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数据后如何及时释放存储空间

删除数据后如何及时释放存储空间
删除数据后如何及时释放存储空间

删除数据后如何及时释放存储空间?--黄海明

当表空间大小受限时,即便通过delete带条件删除部分数据,被删除数据所使用的空间,依然不会被释放。此时想要再添加新的数据可能会得到“磁盘空间不足”的报错。

本文通过一个实验场景,介绍清理回滚段及时释放存储空间的方法,用以解决上述困扰。一.创建实验场景步骤如下(注:本实验场景中数据页的大小16k):

1.删除测试环境中的表和表空间(确保数据库中TEST表空间及TEST_CLOB表仅为本

实验所用)

SQL> drop table test_clob;

SQL> drop tablespace test;

2.创建test表空间,大小为64M,并且务必关闭表空间自动扩展功能

SQL> create tablespace test datafile '/dm7/data/DAMENG1/test.dbf' size

64 autoextend off;

3.创建表

create table test_clob

(

c1 int,

c2 clob )

storage(on test, clusterbtr);

4.构建一个往test_clob表中增加大量数据匿名块

declare

begin

for i in 1..10000 loop

insert into test_clob values(1, lpad('测试',32000,'空间限制'));

commit;

end loop;

end;

/

等待匿名块执行完成,会收到如下报错:

[-523]:磁盘空间不足.

5.查看插入了多少条记录

SQL> select count(1) from test_clob;

行号 COUNT(1)

---------- --------------------

1 1493

已用时间: 27.543(毫秒). 执行号:2088.

6.删除500条记录

SQL> delete from test_clob where rowid <= 500;

SQL> commit;

查询记录条数

SQL> select count(1) from test_clob;

行号 COUNT(1)

---------- --------------------

1 993

已用时间: 1.809(毫秒). 执行号:2091.

再插入数据,看看是否报错?

SQL> insert into test_clob values(1, lpad('测试',32000,'空间限制'));

insert into test_clob values(1, lpad('测试',32000,'空间限制'));

[-523]:磁盘空间不足.

已用时间: 3.407(毫秒). 执行号:2092.

truncate好用,然而不能带条件删除,表空间大小本身又有局限,怎么才能将尚未释放的存储空间用起来?

二.解决方法:

7.以DBA身份创建存储过程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remove_space()

as

begin

execute immediate 'alter system set ''UNDO_RETENTION''=1;';

dbms_lock.sleep(10);

execute immediate 'alter system set ''UNDO_RETENTION''=900;';

end;

/

以DBA身份调用上述存储过程

call remove_space();

8.再插入500条试试,看是否报错?

declare

begin

for i in 1..500 loop

insert into test_clob values(1, lpad('测试',32000,'空间限制'));

commit;

end loop;

end;

/

查一下总记录数

SQL> select count(1) from test_clob;

行号 COUNT(1)

---------- --------------------

1 1493

已用时间: 2.333(毫秒). 执行号:2096.

问题解决。

三.原理描述:

执行完第6步,添加数据时,依然收到“磁盘空间不足”的报错,因为这时候应用回滚段还未清理,磁盘空间并未释放。

未清理原因:由于需要根据回滚记录回溯、还原物理记录的历史版本信息,而不能在事务提交时立即清除当前事务产生的回滚记录。但是,如果不及时清理回滚段,可能造成回滚段空间的不断膨胀,占用大量磁盘空间。

DM基于上述原因提供了自动清理、回收回滚段空间的机制。采取保留回滚段一段时间,然后自动清理回滚段空间的方式。这个保留回滚段的时间长度由

UNDO_RETENTION参数指定,默认数值是900,单位是秒。

这个参数是系统级动态参数,修改后即时生效,dm.ini 文件里可以查到它的值。

通过第7步,调整UNDO_RETENTION为1秒,并预留10秒给进程清理回滚段,之后将UNDO_RETENTION恢复为900秒。

以上便是关于如何通过调整UNDO_RETENTION参数值,迅速解决delete数据后不能及时释放表空间的问题的方法了。

单片机程序存储空间和数据存储空间详解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单片机程序程序存储空间(ROM)和数据存储空间(RAM)详解 问题:STC89C52RC单片机:8K字节程序存储空间,512字节数据存储空间,内带2K 字节EEPROM存储空间;它们分别存的是什么? 8K的程序存储空间是存储代码,也就是你写的程序生成的HEX文件的,相当于电脑系统的C盘。 512字节相当于内存,存储空间存储变量,像u8 x,y,z,u32 a之类的临时变量掉电后数据丢失。 2K eeprom相当于电脑系统的硬盘,数据写入后掉电不丢失。主要是单片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写入数据或者读取数据。像设置的闹铃值,设置好了就不用每次都去设置了,保存在单片机里面,即使掉电了,设置的数据也不会丢失,只需单片机上电再读取就好了。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结构 在此先详细分析51单片的存储器结构和寻址方法,再分析片外存储器的扩展,最后给出设计原理并分析系统结构。

