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018考纲新增篇目理解及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新增篇目理解(部分)

老子二章

精髓: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翻译:

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与声互相谐和,先和后相互接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其功就永恒不灭。[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第二层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和哲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达到无所不为,使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得到实现和满足。

艺术欣赏分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秋兴八首(其一、其四)

精析意象(其一)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玉露---寒冷

枫树林---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

巫山巫峡---阴森萧瑟]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首联状秋季孤寂肃杀之景,奠定了全诗肃飒哀残的基调。

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大浪连天涌起

塞上风云---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以景起兴、融情于景。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阔大的意境,景中含情,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菊---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泪---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乡,不免伤心落泪

舟---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愁。岁至寒冬,傍晚杜甫听到白帝城中刀尺声和捣衣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文本解读(其四)

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

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

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写秋江即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蒹葭

结构内容: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情景交融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可望不可及---虚实相生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执著追求---重章叠句

赏析特点

1、朦胧美。

(1)主题的朦胧。写爱情、写理想、写隐士……

(2)意境朦胧。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鹊桥仙

翻译:

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移动着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也要暗自相逢。团圆在金风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温柔的情谊就好似细水一样,相逢的美好时刻就像在梦境一样,怎么能够忍心回头看这美好的鹊桥路呢?两个人的情感如果能够天长地久,那又怎么会在乎这日日夜夜的在一起长相厮守。

内容解析:

上阙化景物为情思

巧---突出变换多姿,心灵手巧

恨---指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迢迢---突出了相见之难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圣洁之至,恩爱之极

下阙化短暂为永恒

柔情似水---化无形为有形

佳期如梦---以虚拟实,亦真亦幻,情长梦短

忍顾---千般不舍,万般凄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情长存,不在朝暮真爱永恒,天涯比邻

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城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

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议论色彩很浓,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让这首词成为歌颂爱情的千古名句。

写作特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二句均用比喻,将抽像的“柔情”和“佳期”幻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比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此句由描写叙述转入议论。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相会,相互对诉衷肠,倾吐相思,这样美好的情感岂不远胜于那些尘世间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诗人歌颂的是理想的、圣洁的、永恒的、超凡脱俗的爱情观。(叙议结合)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为他们相逢时那种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渲染气氛(流星仿佛对他们相会关心,为他们传递着离别的幽恨)。(拟人)

正气歌

翻译:

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

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节。

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现为张雎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

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

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

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

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

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文章结构:

总起(天地有正气——一一垂丹青)

引史(在齐太史简——道义为之根)

明志(磋余遘阳九——仰视浮白云)

作结(悠悠我心悲——古道照颜色)

写作特点:

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语多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

艺术手法见教材

念奴娇?过洞庭

翻译:

临近中秋时节,洞庭、青草二湖,不见一点风的颜色。如玉镜琼田般的湖面广阔而邈远,附着我的小舟一叶。银色的月亮将清辉泼散在湖面,照进银河的丽影,随碧波荡漾。整个天水间都那样晶莹澄澈。我心中悠然感到的那种美妙,实在难与人说。应说在岭南这几年,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肝胆如冰雪高洁。如今虽年老而深感发短袖寒,但我却能稳稳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我要以西江水为酒,举北斗为杯,请万象为客,尽欢狂饮,拍打着船舷尽情欢乐,忘记今夕是何年!

内容述评: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词的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这首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突出描写了自我人格的高洁。词中表现的词人内心活动,大致有几个方面:

“应念岭海经年”,概括地写出了在桂林一年的复杂心情。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是作者经历政治风波后的自我安慰。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借禅宗话头表达的透悟之语。

以上几层意思,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首词所表现的“表里澄澈”这一人格之美的内涵。

艺术赏析:

一、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二、天人合一的想象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二是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的文辞意境。“着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而《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今夕是何年”。

此词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作者超旷的胸怀与豪迈的凌云之气。词中,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表里俱澄澈”的邈远景色,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词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

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人格净化了。二者浑成一体。并且,遭遇困蹇却仍然光明磊落,甚至有能驱遣天地万物,“尽吸西江”的豪举,这就更加展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简析这首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下片侧重描写心境。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尽吸(挹)西江”三句的豪纵气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尽吸西江”三句中,作者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大有调遣万物的气魄,极其豪放旷达,不仅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而且充塞于天地之间,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词中得到了鲜明表现。

饮酒(其五)

翻译: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忙于仕宦之途的喧嚣,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远离官场的虚伪和欺诈、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飞鸟相与还的“还”

