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公开课导学案_2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争”中第二课,主要有四大子目“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
由于教材内容和篇幅局限,容易使学生对抗日战争产生碎片化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难以养成时序意识。
因此本人拟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对本课进行重构,即分为卢沟烽火国难起、大义联手御敌寇、抗战之血染淞沪、血浸南京警钟铭四大块,教师进一步发挥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努力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通过对多角度多层次的史料选择,结合历史老照片、地图等,指导学生学会简述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把握重要的时间线索,培养学生对历史重大概念的认知能力;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与解读,层层深入,让学生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良好习惯;联系当前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逐步了解阅读、思考、归纳、分析和判断等历史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通过对各种文字史料、音频史料的合作研读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内涵;同时,注重问题的设置,用一个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尝试激发学生的思考,利用层层深入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究,调动学生的大脑,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之在课堂上与课堂后不断处于思考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更在于内心,更在于课后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但不刻意宣传仇恨;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现实危险性,增强忧患意识;树立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汇总汲取力量,培养学生宽容而理性的爱国心态。
三、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的学生已经有一定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对本子目的教学,要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要落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2.表达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 ,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2.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2.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竭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 ,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 ,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 ,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 ,是中|国名桥. 1937年7月 ,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 ,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七七事变1.1937年7月7日晚 ,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 ,要求进入搜索 ,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这就是 "〞 ,又称"〞.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开始.2.7月底 ,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剧烈 , 、将军壮烈殉国.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国共两|党协议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 , 任总指挥 , 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 , 任军长. 1937年9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蒋介石也发表谈话 ,成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 ,以国共为主导的正式建立 ,国共团结御侮、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三、淞沪会战1.1937年8月13日 ,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还击 , 爆发.2.率全营守卫宝山 ,与日军苦战3天 ,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 ,与日军展开血战 ,消灭日军200多人 ,后奉命撤出.3.1937年11月 , 失陷 ,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 ,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 ,打破了日本的迷梦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杀1.1937年12月13日 ,日军攻陷 . 国民政府迁往 ,把作为战时的陪都.2.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 ,烧杀淫掠 ,无恶不作. 日本占领南京后 ,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 ,犯下了滔天罪行. 6周之内 ,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人以上.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奉献及其启示.总结归纳提升能力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达标测评稳固新知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2.不同时代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以下语句产生的时代顺序是()①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②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④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3.1937年七七事变后 ,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如图) ,图中两个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的创意主张是()A.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最|终会自取灭亡B.说明局部日本人反对战争C.说明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D.说明日本一定要灭亡中|国的决心4.电视机<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 "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 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以下哪一历史事件后()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5.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八一三事变④西安事变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6. "不怕你龟儿子轰 ,不怕你龟儿子炸 !老子们有巩固的防空洞 - -不怕 !让你龟儿子凶 ,让你龟儿子恶 !老子们总要大反攻 - -等着 !〞这是在中|国的战时陪都街头流传的民谣. 陪都所指城市是()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成都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我国某一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的纪念馆拍摄的一幅照片,你知道这幅照片的拍摄地是()A.沈阳 B.南京C.上海 D.重庆8.如图 ,被现在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 "二十世纪最|大谎话〞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9.以下关于 "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参考答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 ,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 ,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 ,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 ,是中|国名桥. 1937年7月 ,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 ,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七七事变1.1937年7月7日晚 ,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 ,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 ,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这就是 "七七事变〞 ,又称 "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7月底 ,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剧烈 ,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 1937年9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成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三、淞沪会战1.1937年8月13日 ,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还击 ,淞沪会战爆发.2.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 ,与日军苦战3天 ,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 ,与日军展开血战 ,消灭日军200多人 ,后奉命撤出.3.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杀1.1937年12月13日 ,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2.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 ,烧杀淫掠 ,无恶不作. 日本占领南京后 ,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 ,犯下了滔天罪行. 6周之内 ,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奉献及其启示.结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 ,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奉献 ,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开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奉献其一 ,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 ,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开展.其二 ,实现了全民发动 ,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和最|终胜利.其三 ,洗雪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奇耻大辱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其四 ,深刻影响了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开展 ,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其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开展壮大 ,加快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示启示之一: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启示之二: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党关系的重要合作途径.启示之三: "合那么两利 ,分那么两伤.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达标测评稳固新知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C)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2.不同时代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以下语句产生的时代顺序是(B)①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②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④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3.1937年七七事变后 ,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如图) ,图中两个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的创意主张是(A)A.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最|终会自取灭亡B.说明局部日本人反对战争C.说明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D.说明日本一定要灭亡中|国的决心4.电视机<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 "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 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以下哪一历史事件后(D)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5.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八一三事变④西安事变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6. "不怕你龟儿子轰 ,不怕你龟儿子炸 !老子们有巩固的防空洞 - -不怕 !让你龟儿子凶 ,让你龟儿子恶 !老子们总要大反攻 - -等着 !〞这是在中|国的战时陪都街头流传的民谣. 陪都所指城市是(C)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成都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我国某一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的纪念馆拍摄的一幅照片,你知道这幅照片的拍摄地是(B)A.沈阳 B.南京C.上海 D.重庆8.如图 ,被现在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 "二十世纪最|大谎话〞的事件是 (D)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9.以下关于 "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D)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6.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重点内容是卢沟桥事变。本节课通过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背景和过程,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相关历史文献:让学生阅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原始文献和历史记载,如《卢沟桥事变纪事》、《抗日战争回忆录》等,以深入了解事变的真实情况。