图一:存储空间分布 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分析 8051单片机的存储器在物理结构上分为程序存储器空间和数据存储器空间,共有4个存储空间:片内程序存储器、片外程序存储器以及片内数据存储器、片外数据存储器空间。 这种程序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的结构形式被称为哈佛结构。MCS-51使用哈弗结构,它的程序空间和数据空间是分开编址的,即各自有各自的地址空间,互不重叠。所以即使地址一样,但因为分开编址,所以依然要说哪一个空间内的某地址。而ARM (甚至是x86)这种冯诺依曼结构的MCU/CPU,它的地址空间是统一并且连续的,代码存储器/RAM/CPU寄存器,甚至PC机的显存,都是统一编址的,只是不同功能的存储器占据不同的地址块,各自为政。 MCS-51单片机存储器的配置特点 ①内部集成了4K的程序存储器ROM; ②内部具有256B的数据存储器RAM(用户空间+SFR空间); ③可以外接64K的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从物理结构的角度讲,51单片机的存储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存储空间:既片内ROM,RAM和片外ROM、RAM。 从逻辑结构上看(既编程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空间: (1)片内、片外统一编址的64KB的程序存储器地址空间:0000H~FFFFH(用16位地址);,其中0000H~0FFFH为片内4KB的ROM地址空间,1000H~FFFFH为

大数据存储方式概述

大数据存储方式概述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据化,尤其是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从存储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是对数据的存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对数据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存储容量的急剧膨胀,从而对于存储服务器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其次是数据持续时间的增加。最后,对数据存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的多样化、地理上的分散性、对重要数据的保护等等都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多媒体传输等用的不断发展,数据从GB、TB 到PB量级海量急速增长。存储产品已不再是附属于服务器的辅助设备,而成为互联网中最主要的花费所在。海量存储技术已成为继计算机浪潮和互联网浪潮之后的第三次浪潮,磁盘阵列与网络存储成为先锋。 一、海量数据存储简介 海量存储的含义在于,其在数据存储中的容量增长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用户需要不断地扩张存储空间。但是,存储容量的增长往往同存储性能并不成正比。这也就造成了数据存储上的误区和障碍。海量存储技术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单台的存储设备。而多个存储设备的连接使得数据管理成为一大难题。因此,统一平台的数据管理产品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这一类型产品能够整合不同平台的存储设备在一个单一的控制界面上,结合虚拟化软件对存储资源进行管理。这样的产品无疑简化了用户的管理。 数据容量的增长是无限的,如果只是一味的添加存储设备,那么无疑会大幅增加存储成本。因此,海量存储对于数据的精简也提出了要求。同时,不同应用对于存储容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而应用所要求的存储空间往往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也造成了浪费。 针对以上的问题,重复数据删除和自动精简配置两项技术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重复数据删除通过文件块级的比对,将重复的数据块删除而只留下单一实例。这一做法使得冗余的存储空间得到释放,从客观上增加了存储容量。 二、企业在处理海量数据存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存储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存储数据的成本在不断地增加,如何削减开支节约成本以保证高可用性;二是数据存储容量爆炸性增长且难以预估;三是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使得存储的数据无法管理。企业信息架构如何适应现状去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目前业界有几个发展方向。 1.存储虚拟化 对于存储面临的难题,业界采用的解决手段之一就是存储虚拟化。虚拟存储的概念实际上在早期的计算机虚拟存储器中就已经很好地得以体现,常说的网络存储虚拟化只不过是在更大规模范围内体现存储虚拟化的思想。该技术通过聚合多个存储设备的空间,灵活部署存储空间的分配,从而实现现有存储空间高利用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设备开支。 存储虚拟化的好处显而易见,可实现存储系统的整合,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简化系统的管理,保护原有投资等。越来越多的厂商正积极投身于存储虚拟化领域,比如数据复制、自动精简配置等技术也用到了虚拟化技术。虚拟化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而是存储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它对于整合异构存储环境、降低系统整体拥有成本是十分有效的。在存储系统的各个层面和不同应用领域都广泛使用虚拟化这个概念。考虑整个存储层次大体分为应用、文件和块设备三个层次,相应的虚拟化技术也大致可以按这三个层次分类。 目前大部分设备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都在自己的产品中包含存储虚拟化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容量扩展 目前而言,在发展趋势上,存储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对存储资源的管理转变到对数据资源