自勉劝人。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坚守心灵净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真意”指人生真谛、人生理想。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至情言语即无声,所以说“忘言”。

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前赤壁赋见教材

先秦诸子语录(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参考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本章大旨】强调要有实事求是的明智学习态度。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参考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本章大旨】强调孔子的利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参考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大旨】强调善于学习,从善如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参考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本章大旨】强调要珍惜时间。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参考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本章大旨】强调在艰苦或污浊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后以“松柏后凋”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以“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耐得住困苦,受得住磨难,保持高尚节操的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本章大旨】强调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行为表率。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参考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义的。

【本章大旨】强调要舍生取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见教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见教材

虞美人见教材

扬州慢

翻译: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为停留。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现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伐去的乔木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起,这些画面都在劫后的扬州城。杜牧有卓越的鉴赏能力,料想今天他若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有“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这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是每年知道它替谁开花繁生呢!

你能从小序读出哪些内容?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交代了《扬州慢》的写作时间地点天气状况。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描绘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交代写作的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对《扬州慢》评价。

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词人借助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这份感慨的?

[虚实结合---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对比---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夸张---尽荠麦青青

用典---杜牧诗句

联想---若杜牧重到扬州……

借景抒情---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动静结合---波心荡,冷月无声

视听结合---渐黄昏,清角吹寒]

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虚写“名都”,用“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来描绘繁华热闹;实写“空城”,用“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来描绘破败荒凉。突出昔盛今衰的感伤。再联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再加上用典句,“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表达出作者感时伤乱的情怀。

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惊”。因“空”而“惊”,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实质上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化用了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将扬州的凄冷之景与作者的愁绪结合在了一起。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陌上桑

翻译: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通假字:

宁可共载不? 不:通“否”,是否

坐中数千人坐:通“座”,座位

一词多义:

隅日出东南隅(隅:方位、角落)、采桑城南隅(隅:地方)

系青丝为笼系(系:络绳)、青丝系马尾(系:动词,打结)

坐但坐观罗敷(坐:因为,由于)、坐中数千人(坐:通“座”,座位)

为自名为罗敷(动词,是,叫)、青丝为笼系(动词,作为)、缃绮为下裙(动词,做)

古今异义:

坐古义:因为,由于例:但坐观罗敷|今义:坐下

谢古义:请问例:使君谢罗敷|今义:感谢

句子对应:

描写罗敷采桑时的器物的句子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描写罗敷装饰和衣着的句子是:头上倭堕髻……紫绮为上襦。

别人对罗敷的美的反应的句子是: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

罗敷夸耀夫婿官高位显的句子是: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罗敷夸耀夫婿赫赫威势的句子是:白马从骊驹……可值千万余。

罗敷夸耀夫婿仪表堂堂的句子是: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罗敷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的句子是: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作者是如何充分展现罗敷非同寻常的美的?

正面描写:美好景物的渲染,精美器物的陪衬,美丽服饰的描绘;

侧面烘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来归相怨怒”,使君“宁可共载不?”

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罗敷的聪明机智的?

表现在她拒绝使君要求“共载”的巧妙上:(1)先说“使君一何愚”“罗敷自有夫”,斥责其愚蠢贪婪。(2)然后夸夫婿,对比使君。使君自然听得扫兴,自感狼狈。

使君见到罗敷的行为由浅入深地写使君开始是五马立踟蹰说明他也惊叹于罗敷惊人的美;他又遣吏往问罗敷谁家姝年几何,说明他居心叵测最后他更进一步提出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这就把使君和普通百姓对美的欣赏作了一个对比,这一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使君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为表现罗敷的智慧、坚贞树立了对立面。反衬罗敷的人格美。

评价人物:

罗敷:勤劳美丽、机智善辩、不慕权贵。

使君:荒淫无耻、巧取豪夺、自取其辱。

赏析:

本篇是汉乐府民歌中著名的叙事诗,采用喜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这首诗充分调动了民歌中常用的铺叙手法,写得文辞飞动,酣畅淋漓。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含蕴着一种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锦瑟

古今异义:

1.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古义,青春年华,指一生;今义,青少年时代。)

2.望帝春心托杜鹃(春心:古义,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情怀。)

《锦瑟》中的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五十弦”指什么?

