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渔鼓的音乐表现形态分析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零陵渔鼓,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零陵乡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代表。
零陵渔鼓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起源于零陵水域的渔民们。
传说在零陵水域,常有鱼儿自然死亡,渔民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用鼓声驱逐鱼儿,以减少浪费。
渐渐地,人们发现了这个方法的奇效,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也就是今天的零陵渔鼓。
在传统的零陵渔鼓表演中,通常由三个人一起完成,分别是打鼓者、舞者和说唱者。
打鼓者负责敲击鼓面,舞者则根据鼓点舞动身体,而说唱者则跑调嬉笑,耍宝逗趣。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零陵渔鼓被传承了下来。
从传统的口耳相传,到近年来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其传承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比如,市文联、县文联等官方组织曾多次举办大型的文艺晚会,将零陵渔鼓作为主要节目进行演出。
同时,新化县还成立了零陵渔鼓团,把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当地的少年儿童也在学校里开展零陵渔鼓的课程。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零陵渔鼓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经济利益和文化认同的选择上,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新潮、流行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而把这些传统文化形式视为过时、陈旧和无用。
因此,保护和传承零陵渔鼓,要从多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零陵渔鼓传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比如,在基层村庄和学校,要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零陵渔鼓。
其次,要加强对零陵渔鼓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
对传承人要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授,同时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
最后,要加强对零陵渔鼓的保护工作。
比如,要保护好零陵渔鼓的制作和传承工具,以保证其传承的完整性和传统性。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零陵渔鼓,又称岳阳渔鼓,是湖南省岳阳市零陵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零陵渔鼓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湖南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零陵渔鼓的传承现状已经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进行研究。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的零陵地区渔民们在打鱼的时间里,用鼓声和号子来耐心等待鱼儿上钩。
渐渐地,他们将这种打鼓的技艺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应用到庆祝活动和宴会上。
零陵渔鼓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岳阳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零陵渔鼓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零陵地区渔鼓队更是庞大,队员们以水贫生活为主,利用空闲时间练习和表演渔鼓艺术。
他们的表演在岳阳地区非常受欢迎,成为宴会和婚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当时的零陵渔鼓队在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和演出规模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零陵渔鼓的传承现状逐渐面临困境。
社会发展带来的多元化文化冲击,人们的审美趋势和文化欣赏能力发生了改变,导致零陵渔鼓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被大众所遗忘。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很多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零陵渔鼓的技艺。
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文化和艺术支持,很多零陵渔鼓队伍逐渐解散,技艺传承中断,导致零陵渔鼓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推动下,零陵渔鼓的传承现状也呈现出新的希望。