存储器的发展史

1.存储器设备发展之汞延迟线是基于汞在室温时是液体,同时又是导体,每比特数据用机械波的波峰(1)和波谷(0)表示。 机械波从汞柱的一端开始,一定厚度的熔融态金属汞通过一振动膜片沿着纵向从一端传到另一端,这样就得名“汞延迟线”。 在管的另一端,一传感器得到每一比特的信息,并反馈到起点。 设想是汞获取并延迟这些数据,这样它们便能存储了。 这个过程是机械和电子的奇妙结合。 缺点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这种存储器方式会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不精确。 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存储程序功能的计算机EDVAC由冯.诺依曼博士领导设计。 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二进制,使用汞延迟线作存储器,指令和程序可存入计算机中。 1951年3月,由ENIAC的主要设计者莫克利和埃克特设计的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I交付使用。 它不仅能作科学计算,而且能作数据处理。 2.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带UNIVAC-I第一次采用磁带机作外存储器,首先用奇偶校验方法和双重运算线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最先进行了自动编程的试验。 磁带是所有存储器设备发展中单位存储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储介质之 一。 它互换性好、易于保存,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具有高纠错能力的编码技术和即写即读的通道技术,大大提高了磁带存储的可靠性和读写速度。

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可分为螺旋扫描技术、线性记录(数据流)技术、DLT技术以及比较先进的LTO技术。 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磁带机可以分为六种规格。 其中两种采用螺旋扫描读写方式的是面向工作组级的DAT(4mm)磁带机和面向部门级的8mm磁带机,另外四种则是选用数据流存储技术设计的设备,它们分别是采用单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为1/4英寸、面向低端应用的Travan和DC系列,以及采用多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均为1/2英寸、面向高端应用的DLT和IBM的3480/3490/3590系列等。 磁带库是基于磁带的备份系统,它能够提供同样的基本自动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但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点。 它的存储容量可达到数百PB,可以实现连续备份、自动搜索磁带,也可以在驱动管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智能恢复、实时监控和统计,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完全摆脱了人工干涉。 磁带库不仅数据存储量大得多,而且在备份效率和人工占用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网络系统中,磁带库通过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系统可形成网络存储系统,为企业存储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存储备份或通过磁带镜像技术实现多磁带库备份,无疑是数据仓库、ERP等大型网络应用的良好存储设备。 3.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鼓1953年,随着存储器设备发展,第一台磁鼓应用于IBM 701,它是作为内存储器使用的。 磁鼓是利用铝鼓筒表面涂覆的磁性材料来存储数据的。 鼓筒旋转速度很高,因此存取速度快。 它采用饱和磁记录,从固定式磁头发展到浮动式磁头,从采用磁胶发展到采用电镀的连续磁介质。 这些都为后来的磁盘存储器打下了基础。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研究.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作者:作者单位:唐立文,宇文静波唐立文(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试验指挥系北京 101416,宇文静波(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装备指挥系北京 10141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戴海滨.秦勇.于剑.刘峰.周慧娟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及分布式解决方案 -中国铁道科学2004,25(5 铁路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系统和技术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共享.提出中心、分中心、子中心三层空间数据库分布存储模式,实现空间数据的全局一致和本地存放.铁路基础图库主要包括不同比例尺下的矢量和栅格数据.空间数据库的访问和同步采用复制和持久缓存.复制形成主从数据库结构,从数据库逻辑上是主数据库全部或部分的镜象.持久缓存是在本地形成对远程空间数据的部分缓存,本地所有的请求都通过持久缓存来访问. 2.学位论文骆炎民基于XML的WebGIS及其数据共享的研究 20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地球空间技术的发展,传统的GIS向着信息共享的WebGIS发展,WebGIS正成为大众化的信息工具,越来越多的 Web站点提供空间数据服务。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数以万计的Web站点之间无法很好地沟通和协作,很难通过浏览器访问、处理这些分布于Web的海量空间数据;而且由于行业政策和数据安全的原因,这些空间资源

大多是存于特定的GIS系统和桌面应用中,各自独立、相对封闭,从而形成空间信息孤岛,难以满足Internet上空间信息决策所需的共享的需要。此外,从地理空间信息处理系统到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地球,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是它们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对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理论基础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迫在眉睫;表达、传输和显示不同格式空间数据,实现空间信息共享是数字地球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GIS技术正在向更适合于Web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于探索新的网络技术及其在地理信息领域中的应用。 3.学位论文马维峰面向Virtual Globe的异构多源空间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2008 GIS软件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随着GIS应用和集成程度的深入、Internet和高性能个人计算设备的普及,GIS软件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GIS封闭式的体系结构与IT主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脱节,GIS与其他IT应用功能集成、数据集成困难;基于地图 (二维数据的数据组织和表现方式不适应空间信息应用发展的需求;表现方式单一,三维表现能力不足。现有GIS基础平台软件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数据组织已经不适应GIS应用发展的要求,尤其不能适应“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建设中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组织和管理、数据集成、互操作、应用集成、可视化和三维可视化的需求。 Virtual Globe 是目前“数字地球”最主要的软件实现技术,Vtrtual Globe通过三维可视化引擎,在用户桌面显示一个数字地球的可视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在三维空间尺度对整个地球进行漫游、缩放等操作。随着Google Earth的普及,Virtual Globe已成为空间数据发布、可视化、表达、集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Virtual Globe技术在空间数据表达、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应用集成等方面对GIS软件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空间数据表达和可视化角度,基于Virtual Globe的空间信息可视化方式是GIS软件二维电子地图表达方式的最好替代者,其空间表达方式可以作为基于地图表达方式的数字化天然替代,对于GIS基础平台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空间数据组织角度,Virtual Globe技术打破了以图层为基础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为解决全球尺度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取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应用集成和空间数据互操作角度,基于VirtualGlobe的组件化GIS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与其他IT系统与应用的集成方式。论文在现有理论和技术基础上,借鉴和引入