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五十弦”比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比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近半百,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请赏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该句运用了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中间两联分别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庄生梦蝶、杜宇啼血、月明珠泪、蓝田玉烟四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如烟、理想破灭,一生不得志的感慨和对一种虽高洁但无法接近的感情的叹惋。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尾联表达了作者怅惘的痛苦心情。“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的感慨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接着,作者补出了“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说当时已有怅惘之情,现在追忆起来更加怅惘了。

请赏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该句是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

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深埋水底,不能相见,无人赏识。

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吗?

内容之眼(诗眼):思华年

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吗?

情感之眼(诗眼):惘然

诗歌内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诗的写作特点:起兴,联想,直抒胸臆,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

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悲怆的基调、朦胧凄迷的意境、扑朔迷离的典故、精美华丽的语言。

陈情表见教材

再别康桥见教材

雨巷见教材

【山坡羊】潼关怀古见教材

咏史

诗作赏析:

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在繁华富庶的东南,那些“名流”在声色场、名利场中彼此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制造许许多多无聊的恩恩怨怨。

这两句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沽名钓誉、互相标榜的风头人物。他们大多为依附权贵门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即诗中所说的“恩怨”。“金粉”,古时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指繁华绮丽的生活。“东南十五州”,泛指江南富庶之地。这两句用“金粉”来衬托那些所谓名流们的庸俗生活。而“金粉”又是这些人追逐的对象。此句言外之意是:当权派们一心只为无穷的私欲而争斗内讧,却无半点心思去想列强外侮、国困民贫的危机来临。

颔联:“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同大官僚、大盐商关系亲近的狎客,把持了全部地方政权;摇着团扇的轻薄才人,占据着朝廷高位。

“牢盆”:煮盐的工具,这里指盐商。“狎客”:封建帝王或大官僚特别亲近的幸臣或门客。“全算”是全局的意思。“团扇”:原指古代宫妃、歌妓们常手执白绢圆扇;“才人”:原是宫中的女官。但这里的“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指不学无术而行为卑污的贵族子弟。这一联紧承上联,还是说的“金粉东南十五州”里的事情。一方面是特别善于钻营、唯利是图,在政治上毫无操守的狎客们在呼风唤雨;另一方面,纨裤子弟尽管流连声色、生活腐化、万事不做,却可以高踞政权的上层。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多么令人绝望和窒息。

颈联:“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读书人都远远地避开,不敢说话,因为害怕文字狱;即便有人著书,也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

这两句:一则抨击清王朝钳制思想,厉行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使思想界言论不自由,动辄得咎,人们只好缄口不言,万马齐喑;二则批判文人胆小怯懦,苟且偷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软弱风气。只要一涉及议论时事,立刻谈虎色变,生怕文字狱降临自己头上,马上离席回避;著书立说,只讲纯学术问题,全与经时济世、时政民生无

关,只为谋求衣食饭碗。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他们没有“狎客”、“才人”那样的无耻钻营,但也是一种庸懦的苟且偷安。

此二句充分体现了作者敢于揭露、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清朝是最为酷烈的。尤其康、雍、乾三朝更是发展到极端。知识分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掉的不计其数。这使整个社会都生活在极为恐怖的气氛中,特别是知识分子,更不敢稍有挣扎。许多人只好扎进故纸堆中寻求安慰。不敢面对现实,更无法面对现实。在这样铁屋一样的黑暗中,龚自珍敢于发出这样的呐喊,其勇气确实非同小可。联系上面两联,就是说,清朝的社会之所以死气沉沉、毫无生气,除了那些无聊、无耻、无所作为的名流、狎客、团扇才人们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狱。龚自珍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他的勇气,还表现了他的锐利、独到的眼光。他是一个清醒者。一个“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者。

尾联:“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像田横及其部下那一类刚勇猛烈的中国人都哪里去了?难道他们归来就能加官封侯吗?

如今在那些东南名流中,再也找不到象古代田横和他的门客那样有骨气的人了。这是对当时那些奴颜婢膝、醉心功名利禄,而向清朝统治者卖身投靠的士大夫的讽刺。这里用了一个典故。田横是楚汉相争时齐国的贵族,曾经占据齐国旧地,自立为齐王。刘邦消灭项羽之后,田横带领五百多人逃入海岛。后来田横因不肯归顺刘邦而自杀,其手下五百多人也全部自杀而死。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名流人物,只知奔走权贵,毫无廉耻。作者忧愤之情难以自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引用田横五百人的典故有何作用?言外之意是什么?