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零陵渔鼓的爱好者和传承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演出信息,吸引更多观众和学习者。
移动通信的普及为零陵渔鼓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现在,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欣赏零陵渔鼓的艺术。
为了保护和传承零陵渔鼓,零陵区政府和文化机构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零陵渔鼓的保护和宣传。
零陵渔鼓传习现状调查

《戏剧之家》2018年第18期 总第282期27戏剧研讨【摘 要】零陵渔鼓是我国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8年零陵文化局在区文化馆设立零陵渔鼓传习所以来,在文化馆非遗管理部门和渔鼓传承艺人们的不断努力下,零陵渔鼓得以保护与传承,并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通过采访零陵渔鼓的传承人、走访各渔鼓传习基地,收集零陵渔鼓相关的各项资料,深入渔鼓传习课堂进行访谈,客观叙述零陵渔鼓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为今后对零陵渔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零陵渔鼓;传承基地;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27-02“零陵渔鼓”于2012年列入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其作为“湖南渔鼓”的分支与九澧渔鼓、祁东渔鼓一同整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零陵渔鼓作为地区说唱艺术现阶段能得以传承和保护,一方面是因为渔鼓艺人们秉承着对渔鼓艺术的热爱不断进行宣传与传播,另一方面政府及文化部门出于对零陵渔鼓重视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零陵渔鼓传习中心是零陵渔鼓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笔者通过对零陵渔鼓传承人及传习中心的发展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渔鼓在零陵区发展的现状,通过调查收集资料,以便今后对零陵渔鼓音乐本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此次调查在永州市零陵区市区范围内进行,调查对象有零陵渔鼓传承人唐天宝老师,零陵渔鼓传承人蒋文军老师,零陵花鼓戏音乐传承人李海明老师。
渔鼓传习基地分别为零陵区文化馆零陵渔鼓传习中心、神仙岭小学渔鼓社团、零陵区老年大学零陵渔鼓传习班、永州市党校社区老年大学渔鼓传习班。
一、零陵渔鼓概述零陵渔鼓是今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渔鼓既是艺术称谓,又是艺术表现形式所使用的伴奏乐器名,渔鼓筒和简板为最主要的伴奏乐器,其携带方便、演奏简单。
零陵渔鼓旋律富有变化,行腔极具跳跃性,以唱为主,间有说白。
唱腔依据曲目情节及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变换,“以少胜多”是渔鼓的最大特色,渔鼓艺人可通过改变唱腔一人分饰剧本中出现的多个人物角色。
渔鼓戏_精品文档

渔鼓戏引言渔鼓戏,又称鱼鼓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渔鼓戏以渔村为背景,展现了渔民生活和渔村风情。
渔鼓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戏剧爱好者。
本文将介绍渔鼓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和演员特点等内容,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渔鼓戏的起源和发展渔鼓戏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考证,渔鼓戏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
当时,渔民们利用鼓乐和歌舞等方式,以娱乐自己,同时也增加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渔鼓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属于渔民自己的戏曲形式,并传承至今。
二、渔鼓戏的表演形式1. 音乐渔鼓戏以独特的鼓乐和音乐形式为特色。
传统的渔鼓戏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如鼓、锣、钹以及弦乐器如二胡、琵琶等。
渔鼓戏音乐独具特色,旋律婉转优美,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苦与乐。
2. 表演渔鼓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腔、念白、舞蹈、杂耍等。
演员通过精湛的唱工、表演技巧和舞蹈动作,诠释了渔民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3. 剧本渔鼓戏的剧本以渔村生活为题材,多以渔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背景,通过剧情的发展展现了渔村里的各种故事。