地理空间大大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地题目总卷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下列不适合直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 A.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是连续的相关性较小的数字或字符,而空间数据是连续的,并且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 B.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实体类型较少,并且实体类型间关系简单固定,而GIS数据库的实体类型繁多,实体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 C. 传统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通常为等长记录的数据,而空间数据的目标坐标长度不定,具有变长记录,并且数据项可能很多,很复杂; D.传统数据库只查询和操作数字和文字信息,而空间数据库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操作和查询。 2. 下列关于的空间数据库管理方式经历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 A. 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阶段,用一组文件形式来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及其拓扑关系,利用通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属性数据,通过唯一的标识符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连接。 B. 全关系式数据库管理阶段,基于关系模型方式,将图形数据按关系模型组织。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在通用关系数据库中,即将图形文件转成关系存放在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提供的二进制块中。 C.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阶段,面向对象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最适合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持变长记录,还支持对象的嵌套,信息的继承和聚集。支持SQL 语言,有一定的通用性。允许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操作。 D.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阶段,解决了空间数据的变长记录管理,使数据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空间和属性之间联结有空间数据管理模块解决,不仅具有操作关系数据的函数,还具有操作图形的API函数; 3. 对下述图形进行链式编码,编码结果为(D)

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及存储方案

本栏目责任编辑:代影数据库与信息管理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第6卷第29期(2010年10月)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及存储方案 李慧玲 (长治学院计算机系,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目前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而且数据的结构也变的越来越复杂。那么如何来组织和存储数据就变得很重要。该文以土地档案海量数据为例,从数据的存储方式、空间数据引擎以及利用关系数据库三个方面进行说明MAPGIS 是如何组织和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 关键词:GIS 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图档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9-8168-02 Organization and Storage Solutions of Massive Spatial Data LI Hui-ling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046011,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need to store more data,and data structu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ex.So how to organize and store data becomes very important.This land mass data files,for example,from the data is stored,spatial data and the use of relational database engines are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MAPGIS is how to organize and manage massive spatial data.Key words:GIS technology;massive spatial data;integration of drawing and files 现阶段,档案管理正在从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并重发展转变。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管理最终将以电子档案管理为主。土地档案的数据越来越多,而且除了海量属性数据之外,还有图形数据等等,那么如何来更好的存储这些海量空间数据才是真正的解决土地档案管理问题。本文利用GIS 技术和采用关系数据库结合的方式从三方面叙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能实现图档一体化管理。 1数据在GIS 中是如何存储的 目前,数据的存储方式有以下三种:1)GIS 数据是通过文件与关系数据库两者的结合来共同存储和管理的。当前大部分GIS 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对数据进行管理的。2)GIS 应用软件中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文件中。所谓的文件存储也就是将所有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都存储在一个或者多个文件中。3)采用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存储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即空间数据也可存放在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来存储海量空间数据,这是GIS 应用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据库来存储空间数据,解决了用文件存储空间数据时,对数据不能进行并发操作的缺点;用C/S (Client/Server)的操作模式,解决了以前空间数据不能进行分布式处理等问题。它从理论上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共享性,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利用关系数据库来存储空间数据将GIS 本身的问题转移到数据库的领域中,给开发GIS 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新的解决方向[1]。就目前的形势,大型数据库厂商越来越重视空间数据的存储,通过研究与摸索,大型数据库厂商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关于空间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如0racle Satial ,B lade,Informix Satial 。GIS 技术的发展在这些厂商对于空间数据存储的支持下,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建立GIS 系统,通过利用0rac1e 的空间数据存储技术,在开发GIS 产品中,都可以跳过传统GIS 平台开发时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的步骤,解决了大型空间数据不能多人维护数据的问题。另外数据库本身自带的一些特点,可以解决GIS 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数据库可支持多用户并发操作,克服了文件方式不能多用户同时操作数据的缺点,同时由于数据库的支持克服了以前由于不同GIS 厂商之间数据文件格式不同,导致的空间数据从一个GIS 平台移植到另外一个GIS 平台上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从而保证空间数据能够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共享,提高了GIS 系统的可用性和实用性[2]。这样GIS 平台的发展加上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两者的结合可以很好的解决土地档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问题。 2SDE SDE 中文全称是,空间数据引擎。现在市场上的数据库几乎都是利用关系原理建立的,可是GIS 管理数据强调空间性以及拓扑关系,明显GIS 数据是不能直接存储在这些数据库中的,更不能对其进行查询了。所以要结合两者,并利用各自的优势,就要有一个中间件来联系数据库和GIS 系统。MAPGIS 就是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了联系二者的纽带?—空间数据引擎(SDE),空间数据引擎将客户端接收到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查询、添加、修改等操作转换成数据库中的关系操作。同时SDE 还优化了对数据库的操作,而且SDE 为系统管理员或客户端提供了GIS 的概念模型,利用SDE ,可以直接以GIS 的概念对数据进行维护和权限管理,使用户脱离了关系数据库中许多繁琐的细节等。空间数据引擎还增加了关系数据库中实现不了一些功能,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查和维护功能,如拓扑一致性检查等。当然近些年来,关系数据库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其技术也慢慢地成熟起来,实现了利用关系数据库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存储,这种现象已经成为GIS 平台发展的一个趋势。空间数据引擎(Satial Data Engine),收稿日期:2010-08-15 ISSN 1009-3044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Vol.6,No.29,October 2010,pp.8168-8169E-mail:jslt@https://www.360docs.net/doc/88435913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84359131.html, Tel:+86-551-569096356909648168