b.历史学术文章: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文章,如《卢沟桥事变的背景与影响》、《卢沟桥事变与中国全民族抗战》等,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事变的历史意义。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的历史氛围。
简短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卢沟桥事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过程:
讲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c.历史纪录片:观看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纪录片,如《卢沟桥事变档案》、《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见证》等,以形象生动地了解事变的过程和影响。
d.网络资源:搜索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图片、视频、纪念活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事变的历史氛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拓展建议: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导学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导学案1.了解日本侵华的史实:七七事变、攻陷平津和上海、南京大屠杀(时间、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2.认识中国抗日的史实:北平保卫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培养历史时空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3.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
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新课探知】2022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的侵华的罪行。
一、七七事变爆发: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开始。
牺牲将领: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的步伐。
内容: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叶挺任军长。
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的合法地位。
以国共为主导的正式建立。
三、淞沪会战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爆发。
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打破了日本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背景: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
国民政府迁往,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万人以上。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一、“国共关系”(1)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24—1949年)合作(1924—1927年),-----分裂-------合作(1937—1945年),-----分裂(2)概括制约国共关系变化的因素。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对国家历史的认识。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第19周星期三第1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设计:
【导入】(5分钟)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结合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阐述事变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解答:七七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对中国全民族抗战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空前增强,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抗战意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初步形成。事变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提供了一些阅读材料和探究主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主题感兴趣,但部分学生表示时间和资源有限,难以深入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尽力地去维护和平。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历史
资料片的运用更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为学生设置了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了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小组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这种全民族的抗战,是建立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的,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友好相处,发展未来。
学生阅读书本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合作原因——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合作主要内容——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
教师明确。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板书]1.卢沟桥事变
学生回答:
时间——1937年7月7日;
经过——7日晚,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
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教师过渡:双方在卢沟桥反复争夺,战斗十分激烈。不久,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下面我们看本目的下一小问题——平津保卫战。
教师讲述: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局势愈发严峻,为此国民政府迅速下达总动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即淞沪会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
2.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七七事变1.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这就是“”,又称“”。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开始。
2.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任总指挥,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任军长。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1.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爆发。
2.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3.1937年11月,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
国民政府迁往,把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日本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犯下了滔天罪行。
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人以上。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达标测评巩固新知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2.不同时代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下列语句产生的时代顺序是()①“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④“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3.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如图),图中两个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的创意主张是()A.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最终会自取灭亡B.表明部分日本人反对战争C.表明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D.表明日本一定要灭亡中国的决心4.电视机《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
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八一三事变④西安事变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6.“不怕你龟儿子轰,不怕你龟儿子炸!老子们有坚固的防空洞——不怕!让你龟儿子凶,让你龟儿子恶!老子们总要大反攻——等着!”这是在中国的战时陪都街头流传的民谣。
陪都所指城市是()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成都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我国某一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的纪念馆拍摄的一幅照片,你知道这幅照片的拍摄地是()A.沈阳 B.南京C.上海 D.重庆8.如图,被现在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9.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参考答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七七事变1.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1.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3.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日本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结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其一,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其二,实现了全民动员,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和最终胜利。
其三,洗雪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奇耻大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其四,深刻影响了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其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加快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示启示之一: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
启示之二: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党关系的重要合作途径。
启示之三:“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达标测评巩固新知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C)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2.不同时代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下列语句产生的时代顺序是(B)①“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④“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3.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如图),图中两个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的创意主张是(A)A.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最终会自取灭亡B.表明部分日本人反对战争C.表明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D.表明日本一定要灭亡中国的决心4.电视机《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
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D)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八一三事变④西安事变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6.“不怕你龟儿子轰,不怕你龟儿子炸!老子们有坚固的防空洞——不怕!让你龟儿子凶,让你龟儿子恶!老子们总要大反攻——等着!”这是在中国的战时陪都街头流传的民谣。
陪都所指城市是(C)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成都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我国某一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的纪念馆拍摄的一幅照片,你知道这幅照片的拍摄地是(B)A.沈阳 B.南京C.上海 D.重庆8.如图,被现在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D)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9.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D)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