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有喜剧、悲剧、历史剧等,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享受。
三、渔鼓戏的演员特点渔鼓戏的演员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他们通过咬字清晰、音韵优美的唱腔,以及精准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将渔村生活的各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渔鼓戏演员还需要具备跳舞、杂耍等技能,以增加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四、渔鼓戏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渔鼓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渔鼓戏通过展现渔民生活和渔村风情,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其次,渔鼓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和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渔鼓戏作为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具有普及性和亲和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和欣赏。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再研价值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再研价值作者:李静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6期【摘要】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音乐来源完全是“道情”的曲调,全国各地的“道情”音乐风格始于同根生,即从唐代的“道情”演唱形式、演唱音乐延续下来的,可谓是中华民族之非遗遗产类。
乐陵“渔鼓腔”代表着山东鲁北一带的道情渔鼓腔的风格特色,虽然与其他“道情渔鼓”是同根生,但是在某些环节特色上因受当地文化、方言语調等因素限制,在具体的演唱风格上有所不同。
【关键词】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再研价值【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44-01【本文著录格式】李静.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再研价值[J].北方音乐,2020,03(06):4,87.引言德州民歌“渔鼓腔”是乐陵市民歌。
由于“渔鼓腔”的旋律婉转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女声演唱,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渔鼓腔”虽然是古老曲种流传至今的民歌,但它独特的风格美、不俗的曲调美至今也被人们欣赏和喜爱。
“渔鼓腔”的来历是这样的:根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期间的道士们在抒发情怀时就打渔鼓、唱道歌;“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唱的,几经发展流变,“道情”演变进化为民间艺人说唱的形式,在节日、庙会等热闹场合演绎,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有着宗教内容的“道情”流传到民间后,其浓重的宗教内容逐渐淡化,形成新的民间说唱形式。
流传至今的乐陵民歌“渔鼓腔”就是“道情”“渔鼓”曲调,词是自编的,描述旧社会小脚女子的悠闲惬意情景。
“渔鼓腔”属于“渔鼓戏”系列,“渔鼓戏”的形成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
一、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历史渊源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是来源于“渔鼓”的曲调,渔鼓,亦称“道情”,“道情”是以“清、贤、高、载”四字为教义。
“道情”源于唐代,是传道者在道观内唱的经韵歌,为诗赞体,称之为“道歌”,也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
“道情”音乐是“渔鼓”调的前身。
论永州花鼓戏的唱腔特点

要快 , 幅度要小 。慢 吟多用于“ 调腔 ” 类曲调 , 震动频率相对要慢
一
二、 “ 半戏半调 6 ” 上用“ 快 吟” 润腔 , 就会 紧张而吃
给人一种痉挛感 。在声乐作 品中均有诸多类似的润腔运用 , 由于 旧社会 明令禁演 “ 花鼓淫 戏” , 艺人 们迫于生计 , 只得兼 力 , 长相 知》 和 张也 演唱 的《 梅花引》 , “ 尽” 字运用 了“ 慢吟” 的方 学花鼓 戏和祁剧 , 演唱 时半 戏半调 , 祁 阳叫“ 阴阳堂子” ( 即唱灯 如《 有哭腔就有笑腔 , 花鼓戏里称 为“ 哈哈腔” 。唱中带笑出现的 戏, 又 唱祁 剧 ) , 道县称 “ 饺饵 面” ( 即唱调子 , 又 唱祁 剧 ) , 故称 为 法。 如《 刘大 “ 半戏半调” 时期 。 这时期的唱腔深受祁 剧的影 响 , 不但借鉴了祁 哈哈声 。花鼓戏常用这种唱法来表现人 物的高兴 心理 , 娘笑呵呵》 第 一句 尾就有 哈哈腔 。 这个腔能更 生动 的体现人物性 剧 的表 演艺术 , 还 吸取 了祁 剧 的锣鼓牌 子 、 伴 奏 曲, 以及高 、 昆、 弹等音乐素材 , 融合 到永 州花鼓戏 的唱腔中 , 这也 正是永 州花鼓
