.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

4.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蒙古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特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模仿,注意音准和节奏。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4.展示:各组依次展示演唱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5.拓展:介绍蒙古族的其他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魅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名《嘎达梅林》、蒙古族音乐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一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一、蒙古族民歌历史文化背景蒙古族自称“蒙古”。

原来是蒙古语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再后来,蒙古部落的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其他部落后,遂成就“蒙古”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人民大多数以畜牧业为生,也有少部分以农业为生。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并不是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而是以林间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位处草原,地理因素,人们为了生存便转向了游牧业的发展,蒙古族人民由林间狩猎民歌转化为草原游牧民歌,经过世人传承与演唱,形成了蒙古族各个地区不同体裁的蒙古族民歌,蒙古族幅员辽阔,人民能歌善舞,在劳动生活中衍生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歌曲。

蒙古族人民能征善战,所征战之领地一度横跨亚欧大陆,经过千年的时间洗礼,蒙古族民歌中所沾染的外国异域风情,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口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一宜延续至今。

至今,蒙古族民间歌曲已经成为民间音乐中最丰富、且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歌曲形式。

如果按照题材分类,可以将蒙古族民歌分为宴歌、狩猎歌、牧歌、思乡曲、礼俗歌、叙事歌和儿歌等。

按照音乐特点可以分为长调民歌,在蒙古族语中称为为“乌日图音道”,也叫长歌,音如其名,节奏自由。

短调民歌,也称“宝格尼道工二、蒙古族民歌音乐作品分析与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本章着重对蒙古族民歌的长短调体裁进行分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涌现出很多的不同体裁的民歌,有一段时间我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以什么歌曲为例进行分析,我知道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有一种歌曲体裁叫做牧歌,它既是一种体裁又是一首歌曲,同时它也是一首长调歌曲,所以我将这首歌曲作为长调进行音乐分析。

在短调中有一首以歌颂英雄故事体裁的歌曲《嘎达梅林》,这首歌曲对于蒙古族意义深远,代表着农民独立的坚强意志。

(一)以长调民歌《牧歌》为例1 .音乐分析首先我们应对蒙古族长调民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起源于蒙古族人民在草原游牧时,歌唱牛、羊、骏马、草原和天空的一种牧歌,表达对大自然与万物的一种情感。

