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优化设计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 性的优化设计方案,提高 排水管网排水能力。
改造实施方案
结合城市规划和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实 施方案,确保排水管网改 造效果。
智能化监控预警系统应用
智能化监控设备
安装智能化监控设备,实时监测 城市内涝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
息。
数据分析与预测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 分析和预测,为城市防洪排涝提
居民参与度低
城市居民对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的认知 度和参与度不高,缺乏社会共治意识 。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和难 以预测,给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带 来更大的挑战和风险。
防洪排涝系统建设
02
目标与原则
明确系统建设目标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01
构建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及时反馈问题并调整方案
建立问题反馈机制
鼓励市民和相关单位及时反馈问题,确保问题 得到及时处理。
分析问题原因
对反馈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 根本原因。
制定调整方案
根据问题原因,制定具体的调整方案,包括设施维修、改造升级等。
持续改进,提升系统性能
跟踪评估结果
对调整后的方案进行跟 踪评估,确保问题得到
解决。
总结经验教训
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 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总结
,形成经验教训。
完善评估体系
根据总结的经验教训,不断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评
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新技术、新材料的 应用,提升城市防洪排
涝系统的技术水平。
THANKS.
供决策支持。
城市化进程中洪涝风险评估及管理策略

城市化进程中洪涝风险评估及管理策略一、城市化进程概述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全球趋势之一。
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其中洪涝风险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1 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方面。
人口集中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包括交通、通讯、供水、排水等系统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环境压力。
城市扩张往往伴随着绿地的减少、水体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洪涝风险评估洪涝风险评估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对潜在洪水灾害的识别、分析和评价,以便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2.1 洪涝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洪涝风险评估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可以识别出城市中易受洪水影响的区域,为城市规划和防洪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2 洪涝风险评估的方法洪涝风险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数据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数据收集涉及地形、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等信息;风险识别是对可能引发洪水的因素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则是对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风险评价则是综合考虑洪水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2.3 洪涝风险评估的挑战洪涝风险评估面临数据不完整、模型不精确、气候变化等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评估方法可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风险,需要不断更新数据和模型以适应新的变化。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管理策略有效的洪涝管理策略对于减轻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风险至关重要。
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应与应急管理相结合

些 老城 区排 水 系统 老 化失 修 . 淤积 堵 塞严 重 , 规划 编 制 、 金投 入 、 在 资 工程 建 设、 运行 管理 、 会参与 等方 面取得 了 社 巨大进 展 ,但 是随着城 市化 进程不 断 加快 , 城市规 模不 断扩大 , 市人 口不 城
坐 落 在 江 河 湖 海 之 滨 . 同 程 度 地 遭 不 受 江 河 洪 水 和 内涝 积 水 的 威 胁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各 级 政 府 加 强 了 城 市 防 洪
及低 洼地 区的物 资 和 居 民财 产被 淹 ,
损 失惨 重 。
铁 等地 下 设施 的 排水 建设 严 重 滞后 。
一
些 城市建设 截断 了排水 管网 ,破 坏
了原 本十分脆 弱 的城 市排水 系统 。一
2防 洪 工程 建设 滞后 , . 城市 防 洪标准较低
目前 , 国 具 有 防 洪 任 务 的 城 市 全 中 有 一 半 左 右 的 城 市 没 有 达 到 国 家 规 定 的 防 洪 标 准 。特 别 是 位 于 中 小 河
这 些 江 河 发 生 较 大 洪 水 时 . 市 同 样 城 受 淹 。此 外 , 着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随
一
城 市 可利 用 的土 地 资源 越来 越 少 。 一
些 城 市 人 水 争 地 现 象 日益 突 出 , 市 城
化 占用 城 区湖 塘 、 淀 和行 洪 河道 现 洼 象 十 分普 遍 ,排涝 河 道不 断 缩 窄 , 行 洪 断面 减小 , 湖泊 萎 缩 , 积 减少 , 容 排
泄 和 调 蓄 暴 雨 洪 水 的 能 力 降 低 。一 些 单 位 和 个 人 随 意 向 河 道 。 至 向 排 水 甚
首都城市副中心智能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构想

y
・
北 京 水 务 普查 ・
砖等 , 从根本改变了过去 “ 重地上、轻地下”的指导 思想。但从 当前看 , 北京排水系统改造依然进步有限, 世界城市先进的排水系统建设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 一 )防洪排涝标准一 致化 城市排 涝标准 与防洪 标准趋于一致 。 对城 市而言 , 无论 是外 涝 还是 内涝 ,产 生 的灾 害后 果都 是 一样 的 。 因而对 防洪 和除涝都应采 用 同样 的标准 。
( 四 )城市 防洪排涝应 急管理体系不 完备 目前 ,我 国的洪涝灾 害应急管 理在法 律法规 、组 织 体 系、防洪预 案 、指挥 系统 、抢 险 队伍 和 防汛 物质
、
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 × G B 5 0 3 1 8 — 2 0 0 0 ) 规定重要干道 、 重要地 区或 短期 积水能 引起严重 后果 的地 区 ,重现期 宜采用 3 ~ 5年 ; 其 它地 区重现期 宜采 用 1 — 3年 。 目前 现状是 设计 施工基 本按下 限进行 ,加上 城市建设 进程 加快 ,建设标准不一致 ,而且建设标准不一致 ,导致 系统各 环节不协 调 , 直接影 响雨水 排放 系统 整体功 能 , 无法发挥最大排水效率 。例如 ,2 0 0 0 年前北京雨水管 道设计 标 准采用 0 . 5 ~ 2年重现 期 ; 广 州 目前 8 5 % 的地 区排水 标 准仅为 1 年重现 期 ; 上 海 已建 排水 系统基本
点3 1 处 ,立 交桥 下 顷刻 间 水位 暴涨 ,平 均 水位 达 到 3米深 ,多 处路 面交 通 中断 。北京 市委 书记郭 金龙 表 示 : “ 7・ 2 1 ”灾 害教 训异 常深刻 ,在灾 害 面前 ,我们