二半戏半调演出时期的唱腔特点由于旧社会明令禁演花鼓淫戏艺人们迫于生计只得兼学花鼓戏和祁剧演唱时半戏半调祁阳叫阴阳堂子即唱灯戏又唱祁剧道县称饺饵面即唱调子又唱祁剧故称为半戏半调时期
2 0 1 4 . 名
文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民 族 文 艺
论永 州花 鼓戏 的唱腔特点
是花鼓戏 的一 大技巧 , 有些人一辈子不会打舌花 , 也就唱不好一 些花鼓戏 曲调 。如 《 放风筝》 的长段花舌腔 , 滑上去又滑下来 , 表 现风 筝在 天上飘摇 , 忽上忽下 , 栩栩如生 , 给人 以丰富 的想象 , 极 有韵 味。 疙瘩腔 , 这是小丑常用的唱腔 。 就是在流 畅的旋律 中故意形 成几 个疙瘩 , 更有小丑 的喜剧性格特征 。演 唱时 , 一 口气要 唱出
零陵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零陵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零陵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零陵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演出特点及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态势和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促进零陵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零陵花鼓戏是湖南零陵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农民间的民间歌舞,经过数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零陵花鼓戏以歌唱、鼓乐为主要表演形式,结合舞蹈、杂技和说唱等元素,呈现出富有活力和戏剧性的艺术效果。
它既有明快欢快的曲调,也有深沉悲壮的旋律,兼具了戏曲演唱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目前,零陵花鼓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年轻一代对零陵花鼓戏的接受度较低,对其魅力和价值的认知有限。
其次,受到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冲击,零陵花鼓戏在当地的演出市场面临挑战,观众数量较少,票房收入有限。
此外,演员队伍老化,缺乏继承人才的培养,也是制约零陵花鼓戏发展的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零陵花鼓戏的了解和兴趣。
例如可以在学校开设零陵花鼓戏的课程,举办相关的讲座和展览活动,同时利用新媒体宣传零陵花鼓戏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其次,要加强演出市场的开拓,提高零陵花鼓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组织演出巡回,广泛宣传,同时联合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举办演出交流活动,促进互补互进。
再次,要注重培养青年演员和继承人才。
可以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提供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传统老艺人的交流和传帮带,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零陵花鼓戏的演出和创作中。
总的来说,零陵花鼓戏是一门宝贵的艺术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为了保护和传承零陵花鼓戏,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演出市场,培养更多的继承人才,保持和发展零陵花鼓戏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者:刘蓓周丹青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摘要:零陵渔鼓流传于湖南永州境内,演唱方式多样,演唱内容丰富,发源、发展于民间,深受群众的喜欢,具有极高的文化、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零陵渔鼓经过三个时期的发展后,现在已快淡出历史舞台,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尽快采取措施保护好渔鼓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零陵渔鼓;发展;消失;原因;措施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162-02一、零陵渔鼓简介零陵渔鼓是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
多用5/2或2/6定弦,演唱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和典型案例等,唱词朴素通俗,词格一般为七字句式。
演唱结构通常先由一首七言诗唱段做引子,叙述故事的起源,接着才是由唱段与表白(包括韵白或朗诵)相间而成的正文部分。
曲调起初为反复演唱的单曲体,徽调式,曲体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后经发展曲式不再单一,将曲牌体和板式唱腔穿插其中,以及小调、渔鼓腔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其主奏乐器为渔鼓筒,后用二胡、三弦等伴奏,发展到今天还融入了电声乐器。