浅谈歌曲的艺术处理——以歌曲《嘎达梅林》为例

浅谈歌曲的艺术处理——以歌曲《嘎达梅林》为例
关键词创作"、声音选择
Abstract
The artistic treatment of the song i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song after getting the work, including the skill problem of the whole song here. Here the idea of planning is not blind and follow one's inclinations, tune ups and downs, from works until to harmony, rhythm and the singer of the performance give direction to singer inner emotional inspiration effect, can fi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tire work, must be grasped in particular, in the process of singing art of comparative, in a work of art and GeChangXing has far dynamics in work, 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key is to find the highs and lows of a song. Use low points as foreshadowing to highlight high points. Care should be taken not to gild the lily when singing. The key sentenc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articulation and emo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 small section, and even spend time on a small after sound to find the most suitable way of singing. Through consulting professional books and substanti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singing,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song "gada merlin"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he tutor, the summary and combing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reference of other professional paper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宙族 民歌《 嘎达梅 》 的音 乐形 态 分析
■ 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 婷 白城 师 范 学 院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民歌 《 嘎达梅林》 作 为 我 国 蒙 古族 民歌 的代 表 性 作 品 , 在 蒙 古 族 音 乐 的发 展 历 程 中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在 蒙 古族 的 人 民 中 流传 之 广 、 影 响之 深 、 传播 之 久 足 以 看 出它 的地 位 及 意 义 。 分析 《 嘎 达梅 林》 的 音 乐形 态 特 征 , 从 而 更 好 地 窥探 其 审 美特 质 , 是 本 文论 述 的 主要 内容 。 关键词 : 嘎 达梅 林 音 乐形 态 主 题 节 奏 蒙古 族 民歌 《 嘎 达 梅林 》 的 背 景
通 过 分 析 我 们 可 以看 出 这 首 民 歌 具
雄 。 其 中 民歌 的 传 唱 与 流传 甚 广 . 家 喻户
晓。
壮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 与 民歌 旋 律 线 条
的发 展 形 成 高 度 统 一
主题 乐 句 的第 三 四 小 节 功 能 的 进 行 是 下 属 到 主 和 主 到 下 属 的 关 系 这 是 主题
向往 与 追 求 民歌 旋 律 分 为 上 下 两 句 , 上
句 旋 律 主 要 建 立 在 中 低 音 区 调 式 为 羽调
式 的 主 音 作 为 开 始 .上 行 八 度 到主 音 结
束 带有 一 种 庄 严 肃 穆 的音 乐情 绪 和 叙 事
性 的 风 格 特 征 第 二 乐 句则 是 由 高到 低 的 进行 . 一 直到主音结 束 . 和 第 一 句 的 节 奏 完全相 同 . 充 满 了英 雄 的 气 概 . 带 有 历 史 的描 绘 性
从 南 往 北 飞 .是 为 了追 求 太 阳 的 温 暖 . 反 抗 王 府 的嘎 达 梅 林 . 是 为 了 蒙古 人 民 的幸
二、 蒙古 族 民歌 《 嘎达 梅 林 》 的歌 词
“ 南 方 飞 来 的小 鸿 雁 啊 . 不 落 长 江 不 呀 不起飞 . 要说起 义的嘎达梅 林 . 是 为了 蒙古 人 民 的土 地 !北 方 飞 来 的 大 鸿 雁 啊 . 不落 长 江 不 呀 不 起 飞 . 要 说 起 义 的 嘎达 梅
展 开 性 的特 征 。 这 也 是 蒙 古 族 民歌 《 嘎达
梅林》 史 诗 性 和 英雄 性 的一 种 描 绘 。 中 间 三 个 音 为上 四度 进 行 . 属于 下属 音 到 导 音 的进 行 , 带 有 一 种 连接 意 义 。 因 为 下 属 到 属 的进 行 .功 能 序 进 而 使 得 动 力 继 续 . 显 示 出一 种 功 能 的过 渡 作 用 后 三 个 音 为 下 八 度 进 行 收 拢性 的进 行 表 现 了一 种概 括 性 的气 质 在 一 二 小 节 中 , 以上 三 个 三 音 组 构 成 了不 同 的旋 律 曲调 体 现 出 不 同 的 功能进行和音调性质 . 决 定 了这 首 民歌 的 富有 动 力 性 的 雄 伟 特 质 . 抒 情 的旋 律 与雄
现 了 蒙 古 族 人 民 的 历 史 和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嘎达梅林 ( 1 8 9 2 — 1 9 3 1 ) , 内 蒙古 科 尔 沁 左 翼 中旗 人 。 嘎 达 是 儿 子 的 意 思 , 梅 林 则 代 表 着 官职 。 在 当时 的 社 会 上 , 欧 洲列 强入 侵 我 国 , 年代 处于 动 乱 时期 达 尔汗 旗王爷与军阀反动派相互勾结 . 强行 开 垦
题 动 机 材 料 的 引 申 和 继 续
3 . 节奏 分析 民歌《 嘎达梅林 》 的 节 奏 使 用 一 共 分 为 四种 。 分 别 为 四 分音 符 、 八 分音 符 、 全音
征 。 因此 , 蒙 古 族 民歌 《 嘎达梅林》 不 仅 在
蒙 古 族 中 也 在 中 国 民歌 中 有 其 特 殊 的 历 史 地 位 与 价 值
符 和 八 分 音 符 。 可 以划 分 出 三 个 三 音 组 。 也 是 三 个 具 有 特 征 性 的 曲 调 前 三 个 音 为 五度 旋 律 音 程 上 行 进 行 . 属 于 主 音 到 属 音 的 关 系。 代表 着 一 种 功 能 性 , 有一 种 庄 严 ,



四、 蒙古 族 民歌 《 嘎达 梅 林 》 的审 美 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 民族 的音 乐是 我 国 民族 音 乐 的 重 要 组成 部 分 。 各 民族 的 民歌 浩 瀚 如 歌 , 多 彩 多样 为我 国 民歌 编 织 出 一 幅 美 丽 的 画卷 蒙古 族 作 为北 方游 牧 民族 . 其 民歌 具 有 独 特 地 风 格 特征。《 嘎达 梅 林 》 作为其代表性作品 , 体
草 原 嘎 达 梅 林 为 了群 众 的 利 益 强 行 阻
止 . 结果 丢失 官职 , 被逐 出王 府 。 定 为 死 罪 。 嘎 达 梅 林 出狱 后 带 领 农 民 起 义 抗 争 , 领导七百多人的队伍 . 与 军 润进 行 激 烈 战 斗, 最 终 因 实 力悬 殊 , 战 死 在 辽 河流 域 在 科 尔沁 草 原 上 , 关 于 嘎达 梅 林 的故 事流传至今 , 影 响广 泛 而 深 远 。 代 表 性 的 题材有叙事诗、 民歌 、 交 响 诗等 。 嘎达 梅 林 这 一 人 物 也 是 蒙 古 人 民 崇 拜 的 对 象 和 英
林. 是 为 了 蒙 古人 民 的土 地 !天 上 的鸿 雁
有 以下几个特征 : 传 唱 范 围广 , 根 据 这 首 民歌 改 编 的 题 材 多 . 代 表 了游 牧 民族 崇 尚 英 雄 的 特 征 , 具 有 科 尔 沁 游 牧 草 原 的 特
乐句 的第 四个 特 征 性 的 曲调 八 度 的 进行 可 以看 出. 旋律 音来源于一 二小节 . 是 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