城市防洪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实践

城市防洪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实践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洪水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优化城市防洪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洪水灾害的特点与成因城市洪水灾害与自然流域的洪水灾害有所不同,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城市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一旦发生洪水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更为严重。
其次,城市的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硬化地面减少了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洪峰流量增大。
此外,城市的排水系统往往难以应对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容易出现排水不畅、积水内涝等问题。
城市洪水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方面,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是导致城市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
同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地理条件也会影响城市的洪水风险。
人为因素方面,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当、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河道侵占等问题,加剧了城市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城市防洪体系的构成城市防洪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部分。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建设、水库调蓄、排水泵站和排水管网建设等。
河道整治可以拓宽和加深河道,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堤防建设可以阻挡洪水入侵,保护城市安全;水库调蓄可以在洪水期间储存洪水,削减洪峰流量;排水泵站和排水管网建设可以及时排除城市内的积水,减轻内涝灾害。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洪水预警预报、防洪应急预案制定、洪水风险评估、洪水保险、公众教育等。
洪水预警预报可以提前告知居民洪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为居民的转移和避险争取时间;防洪应急预案制定可以明确各部门在洪水灾害中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洪水风险评估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在洪水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洪水保险可以为受灾居民和企业提供经济补偿,减轻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公众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在当今社会,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危机。
这些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也可能是人为事故,如火灾、爆炸、公共卫生事件等。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在预防阶段,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如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测和防范。
这就要求我们对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等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数据库,并根据风险的大小和可能性,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准备阶段则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响应。
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等工作。
应急预案应该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突发事件进行调整。
应急物资的储备要充足、合理,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满足救援的需要。
应急救援队伍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中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同时,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响应阶段就成为了关键。
在这个阶段,需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
这要求指挥系统高效运转,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指挥人员要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和丰富的应急处置经验,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信息系统要能够及时收集、分析和传递各类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恢复阶段是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受灾地区进行恢复重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救助,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评估,为今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经验教训。
基于生态工程技术的洪涝灾害防控体系构建

基于生态工程技术的洪涝灾害防控体系构建一、洪涝灾害概述洪涝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与极端天气事件、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效的洪涝灾害防控体系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洪涝灾害的特点洪涝灾害具有以下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恢复周期长。
这些特点使得洪涝灾害的防控工作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1.2 洪涝灾害的影响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疾病传播等。
同时,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进一步加剧灾害的严重性。
二、生态工程技术在洪涝灾害防控中的应用生态工程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在洪涝灾害防控中,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1 生态工程技术的原理生态工程技术的核心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生态平衡的维护、生态过程的优化等。
通过这些原理的指导,可以设计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洪涝灾害防控方案。
2.2 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生态工程技术在洪涝灾害防控中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流域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城市排水系统优化、生态防洪林建设、生态河道建设等。
这些应用领域涵盖了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