演唱方式为只有唱、有说有唱和说、唱、表演结合三种。
唱词格律多为七字句、十字句,长短不一的词句也有,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字数不能相差太大。
唱词要求押韵,一般采用“江、阳、中、冬”之类明亮的开口韵,以方便演唱。
二、零陵渔鼓的发展时期零陵为千年古郡,自古商贾云集,农畜业发达,文化沉淀丰厚。
零陵渔鼓在这块土地上滋生繁衍,成为历史的必然。
零陵渔鼓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零陵渔鼓的早期形态——叙道情时期明末时期,零陵城内有人去世,就请道士施法布道叙道情,为亡者“超度解难”。
道士手持长两尺有余、一端蒙皮的竹筒,边敲边唱,为死者超度。
所唱内容比较单一,一般为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这种简单的说唱,视为打渔鼓、唱渔歌,是零陵渔鼓的雏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零陵渔鼓的音乐表现形态分析
作者:刘兰倩
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6期
【摘要】零陵渔鼓作为“湖南渔鼓”的分支,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名录,其音乐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与历史。本文通过对零陵渔鼓的音乐形态
及表演演奏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对比不同时代创作的渔鼓音乐,进一步概括零陵渔鼓目前传承
的状况。
【关键词】零陵渔鼓;音乐形态;表演形式;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36-02
【本文著录格式】刘兰倩.零陵渔鼓的音乐表现形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3(06):
36-37.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科技學院科学研究项目“零陵渔鼓音乐表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
18XKY004)。
零陵渔鼓是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说唱艺术
道情,其表演形式为一人以渔鼓作为伴奏乐器边走边唱,唱中有说,说中带唱,以演唱为主,
说词为辅。随着时代的变迁,零陵渔鼓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自有的风格
及特色。
一、零陵渔鼓音乐形态的基本概况
(一)调式与旋法
零陵渔鼓以五声徵调式为主,整体旋律明亮愉悦,旋律基本音区以中、低音为主,这与其
叙述的作用息息相关。传统渔鼓中也有少量的作品集中在中、高音区活动。旋律常伴随小跳进
与级进,音色明快。叙述的同时也模拟人们说话时的语调,常常与唱词的情绪与气氛相联系。
旋法的基本线状以上弧型为主,同时在最后一句落腔中常常使用下趋型,落在稳定音上,这与
人们说话的语调在句尾多以向下相关。旋律以三、五度结构的调式骨干音音调为主,叙述性的
旋律多为平行旋法的曲折进行。
(二)节奏与节拍
零陵渔鼓的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相辅相成,以强拍起的扬抑格为主,传统作品中有极少数
的弱起节奏。在节奏型上体现了对称平衡的原则,多以等分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为主,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以附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零陵渔鼓的节拍特征主要体现为“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节拍
为规整节拍的中板为主,与唱词的语言节奏更为接近。
(三)发展方式与曲式结构
零陵渔鼓的基本旋律围绕着四句基本结构构成,旋律曲调简单,便于掌握及演唱,如传统
零陵渔鼓作品《四季歌》(见谱例1)。
在零陵渔鼓旋律的基本旋律中,前两句的音高以音程缩小变化为主,后两句发生时值扩大
变化。旋律的起伏多以严格模进进行,同时伴随逆行的行进手法。传统曲目中乐句间多以共同
音衔接,而新创作曲目中乐句间多以跳接法衔接。
零陵渔鼓为对仗性结构,多是三上一下的结构,第一、二句为正词,一般在第三句使用反
腔上扬引出变化,第四句为下趋型的锁扣,落在稳定音上,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在四句基
本旋律的基础上,每一段进行层层变化,其变化依据为唱本唱词的内容与情绪的变化,旋律需
要配合唱词的字数,而唱腔要配合叙述的内容与人物的情绪,这是零陵渔鼓中即兴部分的表
现,也体现了“依字行腔、同中求异”的特征。不同的唱本大多基础旋律相同,在不同的作品中
会在旋律开头加入引诗,作品中若发生角色的转换也会加入引诗,再将整个结构进行反复,其
基本结构循环可归纳如下:“引诗——过门——正词——反腔——锁扣”,其中过门至锁扣可无
限循环。
二、乐器演奏及表演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渔鼓在过去也称为“嘭嘭鼓”,右手拍打渔鼓鼓面发出“嘭嘭”的声响,以此来为渔鼓演唱伴
奏。传统零陵渔鼓通常使用的伴奏乐器有渔鼓、简板、二胡、月琴、秦琴等。渔鼓是由竹筒、
猪板皮构成。据零陵渔鼓传承人唐天宝介绍:“渔鼓本是南山竹,砍回锯成二尺六”,竹子的种
类要使用老竹,渔鼓的长度是固定的,皮面常用猪板皮,在竹筒的一头用布条将猪板皮紧紧缠
绕。