引用田横五百壮士这一充满壮烈情调和铮铮骨气的典故,既是点题,更是讽刺:统治者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使士人变成苟且性命之辈;而所谓名流人物,只知奔走权贵,毫无廉耻,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

春江花月夜见教材

山居秋暝见教材

行路难(其一)

原文:(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词语解释:

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馐”,菜肴;直:同“值”,价值。

箸:筷子。

四顾:环看四周。

欲:想要。

将:将要。

闲来:空闲的时候。来:语助词。

忽复:忽然又;乘舟梦日边: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律句式需要而颠倒。

歧路:岔路。

安:哪里。

长风:一直顺利的风。

会:副词,一定、必然。

直: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

济:渡。

翻译:

金酒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珍贵菜肴。

放下酒杯扔下筷子,吃不下去,拔出宝剑环看四周,心里很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阻塞了河川;要登太行,风雪却堆满了大山。

当年吕尚空闲时,曾在碧溪垂钓;伊尹被任用前,忽又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在何处?

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船帆渡过大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美酒佳肴,作者为什么却放下酒杯,扔下筷子,吃不下去呢?为什么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呢?这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放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比喻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后两句借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充满自信,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诗眼:行路难

写作特色: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冰塞川”、“雪满山”---内心苦闷抑郁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向往、希望

“行路难……”---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济沧海”---重拾信心,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表现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

2.象征、比兴手法——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3.用典——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任抱有希望,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思想感情: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写出宴会的欢乐场景,以乐景写哀情。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四个三字句,回到现实,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困难和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A、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有很气愤的意思。

B、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表现了诗人的迷茫彷徨之感。

C、标点符号,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叹行路之难,后面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D、短句的运用。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千古名句: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风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A、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B、“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这首诗的主旨。

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具有慷慨悲歌的韵味。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所以作品中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句对应: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行激励或劝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路艰难,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照应题目)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我愿是一条急流

原文:(作者:裴多菲·山陀尔)

我愿是一条急流,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从山岩中间滚过……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间,愉快地游来游去。

我愿是一座荒林,坐落在河流两岸;我高声呼叫着,

同暴风雨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

停在枝头上啼叫,

在我的怀里作巢。

我愿是城堡的废墟,

耸立在高山之巅,

即使被轻易毁灭,

我也并不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根常春藤,

绿色枝条恰似臂膀,

沿着我的前额上升。

我愿是一所小草棚,

在幽谷中隐藏,

饱受风雨的打击,

屋顶留下了创伤……

只要我的爱人

是我胸中的烈火,

在我的炉膛里,

愉快而缓慢地闪烁。

我愿是一块云朵,

是一面破碎的大旗,

在旷野的上空,

疲倦地飘来飘去……

只要我的爱人是黄昏的太阳,照射我苍白的脸,射出红色的光焰。

作者简介:

裴多菲·山陀尔(Petfi Snder, 1823—1849),匈牙利著名诗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曾做过演员,当过兵。1844年从故乡来到首都布达佩斯,担任报社助理编辑。1846年创办文艺刊物《生活场景》。1848年参加民

主革命的起义,为匈牙利从奥地利的统治下得到解放而英勇奋战,次年7月在同俄奥联军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裴多菲善于以诗歌来抨击封建专制,歌颂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匈牙利人民,反映他们对幸福生活与爱情的努力追求,其创作突破了贵族文学的陈套,在匈牙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至今还有许多成为民歌流传于匈牙利民间。主要作品有叙事长诗《农村的大锤》、《亚诺什勇士》、《使徒》,政治抒情诗《反对国王》、《为了人民》、《民族之歌》,散文集《旅行札记》,剧作《老虎与土狼》,长篇小说《绞吏之绳》等。

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内容评述;

作品以热烈奔放的真挚情感抒发了对“我的爱人”的恋情。全诗共分五个自然段落,分别用五组意象来比喻和对应“我”和“我的爱人”的爱情关系:“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小草棚”与“烈火”,“云朵”与“黄昏的太阳”。从这五组意象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两种不同情感的表达:在前两组中是凸显“我”的伟岸高大形象;而“我的爱人”却只是在“浪花中间”愉快遨游的“一条小鱼”,一只“停在枝头上啼叫,在我的怀里作巢”的依人“小鸟”,是一个依附者、依恋者的形象。而在后三组意象中,作者却笔锋一转,以悲剧的情调抒写了“我”的“毁灭”、“创伤”和“破碎”,而“我的爱人”却犹如“常春藤”、“烈火”和“黄昏的太阳”那样充满着勃勃生机与熊熊热情,无疑,这又是突出了“我的爱人”的伟大精神力量。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希望爱情平等,并在为革命事业的奋斗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观念。

艺术赏析:

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义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意象:

文中意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爱人”的形象表现。

我---自喻的意象:顽强、坚韧、豪迈、抵挡风雨、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相对来说,作者的自喻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美,给人以壮美之感。

我的爱人---比喻爱人的意象:自由而欢快、美丽而幸福、娇媚而温馨---相对来说,爱人的形象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请注意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应该把“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分别改为“茂林”、“苑囿”、“华堂”、“云霞、彩旗”,从而更能产生美的对应呢?为什么?