2.3 生态工程技术的实施策略在实施生态工程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流域综合管理、生态修复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
三、基于生态工程技术的洪涝灾害防控体系构建构建基于生态工程技术的洪涝灾害防控体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以实现洪涝灾害的有效防控。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1. 内容描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梳理,总结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包括降雨强度、降水时间分布、径流过程、洪峰流量、洪水过程等。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介绍目前常用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基于气象数据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风险分析方法、基于模型的风险评估方法等。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探讨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研究方向:针对当前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包括提高风险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发展智能预警技术等。
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
暴雨洪涝灾害是城市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和灾害损失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
对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和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呈现出新的特征。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暴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化导致的地表覆盖变化、不透水地面增加等问题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对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和风险评估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评估作为灾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程度,为制定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策略和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和风险评估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6000(2012)01-0029-05中图分类号:D63;TV8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10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08XNB012)、“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2010-2012)”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秦波(1979-),男,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讲师,博士,副系主任,研究方向: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田卉(1988-),女,江苏镇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硕士生,研究方向: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A Study on the Urban Emergen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秦波 田卉QIN Bo TIAN Hui摘要:洪涝灾害一直是城市所面对的重大威胁。
由于气候变化和高速城市化等原因,我国城市尤其需要重视洪涝灾害的应对。
大量案例和理论证明:面对洪涝灾害,仅仅依靠工程设施等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透过公共管理的视角,本文以危机管理的PPRR模型为框架,探讨洪涝灾害的预防、准备、应对以及恢复四个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由此构建一个科学、完整、严密的应急管理体系,并推动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管理;应急管理体系;PPRR模型;洪涝灾害Abstract: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are threats to the cities. Becaus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igh-speed urbanization, Chinese c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reats.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and theories indicate that, in face of the threats of 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physical constru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are far from enough.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an emergence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cie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four stages of a disaster, i.e. prevention, prepara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 (PPRR Model), so a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emergen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cities.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PPRR model;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1 为何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威胁与机遇数千年人类史就是一部防洪抗洪、治水用水的历史。
迈入城市化社会,洪涝灾害更是城市所面对的重大威胁。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75%、财产损失的40%为洪水造成[1]。
近年来,随着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增多,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攀升。
我国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以来,广州、海口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多个省市的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给城市带来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
1.1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而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知性。
从公共管理角度看,这种不可知性与传统以工程设施应对洪涝灾害的技术性策略存在重大矛盾,其本质是灾害的不确定性与工程设施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任何防洪工程都有其严格对应的标准,而如今超标准洪水和降雨时常出现;如果完全依赖于防洪工程,一旦超标准雨洪出现,会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因此,在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加强机制和体制建设,积极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将洪水风险对城市的威胁降到最低。