零陵渔鼓的基本演奏使用渔鼓和简板相结合的形式,左手手持简板,手肘夹住渔鼓筒的前
端,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一齐轻拍鼓面而发出“嘭”的声响,同时左手持简板配合渔鼓的演
奏,直接轻敲渔鼓筒发出“哒”的声响,双手配合并依据渔鼓的唱腔和节奏,以伴奏的形式进行
穿插。引诗的环节中常使用渔鼓作为主要伴奏,在四句引诗中常常用在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句尾
间奏中,并使用固定的节奏打法,如四句引诗的前两句——“太阳出来暖洋洋(哒嘭嘭),我
们聚同坐一堂(哒嘭哒嘭哒嘭嘭)”。在乐曲的行进中,渔鼓常常伴随唱腔和旋律跟随节奏进
行演奏。
零陵渔鼓的传统曲目大多都是多角色的故事唱本,表演形式通常是一个人边打边唱,一人
分饰多角,这便是渔鼓表演中“以少胜多”的特征。如传统曲目《三姑记》中包含了一对老夫
妇、三个女儿及女婿、两个外甥等角色,演唱者要根据故事的情节饰演不同角色,除演唱变化
之外,表演也是表现人物特征的重要方式。据唐天宝介绍,“演”的环节需要日常生活的观察积
累,同时会借鉴戏剧中的一些手法,也会通过看漫画模仿其中的人物表情和肢体动作使表演更
为丰富。在肢体与表情的表现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对角色情感的把握,如传统曲目《杨门长
子》中杨六娘的角色如何把握到人物悲愤的情绪,并通过唱腔表达人物的情感,使观众深受感
染甚至落泪,这都需要演唱者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并将其融入渔鼓的旋律和唱词
中,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三、传统渔鼓与新创作渔鼓的对比
自2008年零陵渔鼓作为非遗项目得到重视,零陵渔鼓的创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大量的
新创作作品问世,这类作品加入了新的创作理念,融入了新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伴奏乐器上
也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在表演形式上增加了舞蹈的形式,人数相比传统渔鼓的“以少胜
多”更加灵活,少则一两人,多至十人左右;在乐器上的使用除了传统渔鼓所需要的乐器外,
加入了电子合成器制作的伴奏,少些剧目借鉴了祁阳小调中的打碟作为伴奏乐器。但是渔鼓的
音乐本质和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依旧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在曲调上进一步融入了花鼓戏、戏
曲、小调等音乐进行融合创作。在演唱方面,传统零陵渔鼓的语气更加直接,而新创作的渔鼓
加入了更多的润腔进行润色,语气感更加圆润柔和。传统零陵渔鼓以叙述为主,长篇渔鼓时长
达三小时,而新创作渔鼓为了符合演出场合的需要基本控制在八分钟之内,这对于擅长叙事的
渔鼓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需要把篇幅较长的描述精简缩减,以更为精炼的语言呈现给观众。
新渔鼓的创作大多都是围绕着新时代的主题,如唐天宝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创作了作品《改
革开放四十年》,为响应时代的号召又新创作了《不忘初心,奋战新时代》,均采用两人领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众人合唱的形式。渔鼓的演出形式可依据不同的场合进行人数及形式上的变化,在适应各种
舞台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
四、零陵渔鼓的学艺传承
从传统零陵渔鼓现保留下的手抄本曲谱中可发现,有一半的传统零陵渔鼓谱面上只有唱词
而没有乐谱。据传承人唐天宝介绍,渔鼓代代相传都是口传心授,很多唱本都是靠师傅一字一
句传授给徒弟,单靠乐谱上的提示没有办法唱出渔鼓的韵味和情感。这种师承关系不单单是技
艺上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上的汇通。
对于现阶段传承中的最大困难,唐天宝认为是创作的传承,现在学徒大部分都是学“唱”,
更多的人更重视“演”,真正能达到演唱要求的学徒较少,能创作并演唱的更是少之又少。演唱
方面大多数学徒的最大问题是唱腔韵味把握不够纯正,具体表现在反腔的尾音处理,遇到跳进
音级音高会略偏高大二度和小三度,虽然是小小的偏差,但演唱的效果就会偏离零陵渔鼓本身
的韵味。另外,除掌握渔鼓的基础结构唱腔以外不会运用演唱上的变化,这便不能将渔鼓当中
的变化表现出来。唐天宝老人十分担忧渔鼓的唱作传承,这些年来唐老师与夫人蒋老师一直致
力于渔鼓的传承,地方文化机构近些年也十分重视,在部分小学及老年大学均开设渔鼓传习
班,以推动渔鼓的传承发展。
五、结语
零陵渔鼓的音乐旋律通俗易上口,唱腔质朴,体现了零陵地区的音乐文化特征,沉淀着零
陵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
传承和保护以促进零陵渔鼓更好地发展,是现阶段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望各方不断努力使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得以展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4).
[2]龙华.湖南曲艺讲座——四、湖南渔鼓[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
(3):118-128.
[3]赵雷.民间原生态说唱音乐——苍南渔鼓[J].中国音乐,2010(1):183-190.
作者简介:刘兰倩,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