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高一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必修一)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礼乐制的崩坏B.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权力高度集中D.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2.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丞相职能的扩大B.外朝权力的扩大

C.中央官制的调整D.中央集权的加强

4.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5.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转移宰相的权力B.提高三司的地位

C.加强君主的权力D.消除地方的割据

6.《元代政治制度研究》认为,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

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

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实现了地方政府高度自治D.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7.始篡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了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C.首辅没有任何权力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8.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C.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D.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说明了该场战争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使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C.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D.促使着中国社会彻底转型

10.某位学者曾在其书中评价某场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革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该场运动为

A.三元里抗英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运动D.五四运动11.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时说到:到了这个时候,“它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致使中国沦落到如此地步的相关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到:“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这表明

A.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B.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反清复明

C.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D.农民愚昧不理解革命的意义

13.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A.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B.青年学生是运动的主力

C.激发了人民的广泛觉悟D.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14.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C.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D.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15.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34年至1937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国民革命的失败B.长征中的巨大损失

C.抗日战争的爆发D.中共犯了右倾错误

16.2017年教育部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在教材中落实和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重在强调A.抗战历史的全面性B.抗日战争的持久性

C.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17.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是指A.孟良崮战役胜利B.三大战役胜利

C.千里跃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胜利

18.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

19.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D.上合组织的建立

20.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两岸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两岸实现了“三通”21.亚里士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最能

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促进公民团结B.鼓励商品经济,增强雅典实力C.实施陶片放逐,防止贵族专政D.发放津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22.罗马法规定,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罗马法

A.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主要调节公民间的债务纠纷C.实现了罗马经济的平稳发展D.体现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

A.将主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B.呈现出渐进性发展的特征C.民众逐渐主导了政治进程D.积极适应社会习俗的变化24.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25.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需要“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1787年宪法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总统可否定国会制定的法案B.将立法权机构分成参众两院C.众议员按各州人口多少选出D.对选民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2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A.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B.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C.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D.由帝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27.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符合这一论述的是

A.二月革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成熟C.《四月提纲》符合俄国实际D.十月革命受到科学理论指导28.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以共同制订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称,这个计划“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计划

A.并非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B.只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国家C.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D.利于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29.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不满的活动:命令舰队拒绝

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等。这说明法国政府

A.意图领导欧洲一体化进程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D.正逐步脱离资本主义阵营30.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其实这不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其中,二战后的“西方”指的是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B.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C.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和日本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英语国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整理,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1)材料一中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根据图片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的诞生”建立的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该政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6分)

3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成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力量,自己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指什么。(5分)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