在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尤为严重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阶段。
城市建设面积增长过快,硬质、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径流系数明显提高,暴雨来临时不仅不能起到固水作用,还使降雨汇流时间明显缩短。
大量降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内涝。
1.2 应急管理体系能有效降低灾害的威胁公共管理领域对危机管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基于案例总结和理论探讨,论证了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9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上的发言:“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要从灾后反应变为灾前防御。
灾前防御不仅比救助更人道,而且也更经济”。
面对洪涝威胁,被动式的抗洪救灾远远不够,要加强灾前防御;不仅是工程设施建设,更要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以美国密苏里州特兰布尔(Tramble)1984年的洪灾为例,该洪水造成22人死亡,财产损失在1.23亿美元以上。
当洪水来临,地方警察署、商会、红十字会等各机构分别积极行动,但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存在大量重复工作,甚至引发部门矛盾。
例如面对洪水,警力迅速回到总部,并着手清除街头道路上的障碍,结果与联邦应急管理部门(FEMA)继续疏散的指示相违背;着手用船和直升机抢救滞留人员,结果安置到错误的避难所。
这种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流、相关部门缺乏有效运作和任务协调、“人人上阵,帮助自己”的方式存在巨大缺陷。
正如当地记者精辟总结的那样:“如果每个组织只做自己的事,那什么都做不了”[3]。
我国大部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主要依仗于工程建设等技术手段,长期存在着手段单一、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4],难以完全保证城市的生命财产安全。
要建立规划、预警、响应、恢复的全流程、综合性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而灾时迅速控制灾害发展,尽快营救、疏散居民,控制灾情,减小灾害影响。
1.3 以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当前社会学的两大主流理论全球化和风险社会,都指出了城市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危机。
基于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高度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性等特点,而且还有社会影响大、决策复杂的特性。
洪涝灾害是众多危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以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有助于推动城市公共危机综合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我国不少城市正在建设面向特定危机的应急管理体系,而每个体系都有相应人力和技术平台。
这种针对特定危机建立应急体系的方式会造成重复建设,而且在发生重大危机、次生危机时容易造成沟通和协调障碍。
例如北京有13个应急中心,若需多部门联合行动,协调工作就成为问题,而且不同中心数据互通也存在障碍,容易耽误宝贵的危机响应时间。
从国外经验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通用性和综合性。
以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建设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
气象、电力、交通、反恐、公安、疾病防控等多个部门在综合应急管理中心设指挥席,实现在紧急情况下的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联动响应的应急管理体系,从而在更短时间内响应各种公共危机。
2 如何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基于PPRR模型的框架著名应急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的PPRR模型是在公共管理学界影响力较大的应急管理模型,该模型主张在灾害暴发前后需要开展四个阶段工作,即灾害前的预防(Prevention)、灾害前的准备(Preparation)、灾害暴发期的反应(Response)以及灾害结束期的恢复(Recovery) [5]。
主要内容如下:(1)预防(Prevention):高明的应急管理必须在灾害暴发前就加以预防。
要对城市内的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进行评估,找出可能导致灾害的诱因,尽可能提早解决。
(2)准备(Preparation):一方面制定应急计划,设想灾害可能暴发的方式、规模,并且准备多套应急预案;另一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机制来加强监管。
(3)反应(Response):对灾害做出适时的应对。
首要是遏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要在困难的情况下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必要的信息,从而为迅速控制灾害创造条件。
(4)恢复(Recovery):灾害过后,需要推进恢复与重建。
恢复和重建不仅意味着恢复经济损失,更要恢复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力量,而且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下文以PPRR模型为框架,讨论如何建立全流程、综合性的城市洪涝灾害管理体系。
2.1 预防(Prevention)比应对洪水更重要的是在洪水暴发之前,弥补现状设施的缺陷,消除可能引发洪水的诱因,将洪水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除了考虑提高防洪标准、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并保证其质量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1.1 研究降雨规律,做好汛情预警人类很难“控制”降雨和洪水,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或减小其灾害,而对降雨发生和雨前情况的认知是洪涝灾害管理的首要前提[6]。
降雨受水汽、温度、气压、气流运动、下垫面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局部还受地形和其它条件的干扰,变异性较大。
目前大气探测水平和降雨追踪技术尚不成熟,气象预报常常会出现不准或迟报的现象,为防灾工作带来难题。
为更好地预防洪涝灾害,气象部门要不断加强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
2.1.2 拓宽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根据城市防洪标准,设计合理的泄洪路径;构建科学的泄洪河道网,拓宽承担主要泄洪功能的河道;加大泄洪能力的同时增加储水能力;要对主要分洪、泄洪河道进行定期疏通和维护,防止河道堵塞、堤坝损坏,坚决杜绝侵占、填埋河道的现象。
2.1.3 控制地下水开采,减少地面沉降2011年10月曼谷暴发的洪水迟迟不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海拔较低,且还在以每年约15至50m m的速度沉降,越来越低的地面使洪水无法顺利回流大海。
而曼谷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抽取地下水。
事实上,我国有超过50个城市的地面也在沉降,沉降量超过200m m的地面有7.9万k m2。
地面沉降带来的最大威胁是排洪困难和内涝,还会使防洪设施地基变形、效能下降。
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发展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稳住下沉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