空间数据基本理论

1.空间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要完整地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状态,一般需要同时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如果要描述空间实体或的变化,则还需记录空间实体或现象在某一个时间的状态。所以,一般认为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⑴空间特征表示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空间特征又称为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一般以坐标数据表示。 ⑵属性特征表示现象的特征,例如变量、分类、数量特征和名称等等。 ⑶时间特征指现象或物体随时间的变化。 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相对于时间来说,常常呈相互独立的变化,即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位置不变,但是属性类型可能已经发生变化,或者相反。因此,空间数据的管理是十分复杂的。 有效的空间数据管理要求位置数据和非位置数据互相作为单独的变量存放,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软件来处理这两类数据。这种数据组织方法,对于随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2.如何在计算机内部用数字形式描述客观事物或现象 对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描述,就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地理事物的形状,为此,必须精确地指出空间模式如何处理,如何显示等。在计算机内描述空间实体有两种形式:显式描述和隐式描述。在计算机中的显式表示,就是栅格中的一系列像元。隐式表示是由一系列定义了始点和终点的线及某种连接关系来描述。 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显式描述也称栅格数据结构,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也称矢量数据结构。栅格和矢量结构是计算机描述空间实体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在栅格数据结构中,整个地理空间被规则地分为一个个小块(通常为正方形),地理实体的位置是由占据小块的横排与竖列的位置决定,小块的位置则由其横排竖列的数码决定,每个地理实体的形态是由栅格或网格中的一组点来构成。

存储器的发展史

1.存储器设备发展之汞延迟线 汞延迟线是基于汞在室温时是液体,同时又是导体,每比特数据用机械波的波峰(1)和波谷(0)表示。机械波从汞柱的一端开始,一定厚度的熔融态金属汞通过一振动膜片沿着纵向从一端传到另一端,这样就得名“汞延迟线”。在管的另一端,一传感器得到每一比特的信息,并反馈到起点。设想是汞获取并延迟这些数据,这样它们便能存储了。这个过程是机械和电子的奇妙结合。缺点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这种存储器方式会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不精确。 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存储程序功能的计算机EDVAC由冯.诺依曼博士领导设计。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二进制,使用汞延迟线作存储器,指令和程序可存入计算机中。 1951年3月,由ENIAC的主要设计者莫克利和埃克特设计的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I交付使用。它不仅能作科学计算,而且能作数据处理。 2.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带 UNIVAC-I第一次采用磁带机作外存储器,首先用奇偶校验方法和双重运算线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最先进行了自动编程的试验。 磁带是所有存储器设备发展中单位存储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储介质之一。它互换性好、易于保存,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具有高纠错能力的编码技术和即写即读的通道技术,大大提高了磁带存储的可靠性和读写速度。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可分为螺旋扫描技术、线性记录(数据流)技术、DLT技术以及比较先进的LTO技术。 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磁带机可以分为六种规格。其中两种采用螺旋扫描读写方式的是面向工作组级的DAT(4mm)磁带机和面向部门级的8mm磁带机,另外四种则是选用数据流存储技术设计的设备,它们分别是采用单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为1/4英寸、面向低端应用的Travan和DC系列,以及采用多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均为1/2英寸、面向高端应用的DLT和IBM的 3480/3490/3590系列等。 磁带库是基于磁带的备份系统,它能够提供同样的基本自动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但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点。它的存储容量可达到数百PB,可以实现连续备份、自动搜索磁带,也可以在驱动管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智能恢复、实时监控和统计,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完全摆脱了人工干涉。 磁带库不仅数据存储量大得多,而且在备份效率和人工占用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系统中,磁带库通过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系统可形成网络存储系统,为企业存储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远程数据