不会。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爱情观?

表达了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情观。

艺术特色:

通篇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式结构回环连接,意象组组对比排列,其间又含暗喻,诗句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篇采用博喻手法。博喻手法,我们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见到,所不同的是,诗人在这里把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从而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歌风格。

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对照;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对照;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对照;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对照;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对照。五处对比使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诗歌中每一节中的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节:急流、小河(穿越崎岖的路和岩石——不怕爱情有重重艰险、坎坷)

第二节:荒林(同狂风勇敢作战————不怕爱情遭受磨难、打击)

第三节:废墟(静默中毁灭荒凉————不怕爱情遭受毁灭、遗弃)

第四节:草屋(饱受风雨打击—————不怕处境孤单、风吹雨打)

第五节:云朵、破旗(漂泊苍凉孤独—————不怕浪迹天涯、东游西荡)

[意象叠加——循环复沓——忠贞不渝]

这首诗给人很美的感觉。它的美体现在那几个方面呢?

意象美。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借助大自然的很多物象,给我们营造了许多优美的意象。

音韵美。这首诗采用循环往复的形式,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句式整齐,语言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旋律感。

意境美。“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和破旗”等,或荒瑟冷落,或凋敝残败,诗人以此喻自己,“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则显得美好热情,欢畅明丽,这是作者心中的爱人的比喻,两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相反相成间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情感美。诗人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同一主题,表达诗人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不管自身的处境多么险恶,命运怎样坎坷,只要同“我的爱人”在一起,只要“我的爱人”能够自由幸福,那么“我”也就“幸福着你的幸福”了,那么“我”也就能变得勇猛强悍,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了。

形式美。诗人用不同的意象自喻或比喻爱人,深刻地表达出对爱人的坚定不移的爱。同时,全诗五个章节,每节都是以“我愿意是”为开头,中间用“只要我的爱人”做转折,采用循环往复的形式,围绕同一中心,反复咏唱,句式整齐而有韵律,具有形式美。

自由·爱情(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望海潮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xǔ]。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

柳永是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大旗帜中号“情长”,有“豪苏腻柳”之称。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作品有《乐章集》,《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拓展: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翻译:

东南湖山优美,三吴的都会,繁华的钱塘。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翠绿的幕帐,房屋参差高低。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内容分析: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作者用铺陈渲染的手法表现了杭州的美丽和富庶,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

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总写: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

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

钱塘自古繁华---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分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繁华

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西湖湖山之美:重湖、桂子、荷花

百姓生活愉悦:羌管、菱歌、嬉嬉

长官生活休闲:千骑、乘醉、吟赏

祝愿官员: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点染”艺术鉴赏: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点

居住环境华美,钱塘景观壮阔,百姓生活富有(分)——染

重湖叠巘清嘉(总)——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分)——染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历来为人激赏,谈谈你的见解。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种植广,每逢花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

《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南重镇】

从历史传统上看【自古繁华】

从自然景观上看【西湖、钱塘江】

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精美、人口密集】

从百姓生活上看【安居乐业】

描绘了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不由发出惊叹、赞美、艳羡。

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

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乡愁

作者简介:

余光中,文学家、诗人、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现居台湾。多年漂泊海外,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游子思乡之情是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很抽象的情感,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抽象的情感的呢?

诗人分别选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感情。(托物寄情)

作者的四节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吗?

标志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节诗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哀情和民族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内容分析:

一:抓住邮票这个意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母子分别)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的学子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思念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多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啊!

二: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是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夫妻分离)

一张船票,虽然是窄窄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之情。

三: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使他抱恨终天的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母子诀别)

一方坟墓,虽然是矮矮的,却将慈母与诗人天人相隔,其间无限的悲痛与对母亲的思念也许只有诗人亲身经历过才能真切体会到。

四: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的分别)

一湾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呢?道出了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艺术赏析:

(1)从整体结构上,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