常见的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探讨几种常见的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012-08-15 来源:作者:吴桂华 摘要:计算机的发展从单片机时代开始,历经客户服务器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之后,现在正逐步走向网络时代。许多有别于传统存储系统的新趋势日益显现,而选择不当的网络存储技术,往往会使得单位在网络建设中盲目投资,造成单位的网络性能低下。本文通过分析直连附加存储、网络附加存储、存储区域网络三种网络存储架构的优点、缺点及应用,供不同需求的单位群体参考选择,同时也简单地介绍网络存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关键词:服务器时代网络时代传统存储系统网络存储技术发展趋势随着不断加速的信息需求使得存储容量飞速增长,存储系统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核心平台,同时各种应用对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存储容量上,还包括数据访问性能、数据传输性能、数据管理能力、存储扩展能力等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存储网络平台的综合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发展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和可管理的先进存储方式就成为必然。下面就当前的存储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1、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所谓网络存储技术(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存储,数据可以在远程的专用存储设备上,也可以是通过服务器来进行存储。网络存储技术是基于数据存储的一种通用网络术语。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存储技术分为三个阶段:①总线存储阶段;②存储网络阶段;③虚拟存储阶段。以存储网络为中心的存储是对数据存储新需求的回答。它采用面向网络的存储体系结构,使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分离;网络存储体系结构包括了网络和I/O的精华,将I/O能力扩展到网络上,特别是灵活的网络寻址能力,远距离数据传输能力,I/O高效的原性能;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资源,消除了不同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障碍;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管理性。 2、几种传统的网络存储架构 网络存储架构大致分为三种:直连附加存储、网络附加存储、存储区域网络。这几种网络存储方式特点各异,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下面我们来做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中区别。 2.1 直连附加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 直接网络存储(DAS)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服务器上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主要应用于单机或两台主机的集群环境中,主要优点是存储容量扩展的实施简单,投入成本少,见效快。DAS主要应用于: (1)服务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SAN或NAS在它们之间进行互连非常困难时;(2)存储系统必须被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时;(3)包括许多数据库应用和应用服务器在内的应用时。 缺点: (1)不能提供跨平台的文件共享功能;(2)用户要备份数据和存储数据,都要占用服务器CPU的时间,降低了服务器的管理效能;(3)由于各个主机之间的数据独立,数据需要逐一备份,使数据备份工作较为困难;(4)随着服务器的增多,数据管理会越来越复杂;

单片机数据存储空间分配

单片机数据存储空间分配日期: 2007-03-20 10:39 1、 data区空间小,所以只有频繁用到或对运算速度要求很高的变量才放到data区内,比如for循环中的计数值。 2、 data区内最好放局部变量。 因为局部变量的空间是可以覆盖的(某个函数的局部变量空间在退出该函数是就释放,由别的函数的局部变量覆盖),可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当然静态局部变量除外,其内存使用方式与全局变量相同; 3、确保你的程序中没有未调用的函数。 在Keil C里遇到未调用函数,编译器就将其认为可能是中断函数。函数里用的局部变量的空间是不释放,也就是同全局变量一样处理。这一点Keil C做得很愚蠢,但也没办法。 4、程序中遇到的逻辑标志变量可以定义到bdata中,可以大大降低内存占用空间。 在51系列芯片中有16个字节位寻址区bdata,其中可以定义8*16=128个逻辑变量。定义方法是: bdata bit LedState;但位类型不能用在数组和结构体中。 5、其他不频繁用到和对运算速度要求不高的变量都放到xdata区。 6、如果想节省data空间就必须用large模式,将未定义内存位置的变量全放到xdata 区。当然最好对所有变量都要指定内存类型。

7、当使用到指针时,要指定指针指向的内存类型。在C51中未定义指向内存类型的通用指针占用3个字节;而指定指向data区的指针只占1个字节;指定指向xdata区的指针占2个字节。如指针p是指向data区,则应定义为: char data *p;。还可指定指针本身的存放内存类型,如:char data * xdata p;。其含义是指针p指向data区变量,而其本身存放在xdata区。 查看全文 | (已有0条评论)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鲜花:0朵送鲜花便便:0坨扔便便 单片机原理日期: 2007-03-20 10:37 单片机原理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及其发展,将计算的 CPU 、 RAM 、 ROM 、定时 / 计数器和多种 I/O接口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因此单片机早期的含义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直译为单片机。 一、单片机的特点: 1 、具有优异的性能价格比 2 、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高 3 、控制功能强 4 、低电压、低功耗 二、单片机的应用: 1 、在智能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在各类仪器仪表中引入单片机,使仪器仪表智能化,提高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简化仪器仪表的硬件结构,提高其性能价格比。 2 、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集机械、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本,具有智能化特征的电子产品。 3 、在实时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用单片机实时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使系统保持最佳工作状态,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4 、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目前国外各种家用电器已普通采用单片机代替传统的控制电路。 5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单片机除以上各方面的应用,它还广泛应用于办公自动化领域、商业营销领域、汽车及通信、计算机外部设备、模糊控制等各领域中。 三、单片机的基本组成: 它由 CPU 、存储器(包括 RAM 和 ROM )、 I/O 接口、定时 / 计数器、中断控制功能等均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片内各功能通过内部总线相互连接起来。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空间数据的研究和应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884359131.html,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空间数据的研究和应用 李敏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西安 710054 胡群袖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 lilacesuefvy@https://www.360docs.net/doc/884359131.html, 摘要:对空间数据库的研究是当前的GIS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对于空间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储表示和查询过程进行了研究,开发出关系型数据库与MapGIS应用程序之间的中间件,能够将MapGIS明码文件数据转储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进行显示查询。 关键字:空间数据库,中间件,数据转储, MapGIS明码文件 1. 引言 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血液,而如何有效地存储空间数据就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受以往数据库的限制,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分开存储的,随着GIS应用向分布式管理系统领域的转移,在数据共享、网络通信、并发控制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的日益完善,促使GIS软件都在向集成管理的方向发展,即充分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势,真正实现了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在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能提供空间数据类型和查询语言,支持空间关系、空间特征和空间操作。在空间数据库的实施中支持空间数据类型,可进行有效的检索和索引,支持空间选择和空间连接[1]。 利用现有的成熟关系型数据库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管理,涉及到怎样将空间数据导入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模型等方面。本文结合当前的关系型数据库开发出一个中间件,将MapGIS的明码数据文件转储到关系型数据库中,使MapGIS应用程序能够通过中间件实现对数据库中的图形数据进行显示和查询。 2. 空间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是当前数据库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GIS软件与大型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集成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中间件技术两种方式来实现[2]。 面向对象技术是指通过对象的行为(空间数据操作)来控制对象的属性(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克服空间数据的非结构化特征。如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是第一个在“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环境下基于SQL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不仅实现了在数据库中存储空间数据类型的目标,而且建立了一套基于标准SQL的空间运算符,使得空间查询和分析能在服务器端进行。其高效的基于R-Tree的空间索引技术,保证了空间查询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中间件是GIS平台与空间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层,通过中间件的作用,将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平台的差异之处屏蔽在中间件之后,将面向空间数据管理及应用所需的技术高度专业化地实现出来,供不同的客户端高效地共享和互操作。数据访问中间件为异构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性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通过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和操作模式,屏蔽 - 1 -

浙江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管理应用规定

附件1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提交数据情况表 提交时间: 备注: 1、为保证平台发布数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请专题数据提交单位认真填写相关信息。 2、请在相应栏中打“√”,每类必须并且只能勾选一项。 7

附件2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 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申请表 注:本表一式四份,申请单位、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相关部门、交换中心各执一份。

附件3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同意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通知书 编号:[ ] 号 申请人: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地址: 你(单位)于年月日提出的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申请收悉,根据《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地理空间数据和平台应用管理规定》,经本局审核,同意你(单位)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以下服务(包括使用目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 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管理处 (盖章) 年月日 注:请持本通知书到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办理使用手续

附件4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 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协议 甲方(服务方):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 乙方(使用方):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以下简称“共享平台”)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根据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同意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通知书(编号:[ ]号),甲方向乙方提供共享平台以下使用服务(包括使用目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 。 (二)甲方进行共享平台维护升级需要暂停服务的(非特殊情况下一般安排在法定假日期间),应当提前通知乙方。 (三)因系统故障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影响乙方使用时,甲方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修复,但由此给乙方带来的不便和损失,甲方不承担责任。 (四)甲方不因共享平台本身的瑕疵而对乙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五)若乙方违反本协议规定乙方的责任和义务,甲方有权终止

单片机程序存储空间和数据存储空间详解..

单片机程序程序存储空间(ROM)和数据 存储空间(RAM)详解 问题:STC89C52RC单片机:8K字节程序存储空间,512字节数据存储空间,内带2K字节EEPROM存储空间;它们分别存的是什么? 8K的程序存储空间是存储代码,也就是你写的程序生成的HEX文件的,相当于电脑系统的C盘。 512字节相当于内存,存储空间存储变量,像u8 x,y,z,u32 a之类的临时变量掉电后数据丢失。 2K eeprom相当于电脑系统的硬盘,数据写入后掉电不丢失。主要是单片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写入数据或者读取数据。像设置的闹铃值,设置好了就不用每次都去设置了,保存在单片机里面,即使掉电了,设置的数据也不会丢失,只需单片机上电再读取就好了。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结构 在此先详细分析51单片的存储器结构和寻址方法,再分析片外存储器的扩展,最后给出设计原理并分析系统结构。 图一:存储空间分布

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分析 8051单片机的存储器在物理结构上分为程序存储器空间和数据存储器空间,共有4个存储空间:片内程序存储器、片外程序存储器以及片内数据存储器、片外数据存储器空间。 这种程序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的结构形式被称为哈佛结构。MCS-51使用哈弗结构,它的程序空间和数据空间是分开编址的,即各自有各自的地址空间,互不重叠。所以即使地址一样,但因为分开编址,所以依然要说哪一个空间内的某地址。而ARM(甚至是x86)这种冯诺依曼结构的MCU/CPU,它的地址空间是统一并且连续的,代码存储器/RAM/CPU寄存器,甚至PC机的显存,都是统一编址的,只是不同功能的存储器占据不同的地址块,各自为政。 MCS-51单片机存储器的配置特点 ①内部集成了4K的程序存储器ROM; ②内部具有256B的数据存储器RAM(用户空间+SFR空间); ③可以外接64K的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从物理结构的角度讲,51单片机的存储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存储空间:既片内ROM,RAM和片外ROM、RAM。 从逻辑结构上看(既编程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空间: (1)片内、片外统一编址的64KB的程序存储器地址空间:0000H~FFFFH(用16位地址);,其中0000H~0FFFH为片内4KB的ROM地址空间,1000H~FFFFH为外部ROM 地址空间; (2)256B的内部数据存储器地址空间(用8位地址),00H~FFH,分为两大部分,其中00H~7FH(共128B单元)为内部静态RAM的地址空间,80H~FFH为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地址空间,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离散地分布在这个区域; (3)64KB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地址空间(用16位地址):0000H~FFFFH,包括扩展I/O地址空间。 上述4个存储空间地址是重叠的,如图1所示。8051的指令系统设计了不同的数据传送指令以区别这4个不同的逻辑空间:CPU访问片内、片外ROM指令用MOVC,访问片外RAM指令用MOVX,访问片内RAM指令用MOV。 程序存储器用于存放编好的程序和表格常数。程序通过16位程序计数器寻址,寻址能力为64KB。这使得指令能在64KB的地址空间内任意跳转,但不能使程序从程序存储器空间转移到数据存储器空间。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过程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过 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信息存储发展史 远古信息存储 1.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时期的中国及秘鲁印地安人皆有此习惯,即到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传播信息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系辞下》:"上古,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 也。"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后以指上古时代。例如:(Quipu或khipu)是古代的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它是由许多颜色的绳结编成的。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失传,目前还没有人能够了解其全部含义。结绳记事(计数):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2.甲骨文文字纸张 甲骨文是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遗址被今小屯发现,继承了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 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

基于CAD数据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CAD数据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引言 计算机技术在测绘业的最早应用之一是在地图制图学中引入了机助制图技术,即cad(computer aided drafting)。cad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和处理矢量图形的能力,目前已广泛地被应用在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之中。随着相关学科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cad技术也逐步向gis技术方向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的测绘产业向地理信息产业转化。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便捷的地图显示处理、地理信息查询和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1],在数字产品的管理与应用方面明显优于cad技术[2]。以前的cad数据能否为gis所利用呢?找寻gis利用cad数据的有效途径无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cad与gis数据概述 1.1cad与gis的区别 1)gis是采集、存储、分析、查询、输出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是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cad是对制图信息进行采集、综合、识别、存储、不同比例尺和不同投影之间的转换、编辑、输出的计算机处理系统。输出满足规范要求的图形为其最终目的。 2)gis是将空间图形实体抽象为点、线、面、注记4种类型。以此来采集、存储、编辑和管理。如围墙、陡坎、河流、道路等等在gis图中都是线型实体。它们之间差别不是用图形符号来区分,而是以属性来区分。cad图形中的图形元素种类很多,如点、线、多

义线、圆、矩形、注记等等。cad中的图形数据是矢量形式的,它不仅包含了由一组或多组的x、y、z坐标确定图形的几何位置和几何形状的可见的几何信息,还包含由数值或字符串表示线型的属性的不可见的非几何信息。 3)gis是个动态系统,存储的信息要求符合现状。因此,空间信息也要求及时更新。由于它是面向实体,实体图形只存储其主点主线,比较简单,所以修改比较方便。cad图是以符号来存储,修改麻烦。 1.2数据转换的研究现状 autocad具有极为强大的建模功能,能够精确、便捷地创建各种平面和三维图形,所以画地图首选autocad。在autocad中画出的图形能生成的是.dxf和.dwg这两种格式的文件,可以被arcgis直接调用,但是在打开后只能分成“注释”、“点”、“线”、“面”4层,这样不能很好的区分地图里面的有用信息,例如:做一幅城市地图,要把建筑物和河流分开,在autocad中可以分成两层,一层叫“一般房屋”,一层叫“面状水系”。如图1,当用arcmap打开后,这两层都合成到“面”这一层了,“一般房屋”和“面状水系”就只有靠注释和经验来分辨,这样会加长辨析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操作要求,如图2,在arcgis中的arcmap直接画地图没有在autocad中画的便捷,特别是在三维效果上面的体现更加没有autocad中表现的好。根据上面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面临着在autocad中画图,通过转换成.shp格式的文件给arcgis调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